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語文動詞用法(語文根基之易錯字辨析)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9)
“戒”“誡”與“戎”,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語文動詞用法?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語文動詞用法
“戒”“誡”與“戎”
“戒”讀“jiè”, 會意,小篆字形,上面是“戈”,下面象兩只手(即“廾”),兩手持戈,表示戒備森嚴。本義:警戒,戒備。基本意思是防備、警惕、戒除、戒律等。詞語有戒心、戒備、戒嚴、警戒線、引以為戒(引:用;戒:鑒戒。指把過去犯錯誤的教訓拿來作為警戒,避免重犯)、戒驕戒躁、戒之慎勿忘、言者無罪 聞者足戒,戒除、戒酒、戒煙、戒尺,戒條、戒指。
誡,形聲字,從言,戒聲,本義:告誡,警告,如告~、訓誡、誡勉談話。
“戎”讀“róng”,是兵器、武器、軍事、軍隊之意。例如:戎馬生涯、戎裝、兵戎。這里的“戎裝”是指軍裝,不能寫作“泳裝”。
“喬”與“僑”
“喬”是指假扮、高的意思。例如:喬木、喬遷、喬裝打扮。而“僑”主要指僑居、僑民。例如:僑胞、僑眷。
喬qiáo的同音字:蕎麥 樵夫 翹望 翹楚 翹首以待 翹列變形
近音字Qiào: 翹尾巴 翹辮子譏誚 料峭 劍鞘
“己、已、巳”
“己、已、巳”三字字形相似,發音不同。
“己”是自己的意思,是天干第六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庚”。例如:各抒己見、以天下為己任、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已”(y?)是停止的意思。例如:爭論不已、不能已于言、學不可以已。又作已經講(與“未”相對)。例如:事已如此,還有什么辦法呢?已婚。也可作過了一會兒講。例如:已而、已忽不見。又可解釋為太、過。例如:不為已甚。
“巳”(讀sì)是地支的第六位,也即古時十二個時辰之一:“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yǒu)、戌、亥”中的“巳”。舊式計時法午9時至11時為“巳時”。
“競”與“竟”
“競” 會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競逐。本義:爭競、角逐、比賽。
例如:競爭、競標、競彩、競猜、群芳競(爭相)艷、負勢競上、萬類霜天競自由、競走、競技(比賽)、競賽(比賽,爭取優勝)、競進(爭逐擁進)、競斗(爭斗,打斗)、競心(爭強好勝之心)、競逐(角逐,競爭)、物競天擇(物競:生物的生存競爭;天擇:自然選擇。生物相互競爭,能適應者生存下來。原指生物進化的一般規律,后也用于人類社會的發展)。
“竟” 會意,從音,從人,本義:奏樂完畢。
動詞義:結束完畢,如竟書、竟筆、竟酒、竟學、事竟、未竟之業。
副詞義:終于到底,如畢竟、有志者事竟成。古文中:竟與毛遂偕、竟怒不救楚、竟無語凝噎、婿竟不調;表示處于意料之外,竟然,如竟自與徑自不同,竟是竟然,徑是直接;全部、完全、整個,如竟日不出門。
“漂”與“飄”
“漂”是指停留在液體表面不下沉或順著風向、液體流動的方向移動,如漂移、漂游、漂流。
注意漂(pi?o)白的音調和漂(piāo)的一般聲調不同。
“飄”是指隨風搖動或飛揚,如飄蕩、飄拂、飄揚、飄舞。
“漂泊”同“飄泊”,“漂浮”同“飄浮”,“漂流”同“飄流”,用時不易區分,在液體中以“漂”為準,在空中以“飄”為宜。
