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1)
我前段時間在喜馬拉雅上聽有聲書,其中的一位女士讀《古詩十九首其十五》,也就是《迢迢牽牛星》那首她的音色非常不錯,但是詩詞上的功底可能相對單薄,好多的讀音其實值得商榷其中讀“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時,她把“間”讀成動詞的發音,也就是讀第四聲“見”的音我在下面留言回復說,“讀的挺好的 一水間’中的‘間’,應該讀成平聲”她回復說,“間,是隔開的意思”我說“一水間”這三個字連在一起時,基本上都是讀平聲的,這一點在唐宋很多的作品中得到過印證她回復說,她借鑒了酈波老師的讀法,所以讀四聲,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迢迢牽牛星古詩主旨?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迢迢牽牛星古詩主旨
我前段時間在喜馬拉雅上聽有聲書,其中的一位女士讀《古詩十九首其十五》,也就是《迢迢牽牛星》那首。她的音色非常不錯,但是詩詞上的功底可能相對單薄,好多的讀音其實值得商榷。其中讀“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時,她把“間”讀成動詞的發音,也就是讀第四聲“見”的音。我在下面留言回復說,“讀的挺好的。 一水間’中的‘間’,應該讀成平聲。”她回復說,“間,是隔開的意思”。我說“一水間”這三個字連在一起時,基本上都是讀平聲的,這一點在唐宋很多的作品中得到過印證。她回復說,她借鑒了酈波老師的讀法,所以讀四聲。
我沒有看到酈波老師的解釋,無從知道細節,我相信他有他自己的理解,但我并不認同這個結論。我想說說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我說“一水間”這三字中的“間”字都是讀成平聲,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個是從音律的角度上看,“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如果把“間”字讀成平聲,在音律上明顯更為和諧一些。我這里不想談平仄之說,因為估計很多人會跳出來反駁,說東漢哪有什么平仄之說。這么說吧,平仄的理論,不是憑空產生的,是有一個創新、探索、反思、改進,最后形成一個比較嚴謹的格律的過程。它不是從唐朝才有的,也不是杜甫一個人就從零開始創新出來的。東漢風靡一時的五言詩,也是自四言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所以,你可以說這不足以成為認定這個字應該讀成平聲的理由,但你不能否認讀成平聲更合音律的事實。平起仄落,要比仄起仄落要好一些。
第二是從詩義上看,有人說“盈盈一水間”只有把“間”理解為“隔開”才能解釋得通;如果解釋為“中間”,則是不通的。不知道為什么有些人的思維會僵化至此。“盈盈一水間”,不就是“盈盈一水橫在牛郎和織女的中間”么?不知道到底哪里有不通的地方。硬要解讀成為“盈盈一水把牛郎和織女隔開”才是通的么?
第三,我想講一下做學問的基本方法。當我們覺得兩種解釋似乎都有道理,并且似乎很難說哪一種觀點直接勝出的時候,我們一般會采用“他山之石”。什么意思呢?當我們無法直接判定的時候,就需要從旁佐證。本人去搜索了一下,古代詩歌中直接用到“一水間”三個字的詩句。我們來看一看。
最有名的當然是《迢迢牽牛星》里的“盈盈一水間”,這個似乎是最早的,也是我們要驗證的對象。姑且放在這里。
除《迢迢牽牛星》之外,最著名的一首含有“一水間”三字的詩當數北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其中有“京口瓜洲一水間”。《泊船瓜洲》是一首標準的近體詩七絕,有著嚴謹的格律。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用的是仄起入韻,仄仄平平仄仄平,所以最后一個字“間”讀作平聲。
這一點其實不應該有爭議的,但是很遺憾,即使在這一句上,還是有很多的口水之爭。我有看到一些帖子,反正有些人就是不服,就是喜歡硬拗。說什么讀成第四聲,也可以說得通啊;還有的說,讀成第四聲,意思上還要更合理啊;還有的說,平仄只是相對的啊,進而扯一堆平仄無用論之類的純屬口水了。甚至到后面,還有罵三字經的。說實在的,這些真的不需要,也犯不著:文人相爭,終有品格。回到事實的基本面上來討論問題,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比較高級一點的反派,是這樣解釋的:《泊船瓜洲》中的第一句不是仄起入韻,而仄起不入韻,應該讀成“京口瓜洲一(音衣)水間(音見)”,這樣平仄就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是完全合律的,所以“間”字還是讀成第四聲才是對的。
我看到此種解釋,實在有點忍禁不住。也真的是難為了這些人了:為了證明自己才是對的,不惜做到這種程度,實在是不容易啊。
