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九年級語文一輪復習課文講解(語文中考一輪復習)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4)
【知識梳理】一、重要詞語,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九年級語文一輪復習課文講解?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九年級語文一輪復習課文講解
【知識梳理】
一、重要詞語
1.通假字
(1)故不錯意也 “錯”同“措”,放置
(2)倉鷹擊于殿上 “倉”同“蒼”,青黑色
2.古今異義
(1)雖然,受地于先王 (古義:雖,雖然;然,這樣 今義:轉折連詞)
(2)非若是也 (古義:這樣 今義:常用作判斷詞)
(3)豈直五百里哉 (古義:只是 今義:不彎曲)
(4)休祲降于天 (古義:吉祥 今義:休息)
(5)若士必怒 (古義:果真,假使 今義:一定,必須)
(6)長跪而謝之 (古義:道歉 今義:感謝)
3.一詞多義
(1)徒徒以有先生也 只,僅僅(
亦免冠徒跣 裸露
)
(2)夫夫專諸之刺王僚也 句首發語詞,無意義(
此庸夫之怒也 名詞,成年男子
)
(3)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動詞,出使(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 動詞,派遣
)
4.詞類活用
(1)且秦滅韓亡魏 使動用法,使……滅亡
(2)輕寡人與 形容詞作動詞,輕視
(3)伏尸二人 使動用法,使……倒下
(4)天下縞素 名詞作動詞,穿白色喪服
5.其他實詞
(1)唐雎不辱使命 辱:辱沒、辜負
(2)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交換
(3)大王加惠 加惠:給予恩惠
(4)故不錯意也 錯意:在意
(5)請廣于君 廣:增廣、擴充
(6)豈直五百里哉 豈直:何況只是
(7)秦王怫然怒 怫然:憤怒的樣子
(8)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公:對人的敬稱
(9)伏尸百萬 伏尸:橫尸在地
(10)布衣之怒 布衣:平民。古代沒有官職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稱布衣
(11)亦免冠徒跣 跣:赤腳
(12)以頭搶地爾 搶:碰,撞
(13)非士之怒 士:有膽識有才能的人
(14)休祲降于天 休祲:吉兇的征兆。這里偏指兇兆
祲:不祥
(15)挺劍而起 挺:拔
(16)秦王色撓 色撓:神色變得沮喪
撓:屈服
(17)寡人諭矣 諭:明白,懂得
6.文言虛詞
(1)而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連詞,表順承,不譯(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連詞,表轉折,但是
)
(2)之長跪而謝之曰 代詞,指唐雎(
取消句子獨立性
)
(3)然秦王怫然怒 ……的樣子(
雖然,受地于先王 這樣
)
(4)雖雖然,受地于先王 轉折連詞,雖然(
雖千里不敢易也 讓步連詞,即使
)
(5)以徒以有先生也 介詞,因為(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介詞,憑借
)
二、重點句子翻譯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我想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我呀!
2.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
雖然這樣,我從先王那里繼承了這塊土地,愿意始終守護它,不敢拿它來交換!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
老百姓發怒也不過是摘下帽子,光著腳,用頭往地上撞罷了。
4.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
秦王神色變得沮喪,直身跪著,向唐雎道歉說。
三、問題探究
1.你認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樣的用心?
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禍心的,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堅決不答應。
2.秦王是怎樣恐嚇唐雎的?唐雎是如何回應秦王的?
