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9)

今天我們來看看語文課本中《曹劌(guì)論戰》所發生的戰役--長勺之戰。長勺:地名位于今山東省萊蕪境內。
山東省被稱為齊魯之邦,就是因為春秋時兩個強大的諸侯國齊國和魯國都位于山東省境內。
長勺之戰發生之前的故事:
我們前面的文章《管鮑之交》中提到“公子小白提前趕回齊國當上了君主,即歷史上的齊桓公。過了幾天,魯莊公才率領大軍到達齊國的邊境。他聽說公子小白并沒有死,而且已經當上了國君,頓時大怒,馬上向齊國發動進攻,在這次戰役中魯國兵敗。”這次戰役之后,我們還寫到“在長勺之戰中,鮑叔牙因輕敵兵敗。”鮑叔牙是齊國的大臣,看到這里我們就很清楚了,長勺之戰是齊國與魯國的戰爭,魯國以少勝多,齊國兵敗。
長勺之戰發生的原因:魯國曾攻打齊國兵敗,公子小白當上齊桓公后,想盡快樹立自己的威望,就不聽管仲的勸阻,向曾經敗給齊國的魯國開刀。
曹劌論戰

公元前684年春天,齊國大軍三十萬浩浩蕩蕩,侵入魯境。軍情緊急,魯國的君主魯莊公主戰,這時候有個叫曹劌的平民請求見魯莊公。曹劌的同鄉就嘲笑他說:“戰爭的事情是當權者的事,你一個平民百姓憑啥參與”。
曹劌回答說“肉食者鄙”。意思就是當權的人都目光短淺,沒有深謀遠慮。
于是他不顧同鄉的譏諷嘲笑,獨自去面見魯莊公。并直接問道:“您拿什么跟齊國作戰?”
魯莊公回答說:“我平時的吃穿用度從來不自己享用,都是分給我的大臣們。”“我祭祀時的祭品從來不虛報,都是如實上報給上天”“朝中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多會秉公處理”。
曹劌回答說:“君王所說的這些遠遠不夠,您的用品分給了大臣卻沒有分給普通老百姓,向天祭祀如實上報那也只是小小信用,秉公斷案那是您的本職工作,這一條倒是可以一戰(說明君主公正且不懈怠)。請準許我同您參戰。”
長勺之戰
到了前線,齊魯兩軍對峙于長勺,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觀戰。兩軍擺開陣勢,強弱立判,齊軍由鮑叔牙率領,兵強馬壯,銳氣正盛。魯軍兵力遠遠不足,內心忐忑不安。齊軍仗著已經勝過一次,認為魯軍不堪一擊,主動發起攻擊,攻進魯國的陣地。
魯莊公見齊軍攻進己方陣地,就要擂鼓反擊,曹劌說道:“齊軍勢銳,當避其鋒芒” 莊公于是命令魯軍堅守陣地,只是令弓弩手射擊,穩住陣勢。 齊軍攻不進魯軍陣地,又不見魯軍廝殺。于是二通鼓罷,齊軍再一次發動進攻,曹劌勸魯軍還是不要應戰,用弓箭射住陣腳,堅守陣地。這時候,齊軍攻也攻不進去,士兵不免有些疲憊。
齊軍兩次進攻,魯軍都不敢應戰,鮑叔牙及齊軍都認為魯軍被嚇破了膽不敢應戰。于是三通鼓罷,齊軍第三次發動了進攻。
曹劌看到齊軍攻勢雖猛,但氣勢上已經沒有前兩次那么大了,反觀魯軍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于是建議魯莊公出戰。
魯莊公親自擊鼓迎敵,魯軍大受鼓舞,大破齊軍。


齊軍大敗而逃。魯莊公正要下令乘勝追擊,曹劌卻不同意。只見曹劌在戰車上遠望,見齊軍旗鼓雜亂,兵器倒曳。又跳下戰車,仔細觀察齊軍逃跑時留下的車轍和人、馬印跡。然后回稟魯莊公:“可矣。”可以追擊了。齊軍大敗,魯軍大勝,繳獲車馬糧草無數。
戰后總結
魯軍得勝。魯莊公問道:“為何先生第三通鼓罷,才讓我發動進攻?”曹劌答道:“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意思就是“兩軍作戰,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
魯莊公又問道:“為什么不讓寡人乘勝追擊?”
曹劌答道:“”齊國是大國,戰況很難推測,怕設有伏兵。后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跡混亂,人仰馬翻,旗幟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

文末語:
一、“驕兵必敗”,長勺之戰就是最好的案例。
二、魯莊公這個君主還是挺難能可貴的。從他自己說的,分享、誠信、秉公斷案等幾個方面來看,比較盡職盡責。再就是他作為君主能夠接受一個平民,并且采納他的意見,很有禮賢下士的風范。
三、曹劌作為平民通過自身努力成為一名出色的軍事家,并彪炳史冊,很讓年輕人感到鼓舞。
四、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要一鼓作氣,把事情做完。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111754.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