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8)
《孫權勸學》
一、【作家作品】
司馬光,字君實,北宋史學家。本文選自《資治通鑒》,是我國一部重要的編年體通史。
二、【主題探究】
本文描寫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長進的故事,說明學習的重要性。
三、【重點字詞】
初,權謂呂蒙曰:當初;對 2.卿今當涂掌事:當權;管理
蒙辭以軍中多務:推脫 4.肅遂拜蒙母:于是
5.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研究儒家經典;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邪通“耶”
6.但當涉獵:粗略地閱讀 7.見往事耳:了解;指歷史
8.卿言多務,孰若孤:誰;比得上
9.蒙乃始就學:于是,就
10.及魯肅過尋陽:到??的時候;到
11.卿今者才略:才干和謀略
12.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重新;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1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長兄,對同輩年長者的尊稱;認清事物。
四、【句子翻譯】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
你現在當權管事了,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忙推辭。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略,見往事耳。
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專管經學傳授的學官嗎!只應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
3.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你說事務多,誰能比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以為大有益處。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以你現在的才干和謀略來看,你不再是原來那個吳下阿蒙了!
5.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士人分別幾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長兄知道這件事太晚了啊!魯肅于是拜見了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成朋友然后分別了。
五、【問題探究】
1.文章出了兩個成語。
(1)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 (2)吳下阿蒙:指學識淺薄的人。
2.文中共出現了三個人物:孫權、呂蒙、魯肅,他們分別有什么性格特征?
孫權:善勸,關心屬下;呂蒙:善于聽取意見、好學;魯肅:敬才愛才。
3.“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側面描寫,作用是:體現呂蒙的驚人長進,說明學習的必要性。
4.孫權告訴呂蒙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目標是:涉獵、見往事。(用原文詞語填空)
5.學了本文給你什么啟示?
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后大有長進告訴我們學無止境,開卷有益的道理。同時我們也明白了不要以一成不變的態度看待他人,要以開放的眼光看待。
另外,呂蒙折節讀書也讓我們明白只要肯學,擠出時間去學習,就會學有所成。
6.孫權是怎么勸勉呂蒙學習的?
孫權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 “當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孫權勸學語重心長,循循善誘,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
《木蘭詩》
一、【文學常識】
《木蘭詩》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民歌,與《孔雀東南飛》,合稱為“樂府雙壁”。全詩通過敘述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塑造了一個英勇善戰,勤勞能干,不慕名利、忠孝兩全的女英雄形象。
二、【通假字】:對鏡帖花黃:“帖”通“貼”,貼,粘貼。
三、【古今異義】
1.卷卷有爺名 爺:古義:父親 今義:即父親的父親
2.雙兔傍地走 走:古義:跑 今義:行走
3.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但:古義:只,副詞 今義:常用作轉折連詞。
4.出郭相扶將 郭:古義:外城 今義:僅用作姓氏。
5.木蘭當戶織 戶:古義:門 今義:人家、門第。
6.軍書十二卷 賞賜百千強 壯士十年歸 十二、百千、十年:古義:泛言其多,并非確數 今義:數詞
四、【一詞多義】
1.市:愿為市鞍馬:購買 東市買駿馬:集市
2.愿:愿為市鞍馬:愿意 愿馳千里足:希望
五、【詞語活用】
1.策勛十二轉 策:記錄(名詞作動詞)
2.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騎:戰馬(動詞作名詞)
六、【重要實詞】
1.木蘭當戶織 當:對著 2.問女何所憶 憶:思念