唐雎一到秦國,秦王就對安陵君提出嚴厲的指責。他一面裝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臉孔,指責安陵君“逆寡人”“輕寡人”,一面以“滅韓亡魏”來炫耀自己的軍事實力,企圖迫使唐雎屈從他的意志。唐雎對此則洞若觀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的嚴正立場、斷然拒絕“易地”。秦王的騙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于是進一步用戰爭進行恫嚇,極力描繪由“天子之怒”引起戰爭的可怕場景。
對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過話題,以“士之怒”進行反擊,自然而然地引出專諸、聶政、要離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們,即要跟秦王拼命。說罷,立即付諸行動,“挺劍而起”。
3.秦國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不戰而屈人之兵,由此引出唐雎出使秦國一事。“長跪而謝曰”寫出了這場外交斗爭的結局。
4.第二段采用了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實寫秦王,虛寫唐雎。請結合選段分析這樣寫的好處。
實寫秦王,給我們塑造了一個色厲內荏、外強中干,被驕橫兇殘掩蓋著的紙老虎形象,并以此襯托出唐雎臨危不懼、機智勇敢的伏虎英雄形象;另外,由于唐雎大義凜然的鮮明形象在前面文段已完成,再寫則會畫蛇添足。這樣寫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使文章詳略更加得當。
四、文章中心
本文記敘了唐雎在安陵危急存亡的時刻出使秦國,與秦王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出色地完成使命,表現了唐雎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和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布衣精神,從而揭示了弱國安陵能夠在外交上戰勝強秦的原因。
【知識梳理】
一、重點詞語
1.通假字
(1)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辯”同“辨”,辨別
(2)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同“德”,恩惠、感激
“與”同“歟”,語氣詞
(3)鄉為身死而不受 “鄉”同“向”,先前,從前
2.古今異義
(1)一簞食,一豆羹 (古義:古代盛食物的一種容器 今義:豆子)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古義:停止、放棄 今義:已經)
3.一詞多義
是是亦不可以已乎 這樣看來,由此看來(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這種
)
4.其他實詞
(1)故不為茍得也 茍得:茍且取得。這里是茍
且偷生的意思
(2)死亦我所惡 惡:討厭,憎恨
(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禍患,災難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假如,假使
(5)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
(6)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非獨:不僅,不只是
是心:這種心
(7)賢者能勿喪耳 喪:喪失
(8)一簞食,一豆羹 簞:古代盛飯用的一種圓形竹器
羹:用肉(或肉菜相雜)調和五味做的有濃汁的食物
(9)呼爾而與之 爾:用作后綴
(10)蹴爾而與之 蹴:踩踏
(11)乞人不屑也 不屑:認為不值得,表示輕視而不肯接受
(12)萬鐘于我何加焉 萬鐘:優厚的俸祿
鐘:古代的一種量器
何加:有什么益處
(13)妻妾之奉 奉:侍奉
(14)此之謂失其本心 本心:指人固有的羞惡之心
5.虛詞意義及用法
(1)于萬鐘于我何加焉 介詞,對(
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詞,比
)
(2)而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連詞,表轉折(
蹴爾而與之 連詞,表修飾
)
(3)之為宮室之美 結構助詞,的(
呼爾而與之 代詞,他
)
(4)為鄉為身死而不受 介詞,為了(
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動詞,做
)
二、成語探源
1.舍生取義:舍棄生命以取得正義。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2.嗟來之食:原指憫人饑餓,呼其來食。后多指侮辱性的施舍和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財富。
三、重點句子翻譯
1.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大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舍棄生命而選取大義了。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如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
3.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不僅是賢人才有這種心,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堅持操守)不喪失罷了。
4.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別人,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踩踏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5.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從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
四、問題探究
1.文章反復論證了一個什么觀點?主要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人在“生”與“義”不能兼顧時,應該舍生取義;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的是什么?(用原文語句回答)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3.文中第二段先列舉了乞人不受“嗟來之食”的事例,論證了一個什么觀點?然后又指出什么是失其“本心”的表現,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誡?(第二問用原文語句回答)
論述了義比生更重要的道理;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4.文章闡明了“義”的重要性,你認為今天還有堅持“義”的必要嗎?為什么?
