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3)
九年級 沁園春 雪,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語文九年級上冊重點知識歸納?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語文九年級上冊重點知識歸納
九年級
沁園春 雪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沁qìn園春 分fèn外 妖嬈ráo
成吉思汗hán 數shǔ風流人物
點撥:“分”“汗”“數”是多音字,要注意課文中讀音。
2、解釋下面加點的詞。
(1) 惟余莽莽 惟:只。
(2) 須晴日 須:等到。
(3) 略輸文采 輸:差、失。
(4) 俱往矣 俱:都。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1、用原文填空。
(1)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2) 點明這首詞的中心的句子是: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3) “望”字統領的句子是: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4) 全詞中起承上啟下作用的句子是: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5) 寫出采用比喻、對偶、夸張的修辭手法把靜物寫動的句子是: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2、解釋下列句子。
(1)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群山好像(一條條)銀蛇在舞動,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
(3)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統統都過去了,要說真正的英雄人物,還得看今天。
三、段落背記知識清單。
默寫《沁園春 雪》下闋詞的內容。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四、文學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沁園春 雪》的作者是毛澤東,“沁園春”是詞牌名,“雪”是詞的題目。
我愛這土地
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只因一次在寫自己姓時,剛寫出草字頭,便想起了蔣介石,頓生厭惡之情,便在底下劃了叉號,從此更名為艾青可見其堅定的政治立場。1932年,正在巴黎留學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機日益嚴重便急速回國,投入到救亡運動中,卻因從事革命文藝創作而被國民黨逮捕判刑6年,但始終沒間斷創作,獄中創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著創作了《蘆笛》,《巴黎》,1937年寫了《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1938年初,又創作了《北方》等詩篇。
寫作藝術
這首詩的顯著特點是篇幅短小,構思精巧。土地是個博大的意象,詩人選擇它作為寄情的對象、傾訴的對象,其境界極其廣闊,意象極其豐富,詩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層次的,詩人的想像和詩思的回旋天地也是無限自由、廣闊的。但他沒有把詩的篇幅拉長,不讓詩的情思散漫開去,而只把詩人對土地廣闊而深厚的愛濃縮在10行詩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藝術效果。
寫作手法
詩人不是從實處落筆,而是從虛處落筆,通過想像把自己虛擬為“一只鳥”,借鳥兒與土地的關系來展開全詩的藝術境界,使詩的整體構架顯得巧妙自然,使人渾然不覺。詩以“假如”開頭,顯得新奇,富有獨創性,便于化人為鳥,把詩境推向虛擬的藝術境界。當然,詩中的“鳥”,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詩詞中那些實指(如杜鵑、鶴鴿等)。“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動、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詩句,也是全詩中深化詩人對土地感情的一個奇異的亮點。這是當時悲壯的時代氛圍(抗戰初期)、詩人特殊的個性與氣質(艾青自稱是“悲哀的詩人”)以及詩人特殊的表達需要等等,共同作用于鳥兒形象而產生的審美意象。它大大提升和強化了形象的審美表現力—從中我們不僅能感到時代的氛圍、詩人的個性和氣質,更能感到詩人對土地的愛是如此的執著、堅貞和頑強。
練習
1.全詩中哪兩句直接抒發了詩人對“土地”的熱愛之情?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2.“嘶啞”表達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嗎?為什么?
“嘶啞”表達了歌唱不已,真情無限的情懷,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困難斗爭的悲傷,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如果用“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因此,用“嘶啞”比用“嘹亮”好。