昨夜見軍帖 帖:文書 4.唯聞女嘆息 唯:只
5.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但:只 。
6.旦辭爺娘去 旦:早晨
7.朔氣傳金柝 朔:北方 8.策勛十二轉 策勛:記功勞
9.賞賜百千強 強:有余 10.木蘭不用尚書郎 用:為,做
11.出郭相扶將 扶將:扶持 12.著我舊時裳 著:穿
13.當窗理云鬢 云鬢:如云那樣的鬢發
14.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撲朔:跳躍的樣子 迷離:不明的樣子
【特殊句式】
1.省略句:愿為市鞍馬。 愿為(此)市鞍馬 (此”指代父從軍這件事。)
翻譯:愿意為此去買鞍馬。
2.倒裝句:問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裝。賓語前置。)
3.互文現象:
所謂“互文”,即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錯、互相補充的,結合起來表示 一個完整意思,是古詩文中常用的一種修辭手法。
①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去東邊的集市買來駿馬,到西邊的集市買來馬鞍和馬鞍下的墊子,去南邊的集市買來馬嚼子和韁繩,到北邊的集市買來長長的馬鞭。
意思:到各處的街市備辦鞍馬等戰具,不是一個地方買一樣東西。
②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將軍身經百戰生存無幾,壯士(木蘭)戎馬十年勝利歸來。
意思:征戰多年,經歷很多戰爭,許多將士戰死沙場,木蘭等幸存者勝利歸來。
③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推開我東閣的門,坐在我西閣的床上。
意思:每間房子都要進去看看。不是開了東閣的門而不進去,然后轉到西閣的床上去坐著。
④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對著窗戶梳理如云的鬢發,對著鏡子貼上好看的花黃。
意思是:對著窗戶,對著鏡子,先理云鬢,后貼上花黃。
【成語】撲朔迷離
原指難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認不清是男是女。現指形容事情錯綜復雜,難于辨別。
六、【內容理解】
1.木蘭從軍的原因: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2.面對可汗點兵,木蘭作出的決定是: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3.木蘭出征前緊張準備: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4.側面表現木蘭謹慎、機智:出門看伙伴,伙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5.通過議論贊美木蘭的才智和勇武精神: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賣油翁》
一、【作家作品】
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北宋時期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二、【重點字詞】
1.自矜:自夸。矜,夸耀。 2.釋擔:放下擔子。 釋,放下。
3.睨:斜著眼睛看。 4.發矢:放箭。矢,箭。
5.但微頷之:只是微微地點點頭。但,只是。頷,點頭。
6.但手熟爾:不過手法熟練罷了。爾,罷了。
7.忿然:惱怒的樣子。
8.爾安敢輕吾射:你怎么敢輕視我的射技?爾,你。輕,輕視。
9.以我酌油知之:憑我倒油(的經驗)懂得這個道理。
10.乃取一葫蘆置于地:就取來一個葫蘆放在地上。乃,就,于是。置,放。
11.以錢覆其口:用一枚銅錢蓋住葫蘆的口。以,用。覆,蓋。
12.徐以杓酌油瀝之: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過銅錢方孔)注到葫蘆里。徐,慢慢地。杓,現在寫作“勺”。瀝,注入。
13.因:接著。
14.康肅笑而遣之:陳堯咨笑著將他(賣油翁)打發走了。
三、【通假字】
但手熟爾:同“耳”,罷了。
【一詞多義】
1.但微頷之(代詞,指陳堯咨射箭十中八九這一情況)
2.以我酌油知之(代詞,指射箭憑手熟的道理)
3.以杓酌油瀝之(代詞,指葫蘆)
4.笑而遣之(代詞,指賣油翁)
5.以我酌油知之(介詞,憑)
6.釋擔而立(連詞,表順承)
7.自錢孔入,而錢不濕(連詞,表轉折,但是)
8.康肅笑而遣之(連詞,表修飾)
【古今異義】
1.但手熟爾(古義:只,不過;今義:表示轉折的連詞)
2.爾安敢輕吾射(古義:怎么;今義:平安,安全)
四、【句子翻譯】
1.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老翁見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點點頭。
2.無他, 但手熟爾。
沒有什么別的奧妙,只不過是手法熟練罷了。
3.以我酌油知之。
憑我倒油(的經驗)知道這個道理。
4.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
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過銅錢方孔)注到葫蘆里,油從銅錢的孔中注進去,卻沒有沾濕銅錢。
五、【文章主旨】
本文通過陳堯咨與賣油翁間的問答小故事,告訴人們“熟能生巧”的道理,告誡人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即使有長處也沒有驕傲自滿的必要。
六、【內容理解】
1.描述陳堯咨射箭和賣油翁酌油這兩段文字,哪一段寫得比較詳細,哪一段寫得比較簡略,這是為什么?
