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八年級下語文期中復習名句默寫(理解默寫是什么)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7)
名句名段默寫是各地中考的必考內容近幾年的中考試題常考理解默寫,即給出要求默寫的詩句的含義或在文中的作用,按提出的要求寫出相關的內容,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八年級下語文期中復習名句默寫?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八年級下語文期中復習名句默寫
名句名段默寫是各地中考的必考內容。近幾年的中考試題常考理解默寫,即給出要求默寫的詩句的含義或在文中的作用,按提出的要求寫出相關的內容。
在之前的《七年級初中生應理解和掌握哪些常考名句名段?這里都有了》文章中,我介紹了七年級常考名句名段;在本篇文章中,我們來了解一下八年級初中生應掌握哪些名句名段。
一、八年級文言文常考名句
(一)《三峽》 酈道元
1.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3.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4.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5.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理解1:《三峽》中用快馬和疾風來形容船行之快的句子是: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理解2:長江的山山水水歷來為文人墨客所吟詠。李白的“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出了水之浩渺;酈道元《三峽》中的“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寫出了山之高峻。
理解3:到三峽旅游過的人都知道,如今的三峽,春冬時候的水依然像酈道元筆下所描寫的那樣“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理解4:《三峽》中寫了春冬之時八種景物的特點和給予作者美好的感受的句子是: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二)《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1.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2.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3.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理解1:《答謝中書書》中描寫傍晚景色的句子是: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理解2:《答謝中書書》中總領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感嘆世人追逐功名,無暇欣賞奇麗的山水,從而曲折地體現作者清高的句子是: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三)《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1.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2.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4.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理解1:《記承天寺夜游》中,直接抒發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理解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是《記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對空明澄澈、樹影搖曳的寺院優美夜景的精彩描寫。
理解3: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的語句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理解4:最能表現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悵悲涼心境的語句是: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四)《與朱元思書》 吳均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2.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3.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理解1:吳均的《與朱思元書》中,描寫魚兒自由游弋,江水清澈見底的句子是: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理解2:《與朱元思書》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形象地表現出富春江水急速奔騰之勢。
理解3:文章描寫水之“異”的句子是: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理解4:文章描寫山之“奇”的句子是: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3.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理解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決定戰爭勝負三要素的句子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理解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論述“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的條件是: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六)《富貴不能淫》
1.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2.往之女(rǔ)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
3.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七)《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2.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4.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5.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理解1:歐陽修說:“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句話繼承了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思想,是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
理解2:“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一個人擔當大任之前,如孟子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所說:“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目的是讓其經受磨練,增長才干。
理解3:文中從反面論述“沒有憂患,給國家帶來危害”的句子是: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八)《愚公移山》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2.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3.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4.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5.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6.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7.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九)《周亞夫軍細柳》 司馬遷
1.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
2.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
3.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理解1:細柳營兵士約束文帝隨從在軍營中行走的語句是: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
理解2:《周亞夫軍細柳》中,表現文帝對周亞夫由衷佩服的句子是:嗟乎,此真將軍矣!
(十)《桃花源記》 陶淵明
1.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2.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3.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4.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理解1: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寫桃花源人精神面貌的句子是: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理解2:描寫桃花源社會環境安定平和的語句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理解3: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林奇在: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十一)《小石潭記》 柳宗元
1.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2.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3.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理解1:《小石潭記》中描述潭上“其境過清”的句子是: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理解2:《小石潭記》中,寫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見,一段又看不見的句子是: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理解3:《小石潭記》中寫游魚動態的句子:俶爾遠逝,往來翕忽;描寫游魚自由輕靈游動的姿態的句子是: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理解4:《小石潭記》中寫小石潭源頭悠遠、兩岸彎曲的語句是: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理解5:《小石潭記》中表現地理環境使作者內心憂傷凄涼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理解6:《小石潭記》中寫潭周圍景物——樹木藤蔓的句子是: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十二)《核舟記》 魏學洢
1.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2.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3.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
理解1:揭示核舟主題的句子是:蓋大蘇泛赤壁云。
理解2:《核舟記》中說明核舟大小的句子是: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理解3:贊美王叔遠高超技藝的句子是:嘻,技亦靈怪矣哉!
