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語文閱讀題深層解析(語文閱讀鑒賞不要強行解讀)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4)
閱讀理解是中學語文學習的核心能力模塊。文學鑒賞屬于閱讀理解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鑒賞過程中,要避免因“強行解讀”而得出錯誤的結論。
林庚先生有一篇文章《說“木葉”》,選入中學課本,是作為文學鑒賞的范文來推薦學生閱讀學習的。我感覺這篇文章立論不穩,論證比較輕浮隨意,更像是一篇抒發個人閱讀感受的散文。如果當個人觀點來參考是可以的,但如果視其為文學鑒賞技巧的指導,恐怕就不大妥當了。《說“木葉”》的主要觀點是:在詩歌中,“木葉”和“樹葉”作為同義詞,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表達的藝術效果不可同日而語。林先生舉了很多例子來討論這個問題,進而認為,詩人之所以選用“木葉”這個詞,是出于藝術目的,以起到“一字千金”的表達效果。這結論并不能令人信服。古代詩歌中為什么總是使用“木葉”而不是“樹葉”一詞,我以為這首先應該是個歷史語言學問題,其次才是我們在談論詩歌寫作時常常提到的“煉字”問題,修辭問題。要討論后一個問題,應該先解決前一個問題。前一個問題的解決構成了后一個問題的論證前提。林先生所舉的最重要的例子是屈原詩句:“洞庭波兮木葉下”。為了討論“木葉”的表達效果要好于“落葉”,首先要證明(或說明)在屈原的時代,“樹葉”和“木葉”兩個詞是并行的同義詞。有此前提,你可以從詩情、音韻、個人感受等的角度去開展分析:為什么詩人用了“木葉”而不用“樹葉”;為什么“木葉”好于“樹葉”,等等。但我發現林先生的文章對此并無任何論述,于是我疑心,在先秦乃至更晚時代,很可能尚不存在“樹葉”這個雙音節詞語。當人們談起樹葉的時候,只說“木葉”,寫入詩歌的時候,當然也只有“木葉”。考據當然很困難。簡單翻了下工具書發現,先秦及更早,通常是用“木”來稱樹木,而“樹”通用為動詞,如“荏染柔木,君子樹之”(《詩經》),意思很明確。“樹”、“木”同指樹木的用法,按照王力辭典的說法,當起于戰國時期。屈原時代,盡管已經使用樹的名詞意義(如林先生舉的“后皇嘉樹”),但這并不意味著“樹葉”一詞也已經與“木葉”同義通用了。林先生沒有舉出屈原時代已經開始使用“樹葉”一詞的證據,所以只能存疑。
屈原以后呢?后世人詩句中多采用“木葉”、“落葉”、或單獨用“葉”來指樹葉,文學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屈平辭賦懸日月”,《哀江南賦》庾信這樣的后學晚輩,寫的還是楚辭體,用“木葉”一詞再自然不過,這算致敬,算傳承。另一方面,經典文學文本帶來的詩意暗示,的確可以深深影響到后世作家的表達,不論用詞還是造句——很明顯,這傳統也深深影響了林先生。但問題在于,為什么在“木葉”之外,“落葉” 、“葉”、“落木”都出來了,唯獨還是不見或極少見到“樹葉”這個詞?林文在后半部分著力舉例分析闡述“木葉”好于“樹葉”,涉及了觸覺、視覺等感知體驗,來論證“木”佳妙貼切于“樹”,可是這些論述顯然還是缺乏一個極其重要的對照組(是的,文學鑒賞也需要對照組):用了“樹葉”一詞但效果不好的古詩文文本,在哪里?考慮到后世詩文的龐大數量,如果存在“樹葉”的文本,應該不難找到。可惜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林先生并沒有提供。你不能用詩人沒寫過某個詞,來論證這么寫是不好的;你必須用他們寫了某個詞而效果不好來論證其不好。
在進一步的證據出現之前,請保留如下的猜測:“樹”這個詞雖然很早就用來指稱樹了,但“樹葉”卻要到很晚才在文學文本中用來指稱樹葉。在古詩文文本中,提到樹葉,通常都只用“葉”,而不是雙音節詞“樹葉”。在某些修辭情景下,詩人會采用“木葉”、“落木”這樣的表述,來體現某些微妙的詩意感受。如果這推測是確實的,那么在古典詩詞鑒賞中,“木葉”和“樹葉”的區別只能是一個詞語學問題;“葉”、“木葉”和“落葉”之間的差異,才是文學修辭問題。
當然,也許林先生已經詳細考據了“樹葉”一詞在古代文本中出現的頻次,只是在文章中忽略沒寫,但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立論前提,不該隱而不提。
文學鑒賞雖然不同于科學,但也絕不僅僅是感受層面的體會抒發,不能僅根據自己的感受強行去解讀作品,其結果只能導致對作品的誤解。
附:林庚文章《說“木葉”》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10202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