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日韩中文无码有码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夜-高清极品美女毛茸茸-欧美寡妇性猛交XXX-国产亚洲精品99在线播放-日韩美女毛片又爽又大毛片,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视频下载,欧美疯狂xxxx吞精视频

有趣生活

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回憶我的鄉村老師(在山海情里的村莊)

回憶我的鄉村老師(在山海情里的村莊)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8)

導讀從寧夏西海固地區的隆德縣大山里走出來,張慧寧用了13年,但決定走回故鄉,只用了一天。早前,她在隆德縣的一所小學里做語文老師,青春里最好的6年留在了六盤山下的....

回憶我的鄉村老師(在山海情里的村莊)(1)

從寧夏西海固地區的隆德縣大山里走出來,張慧寧用了13年,但決定走回故鄉,只用了一天。早前,她在隆德縣的一所小學里做語文老師,青春里最好的6年留在了六盤山下的小村莊。2015年,她跟著當地的移民來到閩寧鎮原隆村,繼續做語文老師,新的6年又過去了。

這個老師用閱讀治愈了自己,然后學會了如何去愛別人,把愛都給了學生。這些年,她愈發覺得,愛與閱讀是一個孩子最需要的東西。愛讓他們有安全感,生出向外探索的勇氣,閱讀讓他們學會跟自我對話,靜心思考,做一個獨立思考的人。

文 | 徐喵喵

編輯 | 金匝

運營 | 月彌

兩個童年

聊起童年,張慧寧可以說出兩個版本。

一個版本是幸福的、快樂的。她是85后,在位于寧夏邊陲、六盤山西麓的固原市隆德縣長大。那曾經是一個遠離城市,也遠離財富的地方。小時候,學校里沒有黑板,老師帶大家拿著樹枝在地上寫字。教室里也沒有暖氣,只有一個小火爐,冬天來臨之前,老師帶著同學們一起去山上撿能燒的干柴回來。

但就是這樣的地方,有最美的自然。每年三月三,大家一起到堤壩上放風箏,老師教大家唱歌: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春夏交接,附近的山坡上開滿了淺藍色的馬蘭花,張慧寧坐在山坡上,用馬蘭花編一個花環。山坡下,湖泊里長滿了水草,有寬大修長的葉子,折下來,可以做成風車。秋天,蒲公英成熟了,結出圓圓的毛球,她拔下毛球,一口氣把蒲公英的種子吹得好遠好遠。

站在堤壩上往下看,綠色的山、青色的水把村莊包裹起來,她覺得自己的家鄉美麗、平靜。在自然里長大,她逐漸明白,太陽會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植物要春天開花,夏天生長,秋天結果,所有的花草一定是向著太陽的方向。

但另一個版本中,張慧寧的童年是灰色的,不被關注的。父母生了三個孩子,她有一個姐姐、一個哥哥,哥哥理所當然地得到了最多的資源。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中國家庭最普遍的那種,他們希望一個女孩子聽話,不要有太多想法,希望她最大程度地謙虛,即便考了100分也不能高興,假如得意忘形,下次一定會考60分。她越來越沉默,不愛說話,常常覺得自己是多余的孩子,內心里有深深的自卑。

是閱讀改變了她。初中時,她的哥哥姐姐時常帶一些書回來,她跟著他們一起看。印象最深的是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坐上輪椅的史鐵生日復一日來到地壇,從絕望中看到希望。史鐵生寫,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閱讀就是張慧寧的“地壇”。

高中時,一下課,同學們都去操場上散心,張慧寧會自己跑到圖書室,拿一個筆記本,把喜歡的段落抄下來。閱讀讓她喜歡上了寫作,有時,她會代表班級去參加作文比賽,每次都能拿到一等獎、二等獎。得了獎的作文被裝訂成冊,在整個年級里傳看,幾乎所有的同學都看到過她的名字,讀過她的作文。有的同學家長在路上遇到她,主動跟她說話,“你就是作文寫得很好的那個”。閱讀和寫作讓張慧寧一點點自信起來。

