當前位置:首頁>母嬰>壞小孩朱朝陽有哪些罪(像朱朝陽這樣孩子的)
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12)
提到影視劇改編,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去年的熱播劇《隱秘的角落》,截止目前豆瓣評分仍高達8.9分,這也讓原著《壞小孩》和作者紫金陳大受關注。
其實,作者紫金陳作為知名推理小說作家,他的作品不是第一次被翻拍成電視劇了,早在2017年,就有《無證之罪》,而在《壞小孩》熱播后,還有《長夜難明》,書名可能大家不熟悉,劇名是《沉默的真相》,也是大受好評,目前豆瓣評分9.2分。

《壞小孩》封面
在《壞小孩》這本小說沒有拍成電視劇之前,并沒有多少人關注,而熱播后,大多數看劇的也都是沖著劇情,我自己也是這樣,畢竟隨著劇情的推進,每個人都更急迫地想知道后面發生了什么,而很少會去思考這些事情背后的原因,而相比之下,書籍本身,因為沒有畫面感,減少了視覺沖擊,增加了文字的魅力,會更引發人的思考,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就注意到了很多前后呼應的點,但今天我想從“壞小孩”這個點來聊聊這本書。
一、“壞”小孩與電視劇《隱秘的角落》不同,在紫金陳《壞小孩》的原著中,他將“壞”小孩這個主題貫穿在全書中。開篇就交代了“這三個小孩,一點都不善良”,緊扣書名。在后面的情節推進中,也可以看出這三個孩子確實很不簡單,有著不屬于他們這個年齡的成熟,遇事沉著冷靜,看得很長遠,最重要的是,年齡越小,反而心思越縝密。
比如普普很善于觀察其他人的情緒,在朱朝陽去見過父親以后,第一時間就覺察到他的不開心。相反,年齡大的丁浩,反而心思單純,有什么就說什么,特別在第一次和張東升的“談判”中,顯得特別沒有心機。
朱朝陽的話,也起到了點題的作用。在聽了普普的過往,以及和丁浩在孤兒院的遭遇后,他說:“成年人眼里,剛出生的嬰兒到十幾歲的學生,他們都一概視作小孩。幾歲大的小孩當然很簡單,撒的謊也很容易識破,可是到了十幾歲,小孩已經不再單純了,可是他們還是把小孩想象得很簡單。”隱含的意思就是說,不能小看孩子,更不能小看他們,尤其是書中的結尾部分寫得特別精彩。

電視劇《隱秘的角落》
在一系列事件的發酵中,朱朝陽開始計劃給自己重新定位,從一個“殺人者”、輔助者,變成一個無辜受害者,這些改變主要是借助了他的日記,在最后也證明,他確實成功脫罪了,就連警察也相信了他日記里寫的是真的。確實,孩子能有什么壞心眼呢?
其實,在閱讀《壞小孩》的過程中,我心里一直有個疑問,那就是在朱朝陽的心里,到底有沒有把普普和丁浩作為朋友?所以,又回頭看了他們的初見,我發現,其實朱朝陽從內心還是把他們作為伙伴的。

電視劇《隱秘的角落》
畢竟“朱朝陽平時在學校,一心用功讀書,性格內向,幾乎沒有朋友,更沒有能說心里話的人,”與其說,他把他們當成朋友,不如說他希望有朋友,畢竟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家里,朱朝陽的生活,都讓人感覺到“憋悶”和孤獨。可到最后,為什么他又不得不舍棄自己最想要的“朋友”,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壞小孩”?我想是因為他想維護自己的“家”。
二、孩子是家庭的鏡子,是父母的影子不是孩子們想壞,而是社會和生活逼著他們變“壞”了。朱朝陽、普普、丁浩這些孩子的“壞”,深入挖掘的話,都是成年人壞的“惡果”。再直接點說,是受他們父母的影響,特別是在他們沒有成年之前,父母給他們帶來的影響最大。
不難發現,在《壞小孩》中,三個孩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完整的家庭。普普和丁浩,從小就被冠上“殺人犯的小孩”這個名字,不被人接受,被親人拋棄,就連孤兒院里同樣被拋棄的孩子們,也不待見他們,欺負他們,這些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手,將他們越推越遠,遠到看不到明天,所以他們才選擇了逃跑,希望重新自己創造一個未來。
再說朱朝陽呢?看似還有“家”,其實只剩一個空殼,內在早已分崩瓦解。
1、表面強勢,內心孤獨的母親
朱朝陽的母親,在丈夫出軌、離婚后,內心充滿怨恨,恨丈夫的花心,也恨自己的無能,所以把孩子作為了最后的依靠。希望朱朝陽能好好學習,有出息,成為她的驕傲,以此來撫慰被丈夫拋棄的心。
2、不作為的父親
對于朱朝陽和他的媽媽,可能在最開始,父親還有一些愧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朱晶晶的出生,他已經漸漸淡出了朱朝陽的生活,也忘記了自己還有一份父親的責任需要承擔。甚至怕女兒朱晶晶心理受到影響,不認朱朝陽,說他是“方叔叔的侄子”,可他卻忘了朱朝陽也是一個孩子,也會受到影響。
在《壞小孩》中,反復提及了錢、生活費、衣服……這些物質上的東西,可以實際上,這也從側面透露出,孩子想要的并不是這些,而是在心理層面上想要一個父親。

