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日韩中文无码有码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夜-高清极品美女毛茸茸-欧美寡妇性猛交XXX-国产亚洲精品99在线播放-日韩美女毛片又爽又大毛片,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视频下载,欧美疯狂xxxx吞精视频

有趣生活

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八上語文書人教版知識點(語文中考一輪復習)

八上語文書人教版知識點(語文中考一輪復習)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8)

導讀【知識梳理】,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八上語文書人教版知識點?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八上語文書人教版知識點【知識梳理】1.給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知識梳理】,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八上語文書人教版知識點?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八上語文書人教版知識點(語文中考一輪復習)

八上語文書人教版知識點

【知識梳理】

1.給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潰退(kuì) xiè氣(泄)

銳不可當(dāng) bān發(頒)

遺囑(zhǔ) 仲裁(zhòng)

凌空(líng) 屏息斂聲(bǐng)

桅桿(wéi) 浩hàn(瀚)

嫻熟(xián) 鐫刻(juān)

殫精竭慮(dān) 裹挾(xié)

緋紅(fēi) 畸形(jī)

不遜(xùn) nì名(匿)

詰責(jié) 教誨(huì)

杳無音信(yǎo) 深惡痛疾(wù)

溺水(nì) 佃農(diàn)

勞lù(碌) 私shú(塾)

筆耕不chuò(輟) 妯娌(zhóu)(li)

臉頰(jiá) 黝黑(yǒu)

粗糙(cāo) 滯留(zhì)

愚dùn(鈍) 蒙mèi(昧)

酒sì(肆) jiāng繩(韁)

膽怯(qiè) 藏污納垢(gòu)

禁錮(gù) 侏儒(zhū)(rú)

锃亮(zèng) 盎然(àng)

zào熱(燥) 驟雨(zhòu)

窒息(zhì) 吹xū(噓)

yíng光(熒) 迂回(yū)

擦拭(shì) 攙扶(chān)

交卸(xiè) 簌簌(sù)

fù閑(賦) 躊躇(chóu)(chú)

蹣跚(pán)(shān) tuí唐(頹)

瑣屑(xiè) 開kěn(墾)

主zǎi(宰) 倦dài(怠)

婆娑(suō) 虬枝(qiú)

秀頎(qí) bǐ視(鄙)

坦蕩如砥(dǐ) 潛滋暗長(qián)

懨懨欲睡(yān) 洗dí(滌)

卑微(bēi) 茸毛(róng)

消逝(shì) 繁zhí(殖)

diāo謝(凋) 遏制(è)

瀕臨(bīn) 深淵(yuān)

俯瞰(kàn) 鮮腴(yú)

橋墩(dūn) 推chóng(崇)

惟妙惟肖(xiào) 侵略(lüè)

丘壑(hè) 嶙峋(lín)(xún)

依傍(bàng) màn延(蔓)

薔薇(qiáng)(wēi) 雕鏤(lòu)

斟酌(zhēn) suì道(隧)

惡劣(liè) 防yù(御)

顧jì(忌) 跳蚤(zɑo)

車轍(zhé) 黏土(nián)

尋覓(mì) 喧囂(xiāo)

題跋(bá) shàn長(擅)

chà道(岔) 簇擁(cù)

攝取(shè) 遒勁(qiú)(jìng)

摩肩接踵(zhǒng) 絡繹不絕(yì)

2.給多音字注音。

要塞(sài) 翹首(qiáo) 酷似(sì)

悄然(qiǎo) 周濟(jì) 狼藉(jí)

差使(chāi) 倔強(jué) 辟邪(bì)

記載(zǎi) 暴曬(bào) 倒懸(dào)

纖維(xiān)

3.改正短語中的錯別字。

催枯拉朽(摧) 眼花潦亂(繚) 一絲不荀(茍)

油光可簽(鑒) 抑揚頓錯(挫) 任勞任恕(怨)

為富不人(仁) 正禁危坐(襟) 誠皇誠恐(惶)

精皮力盡(疲) 和言悅色(顏) 旁逸邪出(斜)

不折不饒(撓) 因地治宜(制) 自出新裁(心)

重巒疊障(嶂) 俯仰生恣(姿) 無動于忠(衷)