她也得到了來自語文老師的關愛。高三那年,大家都在準備高考,壓力像一張無形的網籠罩著班級。光語文一個科目,得背上百篇古文。語文老師對她說,你這么愛看書,如果能把這些古文都背下來,就獎勵給你一些新書?;貞浧疬^去,張慧寧說:“我不知道我怎么有那么好的記性,我真的就是我們班第一個把所有古文背下來的。”老師給了她《簡·愛》《茶花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她繼續在書的世界里游蕩、長大。

回憶我的鄉村老師(在山海情里的村莊)(2)

▲ 圖 / 徐喵喵 攝

愛跟教給他們知識一樣重要

大學時,張慧寧讀的是一所師范院校,她打算之后要做一名語文老師。畢業前夕,朋友們一起商量,大家一起去銀川,那里發展得快,生活上也更方便。張慧寧說,你們先去,我和你們不一樣,我要回家。她覺得,鄉村里的孩子最需要自己——她留在了隆德縣。

在隆德縣的那些年,她經常帶孩子們去春游,在自然里學習。大家看到了桃花,一起背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看到纖細的柳枝,“萬條垂下綠絲絳”。他們看蜜蜂采蜜、蝴蝶傳粉,在樹蔭下開“詩詞大會” 。

2012 年,來自固原市原州區、隆德縣13個鄉鎮121個村的1998戶9612人分批搬遷至原隆村,張慧寧也在其中,她的工作也跟著一塊兒轉移過來。原隆村位于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北部,是永寧縣最大的“十二五”生態移民安置村。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起,黨中央、國務院開展了東西扶貧協作的戰略部署,確定了福建對口幫扶寧夏。受益于福建和寧夏的扶貧協作,閩寧鎮這片曾經的戈壁荒灘,從“干沙灘”變成“金沙灘”,被建設成現代化的生態移民示范鎮。6萬多名曾經生活在西海固貧困山區的農民陸續走出大山搬入該鎮,通過移民搬遷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新生活離銀川只有一個小時的車程,鎮上的產業也更豐富,除了葡萄酒莊、光伏發電,電商產業發展迅速。近年來,鎮上的“閩寧禾美”電商扶貧車間也成了“多多買菜”的供應商,通過平臺把閩寧鎮當地的美食和農產品銷往全寧夏,不少學生的父母在電商車間有了一份工作和收入。

在原隆村回民小學,張慧寧也保留了她在隆德縣教學時的“詩詞大會”、寫作課和閱讀課。每年四月,她給學生留作業,寫自己最喜歡的人,她教孩子們從人物的外貌、語言開始寫,寫到與人物一起經歷的事情,表露對人物的感情。到了五月,班上有讀書分享會,每個人選擇一本書讀完,站上講臺跟大家分享,為什么喜歡這本書,為什么喜歡書里的那段話。六月,學生們會用一整個月的時間準備詩詞大會,就像電視里的節目一樣,分成小組參加比賽和游戲,比誰會的詩詞多、誰的反應更快。

在張慧寧看來,詩詞大會、閱讀課、寫作課不只是讓孩子們看書、背詩,站上講臺的時候,他們會迸發身體里的勇氣。分成小組準備活動,也讓他們明白如何分工合作。行動的過程中,他們也在執行一項給自己的任務,學會了自律。孩子們就在這些活動里一點點長大。

生活里的張慧寧敏感、羞澀,跟人接觸的時候,她常常手足無措,不知道該怎么說話。在她看來,這種特質是童年沒有好好被愛的后遺癥,盡管用閱讀治愈了自己,但她不能像身邊的同事一樣,長大了仍然能跟父母撒嬌,輕輕松松就給別人一個溫暖的擁抱。她因此覺得,一個孩子的童年里,最重要的就是被愛,愛能帶來安全感,能給孩子們發展天性、向外探索的勇氣。她愿意給自己的學生這樣的愛。

