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0)
松果體鈣化
簡要病史: 女性,41 歲。頭暈頭痛 3 天。

影像表現:
頭顱 CT 平掃(A)、矢狀位重建(B)及冠狀位重建(C)示中線區四疊體池述評節狀高密度影,CT 值為 142 Hu,為松果體生理性鈣化,同時雙側脈絡叢亦見生理性鈣化(D)
概述:
松果體鈣化是顱內最常見的生理性鈣化之一。在 5 歲以下兒童發生率約為 2%,成人 50%~70%
松果體鈣化位于四疊體池中線區,呈點狀或結節狀,一般直徑 3~5 mm。正常松果體長 5~9 mm,寬 3~6 mm。鈣化位置的意義較大,對于判斷病變的來源有較大意義。6 歲以下大于 10 mm 的鈣化斑應視為病理性
松果體鈣化分為四度,Ⅰ度僅 CT 發現鈣化,Ⅱ度 CT 明顯鈣化,頭顱平片無異常表現,Ⅲ度 CT 明顯鈣化,平片隱約可見,Ⅳ度 CT、平片均見明顯鈣化
脈絡叢鈣化
簡要病史:男性,46 歲。常規體檢。

影像表現:
頭顱 CT 平掃(A)、冠狀位重建(B)及左右矢狀位重建(C、D)示雙側腦室三角區內對稱性條形高密度影,CT 值為 187 Hu,為脈絡叢生理性鈣化。
概述:
脈絡叢鈣化也是顱內最常見的生理性鈣化,發生率與松果體鈣化相近。多發生在側腦室三角區,表現多樣,鈣化多數兩側對稱,可呈局限點狀,也可呈直徑達 10 mm 的團塊狀,少數形態大小不一,可不對稱
脈絡叢鈣化一般沒有臨床意義,但通過觀察側腦室三角區鈣化的脈絡叢有無移位及根據移位的方向對腦內或腦室內占位性病變的發現和定位有很大幫助。如脈絡叢見大量的鈣化且內移,應考慮為病理性,常見于脈絡叢乳頭狀瘤、神經纖維瘤、弓形體病和結節性硬化癥等
大腦鐮鈣化
簡要病史:女性,56 歲,左側肢體麻木無力 3 月余

影像表現:
頭顱 CT 平掃(A、B)、冠狀位重建(C)和矢狀位重建(D)示中線前部大腦鐮區域多發條片狀高密度影,CT 值為 318 Hu,為大腦鐮生理性鈣化。
概述:
大腦鐮鈣化多見于中老年人。大腦鐮、小腦幕等硬腦膜的鈣化由于特殊的解剖位置關系在 CT 上容易辨認,影像學上鈣化常沿大腦鐮、小腦幕呈條形分布。
基底節鈣化
簡要病史:
A,女性,60 歲,頭暈待查。
B,男性,57 歲,體檢。
C、D 為同一患者,女性,43 歲,外傷后頭痛、頭暈 2 天。

影像表現:
頭顱 CT 平掃及冠狀位重建示雙側基底節區生理性鈣化主要位于蒼白球,呈對稱性線狀(A)、卵圓形(B)及淡片狀(C、D)高密度影。
概述:
基底節生理性鈣化是指臨床上無基底節功能障礙,且年齡在 45 歲以上者,鈣化易發生于兩側蒼白球,多兩側對稱,鈣化呈卵圓形,兩側構成八字形,如殼核、尾狀核和丘腦同時鈣化,可勾劃出內囊的輪廓,CT 片上易于辨認
40 歲以下患者即使局限于蒼白球鈣化,亦應考慮為病理性鈣化
基底節鈣化的基本化學成份與松果體、硬腦膜鈣化一樣都是羥磷灰石,鈣化灶內缺乏神經元細胞和神經膠質增生
小腦齒狀核鈣化
簡要病史:男性,89 歲,體檢

影像表現:
頭顱 CT 平掃(A)及冠狀位重建(B)示雙側小腦齒狀核對稱性片狀高密度影,CT 值 324 Hu,為小腦齒狀核生理性鈣化。
概述:
小腦齒狀核生理性鈣化罕見,其意義同基底節鈣化。臨床工作中見到的小腦齒狀核鈣化以病理性鈣化為主
大枕大池
簡要病史:
圖 A、B,男性,56 歲,頭暈頭痛一年余
圖 C、D,男性,43 歲,右側肢體麻木無力 2 月余
影像表現:
頭顱 MRI 平掃:橫軸位 T2WI(A)和 T1WI(B)示枕大池擴大呈扇形,形態對稱,位置居中,小腦蚓部相對體積略小
C、D 為另一例患者橫軸位 T2WI(C)和 T1WI(D),示枕大池呈偏側性(偏左側)擴大,形態呈類橢圓形

述評:
枕大池的位置、大小和形態在 CT/MRI 上表現不一,一般認為大枕大池在小腦皮質或小腦蚓部距離枕骨內板超過 10 mm,即可確定為大枕大池,可見于任何年齡,多為偶然發現
大枕大池的大小各異,第四腦室正常,無占位效應,無腦積水,無枕骨受壓變薄,后顱窩大小正常,無小腦蚓部萎縮
大枕大池密度/信號類似腦脊液,增強 CT 和 MRI 無強化,多呈長扁形、扇形和橢圓形,其位置可位于中線或偏一側,可在小腦下、小腦后、小腦上或連成一體,上可與小腦上池相通,側方可達橋小腦角池
一般無任何臨床癥狀,屬先天生理變異,無需任何治療
透明隔間腔和 Vergae 腔
簡要病史:A,B, 女性,42 歲,體檢。C-F, 男性,27 歲,頭部撞傷后 1 天