鄉愁
創作背景: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頻繁的奔波和遷徙之中,多次與親人的聚散離合。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下《鄉愁》這首詩
文章賞析: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游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 余光中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征: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后的夫妻分離——后來的母子死別——現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后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由此,看到這首詩以時空的隔離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構思極為巧妙。
詩人精練地提取了幾個單純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個意象是單純、明朗、集中、強烈。它們又是豐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這四個意象把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鄉愁”物化、具體化,通過“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這些意象和“這”、“那”這兩個簡單的指示代詞聯接在一起,巧妙地將彼此隔離的人、物、時間和空間,將愁緒的兩端緊密融合。若有若無的距離和聯系,給那些整日在相思、別離和相聚閶奔波的人們一種強烈的共鳴,給人們一種難以言表的哀愁和歡欣。詩歌以時間的次序為經,以兩地的距離為緯,在平鋪直舒中自有一種動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們無限的哀愁和無盡的相嗯。
詩歌在藝術上呈現出結構上的整飭美和韻律上的音樂美。在均勻、整齊的句式中追求一種活潑、生機勃勃的表現形式,在恰當的意象組合中完美地運用語詞的音韻,使詩歌具有一種音樂般的節奏,回旋往復,一唱三嘆。詩人用融合了中國傳統審美特征的現代詩語,唱出了詩人心中對故鄉、對祖國的深深眷戀之情。
《鄉愁》有令人矚目的形式美。一是結構上寓變化于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與短句相互變化錯落,體現了自由詩的特點。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造成一種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悵惘的氛圍。
你是人間四月天
字詞解釋:
⑴娉婷(pīngtíng):女子容貌姿態嬌好的樣子。
⑵鮮妍(yán):光彩美艷的樣子。
⑶冠冕(guān miǎn):古代皇冠或官員的帽子,比喻第一,體面,光彩。
⑷呢喃(ní nán):象聲詞,形容燕子的叫聲。
文章整體賞析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一至四節句式結構基本相同,形成復沓,構成對稱的樂章,將心中的愛以一幅幅四月天豐美的畫面作比,節奏明快"排比的句式將畫面連接,情感如水面漣漪層層疊疊蕩漾起伏,作品不僅美而且易于吟詠,朗朗動人"詩的第五節/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收束的樂章,以抽象的愛、暖、希望來比喻心中的你,極盡盛贊,美不勝收“你是人間的四月天”與詩的開篇呼應,重復中有變化,詩情回旋而流轉,毫無滯澀之感。
作為詩歌最為形式化的表達上,此詩的節奏、韻律與語詞的選取都處于語詞的中性狀態,沒有大紅大紫、純黑純白的俗艷與鋒利,在聲音上,也是溫和的、靜雅的,甚至走向旖旎和慵懶;十一個“你”字,既突出了主題,又起到了“襯韻”的作用,在詩歌運行的過程中,“你”字的每一次出現,就像樂隊演奏中的節點,以“頻率”的方式突出了“我”的指向,這是一種形式美感與內容美感的深層次結合,是一種尚未被人們研究和認識的精妙之處。歌頌四月天,其實都是在向“你”傾訴,全詩只有一處破折號,這一處破折號寫著:“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什么樣的希望呢?聯系林徽因的知識背景,我們會更加明確這首詩艷麗的畫面背后,有著理性主義表達的節制和書寫的雅致,完全能夠體現出古典英國詩歌的高貴氣象
語言藝術
《你是人間四月天》這首詩的語言,畫面感極強。不同于當今一些詩歌注重思想的表達,它還保留著古典詩歌以形象毗類情感的特點,也就是說,在詩歌意象、思想和語言之間,這首詩追求的是一種整一的感覺,不是思想高于畫面、意象和聲音,而是以訴說為主,閱讀者在吟誦的過程中參與創作,共同“呈現”意蘊的面貌,在這里,沒有抽象的思想,只有敞開的畫面,以形象的語言等待領悟。作者巧妙地運用了色彩的象征意義,且以溫暖的組合展示溫馨柔媚的情調。