在隆德縣時,她班上有一個性格內向的男孩,每次上課都深深地低著頭,回答問題時,也不敢正視老師的眼睛。有一天下了大雨,走進教室的時候,他全身都濕透了,鞋子也破了。張慧寧知道,山路漫長又泥濘,但這個孩子家境不好,買不起雨衣和雨鞋。

站在講臺上,她面對著全班同學表揚了他。她說,這位同學很有毅力,即便下雨也堅持走到了教室,所以我要獎勵他一套雨衣和雨鞋。這種情況下,不能直接買了東西給他,每個孩子都有自尊心,“獎勵和施舍是不一樣的”。

這件事似乎打開了男孩的內心。之后,每次上課,張慧寧都會提問他,鼓勵他。第一次,他讀課文時讀錯了一個字,張慧寧說,你今天很勇敢;第二次,他聲音很小,但讀對了,張慧寧說,你讀得特別棒;第三次,他的聲音變大了,讀課文也沒有出現錯誤,張慧寧說,看到你這樣,簡直不敢相信,我覺得你一定能考到80分。

在這之前,男孩每次考試,只能考30分、40分,這之后,他真的考到了80分。想起這件事,張慧寧還是很受觸動,“雖然成績衡量不了什么,但是你就感覺他好像爬樓梯一樣,一直在進步”。

還有一個男同學,總是上課鈴響了還在教室外打籃球,張慧寧試著跟他聊天,肯定了他對籃球的興趣和天賦。她跟他約定,只要能好好上課,把作業做完,就不用打掃衛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打籃球。

她和孩子的相處中,還有非常多類似的細節,她覺得,只有愛一個人的時候,才知道怎么愛;只有被愛過,才會去愛人。她是一個缺愛的孩子,“我不想讓我的學生也缺愛,所以我對學生就特別愛”。她希望孩子們在愛中長大,做一個快樂的人,幸福的人,然后再去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回憶我的鄉村老師(在山海情里的村莊)(3)

▲ 拼多多閱讀室,原隆村小學的同學們正在上閱讀課。圖 / 徐喵喵 攝

閱讀的力量

在閩寧鎮的原隆村回族小學,張慧寧是二年級一班的班主任,也是教三門課程的老師——語文課、書法課、道德與法制課。每一天幾乎都排了她的三門課,不上課的時候,她也在辦公室里批改作業、寫教案,時不時地處理那些來自學生們的細小而瑣碎的問題。

有的學生突然肚子痛、身體不舒服,她要及時照顧,聯系家長。兩個同學在一起玩,不小心互相碰撞、摔倒,也要她來解決。有的孩子喜歡打小報告,什么事情都要找老師,得先幫助解決問題,再問孩子,你看到了別人的問題,有沒有看到別人的長處?在來找老師之前,有沒有反思自己?

學生弄丟鉛筆、橡皮這樣的事幾乎每天都在發生,每一次,她都要留十分鐘,給他們講道理。小孩子的腦海里沒有社會規則的概念,也并不懂什么是“偷”,他們大概率是借了同學的東西,忘記還回來,或是覺得別人的東西很好,想自己也擁有。她需要一點點告訴他們,什么是文明,什么是社會,什么是在學校的小系統里需要遵守的紀律、規則。

張慧寧覺得,小學是重要的階段,它關系著一個孩子的習慣、性格,是一個人成長的基礎,就像是一棟大樓的地基,如果沒有打好,大樓將會有要倒塌的風險。

打地基這件事并不像聽起來那么簡單。班主任的工作特別零碎,而且總是反反復復,“但是你必須把這些看起來很小的問題解決掉,要不然慢慢積累,可能就會成為一個隱患”。

日復一日地敲打,時刻校正方向,做建設者需要足夠的耐心,也需要一些智慧。張慧寧難得地露出了一絲狡黠的神態,她說,上課的時候,要做一個溫柔的老師,課堂應該是輕松的、靈活的,但是孩子們犯了錯誤,就得嚴肅起來,不能時時刻刻都溫柔。