春寒料俏(峭) 長途拔涉(跋)

4.重要作家、作品回顧。

(1)《消息兩則》——毛澤東——潤之(字)——湖南湘潭人

(2)《首屆諾貝爾獎頒發》——《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聞佳作》——諾貝爾——瑞典(國籍)——化學家、工程師

(3)《藤野先生》——魯迅——《朝花夕拾》

(4)《回憶我的母親》——朱德——玉階(字)——四川儀隴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締造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

(5)《背影》——朱自清——佩弦(字)——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6)《白楊禮贊》——茅盾——沈德鴻(原名)——雁冰(字)——作家、社會活動家——《蝕》三部曲、《子夜》《林家鋪子》《春蠶》等

(7)《永久的生命》——嚴文井——嚴文錦(原名)——作家

(8)《我為什么而活著》——羅素——英國(國籍)——哲學家、數學家、作家

(9)《昆明的雨》——汪曾祺——作家——《受戒》《大淖記事》

(10)《中國石拱橋》——茅以升——唐臣(字)——橋梁專家、教育家——《橋梁史話》

(11)《蘇州園林》——葉圣陶——葉紹鈞(原名)——字秉臣、圣陶——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

(12)《蟬》——法布爾——法國(國籍)——昆蟲學家——昆蟲界的“維吉爾”——《昆蟲的故事》——《昆蟲記》

三 峽

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知識梳理】

一、重點詞語

1.通假字

略無闕處 “闕”同“缺”,空隙、缺口

2.古今異義

(1)至于夏水襄陵 (古義:“至”是動詞,“到”的意思;“于”是介詞 今義:介詞,表示另提一事)

(2)或王命急宣 (古義:有時 今義:表示選擇的關聯詞)

(3)良多趣味 (古義:甚,很 今義:好)

3.一詞多義

(1)自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

自三峽七百里中 在

)

(2)絕

哀轉久絕 消失(

絕INCLUDEPICTURE山獻S.TIF多生怪柏 極高的

)

4.詞類活用

(1)晴初霜旦 名詞作動詞,下霜

(2)雖乘奔御風 動詞作名詞,這里指飛奔

的馬

(3)回清倒影 形容詞作名詞,清波

(4)空谷傳響 名詞作狀語,在空蕩的山

谷里

5.重點實詞

(1)略無闕處 略無:完全沒有

(2)自非亭午夜分 自非:如果不是

亭午:正午

亭:

夜分:半夜

(3)不見曦月 曦:日光,這里指太陽

(4)至于夏水襄陵 襄:升到高處

陵:山陵

(5)沿溯阻絕 沿:順流而下

:逆流而上

(6)不以疾也 不以疾:沒有這么快

(7)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

湍: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8)絕

·多生怪柏 絕

極高的山峰

(9)飛漱其間 飛漱:飛速地往下沖蕩

(10)清榮峻茂 清:水清

榮:茂盛

(11)每至晴初霜旦 晴初:天剛放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12)林寒澗肅 肅:肅殺,凄寒

(13)屬引凄異 屬引:連接不斷

屬:連接

引:延長

凄異:凄慘悲涼

(14)空谷傳響 響:回聲

(15)哀轉久絕 哀轉:聲音悲涼婉轉

6.文言虛詞

(1)其間千二百里 指示代詞,相當于“這”

(2)則素湍綠潭 連詞,就是

二、重點句子翻譯

(1)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在三峽七百里當中,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

(2)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陽;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3)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即使騎著駿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坐船快。

(4)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綠色的潭水中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5)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空曠的山谷傳來猿啼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很久才消失。

三、問題探究

1.文章第①段描寫群峰占據天地,只有正午、半夜才見日月光輝。作者這樣寫有什么用意?

作者這樣寫是為了側面烘托三峽山高(嶺連、山多、峽窄)的特點。

2.第①段寫了山的什么特點?第②段寫了水的什么特點?

山的特點:連綿不斷(山多),遮天蔽日(山高)。水的特點:水勢浩大(水大),水流湍急(水急)。

3.作者在寫三峽的水時,為什么沒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而是先寫夏季?

