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于的偏旁結構是什么(于戲倆字怎么讀)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2)
由湯唯、朱亞文主演的《大明風華》終于播到皇太孫大婚,胡善祥、孫若微被封為太孫妃嬪的戲碼。不料,本來高潮迭起的劇情卻因兩個字的讀音遭到網友的群嘲。在劇中,禮儀官念冊封詔書時,將“于戲”念為“yú xì”,這在網上引起很大的討論。有網友認為它當讀作“嗚呼”。

昨天下午,微博大V“戰爭史研究WHS”發帖稱:導演真敢讓演員開牙,“yú xì”,還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南呢。并稱:詔書里的“于戲”,當寫作“於戲”,讀成“嗚呼”。
到記者發稿前,這條帖子已被轉了1700多次,點贊數2300多個。不少網友看到帖子才明白過來,這兩個字原來不讀作“yú xì”。
有網友舉了一些古文的例子,如《禮記·大學》:《詩》云:“於戲!前王不忘。”《三國志·諸葛亮傳》:于戲!丞相亮其悉朕意……網友認為,“于戲”在這里都讀作“嗚呼”。
在搜尋資料時,記者發現,關于“于戲”的讀法,不光現代人有糾結,古人還將它編成了笑話。《笑林廣記》里就有這樣一個笑話:
有一個半吊子教書先生,在教學生時,教到“於戲,前王不忘”句,竟如字讀之,也就是像電視劇《大明風華》里所讀的“yú xì”。主人聽到后,說:“誤矣,宜讀作‘嗚呼’。”
誰知,到了冬天,教讀《論語》時,他又遇到了這兩個字,“儺雖古禮而近於戲。”便將“於戲”讀作了嗚呼。主人聽了,說:“又錯了,這里讀本音,於戲也。”
教書先生大怒,跟他朋友說:“這東家甚難理會。只‘於戲’兩字,年頭直與我拗到年尾。”
這則笑話里的“於戲”,今寫作“于戲”。這兩個字還有不少種寫法,于、於;戲、熙、嚱,等等。
東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喬光輝認為,“于戲”在古代讀作“嗚呼”。唐代,有位叫司馬貞的史學家,他曾寫過《史記索隱》,在這本書中,他寫到:“於戲,音嗚呼。”現代人將“于戲”讀作“yú xì”肯定是錯的。
看了諸多關于“于戲”的討論,有網友評論稱,這讓他想起了李白的《蜀道難》,這首詩入選過中學課本,一開頭便是“噫吁嚱”。有網友認為這里的“吁嚱”也讀作“嗚呼”。
南通大學教授王志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查閱了三個關于這首詩的權威版本,發現這三個版本中,一個版本沒有注音,其他兩種版本的注音是不一樣的。
朱東潤的版本注音為“yīxūhū”,這個版本認同北宋文學家宋祁的說法。宋曾在筆記里記載:“蜀人見物驚異,輒曰‘噫吁嚱’。”也就是說這三個字是蜀人的方言。
而另外一個版本,復旦大學的經典版本將這三個字注釋為“yīxūxī”。
王志清教授告訴記者,有些漢字,因時代變化而有了讀音上的改變。像“阿房宮”,古人沒有輕唇音,“阿房”讀作“é páng”,不能讀作“ā fáng”,“將進酒”中的“將”讀古音,當讀作“qiāng”。“噫吁嚱”這三個字就像現代詩歌中表示抒情的“啊”一樣,都是感嘆詞。具體怎么讀,學術界確實存有爭議,他本人比較認同朱東潤先生的版本。
除“于戲”之外,微博大V“戰爭史研究WHS”還從明代陸容所著的《菽園雜記》中查找到一些其他的古今音讀音差異的字詞。他在帖中寫道:
陸容在書里還提到“去”字的讀音,南京官話讀“克”,山東讀“趣”,山西讀“庫”,陜西讀“氣”,湖廣讀“處”。今天北方官話是讀“趣”,西南官話還是念“克”。
另外李陽冰讀作李陽“凝”;曹大家讀作曹“太姑”;樊于期讀作樊“烏基”;伍員讀作伍“云”;金日磾讀作金“覓低”。
拓跋燾小名佛貍,讀作bì lí。這個“佛”是“輔弼”的意思。
這么多古今音不同的字詞,特別是“戰爭史研究WHS”所舉的人名,讓網友們大開眼界,他們還順勢玩起了同音梗。有網友笑言,“這下子一個生僻的君主姓名外加小名瞬間變得好記了呢,拓跋燾(拖把頭),小名佛貍(嗶哩)”,甚至還有網友稱,“拓跋燾小名“B站”(嗶哩嗶哩)。”“所以拓跋燾可以代言B站?”
而對于這部號稱歷史正劇的戲,自開播以來,就被網友找出不少不符合史實的地方。有網友戲言這部劇應該改名“大明請你來找茬”。也有網友對此評價說:這個劇不但不應該自稱歷史正劇,劇組當初也應該請一位歷史顧問,這樣才不會出現這樣的低級錯誤。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臧磊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10091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