對張慧寧而言,這份工作更大的挑戰來自她的家庭。搬來原隆村之后,她結了婚,有了孩子。她的愛人在銀川工作,公公婆婆都身體不好,很難幫忙,她把孩子帶到學校,一邊工作,一邊照顧。

她和兒子生活在學校一間二十平方米的宿舍里,宿舍里有兩張床,桌子上擺著她的各類日用品,還有一個藥箱,里面裝著各類退燒藥和溫度計。

白天,她把兒子送到幼兒園,傍晚再接回來,一起吃飯,給他講故事。小孩子的衣服每天都要洗,哄睡兒子,洗好衣服,已經是夜里十一點。工作和育兒把每分每秒填滿,“每一天都有無限的事要做”。

有一年兒童節,張慧寧忙著給學生排練節目,兒子感冒了,她沒來得及照顧。等兒童節的活動結束,6月2號的凌晨,兒子突然喘不過氣來,小臉漲得通紅,送去醫院后,醫生說是急性喉梗阻,非常危險。那時,兒子只有兩歲,張慧寧抱著他小小的身體,心里一直在說“對不起”。從醫院回來,已經是凌晨4 點,兩個半小時后,鬧鐘響了,她打起精神,洗把臉,開始新一天的零碎、重復、疲憊的工作。這些難捱的時刻里,她總是想起之前看的史鐵生,她跟自己說,人在烈火里淬煉,才會堅固。

她有了記日記的習慣,每天晚上臨睡前,打開手機備忘錄,寫下繁雜的思緒,尋找它們的源頭?!拔淖植还苁亲x的時候還是在寫的時候,它就是你的知己。它會聽你說話,聽你訴苦,它會安慰你,給你指明方向。慢慢的,慢慢的,那些痛苦就過去了。”文字可以給人力量,她希望自己的學生們也能擁有這樣的能力。

某種意義上,原隆村還是一個年輕的村子,走在路上,兩側行道樹纖細、年輕,就像村子里剛出生的孩子。這是一所隨著孩子們的成長逐漸完善的小學,有了多媒體教室和閱讀室,但適合孩子們閱讀的書籍一直不多。

6月16日,拼多多“為你讀書”公益捐贈行動和全國人大代表、農民作家馬慧娟一起走進原隆村回民小學,為孩子們上了一堂特殊的閱讀課。本次活動由寧夏回族自治區商務廳與拼多多“為你讀書”公益捐贈行動聯合發起,并向該小學捐贈了1.5萬冊課外讀物、書架及體育用品。

張慧寧認為,這些圖書可讀性強、內容豐富,適合孩子們閱讀。馬慧娟則用自己文章里的話鼓勵孩子們:我想每一顆星星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每一顆星星都在努力地發著光?;蛘咚皇菚簳r不發光,等它想發光了,是不是就又閃亮起來了呢?

自去年4月上旬起,拼多多“為你讀書”公益捐贈行動,首站從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啟動,目前已在湖北、新疆、青海、甘肅、貴州、云南、安徽、江西、湖南等地的偏遠中小學,持續向當地中小學生發起“為你讀書”公益捐贈,迄今累計捐贈圖書逾20萬冊。

拼多多“為你讀書”公益行動負責人介紹,“為你讀書”捐贈行動的每一張書單,都會請教育界人士、作家及文化界人士給出專業意見,每一所偏遠地區中小學獲得的捐贈書目,都是項目組根據被捐贈學校的具體情況,進行認真地增加、刪減,精心挑選的優質正版圖書。

他表示:“讀書不僅是一種精神食糧,更是以知識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接下來,我們還將持續走進中國最偏遠的高原、山區、鄉村,為學校的孩子們捐書,讓他們多讀書、讀好書。”

回憶我的鄉村老師(在山海情里的村莊)(4)