作者是為江水作注,重點是寫水,而三峽的水以夏季為盛,故將“夏水”為首來寫。

4.第④段寫了秋季的水,從哪個句子可以看出?“凄”“哀”兩個字,表現三峽秋景怎樣的特點?

林寒澗肅。表現了三峽秋景凄清、蕭瑟、肅殺的特點。

5.文章結尾引用“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有什么作用?

渲染秋天蕭瑟的氛圍,表現三峽的凄婉美。

四、文章中心

這篇散文以凝練、生動的筆墨,描繪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知識梳理】

一、重點詞語

1.古今異義

(1)古來共談 (古義:稱贊 今義:談論)

(2)曉霧將歇 (古義:消散 今義:休息)

(3)夕日欲頹 (古義:墜落 今義:消沉,萎靡)

2.一詞多義

(1)欲實是欲界之仙都 欲望(

夕日欲頹 將要

)

(2)書答謝中書書 書信,是一種文體(

答謝中書書 與“中”合用為官職名

)

3.詞類活用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形容詞作名詞,奇麗的景色

4.重點實詞

(1)五色交輝 五色交輝: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

(2)四時俱備 四時:四季

(3)沉鱗競躍 沉鱗:指水中潛游的魚

競躍:爭相跳出水面

(4)實是欲界之仙都 欲界:指人間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5)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與:參與,這里有欣賞、領悟的意思

5.文言虛詞

(1)實是欲界之仙都 結構助詞,的

(2)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代詞,指山川美景

二、重點句子翻譯

(1)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

(2)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

三、問題探究

本文與《與朱元思書》都是寫自然景物,表達了作者對山水自然的熱愛之情。但兩文的思想格調不盡一樣,本文全篇充滿樂觀情趣,而《與朱元思書》一文則暗含作者對塵世生活的厭棄之情,從文中“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即可看出。

四、文章中心

這封書信以清俊的筆觸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過借古證今,強調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的觀點,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高雅之士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記承天寺夜游

蘇 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知識梳理】

一、重點詞語

1.古今異義

(1)念無與為樂者 (古義:考慮,想到 今義:讀出,小聲說)

(2)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古義:只是 今義:但是,表轉折關系的連詞)

2.一詞多義

與相與步于中庭 與“相”連用,共同、一起(

念無與為樂者 連詞,和、跟

)

3.詞類活用

相與步于中庭    名詞作動詞,散步

4.重點實詞

(1)月色入戶 戶:

(2)相與步于中庭 中庭:院子里

(3)庭下如積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4)水中藻、荇交橫 藻、荇:均為水生植物

5.文言虛詞

(1)相與步于中庭 介詞,在

(2)欣然起行 ……的樣子

(3)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語氣詞,相當于“罷了”

二、重點句子翻譯

1.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想到沒有人與我共同游樂,于是來到承天寺找張懷民。

2.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哪一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竹子和松柏?

三、問題探究

1.請品析本文“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的妙處。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用“積水空明”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橫”比喻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庭中月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現出作者陶醉于這種清幽寧靜的月夜之中。“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是全文的點睛之筆。

2.作者自稱自己為“閑人”,說說其中包含了作者當時怎樣的心境。

“閑人”,即清閑之人,這里并非是指閑極無聊、無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著復雜的意味。“閑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

4、文章中心

本文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表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在其中。

與朱元思書

吳 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知識梳理】

一、重點詞語

1.通假字

(1)千轉不窮 “轉”同“囀”,鳥鳴,這里指蟬鳴

(2)窺谷忘反 “反”同“返”,返回

2.古今異義

(1)鳶飛戾天者 (古義:至,到達 今義:罪過,乖張)

(2)窺谷忘反 (古義:看 今義:從小孔、縫隙或隱蔽處偷看)

3.一詞多義

(1)絕猿則百叫無絕 停,停止(

天下獨絕 獨一無二的

)

(2)直爭高直指 筆直(

直視無礙 直接

)