事實上,這個解釋,對于一般初學者來說還是非常有迷惑性的。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啊。仄起不入韻,仄仄平平平仄仄,非常工整啊。但是,仔細一看,這是典型的“雙標”玩法。何謂“雙標”?如果這個標準對我是有利的,那就采用它;如果這個標準對我是不利的,那就換一個對我有利的標準。
具體到這首詩上,他們的“雙標”玩法是這樣的。雖然王安石是北宋人,但是他的詩怎么讀,要看是不是對我的觀點有利。現在我的觀點是“間”字必須讀去聲。但是考慮到詩要合律,所以"一 "字就必須要讀成平聲。有人可能會問,“一”字在平水韻中是入聲啊。這個嘛,我們的標準是普通話,或者說是所謂的中華新韻。我本人對所謂的“中華新韻”沒有研究,但是硬要拿來去解讀王安石的作品嗎?實在是不知道該說什么了。還有人會問:如果第一句用中華新韻,第二句“鐘山只隔數重山”如何解讀呢?這群人說:當然用平水韻啊。所以結果就是第一句,用中華新韻來讀,“仄仄平平平仄仄”合律,第二句用平水韻來讀,“平平仄仄仄平平”,也是合律的。由此,完美證明了他們的觀點:“京口瓜洲一水間”中的“間”字必須讀成去聲。
如果說,一些初學者或者附庸風雅之徒被忽悠去為這種反派聲援,我覺得是可悲的,因為做學問一知半解,甚至不學無術,最后只能做炮灰。而那些為了自己的某些目的去硬拗,去故意誤導別人的反派,甚至不惜“雙標”的,就是可恥的,讓人看不起。
南宋抗金名臣胡銓有一首《菩薩蠻》,直接引用了《迢迢牽牛星》中的句子,也許更有說服力。
菩薩蠻(辛未七夕戲答張慶符)
胡銓
銀河牛女年年渡,相逢未款還憂去。珠斗欲闌干,盈盈一水間。
玉人偷拜月,苦恨匆匆別。此意愿天憐,今宵長似年。
我的目的不是來賞析這首詞,只看格律。《菩薩蠻》這一詞牌,屬于唐代教坊曲,格律非常成熟。基本上都是雙調四十四字,上下兩片各四句,兩仄韻,兩平韻。胡銓的這首詞,算是變體,因為正體上不要求上下片的平聲韻押韻。像唐五代時一些名作,如李太白的《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韋莊的《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都是正體,上下片的平聲韻,并沒有押韻。而這首明顯的是做到了上下片押韻,韻腳字是“干”、“間”、“憐”、“年”,這個是屬于鄰韻通押,不在本文討論的范疇內,但是可以明確的是:這首詞中“盈盈一水間”中的“間”字讀的是平聲。
說起胡銓,他有一首很有名的詞《好事近》,引在這里,大家欣賞一下,看看這位南宋主戰派名臣的錚錚鐵骨,以及他是如何直抒胸臆的。
好事近
胡銓
富貴本無心,何事故鄉輕別?空使猿驚鶴怨,誤薜蘿秋月。
囊錐剛要出頭來,不道甚時節!欲駕巾車歸去,有豺狼當轍!
再看看唐朝的大詩人杜甫的一首詩《涪江泛舟送韋班歸京(得山字)》,其中也用到了“一水間”三字。
涪江泛舟送韋班歸京(得山字)
杜甫
追餞同舟日,傷春一水間。
飄零為客久,衰老羨君還。
花遠重重樹,云輕處處山。
天涯故人少,更益鬢毛斑。
這是一首五律,格律比較嚴格。詩題中說“得山字”,意思是這首詩得押“山”字的韻。“山”字對應到平水韻是上平十五刪韻,這個韻的字并不多,常見的就是“山”、“間”、“還”、“閑”、“環”、“關”、“灣”、“顏”等。名作并不是太多,像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李涉的《題鶴林寺僧舍-終日昏昏醉夢間》等。所以這首詩中的“一水間”中的“間”字也是讀平聲。
有人可能會說,這些都是放在第二句作為韻腳時的例子,不能服人,有本事挑幾個首句的。“一水間”在首句的情況雖然不太多,但我也勉強找了幾首。
第一首是溫庭筠的七律《偶游》。
偶游
溫庭筠
曲巷斜臨一水間,小門終日不開關。
紅珠斗帳櫻桃熟,金尾屏風孔雀閑。
云髻幾迷芳草蝶,額黃無限夕陽山。
與君便是鴛鴦侶,休向人間覓往還。
首句“曲巷斜臨一水間”,仄起入韻,仄仄平平仄仄平。所以,很明顯,“曲巷斜臨一水間”中的“間”字平聲。
第二首是南宋周紫芝的《春寒》。
春寒
周紫芝
楊柳毿毿一水間,梅花憔悴雨。
春愁已自難禁酒,病骨何由更耐寒。
“毿”字讀“三”,指柳枝細長的樣子。“”字讀作“酸”,指小雨。首句“楊柳毿毿一水間”也是一樣的:仄起入韻,仄仄平平仄仄平。所以,“楊柳毿毿一水間”中的“間”字也是讀平聲。
最后再找一個例子:南宋葛立方的《次韻法觀送紅梅栽》。
次韻法觀送紅梅栽
葛立方
羅襪初凌一水間,霜深應怯夜來寒。
含章檐下渾冰雪,卻要騷人帶醉看。
在這首七絕里,很明顯,首句也是仄起入韻,仄仄平平仄仄平,所以“羅襪初凌一水間”中的“間”也是讀平聲。
你可能注意到后面的兩個例子中,第一句出現了通押的情況,都是采用了所謂的“飛雁入群格”,用了鄰韻,相當于是“刪”和“寒”通押。這大概說明到了宋朝尤其是南宋時,詩人們在創作詩或者詞的時候對押韻的要求已經遠遠沒有唐代那么嚴格了。
綜上,“一水間”三字中的“間”字應該讀平聲。我嘗試找一個讀仄聲的例子,可惜不可得。如果你認為應該讀成仄聲,那么請拿出讓人說服的理由來,而不是想當然地硬拗,或者說因為某個名人,或者某位教授,某位老師這么說的,所以 blah blah blah …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10678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