剽(piāo),形聲,從力,票聲。本義:搶劫,如剽掠(搶劫;掠奪)。主要意思有:竊取、抄襲,如剽竊;勇猛,如剽悍(敏捷而勇猛)等意義。
平與憑
平,指事,小篆字形, 從于, 從八,“于”是氣受阻礙而能越過的意思, “八”是分的意思, 氣越過而能分散, 語氣自然平和舒順。本義: 語氣平和舒順。
主要用法:
形容詞平和(平遠,謂性情平和,胸襟遠大)、平坦(平疇、平板、平川、平壤、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平安(如清平)、齊一 均等 平等(平夜,猶半夜、平肩、水面初平云腳低—唐·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從上觀之適與地平)、平允 公正 公平(持平、法平則吏無奸)、普通 平常<如:平平(普通;平常);平歲(普通豐收之年);平人(平民);平白(平時,平常);平平泛泛(平常,一般);平昔(往常);平頭百姓(平民百姓);平等之人(平常人);平劍(普通劍器);平步(平常之舉步) >等。
動詞 平地 平整土地(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列子·湯問》)、平定 平息(:掃平(掃蕩平定);討平(討伐平定);平忽(平息;平靜);平一(平定統一);平收(平定,收捕);平除(平定而根除之);平滌(平定蕩滌);平蕩(掃蕩平定);平滅(用武裝鎮壓消滅);平討(討伐平定)。今北土未平,馬超、韓遂尚在 關西,為 操后患—《資治通鑒》)、評論<大事當共平議;平章(評議;商量);平章政事(丞相);評說(陳說評論);平畫(評議謀劃);平道(猶評議,評說);平注(評注。評論注解);平臟(平定贓物的價值);平銓(比較評量);平論(評論)>、寬恕<如平宥(寬宥;寬恕);平恕(持平寬仁)>、平復,康復<如:平愈(平復痊愈);平服(痊愈,復原;用武力平靖);平復(痊愈;康復);平復如舊(恢復健康) >、媾和 和好、
副詞無緣無故地,如平白(無緣無故)、平空里(平白無故)、平空(憑空;突然;無緣無故) ;全部地,如平吞(全吞;一口吞沒)。
憑,會意,從幾,從任,幾,矮而小的桌子,任,憑借。本義:倚靠,如憑幾學書、憑欄遠眺、~吊(對著遺跡懷念)。引申為②依靠,仗恃:~借、~靠、~信;③根據:~票入場、憑按(據以查驗)、憑限(官員赴任文憑上規定的期限)、憑說(辯白的證據)、憑臆(憑主觀推測立說)、憑應(依據瑞應)、憑斷(據以判斷)、憑龜(以龜卜為據) ④由著,聽任:任~、聽~。
名詞義⑤證據:憑單、~據、文~、~空、~證、空口無~。連>
連詞義⑥不論;不管,如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注意詞語:平步青云,比喻社會地位陡然大幅度上升
“平心而論”是指平心靜氣地評論,不能寫作“憑心而論”。“ 平添、平白無故”中的“平”也不能寫作“憑”。“憑”是指證據、根據。例如:憑借、憑仗、憑吊。“憑空”同“平空”,但提倡用“憑空”。例如:憑空想象、憑空捏造。
“券、卷、眷”
券,形聲。,券要分成兩半,故從“刀”。本義:契據。一般指用于買賣或債務等事務的契據憑證,如證~、債~、公債券、國庫~、入場~、優待券、穩操勝~、因燒其券。古文有動詞義契合(券內)、描摹(券宇宙之無極)等。
“卷” 形聲,從卩( jié,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樣子),劵( juàn)聲。( quǎn)本義:膝曲。
念juàn時,多指書本、卷子、機關里保存的文件。例如:考試卷、答卷、卷宗、案卷、卷軸、卷帙(書卷成束,用布裹或布囊裝起來稱“帙”,即書套。現一般指書籍)。