電視劇《隱秘的角落》
事實上,朱晶晶的死,以及朱晶晶和朱朝陽的矛盾也都源于此。在閱讀原著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兩個孩子第一次見面時,朱晶晶是叫了朱朝陽“哥哥”的,所以在骨子里,朱晶晶也是一個懂事乖巧的女孩;而在殺死朱晶晶之前,她叫了他“哥哥”,向他求饒,朱朝陽那一刻也是心軟了的,這是來自血緣的共鳴,他想認下這個妹妹,想作為一個哥哥的角色在朱晶晶的生命中存在,但朱晶晶后面的一句話卻提醒了他,如果自己不殺死朱晶晶,她就會揭穿他的行為,而她也將一直成為他和父親之間的阻礙。
兩個家庭的矛盾,引發了兩個孩子的矛盾,最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如果沒有這種矛盾的存在,那么他們倆的對立關系、相互怨恨也就都不存在了。
三、以此為鑒2月28日,看到這樣一則新聞,一個4歲的孩子,因為媽媽不讓她離電視太近,結果開始生氣砸花瓶。網絡上引起熱議,有人說該打,不教育不行;有人分析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說可能是遺傳了父母一方的“火爆”脾氣;也有人提出了一些應對方法……可我想說,作為父母,孩子有了這種行為的第一時間,不是去糾正、反思,而是去拍視頻,這樣做,不說對不對,真的好嗎?

電視劇《隱秘的角落》
“你們也許看到我殺人,覺得我很壞,我很歹毒。其實我有不得已的苦衷。”這段話是張東升的自白,我認為這不僅僅是他的自白,也是所有人的自白,是書中孩子們的吶喊,他們試圖以此來告訴我們,變成最終這樣是有原因的。
《壞小孩》中,有這樣兩個細節讓我印象深刻:一個是普普第一次來“月經”的慌亂,一個是朱朝陽藏起來的“長高”秘籍。如果普普的媽媽沒有出軌,她可能也會真的成為檢票阿姨口中的“瓷娃娃”,被呵護著長大;如果朱朝陽的父親沒有在他的成長中“出走”,他就不用背著媽媽研究“如何長高”,可以和爸爸兩個人一起去打籃球,一家人出去旅游,也會有人告訴他“不用著急長大,有爸爸保護你和媽媽”。
孩子們的“壞”讓人心疼,但這也給大人們敲醒了警鐘。孩子的“生-養-育”的每一環都值得關注,因為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接收來自外界的反饋,大人們的一言一行都被看在眼里,整天玩手機的父母,很難教出愛讀書的孩子。所以,身為大人,不能單純給孩子提供好的物質基礎、好的教育環境,而讓孩子的心藏在隱秘的角落,要從小事開始,努力樹立好榜樣,做真正負責的父母。
在文學作品中,孩子們的“壞”被夸大了,在現實生活中的“壞”,可能就只是亂發脾氣、砸東西的行為,如果開始不注意,那么到后面很可能會一發不可收拾,切記“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往期優質內容:
科學的教養方式是尊重孩子,不做孩子的老師,而是做孩子的父母
如果上學的時候讀過這本書,你也可以成為尖子生了!
比起孩子們,成年人更需要“游戲”
如何過好這一生,你需要考慮好這三件事:成長、幸福和“黑莓醬”
我是書不白讀,以上就是今天書籍內容的分享,感謝你的閱讀!希望在未來的日子里,你能和我一起,書不白讀,皆有所獲!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0982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