示例:有必要。孟子的“義”告訴人們要有舍生取義的精神。
5.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當面對諸如“生”與“義”,“憂患”與“安樂”的選擇時,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請聯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示例:不失“本心”應該做到:加強思想品德修養,保持人的本性,去惡揚善,勤儉節約,居安思危。如當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時我們要挺身而出,捍衛正義。
五、文章中心
本文以“魚”和“熊掌”為喻,提出在“生”和“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該“舍生取義”的觀點,并進一步指出這是每個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義”上有虧的人不過是喪失了他們的“本心”罷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會面臨著許多重要的抉擇,我們應以“義”為重。
【知識梳理】
一、重點詞語
1.通假字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 “孰”同“熟”,仔細
2.古今異義
(1)鄒忌修八尺有余 (古義:長,這里指身高 今義:修理)
(2)明日徐公來 (古義:次日,第二天 今義:今天的下一天)
(3)私我也 (古義:偏愛 今義:自私)
(4)能謗譏于市朝 (古義:在這里指“議論”,沒有貶義 今義:誹謗,惡意中傷)
(5)今齊地方千里 (古義:土地方圓 今義:處所,地點)
3.一詞多義
(1)朝皆朝于齊 朝見(
于是入朝見威王 朝廷
)
(2)孰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孰”同“熟”,仔細(
吾孰與城北徐公美 代詞,誰
)
(3)美吾妻之美我者 認為……美(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美麗,漂亮
)
(4)若門庭若市 像(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及,比得上
)
(5)上上書諫寡人者 下級向上級傳達(
受上賞 上等
)
(6)下乃下令 下達(
受下賞 下等
)
(7)聞燕、趙、韓、魏聞之 聽說(
聞寡人之耳者 使……聽到
)
4.詞類活用
(1)朝服衣冠 名詞作動詞,穿戴
(2)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名詞作狀語,當面
5.其他實詞
(1)鄒忌諷齊王納諫 諷:諷諫,用含蓄的話委婉地規勸
諫:規勸國君、尊長或朋友改正錯誤
(2)而形貌昳麗 昳麗:光艷美麗
(3)窺鏡 窺鏡:照鏡子
(4)吾孰與城北徐公美 孰與:與……相比怎么
樣,表示比較
(5)旦日,客從外來 旦日:第二天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偏愛
(7)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宮婦:宮里侍妾一類女子
左右:君主左右近侍之臣
莫:沒有誰
(8)王之蔽甚矣 蔽:蒙蔽,這里指所受的
蒙蔽
(9)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面刺:當面指責
(10)謗譏于市朝 市朝:指集市、市場等公
共場合
(11)時時而間進 時時:常常,不時
間進:偶然進諫
間:間或、偶然
(12)期年之后 期年:滿一年
6.文言虛詞
(1)之燕、趙、韓、魏聞之 代詞,指這件事(
臣之妻私臣 助詞,的
)
(2)于皆朝于齊 介詞,到(
能謗譏于市朝 介詞,在
)
(3)而暮寢而思之 表修飾,可不譯(
而形貌昳麗 表遞進,并且
)
(4)與 怎么樣,表示比較(
吾孰與城北徐公美 與“孰”連用,與……相比
)
(5)皆以美于徐公 認為
(6)乃下令 于是,就
二、成語探源
門庭若市:指門前像市場一樣。形容來的人很多,非常熱鬧。
三、重點句子翻譯
1.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對他的妻子說:“我與城北徐公相比,哪一個美?”
2.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
鄒忌不相信(自己會比徐公漂亮),就又問他的妾。
3.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
再照鏡子看看自己,更覺得(自己)比徐公差遠了。
4.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晚上睡覺時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認為我美,是偏愛我。”
5.皆以美于徐公。
(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可得上等獎賞。
7.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能夠在公共場所議論我的過失,傳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獎賞。
8.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命令剛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諫,宮門口和庭院內像集市一樣。
9.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滿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進諫,也沒有什么可說的了。
10.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在朝廷上取得勝利。
四、問題探究
1.鄒忌為什么能夠做到不盲目聽取妻、妾、客的贊美之詞?
變式提問:①面對妻、妾、客不同程度的贊美,鄒忌是如何看待的?從“不自信”到“暮寢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樣的品質?