念juǎn時一般為動詞卷起,如卷尺、卷發、卷餅、卷筆刀、卷袖子、卷褲腿、卷鋪蓋;把物彎轉成圓筒形,如漫卷詩書喜欲狂;席卷,如卷地、北風卷地白草折、卷我屋上三重茅、卷起千堆雪、卷土重來(形容失敗后組織力量,恢復勢力,重新猛撲過來)等。
只在古文念quán,同蜷。
“眷” 形聲,本義:回頭看。是指親屬、關心、懷念。例如:僑眷、眷顧、家眷、眷戀、眷屬。
“孰”與“熟”
“孰”是疑問代詞誰、哪個(表示選擇)。例如: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是可忍,孰不可忍。古文中還有“仔細”的含義。
“熟”是指熟練、程度深、植物的果實等完全長成(跟“生”相對)。如熟知、熟視無睹、熟能生巧、熟悉。
“慫”與“聳”
“慫”在詞典中只有“慫恿”一個詞組,是指鼓動別人去做某事。“聳”是在聳立、引起注意。例如:聳動、聳肩、聳人聽聞。毛骨悚然的悚是害怕。
“撒”與“灑”
“撒” sā的動詞義有:張開、放開、發出,如撒嘴(松開口)、撒口(放松口氣)、~手、~網、~謊(說謊)、~氣、撒鴨子(放開腳步快走)等;盡量施展或表現出來,如~刁、~奸、~嬌、~歡兒、~野、撒潑、撒手锏、~酒瘋等。
Sǎ的基本意思是指把顆粒狀的東西分散著扔出去、散落。例如:撒種、撒鹽、~播。
“灑”是指使水或其它東西分散地下落。例如:瀟灑、灑脫、灑落、灑淚而別、灑掃。“撒”指散落講時,同“灑”。
“志”與“智”
“志” ,形聲,從心,士聲,戰國文字,從心之,之亦聲,意為心愿所往。本義:志氣,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來的長遠而大的打算。本義多為名詞義,如志向、志愿,心情、知覺,記號、記事的文章等,組成的古今詞句有志介(志氣和節操)、志局(意志和器量)、志分(志向與才分)、志抱(志向和抱負)、志略(志氣謀略)、志氣、~愿、~趣(志向和興趣)、~士(有堅決意志和高尚節操的人)同志、詩言志、志同道合、志大才疏、鴻鵠之志、有志者事竟成,志情(心情)、志識(思想意識;見解)、志思(情志,懷抱)、神志不清,標~、地方志。
動詞義為“記,記在心里”,如~喜、~哀、~怪(記載怪異的事)、永~不忘、博聞彊志(知識廣博,記誦的事多。聞,學識。彊,同“強”。志,記);立志、專心、有志于,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志學之年。
“智” ,會意兼形聲,從日,從知,知亦聲。“知”的后起字。本義:聰明、見識、智慧、智力強。例如:~力、~慧、~商、~育、~能、~謀、才~、機~、理~、明~(a.考慮問題周到、嚴密;b.有遠見)、智多星、足~多謀、利令~昏、少年智則國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注意:因“智”為“知”的后起字,所以很多古籍中智慧一詞寫作“知”,如《勸學》“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一點在古文默寫中要特別注意。
“添”與“填”
“添” tiān ,形聲,從水,忝聲。本義:增加,增補。是添加、增加、生育(后代)的意思。例如:添補、添油加醋、添枝加葉、添磚加瓦、添彩、添置、添加劑、添嘴送舌(添言加語;搬弄是非)、錦上~花、畫蛇添足。
“填” tián, 形聲,從土,真聲。本義:充塞。是指把凹陷的地方墊平或塞滿、補充、填寫。例如:填詞、填坑、~塞、填鴨、~補、~充、~空(kòng )、填溝壑、義憤~膺、填報、。
托”與“拖”
“托”是指手掌或其他東西向上承受(物體)。例如:兩手托著下巴。
“拖”是指拉著物體使挨著地面或另一物體的表面移動。例如:拖布、拖帶。
“尋”與“巡”
“尋”是指找。例如:尋找、尋求、尋覓、搜尋。
“巡”是指巡查、巡視。例如:巡視、巡邏、巡夜、巡哨、巡查。
