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7)
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能演練活用,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八年級下冊期末語文知識點?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八年級下冊期末語文知識點
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知能演練活用
夯基達標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實踐(jiàn) 朱熹(xǐ) 一帆風順(fān)
B.埋沒(mò) 論語(lùn) 盲目接受(mánɡ)
C.遵照(zūn) 瞭望(liáo) 彷徨恐慌(huánɡ)
D.鑒定(jiàn) 授予(yǔ) 不知所措(cuò)
2.下列各句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意力。
B.因為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便被埋沒了。
C.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查,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
D.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撿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3.下列句子加點的成語運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孩子閱讀傳統典籍,父母不能袖手旁觀,最好和孩子一起研讀和辨析。
B.中國傳統的治國之道是儒家的大學之道,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順序次第展開。
C.曲折是人生的清醒劑,在曲折的道路上獲得教益,是你一帆風順時難以得到的。
D.老師在演講中時時旁征博引,妙語連珠,簡直令同學們目不暇接。
4.將下列句子組成語意連貫的一段話,語序排列最恰當的一項是( )
①過分草率的決定,可能會給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也會產生悔不當初的愧疚。
②所以選擇既要把握好時機,又要仔細慎重。
③人生在世有很多的時候需要選擇,但是選擇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何去何從常常會讓我們猶豫不決。
④除此之外,就是在決策的時候,不要一味地依賴別人的意見,他人并不知道你真實的處境,無法設身處地從你的角度出發來選擇。
⑤過分彷徨,可能會坐失良機,讓機會從面前溜走,造成“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感嘆。
A.③⑤①②④ B.③①⑤②④
C.①⑤③②④ D.③⑤①④②
5.文學文體知識填空。
本文作者 是 籍華裔物理學家。在文中“在中國傳統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一句中,“四書”指的是《 》《 》《 》《 》。
課內品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10題。
但是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大學》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為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便被埋沒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學家王陽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有一天,王陽明要依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決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結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
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學術不可缺少,而且對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也是不可少的。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論是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還是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現在世界和社會的環境變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在環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幾千年前經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6.選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7.“王陽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錯誤是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
8.作者認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是什么?
9.下面句子加點的詞語可否刪掉?為什么?
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
10.你認為,我們今天的教育,應該如何做到培養實驗的精神?
課外拓展
類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1~13題。
匠心之道“守破離”
劉根生
①一部《戰爭與和平》,草嬰翻譯了6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樣的藝術標準,翻譯作品始終遵從六道工序:研讀原著、譯文、讀譯文、請人朗讀、交編審、打磨求“神韻”。連環畫泰斗賀友直的作品被稱為“把故事畫活了”,他生前卻自稱是個“大匠人”,“蝸居”鬧市數十年,每日揮毫不止,在中國傳統線描中融入西畫寫實造型方法,將線描藝術推向高峰。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獨具匠心,終而造詣精深,成其大器。
②匠心之道,看似無著處,實則有跡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書,這樣講成為一流工匠的“守破離”:跟著師傅修業謂之“守”,在傳承中加入自己的想法謂之“破”,開創自己的新境界謂之“離”。由此我們也可以引申為各行業的匠心之道:守,以理想為基,久久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破,以思考為底,無思考則無變化,無變化則始終是老樣子,學而思才能“芳林新葉催陳葉”;離,以創新為核,有非同尋常的構想,方能“人無我有,人有我強”。草嬰、賀友直等的藝術造詣,可說是對此的生動詮釋。善于“守破離”,何愁不能有所創造,有所成就?
③守, A。當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記錄實驗結果,弟子覺得這事枯燥乏味沒意義,不久就走了。后來,法拉第因電磁學方面的重大發現而獲得殊榮,面對一事無成又找上門來的弟子,他說自己不過是把弟子認為沒意義的事堅持了10年,在記下數千個“NO”之后,終于寫下了一個“YES”。今天,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決心和毅力,耐不了寂寞,穩不住心神。有的人在立項資助“誘惑”下,頻繁轉換科研“頻道”,甲地優惠到甲地,乙地優惠又跑到乙地。心上長草“守不住”,飄移不定,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極致?