寫賣油翁瀝油一段詳細,為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藝制服對方的形象;略寫陳堯咨的射技,只用“十中八九”略寫,對他恃技驕橫則較詳,便于突出各自性格,突出文章中心。
2.“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將句中“睨”換成“看”“望”“觀”等詞可以嗎?為什么?
不行。“睨”表示斜眼看,不以為意的意思,表現出賣油翁對陳堯咨的射藝并不在意。其他詞,表達不出這種含義。
3.概括出陳堯咨和賣油翁的性格特點:
陳堯咨因善射而自以為是,驕傲自大,不可一世。
賣油翁身懷絕技,但含而不露,而又謙虛謹慎。
4.這篇短文說明了什么道理?
本文通過康肅公“善射”和賣油翁“酌油”兩件小事,說明熟能生巧,精益求精的道理。
《陋室銘》
一、【作家作品】
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有“詩豪”之稱。與柳宗元并稱“劉柳”,并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
二、【文章主旨】
作者通過描寫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三、【重點字詞】
1.山不在高 在:動詞,在于。
2.有仙則名 名:動詞,聞名,著名。
3.有龍則靈 靈:神異不凡。
4.斯是陋室 斯:指示代詞,這
5.唯吾德馨 唯:因為 馨:本指散發得很遠的香氣,這里指品德高尚。
6.苔痕上階綠 上:動詞,長到,漫到 。
7.草色入簾青 入:映入。
8.鴻儒:大儒,學識淵博的人;鴻,同“洪”大。儒,有學問的人。
9.往來無白丁 白丁:無官職的平民,這里指沒文化素養低的人。
10.可以調素琴 調:彈奏,調弄 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11.無絲竹之亂耳 絲竹:泛指樂器,這里指奏樂的聲音。 亂:使……擾亂
12.無案牘之勞形 勞形:使身體勞累。形:形體,身體。案牘:指官府的文書、公文 之:主謂之間,不譯。
13.何陋之有? 之,賓語前置的標志。
14.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
四、【句子翻譯】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覺得簡陋了)。
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說說笑的都是博學的人,來來往往的沒有無學問的人。
4.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沒有嘈雜的音樂聲擾亂耳朵,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
五、【內容理解】
1.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樣的手法?這樣寫的目的何在?
類比的寫法;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3.通過對陋室的描寫,表達了室主人怎樣的節操和情趣?
表達了室主人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4.“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一句運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為什么要這樣寫?
運用類比的手法。用古名賢之室類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賢自況,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5.文章以孔子的話結尾,用意何在?
這是全文的畫龍點睛這筆,引用孔子的論證“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這一主題。
6.作者既說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又說“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是否矛盾,為什么?
不矛盾。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說沒有俗務纏身。
《愛蓮說》
一、【作家作品】
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北宋哲學家。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
二、【重點字詞】
1.蕃:多。 2.獨:僅,只。 3.濯:洗滌。 4.清漣:水清而有微波的樣子,指清水。 5.妖:美麗而不莊重。6.亭亭:挺立的樣子 7.植:豎立。 8.褻:親近而不莊重。9.謂:認為 10.鮮:少 11.宜:當然。 12.蔓:長枝蔓,指牽牽連連的。 13.枝:長枝丫,指枝枝節節的。 14.益:更加。
15.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主謂之間,不譯。而:表轉折,卻,但是。
16.水陸草木之花 之:結構助詞,的。
三、【句子翻譯】
1.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我唯獨喜歡蓮花,它從淤泥中生長出來,卻不受淤泥的沾染。
2.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蓮花不生枝蔓,不長枝節。香氣傳播得越遠越清幽,它筆直潔凈地立在那里。
3.蓮,花之君子者也。
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4.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對于牡丹的喜愛,人該是很多了。
四、【內容理解】
1.本文主要寫“蓮之愛”,為什么還要寫“菊之愛”、“牡丹之愛”呢?