“攜”與“挾”
“挾”是用胳膊夾住、挾制。例如:要挾、挾天子以令諸侯。
“攜”是攜帶、拉著手。例如:攜手、父老攜幼。
“曳”“拽”
“曳” (yè)通“拽”,“曳”是拖、拉、牽引的意思,如棄甲曳兵;
“拽”(zhuài)有扔、拋、拉的意思,如生拉硬拽,一把拽住不放。口語讀音:拽zhuāi過來、這個人很拽zhuǎi。
“翼”與“翌”
“翌日”是指次日。“翼”也有次日的含義。例如:翼日。建議用“翌日”。
“原”與“源”
“原”是開始的、最初的、原來、原本的意思。例如:原先、原籍、原始、原班人馬、原型人物。
“源”是來源、水流起頭的方向。例如:發源地、貨源、源頭。
一般來說,“原原本本”不寫作“源源本本”。“源遠流長”也不寫作“源遠流長”。“源源不斷”不寫作“源源不斷”。
“騖” “鶩”
“騖”是指縱橫奔馳,也指追求。“鶩”是指鴨子。“好高騖遠”、“趨之若鶩”中的“騖”和“鶩”字是不相同的。
“長”與“漲”
“長”指增加。例如:長工資、長進、拔苗助長。而“漲”是指(水位)升高、(物價)提高。例如:物價上漲、水位上漲。
“再”與“在”
“再”表示又一次(有時專指第二次)、更加、再出現。例如:再版、再見、再說、再生、青春不再。“在”是指存在、生存、參加、在于、正在等含義。例如:在編、在冊、人生在世、在劫難逃、在位。
“濁”與“濯”
“濁”是指渾濁(跟“清”相對)。“濯”是指洗。例如:濯足。濯濯童山是形容山上光禿禿的,沒有樹木。
“出”作聲旁的一組字
“拙”是笨的意思。例如:笨拙、拙見、心勞日拙(心勞:費盡心機;日:逐日;拙:笨拙。現多指做壞事的人,雖然使盡壞心眼,到頭來不但撈不到好處,處境反而一天比一天糟)。
“絀”是不足、不夠的意思。例如:支~(款項不夠分配)、左支右~(支:支持;絀:屈曲,引伸為不足。原指彎弓射箭的姿勢,左手支持,右手屈曲。指力量不足,應付了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問題)、相形見~(相比之下顯得不足)、心余力絀(心里想做但力量不夠)。
礎,形聲,從石,楚聲。本義:柱腳石,墊在房屋柱子下的石頭。例如:月暈而風,礎潤而雨(柱子的基石潤濕了,就是要下雨的征候。比喻見到一點跡象,就能知道它的發展方向)。
咄,形聲,從口,出聲。本義:呵斥聲。例如:~~怪事、~~逼人。
“茁”是指草木發芽,也指植物旺盛生產。例如:“茁壯”。
“滋”與“茲”
“滋”是指滋生、添加、噴射。例如:滋補、滋潤、滋味、往外滋水。“茲”是指這個、現在、年。例如:于茲已有三載。
“已”與“矣”
“已”有停止、已經(跟“未”相對)、后來、太、過等含義。
“矣”是古漢語助詞。一般用在句末,跟“了”相同。例如:由來久矣、悔之晚矣。
“宣”的形近字
宣,形聲,從宀( mián),亙( xuán)聲,“宀”與房屋有關。一說據甲骨文為云氣舒卷自如之象。本義:帝王的宮殿,如宣室求賢訪逐臣, 賈生才調更無倫— 李商隱《賈生》
①公開說出,散布,宣布,宣讀,傳達:宣誓、~講、~傳、~戰、~稱、~言、心照不~。古文例子:或王命急宣(傳達),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水經注·江水》肅宣權旨—《資治通鑒》廉君宣惡言—《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疏導:~泄。③抒發,表白:宣情(抒發情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國語》
喧,口字旁表示意義:聲音大而嘈雜。如~嘩、~鬧、~嚷、~囂、~賓奪主(喧:大聲吵嚷。客人談論的聲音超過了主人的聲音。比喻客人取代了主人的地位,或外來的、次要的事物侵占了原有的、主要的事物的地位)、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陶潛《飲酒》)、飛湍瀑流爭喧豗(李白《蜀道難》喧豗xuānhuī發出轟響,也指轟響聲)。
