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9)
九年級下冊文言文匯總 附重點語句翻譯,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九年級下冊文言文大全?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九年級下冊文言文大全
九年級下冊文言文匯總
附重點語句翻譯
①
魚 我 所 欲 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注:選自《孟子·告子上》,題目為編者加。孟子,名軻,戰國時期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此篇需背誦。
(1)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兩者不能同時都得到,(我)會放棄生命而選取道義。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所想要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我)就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情;死亡也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比死亡更壞的事,所以有禍患(我)就不躲避了。
(3)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按照這種方法(可以活下來的方法)就可以活著,卻有人不采用,按照這種方法(可以避患的方法)就可以躲避禍患,卻有人不去做。
(4)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因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即義),有比死亡更令人厭惡的東西(即非義)。
(5)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不只是賢人有這種思想,人人都有這種思想,只不過賢人能夠堅守這種思想不至于喪失罷了。
(6)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如果)無禮地吆喝著給人(吃),就是過路的饑餓的人都不會接受;用腳踢著給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遭輕視而不屑接受。
(7)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豐厚的俸祿,如果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那么這種厚祿對我有什么益處!
(8)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這種行為不可以停止嗎?(如果不停止,)這就是所說的喪失了人本來的天性。
②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注:選自《戰國策·魏策四》,題目是后人加的。《戰國策》是西漢劉向根據戰國時期史料整理編輯的。
(1)安陵君其許寡人!
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
(2)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現在我用比安陵大十倍的土地,請安陵君擴大自己的領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愿,(是)看不起我嗎?
(3)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安陵君從先王那里繼承了封地繼而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更何況只是這僅僅五百里的土地呢?
(4)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
天子發怒(的時候),倒下的尸體有近百萬,鮮血流淌數千里。
(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百姓發怒(的時候),也不過就是脫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
(6)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膽識才能的士人發怒。
(7)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
這三個人,都是平民中有膽識才能的人,心里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吉兇的征兆,(現在)加上我將是四個人了(我將成為第四個這樣的人)。
(8)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假若這個士人(我)一定發怒了,倒下的尸體兩個,五步之內淌滿鮮血,天下百姓(將要)穿喪服,現在就是這個時候。
(9)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來,只因為有先生在啊。
③
送東陽馬生序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予者哉!
注:選自《宋濂全集》。宋濂,字景濂,號潛溪,元末明初文學家。此篇需背誦前兩段。
(1)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因為)家里窮,無法買到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
(2)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天氣特別冷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錄。
(3)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抄寫完后,趕緊快步跑去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
(4)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因此人們大多肯把書借給我,我因而能夠讀遍各類書籍。
(5)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我)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賢的學說,又苦于不能與才學淵博的老師和名士交往,曾跑到百里之外的地方,手拿著經書向有德行和學問的前輩求教。
(6)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
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從不稍微把言辭說得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
(7)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傾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節更為周到,不敢答復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
(8)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嚴冬季節,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上的皮膚凍裂了卻不知道。
(9)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仆人拿來熱水給我澆洗浸泡,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
(10)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住在旅店里,店主每天只給我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
(11)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我卻穿著舊棉袍、破衣服處于他們之間,毫無羨慕之意,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并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家。
(12)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我的勤勞和艱辛大概就是這樣。
(13)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如今我雖已年老,沒有什么成就,但所幸還得以列入君子的行列中,受到天子的恩寵,追隨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地稱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④
曹 劌 論 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選自《左轉·莊公十年》。《左傳》,即《春秋左氏傳》,又稱《左氏春秋》,儒家經典之一,是中國古代的史學和文學名著。舊傳為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認為是戰國時人所編。此篇需背誦。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當權者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
