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趣味語文課外知識點(趣味語文知識二一)
發(fā)布時間:2024-01-23閱讀(7)
“異”字源演變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侵權則刪
異,象形字。
圖1商時甲骨文是兩手舉起將假面具戴在頭上形狀。圖2西周金文形體大同,更像人以雙手護頭的樣子。
“異(異體)”的字形自商代甲骨文直到漢代印文,一脈相承。戰(zhàn)國文字異形很多、變化多端,《說文》小篆變得整齊化。
《說文》:“異(異體),分也。從廾,從畀。畀,予也。”“異(異體)”本像手持一物往頭上戴的形狀。
“異”本義為“舉”。引申指:
(1)〈形〉怪異。如:屬引凄異(《三峽》)
(2)〈形〉不同。如:八方各異氣(《梁甫行》)/得無異乎(《岳陽樓記》)/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使內(nèi)外異法也(《出師表》)/異曲同工/求同存異/異乎尋常/日新月異
(3)〈形〉奇異,獨特。如:奇山異水,天下獨絕(《與朱元思書》)/標新立異/異想天開
(4)〈形〉別的,其他,另外的。如:異國他鄉(xiāng)(成語)/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5)〈形容詞作意動用法〉對…感到驚異。如: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
(6)〈名〉奇特的東西;特殊的本領;特別或意外的事。
如:《訓儉示康》:“果、肴非遠方珍異。”
《促織》:“成述其異。”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105766.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