在這首詩中,直接展示色彩的文字有“鮮妍、鵝黃、綠、白蓮”,我們對這些色彩進行光譜分析會發現,它們給人類視覺所造成的印象都是明亮的,都與人的溫暖的心理感受相關,帶給人們一種穩定的、甚至慵懶的感受,按照心理分析來說,則是一種溫潤的美感。而且,作者在描寫這些美感的時候,又采用了跳動的筆法,也就是說于變化中、動作中展示色彩,這可以從間接展示色彩的文字中看到,這樣的文字有“點亮、春的光艷、云煙、黃昏、星子在無意中閃、夜夜的月圓、水光浮動”,在這些詞語中,我們仔細體味就會發現,它不是靜態的描摹,而是放在動態的、變化的背景中來揮灑,有點像繪畫中的暈染,漫出純粹色彩的邊界,正是在那模糊之處,美感油然而生;從人類的接受心理來說,這樣的色彩點燃恰好是抓住了人類注意力的某些特點:再似乎不注意的地方寫下動態的景觀,稍一提神,便豁然開朗,這正是美學欣賞中的恍然一悟。而且,在這樣兩組文字中,有一種順承的關系,第一組純粹的色彩只有到了第二組跳動的組合中才更生動,試看這些詞:“點亮”突出了“點”這個動作、“春的光艷”顯示了“春”的燦爛和妖嬈、“云煙”則直接是狀態的描寫,若隱若現渺渺茫茫、“黃昏”看似暗淡實則隱喻了溫暖,因為它后面緊跟著的是“風的軟”、而“星子在無意中閃”承續“黃昏”這一意象,突出了“閃”的動態感,給我們一種靈動的審美體驗、在“夜夜的月圓”和“水光浮動”中,以“暗”和“柔”進一步烘托那種微醺的溫暖的感覺。所以,在這樣的文本細讀中,我們會發現,當單純的文字組合在某種一致性的情感脈動中的時候,那些文字就會突破其單一的意義,而獲得一種整體的審美感受。
畫面和聲音是交織在一起的,在鵝黃和白蓮之間有人們笑的聲音、風舞動的聲音、雨滴灑落的聲音、花開的聲音、和陽光一起浮動的流水的聲音、樹兒花開的聲音以及那春天最不可缺的燕子的聲音,在潔白溫暖的畫面上,這些聲音喧鬧起來,但并不覺得雜亂,熱鬧而不雜亂,一定是和抒情主人公的心情有關,所以,透過這些表達聲音的文字,我們可以看到整首詩歌完整的情緒流,那是歡快的聲音,類似溪水的流動———如同一個場景,春暖花開,但是冰雪還沒有完全消融,溪水在雪下流動,陽光照耀之處,漏出的一線溪流冰澈清涼,在冷與暖的交界處,這些文字在跳動:“笑聲、交舞著變、吹著風的軟,星子在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雪化后、水光浮動、一樹一樹的花開、燕在梁間呢喃”,這里的每一組文字都由兩部分構成:一是畫面、一是畫面的流動,笑是一種形態,要有人來構成,我們可以想象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個白衣少女,那聲音可以“點亮”周圍的“風”,而“輕靈”是由聲音的“脆質”導向畫面的“光艷”,在通感中,“交舞著變”的是春天的面相,這一組文字中,由對人的懷想引向聲音,又借助聲音引向春光,交舞的變是寫場景,構成了一個熱鬧的開端。接著換了一個場面,其實是一個黃昏,但是不是凄冷的黃昏,而是溫暖微醺的黃昏,在這里,寫了“風吹”、“星閃”和“雨灑”,這些動感的詞語引起閱讀者對意象的認同,那是一種濕潤的感覺,是早春的感覺,從唯美的角度來說,這一節詩是一個容易被忽略的轉折,但是,也正是在這一轉折中,詩的意象才構成了跌宕,不那么單一的燦爛,就像一幅畫,是在鵝黃的飄揚中暈染了蔚藍的底色,而且動感十足,又輕柔得仿佛不見。
下面兩節轉入春天和人的雙重贊美,這實際上是詩的主題地呈現,即歌頌心目中的“你”,把“你”的喜悅和春天的“輕、娉婷;鵝黃、新鮮、初放芽的綠”揉在一起,那春的特質便是“你”的面貌,于是“你”獲得了“鮮妍、天真、莊嚴、柔嫩喜悅”的贊美,最關鍵的兩組意象在這里出現“你是夜夜的月圓”和“你夢期待中的白蓮。”說實話,這兩種意象與“鵝黃”是由沖突的,在風格上一個肅穆,一個溫馨,其間的差異在過去對此詩的詩評中并沒有人注意,唯一合理的解釋是:這是一種期待后的兩種呈現,如果進行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會發現,在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和林徽因之間復雜的情感關系中,其間的曲折變化原本是緣于各種風格之間的不同、對話與妥協,在詩歌文本深處,這種隱秘的心理,不能不說是一種解讀的角度。所以,詩歌的第三、第四節隱含的聲音遠遠比第一、第二節更為隱秘而難猜。
第五節的聲音很清晰、很明朗,“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我們會注意到,在這一節中,不同的意象得到了統一,“樹的花開”、“你”還有“四月天”,他們統一在“愛”、“暖”和“希望”這三個詞中,而“燕”的形象出現了,如果把它比喻成“家的懷想”———緣于“燕子”的駐巢本能,可能略顯牽強,但是,燕子的另一種經典意象也可以達到與此同等的歸旨,“雙飛燕”與“春燕”都是與愛情相關的意象。“梁間呢喃”才是“詩眼”,聲音的秘密便隱藏在這個詞組之中。詩歌將內容與形式完美地結合,將中國詩歌傳統中的音樂感、繪畫感與英國古典商籟體詩歌對韻律的追求完美地結合起來,是一首可以不斷吟誦、可以不斷生長出新意的天籟之作。
我看
作者簡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錚,著名詩人、翻譯家。
20世紀80年代之后,許多現代文學專家推其為現代詩歌第一人。
文章賞析:
詩人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在黃昏時分,鳥兒在深邃的天空中翱翔,夕陽染紅了天邊的流云,彩霞鋪滿天空,也映紅了大地。
這首詩通過對春天的所見所感,表現生命的春天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充滿了渴望和追求,也抒發了作者的歡樂、憂戚之情。
探究:
1.思考:“我”是在怎樣的特定時間,描寫所見之景,抒發所感之情的?
(明確:“我”在春天的一個黃昏,看到春天特有的景,感悟到生命的蓬勃和力量。)
2.“我看”領起的四句,描繪出一幅什么樣的圖畫?
(明確:交流點撥:春風吹拂下的春水蕩漾著青草,一片綠油油的晚春圖。)
3.品讀第一節,思考:第一節包含的意象有哪些?表現了春天大自然的哪些特點?