④破, B。齊白石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臨摹,而要學其神韻善突破。一種現象存在已久,學某某而安于做“小某某”或“小小某某”。如同“受過訓練的跳蚤”,即使蓋板已拿掉,也不會越過原有的高度。沒有“破”,“守”則成墨守成規,“離”則無從談起。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前人技藝再高,也終究有局限性。小疑小進,大疑大進。揚前人所長而補其短,方能在推陳出新中別開生面。
⑤離, C。當年,女科學家麥克林托克發現“跳躍基因”。因其“離經叛道”,同行罵她瘋了。多年后,其成果才得到承認,她也因此獲諾貝爾獎。“破”屬于推陳出新,是橫向進步;“離”屬于顛覆性創新,是縱向進步。歷史的高峰永無止境,“不日新者必日退”。多些顛覆性創新,才會有一個又一個“山外山、峰上峰”。對新發現應先察而勿先罵,寬容“離經叛道”,激勵“異想天開”,為顛覆性創新批量出現營造優良土壤。
⑥“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匠心是精雕細刻和精益求精之心,是追求卓越不斷超越之心,是破除成見不斷創新之心。匠心之道貴在“守破離”。
(選自《人民日報》)
11.請把下列三句話放入文中A、B、C處。(填序號)
①意味著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
②意味著在顛覆成見中尋求新發現。
③意味著長久等待和超常吃苦。
A. B. C.
12.本文論證思路清晰,請按提示把橫線上的內容補充完整。
①用草嬰和賀友直的事例引出論述的話題→② →③ →④強調“匠心之道貴在‘守破離’”
13.閱讀③~⑤段,想一想:下面這個論據放入哪一段比較合適?為什么?
昔孔夫子領七十二弟子周游列國十余年,不舍不棄,不離不散。風霜雨雪沒有阻礙他前進的步伐,電掣雷鳴沒有摧毀他堅定的信念,饑餓貧寒沒有熄滅他胸中的熾熱,國君冷眼沒有磨滅他克己復禮的意志。
表達交流
14.下面是某同學在一次討論會上的發言摘要,有幾處用語不得體,把它們找出來并加以改正。(有幾處寫幾處)
剛才劉老師的一番話真是拋磚引玉,使我深受教育。我們是跨世紀的青年人,祖國建設的重任將落在我們肩上。像劉老師這樣快退休的老師仍在為培養我們而略盡綿薄,難道我們可以對學習不負責任?我殷切期望平時抄作業、考試作弊的同學趕快改正錯誤,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體驗中考
15.(2018浙江杭州中考)根據語境,完成任務。
班上有些同學寫作文經常使用“呆萌”“666”“醬紫”“抓狂”之類的網絡詞語。對此,語文老師提出了“如何看待作文中使用網絡詞語”的問題,鼓勵同學們積極思考,在課堂上進行交流。
請擬寫100字左右的發言稿,要求有觀點,有理由,有條理。
16.(2017湖南長沙中考)閱讀下面的材料,寫出一個從材料的主要角度探究出的道理。
一杯水的重量
老師拿起一杯水,問:“這杯水的重量是200克,各位可以將這杯水端在手中多久?”
很多人都笑了:“200克而已,拿多久又會怎么樣?”
老師沒有笑。他接著說:“拿一分鐘,各位一定覺得沒問題;拿一小時,可能覺得手酸;拿一天呢?一星期呢?那可能得叫救護車了。”大家又笑了,不過這回是贊同的笑。
老師繼續說道:“一杯水,隨著所拿時間的延長,它的重量也在發生變化。其實這杯水很輕,但你拿得越久,就覺得越重。所以,我們必須適時放下這杯水,休息一會兒再拿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拿得更久。”
其實,在我們的人生中也經常會遇到這樣一杯“水”,我們該怎樣對待呢?