渲,形旁從水,表示意義:一種先把顏料涂在紙上,再用筆蘸水涂抹使色彩濃淡適宜的繪畫方法。如渲染。
暄,形旁從日,表示光明,溫暖,如寒暄(見面時說冷暖一類的應酬話,寒暄不能寫作寒喧)。松軟,松散:~土、饅頭很~、~騰。
煊,形旁從火,表示盛大,顯著,如煊xuān赫(同烜xuǎn赫)一時。
其他形近字:萱草、萱椿(指父母)、揎袖(綰起袖子) 、~拳捋袖(捋luō:拉起。揎xuān:卷起袖子。拉起袖子,伸出拳頭。形容怒氣沖沖準備動武的樣子)。
迷與謎
迷,①分辨不清;失去判斷能力:迷失|迷惑|迷路|昏迷|迷津|。②對某人或某事特別喜愛:迷戀|沉迷|癡迷|迷你型。③極為喜愛某事的人:財迷|戲迷|球迷|影迷。④使看不清;使迷惑:迷宮|迷蹤|捉迷藏|迷彩服|財迷心竅。⑤使失去判斷力:迷魂|迷惑|迷人。
謎,會意兼形聲,從言,迷聲,本義:謎語,影射事物或文字的供人猜測的隱語。如燈謎、字謎、謎底、謎面、啞謎、謎團、猜謎語等。
“侖”做聲旁的形近字
侖lún,條理、倫次之意。侖做聲旁的字很多,如倫、論、輪、掄、綸、淪、圇等,其意義取決于形旁。
倫,單人旁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輩、類、次序之意,如人~、天~((古代指父子、兄弟等關系)、~常、~理,無與~比、不~不類、廉頗趙奢之倫(之論:這類人),~次。古代有動詞匹敵之意。
輪,車字旁表車輪、輪子、輪狀東西,轉動、依次更替之意,如輪胎、齒輪、年~、每輪、大一輪,間或一輪、輪班、輪換。還有高大 眾多之意,如美輪美奐,輪奐是形容房屋的高大華美,所以不能寫作“侖”。
綸,lún絞絲旁表示與線絲有關的意思,如錦~ 滌~(名詞絲線)、經綸(整理絲線,治理之意)。Guān讀音主要用于羽扇“綸巾”這樣的詞語中。
掄lūn,提手旁表手臂用力旋動,如~刀、~拳、~動大棒等意思。
論,言字旁表說 陳述、議論 評論、研究之意,如相提并論、無論魏晉,辯~、議~、論理(論說道理)、討~、~斷、論今說古、坐而論道,論世之事、論道經邦(研究治國之道,以治理好國家),其他意思也與此相關,如衡量 評定(論功行賞,可將論理解為按照 依照,如論資排輩)、判罪 判決(會論虞常)、主張 學說(獨持迂論)。注意:論語Lún讀音
淪,形旁從水表水起微波、沉沒、淪喪之意,如~漪、~落、~陷、~亡、沉~、~喪(sàng)、~歿、~肌浹髓(浸透肌肉,深入骨髓。喻感受或中毒深)。
圇lún,完整、整個之意,如囫圇吞棗(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讀書時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不認真)。
“匽”(yán)做聲旁的字
揠yà,提手旁表“拔起“,如揠苗助長,亦稱“拔苗助長”,比喻不顧事物的發展規律,急于求成,反把事情弄壞。
偃yǎn,從人,匽( yàn)聲,本義:仰臥、仰,如~臥、~仰(俯仰,喻隨俗應付)、偃仰嘯歌、偃腹(仰腹而臥)、偃寢(仰臥;躺下)、~旗息鼓(放倒軍旗,停止擊鼓。指秘密行軍,不暴露目標。也指停止戰斗。比喻悄悄停止做某事)。引申出停止義,如偃武修文(停止武備,轉而修明文教)。
堰yàn,形旁為土,指擋水的堤壩,如堤~、~塘、圍堰、都江~、堰塞湖、大堰河等。
形近字“晏“
晏yàn,形旁為日,本義晴朗(天清日~、晏日即晴天),引申出平靜,安定,安樂(海內晏如、河清海晏)、溫柔,和悅(言笑晏晏)、晏駕指帝王死。
“詹”(zhan)做聲旁的字
