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中考文言文重點復習題(中考語文專題復習)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1)
文言文閱讀專題閱讀《強項令》,完成下列小題,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中考文言文重點復習題?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考文言文重點復習題
文言文閱讀專題
閱讀《強項令》,完成下列小題。
①董宣,字少平,陳留圉人也。……后特征洛陽令。時湖陽公主蒼頭白日殺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驂乘。宣于夏門亭候之,乃駐車叩馬,以刀畫地,大言:數主之失,叱奴下車,因格殺之。主即還宮訴帝。帝大怒,召宣,欲菙殺之。宣叩頭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興,而縱奴殺良人,將何以理天下手?臣不須菙,請得自殺。”即以頭擊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黃門持之,使宣叩頭謝主,宣不從,強使頓之,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主曰:“文叔為白衣時,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門。今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與白衣同。”因敕:“強項令出!”賜錢三十萬。宣悉以班諸吏。由是博擊豪強,莫不震栗。京師號為“臥虎”。歌之曰:“枹鼓不鳴董少平。”
②在縣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詔遺使者臨視,唯見布被覆尸,妻子對哭,有大麥數斛,敞車一乘。帝傷之,曰:“董宣康潔,死乃知之。”以宣嘗為二千石,賜艾綬,葬以大夫禮。
9.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詞。
(1)后特征為洛陽令 (2)大言數主之失
(3)使宣叩頭謝主 (4)臧亡匿死
10. 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A. 以刀畫地 B. 宣悉以班諸吏
C. 葬以大夫禮 D. 以宣嘗為二千石
11. 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
(1)將何以理天下平?
(2)唯見布被覆尸,妻子對哭。
12. 文章①②兩段分別表現了“強項令”怎樣的性格品質?這兩段在寫法上有何不同?
【答案】9. (1)特別征召(2)列舉(罪狀或過去)(3)認錯(4)通“藏“,隱藏。 10. D
11. (1)將拿什么來治理天下呢?(2)只看見布做的被子覆蓋著尸體,(董宣)的妻子和兒女相對而哭。
12. 第一段體現了董宣秉公執法,不畏權貴的性格品質;第二段表現了他的廉潔品質。第一段是詳寫,第二段是略寫,或者第一段以正面描寫為主或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第二段以側面描寫為主。
【解析】
9. 試題分析:理解常見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平時要多積累文言詞匯,要能結合具體語境,弄清句子的意思來辨析推斷,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題中的“臧”通“藏”,“隱藏”;“特征”是古今異義詞,“特別征召”的意思。
10.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題目中的“以中有足樂者”中的“以”是“連詞,因為”;A項中“以”是“介詞,用”;B項中的“以”是“介詞,把”;C項中的“以”“用,按照”;D項中的“以”是“連詞,因為”。故選D。
11.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1)句中的“何、以、理、平”幾個詞是賦分點,注意句式倒裝;(2)句中的“唯、覆、妻子”幾個詞是賦分點。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
點睛: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翻譯文言語句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匯,運用 “增、刪、調、換、留”等譯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譯句文從字順,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范,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12. 試題分析:考查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文章的寫作手法的理解。在整體感知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分析文章的寫作手法并概括人物形象。(1)考查欣賞作品的形象,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畫人物的各種描寫手法來分析;從敘寫的事件上來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環境中去分析;注意對人物的介紹和評價。文章第1段表現了“強項令”不畏權貴,剛正不阿的品質,第2段則表現了他志行廉潔的品質。(2)考查寫作手法的理解與分析。正面描寫,就是對描寫的對象進行的直接敘寫。側面描寫,又叫間接描寫,是指在文學創作中,作者通過對周圍人物或環境的描繪來表現所要描寫的對象,以使其鮮明突出,即間接地對描寫對象進行刻畫描繪。本題作答可以從描寫的角度或描寫的詳略來分作答。
參考譯文:
董宣,字少平,陳留郡圉地人。……后來被特例征召為洛陽縣令。當時湖陽公主的家奴白天殺了人,于是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無法抓捕。等到公主出門,而用這個家奴陪乘,董宣在夏門外的萬壽亭等候,攔住公主的車馬,用刀圈地,大聲數落公主的過失,呵斥家奴下車,接著便把家奴打死了。公主立即回到宮里向光武帝告狀。光武帝極為憤怒,召來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頭說:“希望乞求說一句話再死。”光武帝說:“想說什么話?”董宣說:“皇上您因德行圣明而中興復國,卻放縱家奴殺害百姓,將來拿什么來治理天下呢?臣下我不需要鞭子打,請求能夠自殺。”當即用腦袋去撞擊柱子,頓時血流滿面。光武帝命令宦官扶著董宣,讓他向公主磕頭謝罪,董宣不答應,光武帝命宦官強迫他磕頭,董宣兩手撐地,終究不肯就范。公主說:“過去弟弟做百姓的時候,隱藏逃亡犯、死刑犯,使官吏不敢到家門。現在做皇帝,威嚴不能施加給一個縣令嗎?”光武帝笑著說:“做皇帝和做百姓不一樣。”于是下令放了董宣(注:“強項令”即為“董宣”),賞賜了他三十萬錢。董宣把它全部分給手下眾官吏。從此捕捉打擊依仗權勢橫行不法之人,沒有誰不害怕得發抖。京城稱之為“臥虎”。人們歌頌他說:“沒人擊鼓鳴冤的是董宣。”
董宣當了五年洛陽縣令。七十四歲時,死在任上。光武帝召令派遣使者探望,只看見布覆蓋著尸體,董宣的妻子和兒子相對而哭,家里只有幾斛大麥,一輛破車。光武帝知道后很傷心,說:“董宣廉潔,到他死我才知道。”因董宣曾經做過俸祿為二千石的官員,便賞賜系印鈕的綠色絲帶,并按大夫的禮節安葬。