(2)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當權者見識淺陋,不能做長遠打算。
(3)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衣食這類用以養生的物品,我從來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把它們分給他人。
(4)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不會順從您的。
(5)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牛羊玉帛,我從來不敢虛報夸大數目,必定對上天說實話。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的誠信不能使神靈信服,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
(7)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訴訟官司,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實情(辦理)。
(8)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這才是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打仗時,請讓我跟去。
(9)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說完就下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
(10)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作戰,靠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衰竭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
(11)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里設有伏兵。后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⑤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注:選自《戰國策·齊策一》,鄒忌是戰國時齊國人,文中齊王是指齊威王。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我的妻子認為我美的原因,是偏愛我;妾認為我美的原因,是懼怕我;客人認為我美的原因,是有事情想要求于我。
(2)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如今齊國土地方圓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妃子及身邊的侍從沒有誰不偏愛大王,朝中的大臣沒有誰不懼怕您,全國百姓沒有誰不有求于您:由此看來,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批評我過錯的人,得上等獎賞;能夠上書勸諫我的人,得中等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批評議論(我的過失),(并能)使我聽到的人,得下等獎賞。
(4)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諫,宮門前庭院內像集市一樣(喧鬧);幾個月以后,還不時地有人偶然來進諫;滿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進諫,也沒有什么可以進諫的了。
(5)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這就是所說的在朝廷上戰勝別國(而不用武力)。
⑥
出 師 表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注:選自《諸葛亮集·文集》。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戰略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公元227年,諸葛亮率軍駐漢中,準備北上伐魏。臨行前,感到劉禪暗弱,頗有內顧之憂,故上表勸誡。此篇需背誦。
此篇重點語句較多,歷年中考也多次考查,故附上全文翻譯。
先帝創立帝業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分為三國,益州地區民力匱乏,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刻。然而,侍從護衛的官員在宮廷內毫不懈怠,忠誠有志的將士在疆場上舍身作戰,這都是因為追念先帝在世時對他們的厚待之恩,要報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實在應該廣泛地聽取群臣的意見,來發揚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發揚志士們的志氣,不應該隨隨便便地看輕自己,言談中稱引譬喻不合大義(說話不恰當),以致堵塞人們忠心進諫的途徑。
皇宮中和丞相府中都是一個整體,對他們的晉升、處分、表揚、批評,不應該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之事、觸犯法律和忠心做善事的人,應當交給主管的官吏,判定他們應得的處罰或獎賞,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宮內宮外有不同的獎罰法則。
侍中郭攸之、費祎,侍郎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留給陛下。我認為宮中的事情,無論大小,都拿來跟他們商量,然后再去實施,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增加很多的益處。
將軍向寵,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軍事,從前任用時,先帝稱贊他有才干,因此大家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隊中的事情,都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軍隊團結一心,好的差的都能得到合理的安排。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昌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次跟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感到嘆息、痛心遺憾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誠實、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么漢室的復興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來是一介平民,在南陽親自種田務農,(只求)在亂世中暫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面前有什么名氣。先帝不因為我身世卑微、見識短淺,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里來拜訪我,向我征詢對當代天下大事的看法,我因此感動激奮,于是答應先帝為他奔走效勞。后來遇到失敗,在戰敗的時候接到委任,在危難的時候接受使命,從那時到現在已經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早晚憂慮嘆息,只怕先帝托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實現,以致損傷先帝的圣明,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荒涼貧瘠的地方。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鼓舞并率領全軍將士,向北平定中原,希望竭盡我平庸的才能,鏟除奸邪兇惡的敵人,復興漢朝的基業,回到原來的國都(洛陽)。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并且盡忠陛下的職責本分。至于斟酌情理,考慮得失,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的建議,那就是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討伐奸賊、復興漢室的任務交給我;如果沒有成效,就請懲治我的罪責,來告慰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宣揚盛德的忠言,就責備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自己也應該謀劃考慮國家大事,征詢治理國家的好辦法,采納正確的意見,深切追念先帝臨終留下的教誨。(如果能夠這樣,)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現在我就要辭別陛下遠行了,面對奏表熱淚縱橫,不知說了些什么。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