瞻zhān,從目,表往上或往前看。如~仰(恭敬地觀看)、瞻玩(觀賞、玩賞)、~前顧后(多指辦事猶豫不決)、高瞻遠矚、馬首是瞻(來比喻服從指揮或樂意追隨。瞻,看)、“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贍shàn,從貝,表供給。如~養(特指子女對父母在物質上和生活上進行資助,和撫養、扶養不同)、贍家(養家)、贍老(供養老人)。
還有周濟,幫助,如贍濟(資助;救濟) 、贍恤(救濟,撫恤)、贍遺(周濟,贈送);足,充足,富足,足夠,如宏~、力不~、贍足(充足)、贍學(飽學)、贍聞(見聞豐富)、贍智(足智多謀)、贍墨(內容豐富的詩文)、贍暢(形容詩文內容豐富)、贍蔚(形容文辭豐美)、贍裕(豐富,充裕)、贍富(豐富)
此惟救死而不贍(這里“不贍”等于說“來不及”)。
蟾,從蟲,指蟾蜍( chú),簡稱“蟾”,即癩哈蟆。如如~酥(色白,可入藥)、~宮(月亮,傳說中月有蟾蜍,所以稱月為蟾)、~輪(圓月)、~輝 ~光 ~魄(均指月光)、蟾桂(神話中的月里蟾蜍和丹桂)、~宮折桂(攀折月宮桂花,比喻科舉登第,榜上有名)。
澹dàn,從水,指水波蕩漾的樣子,如“水何澹澹,山島竦峙”、“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又指人恬靜、安然。注意:這個意思現在用“淡”字表示,如~泊、~漠、~薄、恬~,諸葛亮《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檐yán,指房頂或覆蓋物的邊沿伸出的部分,如房~兒、廊~、飛~、帽~兒。
“柔”做聲旁的字
揉,從手, 本義使木彎曲或伸直(如~輪,使木彎曲制作車輪,《勸學》中“輮以為輪”同煣,火字旁表用火烘木使之彎曲),多指用手來回擦搓或團弄(如~搓、~眼睛、揉面、~泥球、矯揉造作)。
注意:鞣制皮革一詞。
糅,從米,本義為雜飯,其基本義為混雜,混合,使混合,如雜~、~合(和柔和明顯不同)、~雜。
蹂,從足,本義:踐踏。如~踏、~躪、蹂踐(踩踏,踐踏)
“支”做聲旁的字
技,從手,多指技藝、技巧、才藝,如技術、~巧、~藝、~工、~擊、~能、~癢、~高一籌、~法、黔驢~窮(技窮,指方法用盡,本領使完)、雕蟲小~。
同音字“計和記”: 計(計算)日而待、計日程功(計是核算之意。可以數著日子來估定進度和效率。形容前景樂觀,成功為期不遠。如中國的興盛是可以計日程功的)、不計(計較)報酬、“一日之計(謀劃)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一記(量詞,指打一下)耳光。
岐qí,會意,從山,指山名、地名、人名,如~山、岐陽(岐山的南邊;舊縣名)、岐周(西周。周初立國于岐山,所以稱岐周)、~黃之術(指中醫的醫術。“岐”,岐伯;“黃”,黃帝,相傳他們都是中華民族醫家之祖)、鳳鳴岐山。古文中“岐”的動詞形容詞義同“歧”“企”(踮diǎn起腳)
歧,從止,本義為多余的腳趾,所以基本義有岔道,偏離正道的小路,如大道以多歧亡羊(列子里的這個故事后來成為成語歧路亡羊);叉開,事物錯出,如~途(岔道,喻錯誤的道路,如“誤入~~”)、多歧路;不相同,不一致,如~義、~視、歧出(指本文之內文字前后不符,多指術語等)。
跂,同“歧”讀qí,通“企”讀qì,踮起腳后跟,如吾嘗~而望矣、日夜跂而望歸(舉起腳跟遠望)。
同音字祈和祁qí:六出祁山(指諸葛亮出祁山六次伐魏,這里的祁是山名)、祈求 祈禱 祈福 祈使句(祈從示,指向上天或神明求福,注意祈求、乞求和企求不同,區分關鍵語素即可)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112736.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