②鄒忌“孰視之”又“窺鏡而自視”,說明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他認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于我”,故不可信。鄒忌面對贊美,并未得意忘形。不盲目輕信,對別人的褒獎能理智判斷、冷靜思考,能正視自己,可見他有自知之明。
2.鄒忌認為“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
宮廷嬪妃和身邊的親信偏愛齊王;朝中的大臣害怕齊王;舉國上下的人都有求于齊王。
3.用常情常理衡量,文中齊王納諫令下達后的敘述,有夸大之處,請找出兩處。(用原文回答)
①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②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4.簡略說說本文中進諫的人越來越少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齊威王敢于納諫,廣開言路,使得齊國大治,民眾對齊威王治國的滿意度越來越高,意見越來越少。
5.鄒忌是如何“諷”齊王的?諷諫的結果如何?
變式提問:①鄒忌采用了什么方法向齊王進諫,使齊王愉快地接受了他的意見?
②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一言不慎便有性命之憂,可見進諫并非易事,而鄒忌卻能讓齊威王欣然納諫,令人佩服。鄒忌的進諫頗有技巧,他是如何向齊威王進諫的?
鄒忌在“諷”齊王時,很講技巧,先以“身邊小事”談自己的體會,然后以類比的方式,以家比國,以己比君,對治國安邦之道進行形象地比喻,從而委婉進諫。
諷諫的結果:齊王接受諫言,并發布政令,廣開言路,懸賞納諫,始而“門庭若市”,繼而“時時而間進”,最后“無可進者”,終于“戰勝于朝廷”。
6.文中鄒忌的可貴之處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變式提問:①鄒忌之智體現在哪里?請用自己的話回答。
②鄒忌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結合文章內容分析。
①不盲目輕信,對別人的褒獎能理智判斷、冷靜思考,能正視自己,發現不足;②善于用委婉的方式提出正確的意見,使別人容易接受;③能以小見大,從個人經歷中推出治國的道理。是一個有自知之明、頭腦清醒、心系國家、思維敏銳的賢士形象。
7.文中齊威王的形象雖著墨不多,僅應答過程中的一個“善”字的語言描寫,便使威王的氣度、神韻盡現,這一“善”字表明了什么意思?
表明齊威王除弊的必要性;表明改革的決心大。
8.文中齊國“戰勝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①齊國有鄒忌這樣敢于并善于勸諫君王的賢臣;②齊威王能夠接受和采納群臣的勸諫和意見。
9.文中齊威王和鄒忌,你更欣賞哪一位?說說你的看法。
示例一:我更欣賞鄒忌。因為鄒忌能用生動委婉的方式勸說別人,這是一種智慧。
示例二:我更欣賞齊威王。因為他能夠正視自己的不足,虛心接受他人的諫言。
10.結合實際,談談鄒忌的勸說方式對我們今天的人際交往有何啟示。
示例:鄒忌委婉勸說的優點在于充分尊重被勸說者,使之受到啟發、明白道理,從而讓對方愉快地接受意見,今天的人際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鑒這種做法,如:①說話要講究方式、方法;②注意對象和場合,用語含蓄、委婉;③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11.簡述鄒忌是如何得出“王之蔽甚矣”這一結論的?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發?
鄒忌從妻子偏愛他,妾害怕他,客有求于他,所以回答他與徐公誰美的問題時都說他美,然后再從齊王所處的位置比他更高的情況出發,得出“王之蔽甚矣”。
啟發:①不盲目自信,對別人的褒獎要理智判斷、冷靜思考,正視自己。②忠言不一定逆耳,善于用委婉的方式提出正確的意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能讓對方愉快接受意見。
12.文中齊威王的故事,蘊含著什么道理?結合現實生活談談你的認識。
示例:為政者只有廣納諫言,才能使政治清明,國家強盛。在學習、生活中接受老師、同學的建議,可以改進學習方法,增強學習效果。
五、文章中心
本文生動地記述了鄒忌諷齊王納諫,使齊王廣開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說明了國君必須廣泛采納各方面的批評建議,興利除弊,才可以興國的道理。同時也告訴人們:不要被一些表面現象所蒙蔽,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不犯或少犯錯誤。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