古詩文閱讀
【甲】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袆、允之任也。
【乙】 夫君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①,非志無以成學。淫慢②則不能勵精,險躁③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④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諸葛亮《誡子書》
①廣才:增長才干。②淫慢:放縱懈怠。③險躁:輕薄浮躁。④意:意志。
9. 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1)后值傾覆:(_________________)
(2)遂許先帝以驅馳:(__________________)
(3)靜以修身:(_________________)
(4)悲守窮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翻譯下列句子。
(1)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2)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11. 用“/”劃分朗讀節奏(各劃一處)。
(1)咨臣以當世之事 (2)險躁則不能治性
12. 對甲乙兩文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 甲乙兩文都是諸葛亮膾炙人口的名篇。甲文集敘事、議論、抒情為一體,忠心可鑒;乙文則循循善誘,諄諄教誨,期待殷切。
B. 甲文駢散結合,句式整齊,剛柔相濟,富有音韻美;乙文則以駢句為主,句式對稱,整齊和諧,富有韻律美。
C. 甲文內容豐富,情深辭切,追述先帝的知遇之恩,啟發后主勵精圖治;乙文是一封語言質樸的家書,表明作者望子成龍,愿其達官顯貴。
D. 甲文可以看出作者心憂漢室,勸后主廣開言路,納諫治國;乙文體現作者情操高潔,教育兒子修身養性,淡泊明志。
13. 乙文中“年與時馳,意與日去”有著強烈的畫面感,請根據自己的理解,簡要賞析“馳”和“去”兩個字的表達效果。
14. 諸葛亮神機妙算,足智多謀,幾乎是神的化身。你了解的諸葛亮還具有哪些可貴品質?他的這些品質給了我們什么啟示?(請任寫兩點談啟示)
【答案】9. (1). 遇到,正好碰到 (2). 比喻奔走效力 (3). 用來 (4). 窮困之人居住的房屋
10. (1)在戰事失敗的時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急患難之間(我)受到委任。(譯對“受任”“于”兩個核心詞給1分;譯對“奉命”“危難”兩個核心詞給1分)
(2)不學習就不能增長才干,不堅定志向就不能成就學業。
11. (1)咨臣/以當世之事 (2)險躁/則不能治性 12. C
13. “馳”與“去”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時光流逝速度之快,一去不復返的狀態,告誡兒子珍惜光陰,堅定意志。(能寫出“馳”與“去”所形容的狀態及表達效果,意思接近即可)
14. 忠心耿耿,知恩圖報,心系家園,以天下為己任,教子修身明志,重視德行等。現實意義:現代社會有些孩子不知感恩,諸葛亮知恩圖報的品質是一種美德,令人敬佩。
諸葛亮愛家愛子、重視孩子德行的情懷令人感動,等。
【解析】選自《三國志》作者:諸葛亮 年代:三國時期
選自《藝文類聚》 作者:諸葛亮 年代:三國時期
9. 試題分析:理解常見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平時要多積累文言詞匯,要能結合具體語境,弄清句子的意思來辨析推斷,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題中的“以”是“用來”;“驅馳”是古今異義詞,“奔走效勞”的意思。
10.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1)句中的“于、敗軍、際、奉命”幾個詞是賦分點;(2)句中的“無以、廣、成”幾個詞是賦分點。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
點睛: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翻譯文言語句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匯,運用 “增、刪、調、換、留”等譯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譯句文從字順,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范,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11. 試題分析:考查文言文語句的句讀。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句讀時要注意古漢語的語法和句式,句讀不能出現“破句”的現象。
點睛:文言文朗讀節奏的劃分是有規律可循的:①句首關聯詞或語氣詞之后要停頓;②有些古今異義詞朗讀時要分開;③主語和謂語之間,謂語和賓語、補語之間,一般要停頓;④需要著重強調的地方,一般要停頓;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頓;⑥并列短語間要略作停頓;⑦古代的國名、年號、官職、人名、地名等應作停頓。⑧根據句子表達的意思來句讀。
12. 試題分析: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綜合分析。《誡子書》內容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闡述了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據此,C項,“表明作者望子成龍,愿其達官顯貴”的理解是錯誤的。故答案為C。
13. 試題分析:考查對詞語的賞析。對于詞語的賞析,要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結合上下文和具體的語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題格式是:先解釋詞語的意思,再結合語句分析表達的內容,最后寫其表達效果。根據題目要求,結合兩個動詞在描寫和表達上的效果進行賞析。
14. 試題分析:(1)概述諸葛亮的精神品質。作答時可結合兩篇文章內容進行概括,還可以根據平時對諸葛亮的了解進行概括。他的品質主要有:神機妙算、足智多謀、忠心耿耿、知恩圖報、心系國家、以天下為己任、冷靜沉著、軍紀嚴明、博覽群書、教子修身明志、重視德行等。(2)根據了解諸葛亮的品質,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圍繞著修養、讀書、忠誠、愛國等方面來談啟示。答案不唯一,符合題目要求即可。
參考譯文:
【甲】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之所以興隆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逢跟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做法感到嘆息痛心遺憾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誠實、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么漢朝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來是平民,在南陽務農親耕,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見識短淺,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緒激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后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在危機患難之間奉行使命,那時以來已經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早晚憂愁嘆息,只怕先帝托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實現,以致損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率領全軍將士向北方進軍,平定中原,希望用盡我平庸的才能,鏟除奸邪兇惡的敵人,恢復漢朝的基業,回到舊日的國都。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并且盡忠陛下的職責本分。至于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的建議,那就是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乙】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干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么來得及?
岳陽
(―)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齊王使使者問趙威王后。書未發,,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威后曰:“不然,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選自《戰國策?齊策》)
18.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七里之郭 (_____)(2)委而去之(_____)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_____)(4)天下順之(_____)
(5)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_____)(6)使者未說(_____)
19. 用“/”為文中兩個畫橫線的句子標出停頓。(每句標一處)。
(1)天時不如地利(2)歲亦無恙耶
20.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茍無民,何有君?
21. 根據選文【甲】和【乙】的內容,用自己的話填空。
選文【甲】和【乙】都闡釋了①______的治國理想,但語言風格不同,【甲】文大量使用②_______、③________句,語言氣勢磅礴;【乙】文則大量運用④________句,語氣強硬,不容置辯。
【答案】18. (1). 外城; (2). 離開 (3). 限制; (4). 歸順,順從; (5). 派,派遣; (6). 說,通“悅”,偷快
19. ⑴天時/不如地利 (2)歲/亦無恙耶?
20. ⑴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他的人就少。(2)如果沒有百姓,哪里還會有國君?
21. (1). 以民為本 (2). 排比 (3). 對偶 (4). 問(答“反問”亦可)
【解析】
18. 試題分析:考查文言實詞。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內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據句意和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解釋時要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根據語境判斷字詞義。此題都是古今異義詞,如“郭”:外城。所以千萬不要以今釋古。理解好上下文內容是作答的關鍵。
19. 試題分析:文言斷句的題目,注意一些常見的標志性的虛詞,注意結構的對稱,這是基礎,一般考核較少,大多集中在人稱的轉換和在句中充當的成分,還要注意一個事件不要強行斷開,不然句子就會支離破碎,相反兩個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斷開。此題較容易,根據文意即可推斷出正確答案:. ⑴天時/不如地利;(2)歲/亦無恙耶?此題要注意把主語部分與謂語部分劃開。
20.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呈現出來。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把詞語放到語境中,根據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注意“得道”“寡”“茍”等字詞的翻譯。
21. 試題分析:比較閱讀。文言文要點的提取和寫法的把握。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兩文,掃清文字障礙,疏通文意,讀懂內容,這是歸納概括的前提和基礎。在準確理解詞意、句意、段意的基礎上,梳理各句之間的內在聯系,依據題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甲乙兩文闡釋的治國理想可概括為“以民為本”。“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為對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為排比。“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不然,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都運用問句。
(一)譯文:
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
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戰斗,(如果)戰斗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二)譯文:齊襄王派遣使者問候趙威后,還沒有打開書信,趙威后問使者:“今年收成還可以吧?百姓安樂嗎?你們大王無恙吧?”使者有點不高興,說:“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問好,您不先問我們大王狀況卻打聽年成、百姓的狀況,這有點先卑后尊吧?”趙威后回答說:“話不能這樣說.如果沒有年成,百姓憑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沒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稱尊?豈有舍本問末的道理?”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107055.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