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荷塘月色的教學大綱(試講教案逐字稿)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6)
不會試講?不敢試講?
沒關系!
我們從試講逐字稿學起
學會了,有底氣了,自然就會講了!
今天分享的是
語文《荷塘月色》
試講教案 逐字稿
一、課本原文
《荷塘月色》
選自人教版高中必修2


二、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了解課文寫作背景,體會作者的創作心境,理清作品的情感脈絡;品味細膩、傳神的語言,體會新鮮貼切的比喻表達效果及通感修辭手法的運用;掌握文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反復誦讀,分析寫景語言的精致與優美,體悟景致的韻味,提升閱讀鑒賞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觀目標
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的自由精神。
教學重點:結合語境揣摩詞語、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透過景致的描寫來體會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內心的苦悶。
教學工具(或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經據典,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荷花圖片,旁白:說到荷花,在古詩詞中經常能看到它的身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是初夏清新可愛的模樣,“接天連日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是盛夏里嫵媚多姿的美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高潔脫俗的雅士,那么在現代作家朱自清的筆下,荷花又有著怎樣的韻致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篇《荷塘月色》。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解決生詞,補充背景
1.自主探究:學生默讀課文,標注段落,結合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裊娜”“斑駁”等生詞意思,讀懂《采蓮賦》,疏通文句。
2.檢查反饋:教師檢查學生預習情況,請學生介紹作者,教師總結補充。
(二)瀏覽課文,整理脈絡
提問:文章一共有幾個部分,分別寫了什么?
明確:
(1)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
(2-6)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
(7-8)荷塘月色的美景勾起鄉思。
三、研讀課文,深入分析
(一)興之所起
1.提問:作者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離家去荷塘?
明確:不寧靜。(結合背景探討“不寧靜”的原因,抓住關鍵字“頗”體會作者心境,分析環境描寫討論藝術效果)
(二)賞荷塘月色
2.提問:這部分是按照什么順序描寫的?
明確:?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過程來寫的。按作者的活動、視線的轉移,有層次地來展示荷塘月色。來路(2、3)——荷塘(4)——月色(5)——四周(6)
3.提問:作者在來荷塘時走過的小路景致如何?作者此時的心情如何?
明確:曲折、幽僻,多樹;暫得寧靜。
4.提問:朗讀第4自然段,作者具體描寫了荷塘的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樣描繪這些美景的,請找出這些句子,展開想象,閱讀品味它的妙處?。
明確: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疊詞)
②“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比喻,荷花的各種情態)
③“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通感,若有若無、輕淡飄渺)
......
5.提問:朗讀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寫荷塘的月色的?
明確:寫了月下的葉、樹、花,突出月色的朦朧縹緲;運用“瀉”“浮”“洗”“畫”等動詞描繪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
6.提問:對比分析第2段與第6段荷塘四周景物的描寫。作者的心情又有什么變化?(略)
(三)憶江南采蓮
7.提問:作者為什么會“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呢?這里引用《采蓮賦》有什么作用?作者有沒有被這種光景所感染呢?
明確:觸景生情,“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對古代采蓮盛況的向往和對故鄉的懷念來解脫;表達自己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回顧小結,布置作業
配樂朗讀全文,進一步領悟作者的情感變化,品味優美精致。背誦3-6自然段,積累優美語句。
板書設計:

三、試講逐字稿
一、引經據典,導入新課
師:(邊播放照片)說到荷花,在我們傳統古詩詞中經常能看到它的身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是初夏清新可愛的模樣,“接天連日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是盛夏里嫵媚多姿的美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高潔脫俗的雅士,那么在現代作家朱自清的筆下,荷花又有著怎樣的韻致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篇《荷塘月色》(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我們初中已經學過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春》《背影》,大家應該很熟悉作者了,有沒有同學能夠再為大家介紹介紹朱自清先生。
師:好的,我們一起來看看,老師這里也總結了一份資料,(讀屏幕)朱自清原名朱自華,17歲就讀北大哲學系時自己改名“朱自清”,字佩弦,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和學者。北大畢業后曾回家鄉中學教書,后來又回到北京,出任清華大學教授,27歲就升任該校中文系主任。而《荷塘月色》正是寫于他在清華大學任教時期。
師:那同學們來看一看,這篇課文中哪幾段寫了荷塘的美景呢?
