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五年級語文下冊童年的發現(五下語文課裸讀)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5)

童年是詩化的。俄羅斯兒童文學家費奧多羅夫的作品《童年的發現》就是一篇充滿童真與童趣的好文章。
學習這篇文章,不在其思想內容如何,而在如何將自己的發現用自己的語言文字清晰準確并饒有有趣地傳達出來。
細讀文本,揣摩語言,本文可供寫作借鑒之處有三。
一是,敘事文本要講究結構的完整性。本篇講發現,作家按發現了什么,發現的過程是怎樣的,發現之后有什么后果來組織材料,安排行文,結構完整。

二是,作者在行文時,注重場景化。讓人物,事情在具體場景中具體展現,兩非越俎代庖,以敘事代替描寫。下面我舉兩例來說明場景化描寫勝過純粹化的敘事。
“我的發現起始于夢中飛行。每天夜里做夢我都飛,我對飛行是那樣迷戀,只要雙腳一點,輕輕躍起,就能離開地面飛向空中。后來,我甚至學會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燁林梢頭,在青青的草地和澄(chéng)澈的湖面上盤旋。我的身體是那樣輕盈,可以隨心所欲,運轉自如,憑著雙臂舒展和雙腿彈動,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飛到那里。"
這一例是寫夢中如何癡迷飛行的。作者將飛行動作分解細化為“一點-----躍起-----離開”,飛行的環境有“街道上空,白樺林梢頭,青草地,澄澈湖面”,飛行的體驗是“身體輕盈,隨心所欲,運轉自如”。正是這樣的細化,分解,讓夢中飛行變得清晰可感。人讀其文,亦融入其中。
那天,我們幾個人決定去見我們的老師,讓他來解答這個奇妙的問題。
“夢里飛行,說明你們是在長身體啊。”老師解釋說。
“為什么只有晚上睡覺時才長?”
“白天你們太淘氣,妨礙細胞的生長。到了晚上,細胞就不停地繁殖。”
“那么為什么人在生長的時候就要飛呢?這究竟是什么道理?”
“這是你們的細胞回想起了遠古時代,那個時候,人還是飛鳥。”
“人怎么會是鳥?”我們萬分驚訝。
“豈止是鳥!人是由簡單生命進化來的。最開始是草履蟲,后來是魚,是青蛙,是猴子……所有這些知識,等你們升入高年級,上課時老師都會給你們講解。”
這一例是一組師生對話描寫。對話描寫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人物對話比較長時要學會分段。你看這節對話,學生,老師問答各自獨立成段,內容完整,條分縷析,非常醒目亮行。二是人物對話沒有那么多插入語-----你說,我說的內容,避免了語言的單調乏味。三是人物對話,可穿插再現對話時人物的表情,動作等,本例只有“萬分驚訝”神態,但在課堂上師生“交鋒”處有更多的神態描寫,此不贅述。因此,好的對話描寫,既講清楚對話內容,又要避免單一的你說我說似的插入語,同時,對話較長,可以接語意分段亮行。當然在對話中插入人物說話時的表情,動作就能更好再現場景中人物鮮活的風采!

三是本文語言比較恢諧幽默,讀之,會令人莞爾一笑。如:“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作者明明對老師誤解有怨氣,卻不明說,而與世界上重大發明與發現相提并論,似暗含為自己的發現而自豪!這也許是自我安慰吧!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