參考答案
夯基達標
1.D 解析 A項,“熹”應讀“xī”。B項,“論”應讀“lún”。C項,“瞭”應讀“liào”。
2.B 解析 A項,“意”應為“毅”。C項,“查”應為“察”。D項,“撿”應為“檢”。
3.D 解析 “目不暇接”形容東西太多,眼睛看不過來。這里用來形容演講,使用不當。
4.A 解析 首先明確這幾句話的中心是選擇的問題,所以先找出總領句第③句。再根據第②句來判斷,由“把握好時機”“仔細慎重”推知⑤①應和②相連。
5.丁肇中 美 大學 中庸 論語 孟子
課內品讀
6.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7.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探索。
8.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進行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袖手旁觀,而是進行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的探索。
9.不能。“唯一”一詞強調了除此之外,別無其他,突出了“探索”在“尋求真理”中的作用。
10.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際操作能力,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的過程中獲得知識。
課外拓展
11.解析 所填語句是三個分論點,聯系第②段“守、破、離”的意義,結合三段的事實論據分析。“守”是跟師傅修業,久久為功而不改初衷。第③段的事實論據從反面論證“守”的重要作用,與“守”銜接最恰當的應是第③句;“破”是在傳承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即“突破”,與第①句銜接;“離”是開創自己的新境界,以創新為核,有非同尋常的構想,與第②句銜接。
答案 A.③ B.① C.②
12.解析 本文按“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的思路行文,第①段引出話題,然后是典型的“總—分—總”式結構。第②段總說“守破離”,第③④⑤段分說“守破離”。
參考答案 ②總說何謂“守破離” ③分別論述“守”“破”“離”
13.解析 閱讀所給文段,“不舍不棄,不離不散”“饑餓貧寒沒有熄滅……”意味著長久等待和超常吃苦,能證明第③段的觀點。
參考答案 放入第③段。孔子這個論據證明了第③段的觀點:守,意味著長久等待和超常吃苦。
14.解析 “拋磚引玉”是自謙之辭,用在這里明褒實貶;“略盡綿薄”是自謙之辭,用以評價老師,不得體;“殷切期望”多用于上對下、長對幼,用在文中不合適。
參考答案 (1)“拋磚引玉”改為“金玉良言”;
(2)“略盡綿薄”改為“不遺余力(竭盡全力)”;
(3)“殷切期望”改為“衷心希望”。
15.示例 (1)我覺得不妥當。網絡詞語雖然新潮,符合青少年的心理,但在規范性、科學性上存在著一些欠缺。寫作文是為了提高我們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與他人交流思想感情,使用如“666”“醬紫”這樣的網絡詞語,文章會顯得不夠規范、典雅,而且會影響他人理解。
(2)我覺得合理。語言本身就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中,我們要善于接受新鮮詞匯,以豐富自己的語言。作文使用網絡詞語,能很好地反映現實生活,富有時代氣息,何況,現在很多網絡詞語,如“抓狂”“點贊”已經被大家熟知和接受,收錄到了《現代漢語詞典》中。
(3)我覺得不能一概而論,要區別對待。網絡詞語良莠不齊,寫作時我們要善于取舍,慎重選用。使用那些已被大家熟知并廣泛接受的網絡詞語,如“給力”“點贊”等,可以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堅決不用那些不夠規范、不健康的網絡詞語。
16.解析 先通讀材料,了解材料的內容,然后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材料所蘊含的道理。通過分析材料可知,適當的壓力可以成為前進的動力,但是如果時時放不下,讓它壓在心頭,則會成為我們前進的包袱,成為壓在心頭的石頭。如果我們懂得適時放下,則會讓心靈少一些負重,多一分前進的動力。然后,整理答案,答案一定要全面。
示例 學會適時放下,我們才能堅持得更久,走得更遠。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112292.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