▲ 圖 / 徐喵喵 攝

這個選擇值得

一撥又一撥的學生離開后,張慧寧也會收到其中一些發來的微信。一個男孩說,老師,我覺得我挺不爭氣的,他們都上了大學,我在建筑工地打工。

發微信的,正是那個下雨天沒有雨衣和雨鞋的男孩。因為家庭的緣故,他很早出去打工,賺錢養家。現在,他已經結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也有了孩子。

張慧寧回了他一條很長的信息:你千萬不能有這樣的想法。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你好好努力,通過自己的雙手得到你想要的,給家庭帶來幸福,已經挺好的了。誰說建筑工人沒有價值呢?你的雙手讓樓慢慢變高,你的勞動讓我們住上了房子。你要自信一點,快樂一點,再更堅強一點,給你的孩子做好榜樣,給老婆多一點愛,先把小家照顧好,再去實現自己的價值。

在她看來,不是每個人都擁有卓越的智商、優渥的家庭條件、足夠的愛,也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在考試的體系下不斷爬升走過獨木橋,但每一個孩子,都有平等的獲得幸福和快樂的機會。

那個喜歡打籃球的學生,后來也考下運動員證,進入了市里一個中學的籃球隊。有時候看到他發的朋友圈,張慧寧覺得,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只是有時沒有被看到,仔細打磨,他們會在另外的一個地方發光。

還有一位學生,現在寧夏一所師范院校讀大學,大二那年,她打電話給張慧寧,她說自己很想念張老師,現在讀師范專業,就是受到了張老師的影響。因為讀書,因為老師的愛,她決心未來也回到家鄉做老師。

在6月16日拼多多“為你讀書”公益行動的閱讀課堂上,來自西海固的農民作家馬慧娟,給張慧寧班上的孩子們講了一堂課,她用親身經歷告訴大家,讀書可以改變什么。

回憶我的鄉村老師(在山海情里的村莊)(5)

▲ “拇指作家”馬慧娟為孩子們上了一堂特殊的閱讀課,講述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和閱讀史。圖 / 徐喵喵 攝

這一代原隆村的孩子,大多是來自西海固的移民二代,馬慧娟就在西海固長大。小時候她放過羊,種過地,長大了在工地里搬過磚。對她來說,學習的機會是寶貴的,母親用家里母雞下的蛋去換本子和筆,她通過家里墻上糊的報紙學會認字和閱讀。

因為家境不好,馬慧娟初中輟學,出來打工。盡管沒有讀大學,但她堅持閱讀和寫作。沒有電腦,就用手機,她從120個字寫到3000字、5000字,寫到給雜志社投稿,寫到文章被集結出版。每次用手機打字,她只用到兩根手指,因此有了個外號,叫“拇指”作家。再后來,她成為了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走進了人民大會堂。

與馬慧娟相比,這一代原隆村的孩子是伴隨著互聯網發展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有更多機會接觸短視頻、游戲,在很小的年紀里就熟悉了網絡上的一切。不過,張慧寧覺得,看書和玩手機的感受是不一樣的,讀書可以讓一個人寧靜,“讀書的那一刻,我就覺得什么都不重要了”。喜歡讀書的人,可以專注地投入一件事情,也可以進行深入地思考,讀書可以讓孩子們學會抵抗碎片化的網絡,靜下心來。

她發現,平時上課,孩子們總是亂哄哄的,但只要把孩子們帶到圖書室上閱讀課,他們選好了自己喜歡的書,一下子安靜下來,“好像這個世界就是屬于他們的”。

直到現在,張慧寧仍然堅持閱讀和寫作。文字就像一面鏡子,讓她從中看到了自己,學會了與自我對話,自己給予自己足夠的愛。在缺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她,反倒有了更充沛的愛人的能力。

在付出愛的同時,她也獲得了愛。有一次外出學習,時隔半個月她才回到學校。一回來,孩子們把她團團圍住,幾個孩子死死地抱住了她,問她,老師你去哪里了?以為你不會回來了。將孩子們一個個從自己身上掰開的時候,她有點想流淚,覺得這份工作,這個選擇,值得。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侵權必究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10554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