影像表現:
A,B 為同一患者,頭顱 MRI 平掃橫斷位 T1WI 可見雙側腦室前角間倒三角形腦脊液信號影,邊緣銳利,為透明隔間腔,雙側腦室體部之間條形腦脊液信號影,為 Vergae 腔
C-F 為同一患者,CT 掃描可見第五腦室(C)和第六腦室(D),并見第五、六腦室直接相連(E),冠狀重建(F)顯示第五腦室邊緣銳利,未向外膨凸
述評:
透明隔間腔是胎兒 4 個月時原始透明隔內形成的中縫發展為分離的小葉,小葉的間隔稱為透明隔間腔,其內充填腦脊液,通過孟氏孔與側腦室相通
若透明隔間腔橫徑增寬,且雙側壁向外膨凸,呈圓形或橢圓形,則成為透明隔囊腫
CT 表現為兩側腦室之間及其后下部的腔隙增寬,其中充填腦脊液樣密度影,兩側透明隔可見
單側腦室擴大
簡要病史:A,B,女性,52 歲,頭暈待查。C,D,男性,47 歲,視力下降一周

影像表現:
A、B 為同一患者,頭顱 MRI 平掃橫斷位 T2WI(A)和 T1WI(B)可見右側腦室前后角均勻性擴大
C、D 為另一患者,頭顱 MRI 平掃橫斷位 T2WI(C)和 T1WI(D)見右側腦室較對側擴大,以后角為著
概述:
側腦室大小變異較常見,常表現為單側側腦室擴大,也可表現為一側前角或后角明顯大于對側,此種變異無臨床意義,但需與其他原因造成的局限性腦室擴大區別
正常變異所見的一側腦室或局限性腦室擴大,附近腦實質無病變存在,無腦溝及蛛網膜下腔擴大或腦結構異常的表現
原發性空蝶鞍綜合征
簡要病史:女性,50 歲,小細胞肺癌術后 1 年,常規頭顱復查

影像表現:
頭顱 MRI 平掃 增強:A、B 為橫軸位 T2WI 和 T1WI,見蝶鞍擴大,腦脊液信號增多,其內可見點狀等信號,為垂體柄
增強掃描矢狀位(C)和冠狀位(D)見鞍底稍下陷,強化的垂體變扁緊貼于鞍底,垂體上緣凹陷,垂體柄稍偏位
概述:
空蝶鞍綜合征(ESS)又稱蛛網膜疝, 1951 年右 Busch 首先提出,Colby1969 年報告并稱之為 ESS
是指由于腦脊液進入鞍內以及腦脊液搏動致蝶鞍擴大,鞍內垂體組織被擠壓而出現的癥候群,包括頭痛、視力障礙、腦脊液鼻漏、內分泌功能紊亂、高血壓、肥胖等。可為原發性,也可繼發于垂體瘤手術或放療后
ESS 形成的病因目前尚無統一看法,可由多種原因導致,如先天變異、顱內壓增高、內分泌因素、感染、外傷等。與先天變異有關的學說認為,一部分原發性 ESS 的形成可能與鞍隔的先天性解剖變異有關,鞍隔不完整或缺如,造成蛛網膜下腔在腦脊液壓力沖擊下疝入鞍內
并非所有的空蝶鞍都會引起不適癥狀,空蝶鞍的發生率在尸檢報告中為 5%-20%,國外健康志愿者的 MRI 檢出率為 4%
V-R 間隙
簡要病史:女性,57 歲,頭暈、頭痛半月余。

影像表現:
頭顱 MRI 平掃 增強:橫斷位 T2WI(A)和 T1WI(B)示前聯合兩旁斑點狀及類橢圓形異常信號,以左側為著,與腦脊液呈等信號,無占位效應
T2 FLAIR(C)顯示為低信號
增強掃描(D、E、F)未見強化,冠狀位及矢狀位左側異常信號呈水滴狀
概述:
血管周圍間隙, 又名 Virchow-Robin 間隙 ( V-R 間隙),是圍繞腦血管壁從蛛網膜下腔延伸到腦實質的間隙,其內含腦脊液
V-R 間隙與穿支動脈伴行,多分布于腦白質和基底節區, 正常情況下直徑 <0.3 mm,當 V-R 間隙擴大到一定程度(直徑 >0.66 mm)才能為 MRI 所見
V-R 間隙擴大即血管周圍間隙擴大,是穿支動脈血管自蛛網膜下腔進入腦實質時,其附近的軟腦膜也被帶入腦組織,并內陷在其周圍形成的介于兩層軟腦膜間的間隙,是一種良性的囊性變異
解剖位置多位于穿支動脈血管進入腦實質的部位,如基底節區前聯合、半卵圓中心、島葉及外囊、腦干、大腦腳及小腦等
來源:影像時間
【版權聲明】本平臺屬公益學習平臺,轉載系出于傳遞更多學習信息之目的,且已標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系刪除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108126.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