4.詞類活用

(1)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或向西

(2)負勢競上 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上

(3)猛浪若奔 動詞作名詞,飛奔的馬

(4)橫柯上蔽 方位名詞作狀語,在上面

(5)風煙俱凈 形容詞作動詞,消凈、散凈

(6)互相軒邈 形容詞作動詞,爭著往高處遠處伸展

5.重點實詞

(1)天山共色 共色:同樣的顏色

(2)從流飄蕩 從:跟、隨

(3)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 許:表示約數

(4)水皆縹碧 縹碧:青白色

(5)急湍甚箭 甚:超過

(6)負勢競上 負:憑借

(7)爭高直指 直指: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8)泉水激石 激:沖擊,撞擊

(9)泠泠作響 泠泠:擬聲詞,形容水聲清越

(10)蟬則千轉不窮 千:表示多

(11)望峰息心 息心:指平息名利之心

(12)經綸世務者 經綸世務:治理國家大事

經綸:籌劃、治理

(13)橫柯上蔽 橫柯:斜橫的樹枝

柯:樹木的枝干

(14)疏條交映 交映:互相掩映

二、重點句子翻譯

1.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乘船)隨著江流飄蕩,任憑船隨意向東或向西漂流。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還快,那驚濤駭浪勢若飛奔的馬。

3.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爭著向高處發展,筆直地指向天空,由此而形成無數的山峰。

4.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極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

5.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看到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俗事政務的人也會流連忘返。

三、問題探究

1.請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分析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內容上:概括了沿途所見山水景物的特色,表達了作者的贊美之情。結構上:從山水兩方面寫,總起下文。

2.文章運用了“化靜為動”的手法,請找出語句并加以簡要分析。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作用:活靈活現地寫出了樹之奇、山之奇。

四、文章中心

這封書信從行船游江的實感出發,以鮮明生動的筆觸描繪了富陽至桐廬一帶富春江秀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了作者對政治官場的厭倦和對功名利祿的鄙視以及將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孟子》二章

富貴不能淫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yín),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知識梳理】

一、重點詞語

1.通假字

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2.古今異義

丈夫之冠也 (古義:成年男子 今義:女子的配偶)

3.一詞多義

(1)得得志 實現(

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能,能夠

)

(2)戒必敬必戒 謹慎(

戒之曰 告誡

)

(3)居居天下之廣居 名詞,居所(

居天下之廣居 動詞,居住

)

4.詞類活用

(1)富貴不能淫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惑亂,迷惑

(2)貧賤不能移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改變,動搖

(3)威武不能屈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屈服

5.重點實詞

(1)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誠:真正,確實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的男子

(2)安居而天下熄 天下熄:指戰爭停息,天下太平

(3)丈夫之冠也 冠:行冠禮

(4)父命之 命:教導,訓誨

(5)無違夫子 夫子:這里指丈夫

(6)以順為正者 正:準則,標準

(7)與民由之 由:遵循

(8)獨行其道 行:

道:道路

6.文言虛詞

(1)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怎么,哪里

(2)以順為正者 介詞,把

作為

二、重點句子翻譯

1.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

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

2.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住進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走著天下最正確的道路——義。

三、問題探究

1.“是焉得為大丈夫”和“此之謂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是: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此: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請對比分析孟子所說的“妾婦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婦之道”表現為順從,其本質是在權利面前無原則,如張儀之流,只是順從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現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質是對內心的仁、義、禮的堅守。

3.孟子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請結合上面有關句子,談談你對大丈夫的理解。

①心懷仁德,踐行禮義。②通達時,施仁政;困窘時,獨善其身。③不因外界因素(富貴、貧賤、強權)改變自己的追求。

四、文章中心

文章論述了大丈夫的優秀品質。大丈夫在古代是對品德高尚、節操俊杰的人的尊稱,真正的大丈夫應該行得正,站得直,為著一個正義的理想目標去奮斗。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知識梳理】

一、重點詞語

1.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衡”同“橫”,梗塞、不順

(3)入則無法家拂士 “拂”同“弼”,輔佐

2.古今異義

(1)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古義:搗土用的杵 今義:建筑,修建)

(2)所以動心忍性 (古義:用來 今義:表因果關系的關聯詞)

3.一詞多義

(1)發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顯露,流露(

舜發于畎畝之中 興起,指被任用

)

(2)士入則無法家拂士 賢士(

管夷吾舉于士 獄官

)

