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阜平腌豬肉怎樣做深藏太行山的古法美食
發布時間:2025-11-12閱讀(1)
本文中所有圖片均由“太行老農”攝影,歡迎訂閱“太行老農”頭條號
在太行山里有一個小縣城叫阜平,在來之前,這只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飲食,風俗,甚至很多的節日與外界完全不同,延續著自己的路。

阜平農村家家養豬,在過年時家家都要殺豬,然后剔出瘦肉留著過年包餃子,腦袋、四肢、骨頭及內臟則要在年根時鹵成涼肉,其余的也要切方塊做成燒肉,以便長期保存備來年食用。做得好的燒肉甚至可以保存兩年不壞。

太行山哺育了無數大山的子孫,腌豬肉也不知流傳了多少代,滋養了多少人。有位哲學家曾說過,每一個民族生息繁衍的背后都有自然界靈感生命的冥冥相助。豬就是太行山的生靈,因其食物主要來源于山里的青草和野果子,且飼養期至少一年,肉質鮮亮、緊實、透香,滋陰壯陽,是大自然饋贈山民最美味、最純凈的滋養品。童年記憶中最快樂的往事都和豬有關。




小時候最樂意干的是腌豬肉制作的前兩道工序。
第一道是洗肉、切方。冰冷的山水刺骨,大人們在一旁洗,孩子們也要伸手,幾次打回去又伸出來,看著紅白相間的嫩肉總想用小手多摸幾下,不住被大人點著額頭罵“眼饞”。洗凈的大肉塊放到案板上割成巴掌大小的肉方,孩子們繞著案板樂此不彼地點數。
第二道是煮肉、晾肉。抓一把花椒,扔一塊鮮姜,捧一把大鹽,呼啦啦肉方下鍋,孩子們自告奮勇往灶膛里加柴,不時站起來看著熱氣騰騰的肉鍋咽口水,不一會兒香氣繞著灶臺裊裊升騰,飄得滿街都是。肉煮到八九成熟時撈出控干,大人們從撈出來的肉方上削下一塊又一塊肉堵在孩子們的嘴里。聞著味跑來的小鄰居自然也討得個“嘴香肚圓”。
第三道是上糖色,煮肉需要兩到三個小時,快熟的時候就可以準備炒糖色和耗油了(就是將豬板油切小塊,加熱,撈出油渣,阜平土話叫耗油)煮好的肉要先上糖色,炒糖色就是放點豬板油,出油之后撈出油渣,然后倒入白糖,我們一般殺頭豬,要燒的肉有300斤,得需要2袋白糖,糖色炒的差不多了,加入一壺開水,開鍋后糖色就算炒好了。
第四道是燒肉,過好糖色的肉要放到耗的油里面燒了,這是除膩的關鍵。好的肉在燒的時候會把油脂都吐出來,不好的肉就會拼命吸油,經過此步驟之后,肉就徹底沒有腥味了。所以肥肉在燒的時候特別香,差不多一家燒肉,整個村里都能聞到香味,讓人流口水。
第五道是下缸、腌制。把晾干的肉方一塊挨一塊地擺到淹缸,一層肉上放一層大鹽,最后封口,蓋上缸蓋,一般缸蓋上再加些重東西,防止被“小饞貓”們拱開。
五道工序下來,大人孩子都把日子里最珍貴的念想,存在了肉缸里。
過了正月初一,孩子們開始跟著大人們“串親戚”,七大姑、八大姨要串個遍。從家里挎著個竹籃,籃子里裝著幾個“饃饃蛋”,到了哪家掏出兩個,算是“禮份”,哪家就圍著腌豬肉做文章。有的拿出幾塊剁碎了摻白菜包餃子,有的切大塊燉豬肉粉條大鍋菜,有的切小塊制成鹵湯做手搟面。二姑做的腌豬肉咸淡正好,剁碎了的腌肉丁拌上白菜丁調出的餃子餡緊實豐腴,包出的餃子香鮮可口;三姨做的腌豬肉火候到家,肉質鮮嫩,紅白相間的小肉塊放到油鍋里輕輕一炒,加上點醬干和醋精,澆到細白筋道的手搟面上,吃一口滑爽香潤,沁人心田。孩子們記在心里,但凡是二姑和三姨家大小有點事,都會爭著搶著去“辦事”。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太行山區發生了巨變。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使太行山的“綠色”名片更加凝重厚實。山里人包山治山,果樹和經濟林全面發展,山民們的腰包鼓了,昔日貧窮落后、缺吃少穿的窮山溝變成殷實富足、譽滿全國的“綠色自然博物館”。家家戶戶喂笨豬,腌豬肉天天上餐桌的富日子取代了一年一缸腌豬肉、扳著指頭算著吃的窮日子。走進太行山的鄉間村鎮,腌豬肉是最奪目的招牌菜,山里人始終對這一傳統飲食文化情有獨鐘,他們沿用先輩流傳下來的養豬、宰豬、腌制方法和工序,把腌豬肉當成最圣潔最誠摯的厚禮,獻給南來北往的客人。我想,太行山腌豬肉已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食物,它是太行山人純真樸實的精神寫照,是山里人對生靈的崇敬膜拜。不信,你去太行山里走一走。
聲明:太行老農的誕生只為貧困山區,有一個農產品互聯網品牌,太行老農不生產任何商品,只負責將具備良心的商品提供給您的家庭。將深山孕育的珍品運至城市,讓山里的東西實現他的價值,讓農產品銷路不在受阻,讓農民擁有值得驕傲的品牌,我只是為了給太行老農一個舞臺,你在,故事就在。 為此《太行老農》在八百里太行創立一個有“溫度”的互聯網農產品品牌。
作者:頭條號 / 太行老農
來源:頭條號(今日頭條旗下創作平臺)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歡迎訂閱我們,持續關注太行山里的故事。或加我的個人yingzhaowang,一起探討更多的古法美食及太行故事。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