(十三)《北冥有魚》
1.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2.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3.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理解1:《北冥有魚》中,莊周用一個比喻句來描述鯤鵬奮飛時的情形的句子是: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理解2:文中描繪鯤鵬奮飛時激起的水花達三千里,奮飛直上九萬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來也并非逍遙,因為它依然有所憑借的句子是: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十四)《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2.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3.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十五)《雖有嘉肴》
1.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理解1:文中揭示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的句子是:教學相長也。
理解2:文中說明學習和教學之后能讓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是: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理解3:《雖有嘉肴》一文中重視實踐,要求把明白的道理付諸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是否正確的句子是: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十六)《大道之行也》
1.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理解1:文中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與“夜不閉戶”意思相同的句子是:故外戶而不閉。
理解2:文中體現人才得到重用,社會成員間和睦相處的句子是: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理解3:文中體現“大同”社會人人都能得到關愛的句子是: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理解4:文中體現“大同”社會人人都能安居樂業的句子是:男有分,女有歸。
理解5:文中體現“大同”社會人們毫無自私自利之心,把共同勞動看作分享快樂的句子是: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十七)《馬說》 韓愈
1.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理解1:生活中,有才能的人比比皆是,但能慧眼識人的人并不多。這正如韓愈《馬說》中所說的: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理解2:《馬說》一文揭示千里馬的悲慘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點明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理解3: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由此我們可想到《馬說》中的一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理解4:《馬說》中表明愚妄無知、平庸淺薄的統治者對千里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二、八年級古詩詞曲常考名句
(一)《野望》 王績
1.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3.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4.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理解1:《野望》中寫山野景色的句子是: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理解2:《野望》中于恬靜的景色中流露出孤獨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二)《黃鶴樓》 崔顥
1.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2.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3.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4.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理解1:崔顥在《黃鶴樓》中融情于景,表達物是人非的感慨的詩句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理解2:崔顥在《黃鶴樓》中與《天凈沙·秋思》中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有相同意境,表現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詩句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三)《使至塞上》 王維
1.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2.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3.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4.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理解1:王維《使至塞上》中的詩句“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以“蓬”和“雁”自比,寫出了內心的激憤和抑郁。
理解2:范仲淹《漁家傲·秋思》中“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與王維《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均表現出邊塞的獨特風景。
(四)《渡荊門送別》 李白
1.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2.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3.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4.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理解1:李白在《渡荊門送別》中表達對故鄉山水無限眷戀的句子是: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理解2:李白在《渡荊門送別》中描寫月映水中、云霞飄飛的詩句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五)《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1.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2.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3.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理解1:雪花是美的,胡天飛雪在岑參心中化作那“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明媚春光;鮮花是美的,白居易春行錢塘湖,為“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景象所深深陶醉。
理解2:《錢塘湖春行》中描寫早春鶯燕景象給大自然帶來了勃勃生機的詩句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六)《飲酒》(其五) 陶淵明
1.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2.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3.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理解1:幸福是什么?幸福是蘇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幸福是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閑自得。
理解2:陶淵明的《飲酒》(其五)中描寫南山暮景自然意趣的詩句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理解3:陶淵明的《飲酒》(其五)不僅道出此詩的主旨,也道出了詩人一生追求的立身宗旨的詩句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理解4:《飲酒》(其五)中最能體現詩人熱愛自然的情感和曠達心胸的詩句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七)《春望》 杜甫
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4.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理解1:杜甫在《春望》一詩中以花鳥喻人表達感時傷別的句子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理解2:杜甫《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化無情之物為有情,抒發了感時傷世之情;李煜《相見歡》中“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則化無形之情為有形,寫出了亡國的哀思。
理解3:《春望》中詩人以飽含深情的筆墨,再現了國都淪陷,山河依舊,春天來臨卻雜草叢生,表現長安春日滿目凄涼,傳達出詩人憂國傷時之情的詩句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理解4:《春望》中表現詩人憂愁而且日益衰老的日子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八)《雁門太守行》 李賀
1.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2.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4.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理解1:《雁門太守行》中能夠表現將士的高昂氣勢和愛國熱情的詩句是: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理解2:“詩鬼”李賀在《雁門太守行》中寫敵人兵臨城下,戰云籠罩,使人透不過氣來,而戰士整裝待發,士氣還很旺盛的詩句是: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九)《赤壁》 杜牧
1.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2.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理解1:讀《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巧借東風”的故事,你聯想到杜牧《赤壁》中的詩句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理解2:杜牧在《赤壁》中用典故從反面設想,含蓄地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的詩句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十)《漁家傲》 李清照
1.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2.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3.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4.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理解1:《漁家傲》中展現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一色圖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并為全篇奠定了基調的句子是: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理解2:《漁家傲》中寫詞人傾訴自己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以及空有才華而遭逢不幸,奮力掙扎的苦悶不滿的句子是: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理解3:李清照的《漁家傲》中,“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達了詞人決心像大鵬一樣乘風高飛,樂觀地尋求幸福的理想與愿望,也是本詞的主旨句。
(十一)《關雎》
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4.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理解1:《關雎》一詩中,描寫青年男子感情波瀾起伏的詩句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和“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理解2:《關雎》中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將主人公長夜無眠、思緒萬千以至難耐的相思之苦,形象深刻地表現出來。
理解3:《關雎》中描寫青年男子對美貌少女表達傾慕之情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理解4:《關雎》中生動形象地表現出男子對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難眠的樣子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十二)《蒹葭》
1.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2.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3.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4.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5.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理解1:成語“秋水伊人”源自《蒹葭》中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理解2:《蒹葭》中有很多寫景的句子,請默寫連續的兩句: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十三)《石壕吏》 杜甫
1.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2.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理解1:《石壕吏》中表現差役兇惡的句子是: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理解2:《石壕吏》中描寫戰爭慘烈的句子是: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理解3:《石壕吏》中反映戰爭使人民生活貧窮的句子是: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十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1.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2.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3.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理解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表現詩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的主旨句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理解2:《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表達詩人博大胸懷和濟世情懷,表達他曠達胸襟的詩句是: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理解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杜甫深處漏雨茅屋,還存有憂國憂民的情思,在詩中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喊。
理解4:《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不僅濃墨渲染出陰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詩人凄惻愁慘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寫天氣變化的句子是: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理解5:《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寫詩人無可奈何的詩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理解6:《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表現群童頑皮的句子是: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十五)《賣炭翁》 白居易
1.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2.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3.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4.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理解1:白居易在《賣炭翁》中揭示賣炭翁悲苦處境和矛盾心情的詩句是: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理解2:《賣炭翁》中對老翁的肖像進行描寫的詩句是: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理解3:白居易的《賣炭翁》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刻畫了賣炭翁雖然衣服單薄,但仍希望天氣更冷一些,只為炭能賣個好價錢的復雜矛盾心理。
理解4:《賣炭翁》中表明賣炭翁貧困的句子是: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理解5:《賣炭翁》中揭露了宮市制度不合理的句子是: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