4.詞類活用

(1)人恒過 名詞作動詞,犯錯誤

(2)必先苦其心志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痛苦

(3)勞其筋骨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

(4)餓其體膚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經受饑餓之苦

(5)所以動心忍性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受到

震撼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堅忍起來

(6)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動詞作狀語,在國內

動詞作狀語,在國外

5.重點實詞

(1)舜發于畎畝之中 畎畝:田地

(2)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舉:選拔、任用

(3)百里奚舉于市 市:集市

(4)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責任,使命

(5)空乏其身 空乏:財資缺乏

(6)必先苦其心志 心志:意志

(7)行拂亂其所為 拂:違背

亂:擾亂

(8)人恒過,然后能改 恒過:常常犯錯誤

(9)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作:奮起。這里指有所作為

(10)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征:征驗,表現

色:臉色

喻:了解、明白

(11)入則無法家拂士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輔佐君王的賢士

(12)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敵國:勢力、地位相當的國家

敵:匹敵、相當

6.文言虛詞

(1)于

(2)而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連詞,表并列(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連詞,表順承

)

(3)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語氣助詞,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頓,后半句將加以申說

二、重點句子翻譯

(1)舜發于畎畝之中。

舜從田野中被起用。

(2)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

(3)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內心憂困,思慮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

(4)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以不斷增長他的才干。

(5)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能匹敵的鄰國和外患的侵擾,這個國家就往往容易滅亡。

三、問題探究

1.選文首先采用了舉例論證(擺事實)的論證方法,得出艱難困苦的生活能夠使人磨礪成才的結論,然后采用對比論證和類比論證的方法,得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論點。

2.文章開頭連用六個事例,在內容和表達效果上分別有什么作用?

引出并論證“生于憂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經過磨難和歷練而成)的觀點;運用排比,同類并舉,增強了文章氣勢,使論證更加充分。

3.“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哪一類人?

經受艱苦磨煉之后,能夠成就偉大事業的人。

4.文中孟子認為,一個國家要想避免“亡”的命運,必須具備哪些條件?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

在國內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有足以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

5.孟子認為造就人才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分別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客觀因素:艱苦環境的磨煉。

主觀因素:思想斗爭的折磨。

6.本文開篇列舉的六個事例可以印證“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而當代中學生大多處于“順境”之中,在這樣的“順境”中怎樣才能避免“死于安樂”呢?請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人的一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挫折與磨難有時會不期而至。所以生活在“順境”中的我們要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地磨煉自己,讓自己的性情變得堅韌起來,自立自強,勤奮進取,使自己成為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中學生。只有這樣,當危難來臨時,我們才不會“死于安樂”。

五、文章中心

本文通過列舉六位歷史人物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礪,終成大業的例子,說明了憂患可以激人奮發向上,從而闡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知識梳理】

一、重點詞語

1.通假字

(1)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聰明

(3)無隴斷焉 “隴”同“壟”,高地

2.古今異義

(1)方七百里,高萬仞(古義:古代計量面積用語。后面加上表示長度的數字或數量詞,表示縱橫若干長度

今義:四個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邊形或六個面都是方形的立體)

(2)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古義:草木 今義:毛發)

3.詞類活用

(1)面山而居 名詞作動詞,面向

(2)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名詞作狀語,用箕畚裝土石

(3)帝感其誠 動詞的被動用法,被感動

(4)吾與汝畢力平險 形容詞作名詞,險峻的大山

4.重點實詞

(1)年且九十 且:將近

(2)懲山北之塞 懲:苦于

塞:阻塞

(3)出入之迂也 迂:曲折,繞遠

(4)聚室而謀 室:

(5)吾與汝畢力平險 汝:你,你們。多用于稱同輩或后輩

畢:盡、全

(6)指通豫南 指:

(7)雜然相許 雜然:紛紛地

許:贊同

(8)其妻獻疑曰 獻疑:提出疑問

(9)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曾:用在“不”前,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連……都……”