師:對,課文的第四、五、六段就重點描寫了荷塘月色的美景。那下面首先我們就先進入課文,感知文本的語言美,接下來就先一起誦讀課文的四到六段。(教師范讀)
三、研讀課文,深入分析
師:大家有沒有感受到,語言所帶來美景呢。我們剛剛在朗讀的過程中,就似乎徜徉在了一個很美的靜靜的夜色中!下面我們就隨著導游朱自清的腳步,一起去觀賞月下荷塘。首先來看看第四段,我們都能欣賞到什么?
師:按照課文的順序,月下荷塘里面我們看到了荷葉、荷花,然后是荷香,還有荷波以及荷韻。
師:那第一步我們已經清楚這里面寫了什么景,那第二步我們就要來找找他是怎樣寫這些景的。繼續看課文,首先來說說,荷葉是什么樣的?
師:田田的荷葉,大家可以看一看圖片,當我們把“田”這個漢字簡化之后,是不是似乎就是荷葉的形狀,所以當我們來到荷塘,放眼望去,是不是就看到了“田田的荷葉”,而接著,作者又是怎么描寫的?
師:對,運用比喻,把荷葉比喻成了舞女的裙,我們來想象一下,舞女的裙,是怎樣舒展的,是怎樣的動態呢?
師:是不是很美,搖曳生姿,所以荷葉就由田田的靜態到了舒展的動態。
師:好,我們接著看看荷花怎么寫?
師:好,有裊娜得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裊娜和羞澀是寫人的,而且寫的是女子所具有的嬌柔的、嬌美的惹人憐愛的那種姿態,這里就運用了擬人,把一個物體描摹了人所具有的的情態,荷花就被賦予了一種生命。
師:這個事物就活過來了,就表明了我們人對這種事物的極度喜愛。
師:我們再來看看后面,他又怎么寫了荷花?
師:對,他還把荷花比喻成了明珠、星星、美人。無論是明珠、星星,還是美人,都是極美的、極好的事物,對吧?我們再來看看他是如何寫荷香的,他用了什么詞來說荷香?
師:對,縷縷。我們想想什么時候會用縷縷來形容一個事物?是不是說炊煙的時候,因為“縷縷”他有一種忽明忽暗,忽遠忽近,忽隱忽現的一種狀態。所以這荷香是不是也有這種似有似無,淡淡的一種感覺。
師:好,送來縷縷清香,那這清香仿佛是什么——
師:那我來問問同學了,此處把清香說成歌聲,確實是用了比喻,但是不是有種感覺的變化,清香是靠聞,它屬于我們的嗅覺,而渺茫的歌聲是屬于我們的聽覺。那這里面就是用聽覺來幫助我們理解嗅覺。而且兩種感覺融合了,互通了,這種修辭手法就叫做通感。那大家再來找找課文,文中還有沒有地方使用了這種修辭手法。
師:對,找得很好,看來大家知識掌握得很快,第五段的“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這里是視覺和聽覺互通了。而且這兩句都是用“仿佛”,是不是都是借用了我們比喻的形式,也可以直接用形容詞形式,表達通感,比如“她笑得很甜”,這個“甜”字就是形容詞來打通了視覺和味覺。大家也要在日常的表達中運用這種修辭手法。
......
師:好,這是我們旅途的第一站,在月下荷塘,我們見到了田田的荷葉,而且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是零星的,荷香的是縷縷的,并用了通感的修辭,說成是渺茫的歌聲,荷波是一道凝碧的波痕,而荷韻就是讓葉子更見風韻。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100043.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