以“菊之愛”、“牡丹之愛”襯托“蓮之愛”,突出蓮的高潔質樸,賦予蓮花美好的品質,同時表達作者潔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偉岸的高尚情操。
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請從其象征意義入手談談你的認識。
象征身處污濁環境而不同流合污,莊重、質樸,不嘩眾取寵的品質,在當今社會,學習這一品質尤其重要。
3.說說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樣的品質?
圍繞“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獨行”、“潔身自好”、“莊重”、“質樸”、“正直”作答,要寫出兩點以上。
《愛蓮說》的結構,可以概括為:一條線索,即從愛蓮為線索,兩個陪襯,即 以水陸草木之花為蓮的總陪襯,以菊和牡丹作為蓮的旁襯和反襯;三種類型,即以寫三種花來寫三種人:隱逸者、富貴者、君子。
《河中石獸》
一、【文學常識】
紀昀,字曉嵐,清代文學家,生性詼諧風趣,任《四庫全書》總纂官。《四庫全書》按內容分為經、史、子、集四檔,總名為“四庫全書”。
本文選自《閱微草堂筆記》一書,是以筆記形式寫成的志怪小說。全書以記述狐鬼故事、奇特見聞為主。
二、【字詞解釋】
1.臨:靠近。 2.河干:河邊。 3.圮:倒塌。 4.并:一起。 5.閱:經過,過了。 6.募:募集。 7.求:尋找。 8.竟:終于,到底。 9.棹:劃船。 10.以為:認為。 11.曳:拖。 12.聞:聽說。 13.爾輩:你們。 14.究:推究。 15.是:這。 16.木杮:削下的木片。 17.物理:事物的道理、規律。 18.豈:怎么。 19.為:被。 20.去:離開。 21乃:是。
三、【一詞多義】
之
1.聞之笑曰:代詞,代順流而下尋找石獸這件事。
2.沿河求之:代詞,代石獸。
3.一老河兵聞之:代詞,代講學家的話。
4.當求之于上流:代詞,代石獸。
5.其反激之力:的
6.至石之半:的
7.求之下流 求之地中:代詞,代石獸。
8.然則天下之事:的 。
【古今異義】
1.干:古義是岸,今義是不潮濕。
2.閱:古義是經過,今義是看。
3.物理:古義是事物的道理、規律。今義是一門學科。
4.是:古義是這。今義是表示判斷的動詞。
5.已:古義是停止。今義是已經。
但:古義是只。今義是表示但是。
四、【句子翻譯】
1.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人們認為(石獸)順流而下了,于是劃著幾只小船,拖著鐵耙,向下游尋找了十多里, 沒有石獸的蹤跡。
2.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一位教書的在寺廟里講學,聽到這件事便嘲笑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帶走呢?
3.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
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泥沙的性質松軟浮動,石獸埋沒于沙里,越沉越深罷了。
4.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眾服確論。
順流而下尋找(石獸),不也是瘋狂了嗎?大家信服地認為(這話)是精當確切的言論。
5.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情,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況太多了,怎么可以根據某個道 理主觀地判斷呢?
五、【內容理解】
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寺僧和講學家犯了什么錯誤?為什么只有老河兵是正確的?
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視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講學家只注意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卻忽視了水流的運動規律;老河兵經驗豐富,將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綜合考慮,所以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2.本課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說明這個道理的句子。
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觀臆斷,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
3.課文闡述的道理對我們平時的生活、學習有什么啟示?
為我們指明了認識事物的方法和途徑: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
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觀臆斷,而應當遵循客觀事物的規律。同時也
告訴我們在生活學習中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不可做空頭理論家的哲理。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