(10)且焉置土石 置:放置、安放

(1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荷:肩負、扛

(12)叩石墾壤 叩:敲、打

(13)始齔,跳往助之 始齔:剛剛換牙

始:才、剛

齔:換牙

(14)寒暑易節 易:更替

節:季節

(15)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叟:老人

(16)甚矣,汝之不惠 甚:嚴重

(17)北山愚公長息曰 長息:長嘆

(18)固不可徹 徹:通達,這里指改變

(19)曾不若孀妻弱子 不若:不如,比不上

弱子:幼兒,小孩

(20)何苦而不平 苦:愁苦。這里指擔心

(21)河曲智叟亡以應 亡以應:沒有話來回答

(22)操蛇之神 操:

(23)懼其不已 已:停止

(24)一厝朔東 厝:放置、安放

(25)無隴斷焉 斷:隔絕

二、重點句子翻譯

(1)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就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

(2)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

(3)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愁挖不平嗎?

(4)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從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大的山崗阻隔了。

三、問題探究

1.選文第③段主要運用什么描寫方法來塑造人物形象?從中可以看出智叟是什么樣的人?

語言描寫。智叟是一個目光短淺、說話刻薄的人。

2.文中寫山的高峻、遺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幫助對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從側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難的決心、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孫的宏愿。

3.“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當時人們怎樣的愿望?

反映了人們與困難做斗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

四、文章中心

本文通過愚公立志移山,最終搬掉兩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定毅力。

周亞夫軍細柳

司馬遷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邊。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門;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

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先驅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

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乎,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

【知識梳理】

一、重點詞語

1.通假字

(1)軍士吏被甲 “被”同“披”,穿著

(2)改容式車 “式”同“軾”,車前橫木。這里用作動詞,指扶軾

2.古今異義

(1)銳兵刃 (古義:兵器 今義:士兵)

(2)天子先驅至 (古義:先行引導的人員 今義:走在前面引導)

(3)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 (古義:符節,皇帝派遣使者或調動軍隊的憑證 今義:物體各段之間相連的地方)

(4)亞夫乃傳言開壁門 (古義:營壘 今義:墻)

(5)使人稱謝  (古義:告知 今義:感謝)

3.一詞多義

(1)使使人稱謝 動詞,派(

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 名詞,使臣,使節

)

(2)令軍中聞將軍令 名詞,命令(

將軍令曰 動詞,下令

)

4.詞類活用

(1)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 名詞作動詞,駐軍

(2)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 名詞作動詞,下詔

令,下命令

(3)介胄之士不拜 名詞作動詞,披甲

戴盔

5.重點實詞

(1)匈奴大入邊 入邊:侵入邊境

(2)上自勞軍 勞:慰問

(3)已而之細柳軍 已而:不久

(4)銳兵刃 銳兵刃:這里指刀出鞘

(5)天子且至 且:將要

(6)居無何 居:經過,表示相隔一段時間

無何:不久

(7)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 按轡:控制住車馬

(8)將軍亞夫持兵揖曰 揖:拱手行禮

(9)介胄之士不拜 士:將領

(10)天子為動 為動:被感動

(11)使人稱謝 稱謝:向人致意,表示問候

(12)曩者霸上 曩:先前

(13)其將固可襲而虜也 固:必,一定

6.文言虛詞

(1)之已而之細柳軍 到,往(

稱善者久之 句末音節助詞,不譯

)

(2)以請以軍禮見 介詞,用(

以備胡 連詞,來

)

二、重點句子翻譯

1.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

不久來到了細柳軍營,軍中官兵都穿戴盔甲,刀出鞘,張開弓弩并拉滿。

2.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

過了不久,漢文帝駕到,也無法進入軍營。

3.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

于是漢文帝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符節去告訴將軍(周亞夫)。

4.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盔甲在身的將士不行跪拜大禮,請允許我以軍禮參見(陛下)。

5.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

至于周亞夫,哪里是能夠侵犯的呢?

三、問題探究

1.“上自勞軍”這句話在文章結構上有何作用?

這是一個過渡句,由對戍邊駐軍的概況的介紹過渡到天子親自去軍隊慰問將士,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文中的文帝有什么性格特點?

文帝明辨是非,識才,敬才。

四、文章中心

本文通過漢文帝巡視、慰勞細柳軍的場面,表現了周亞夫嚴于治軍,忠于職守的“真將軍”形象。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