(明確:春風、青草。表現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和美麗生動。)
敬業與樂業
文章分析:
課文共9段,總體結構是“總一分一總”式:開頭總起全篇;然后分別論述敬業和樂業,兩個分論點平行并列;最后總結全篇。條理清晰,綱舉目張。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問題,揭示全篇論述中心——敬業和樂業。
其中中心論點:我確信“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
第二部分(2~8段):論述敬業和樂業的重要。①(2~5段)有業之必要。②(6~7段)敬業之重要。③(第8段)樂業之重要。
第三部分(第9段):總結全文,勉勵人敬業樂業。
發展中領略樂;
奮斗中感知樂;
競爭中體味樂;
專注中享受樂。
有業是前提,敬業是基礎,樂業是最高境界。
“安其居,樂其業”的本意:使人民安居樂業。提煉成語:“安居樂業”的意思:安心地住在那兒,喜愛自己的職業。
分析感知:
1、講演詞開頭交代題目的來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話揭示了全篇論述的中心?
1.文章開頭先交代題目的來源,用意在于說明題目雖然來源于古籍《禮記》和《老子》里的兩句話,但跟原文語句的本意不同,是“斷章取義”造出來的。這樣交代既可避免聽者把題目和《禮記》、《老子》里面語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顯示出論述的科學性,講演的趣味性;同時,提出題目來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論述要點,使聽者對講演的綱目有一個大致的認識。2.但我確信“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
2、作者怎樣闡述什么叫“敬”?如何論述怎樣才能做到“敬業”?
第六段作者闡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無適便是敬”后,緊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釋:“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騖,便是敬。”然后順理成章地論述凡人類的正當的勞動、正經的事,“其性質都是可敬”的,并舉“當大總統”“拉黃包車”這兩件事加以證明,側重點在“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
第七段論述怎樣才能做到“敬業”,先引用《莊子》中的語句并作闡述,再舉木匠做成一張好桌子和當政治家的建設成一個共和國家,挑糞的把馬桶收拾得干凈,和當軍人的打勝一支壓境的敵軍這兩組例子,說明無論做什么都要“絲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業”)。接著從反面論述“一個人對于自己的職業不敬”的害處,指出“敬業主義,于人生最為必要,又于人生最為有利”,并引用莊子、孔子的名言,進一步強調敬業的重要。舉例和引用的自然結合使文章的說理立于不敗之地。
3、作者舉了怎樣的例子來論述“樂業”的重要,又是如何論述“樂業”的道理的?
作者在第八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會遇到的感嘆“做工苦”這個實例,說明要“從勞苦中找出快樂來”,很自然地點到了“樂業”的“樂”。接著,更深入一步,論述“樂業”的道理,分四點論述“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這是作者的經驗之談,令人信服。緊接著又引用孔子的兩句名言進一步證明“人生能從自己職業中領略出趣味”(即“樂業”),“生活才有價值”,“這種生活”才算得“人類理想的生活”。
4、本文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是什么?
這篇演講在論證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大量引用經典、格言。儒家的《禮記》《論語》、孔子、朱熹、曾國藩,道家的《老子》《莊子》,佛家的百丈禪師,都被作者拿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5、怎樣深入理解"敬業"精神?
我們可以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定背景,來領會梁啟超提倡"敬業與樂業"的良苦用心。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有等級色彩的文化,中國人的職業觀向來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人們的讀書目的又是"學而優則仕","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梁氏的"敬業"說,有著矯正世風、改良國民性的積極作用。
6、文章的觀點如:
(1)“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
(2)人類一面為生活而勞動,一面也是為勞動而生活。
(3)凡職業沒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勞作的。
(6)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第一等人。
(8)凡做一件事,便把這件事看做我的生命,無論別的什么好處,到底不肯犧牲我先做的事來和他交換。
(9)敬業主義,與人生最為重要,又與人生最為有利。
(10)從勞苦中找出快樂來。
(11)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
(12)因為每一職業之成就,離不了奮斗;一步一步的奮斗前去,從刻苦中將快樂的分量加增。
(13)人生能從自己職業中領略出趣味,生活才有價值。
(14)敬業即是責任心,樂業即是趣味。
字音字形:
旁騖(páng wù)
褻瀆(xiè dú)
敬業樂群(jìng yè lè qún)
斷章取義(duàn zhāng qǔ yì)
不二法門( bù èr fǎ mén)
言行相顧( yán xíng xiāng gù)
強聒不舍(qiǎng guō bù shě)
佝僂(gōu lóu)
蜩翼( tiáo yì)
駢進(pián jìn)
生詞解釋:
敬業樂群:對自己的事業很盡職,和朋友相處得很融洽。
斷章取義:意思是不顧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斷,截取。章,篇章。
不二法門:佛教用語,指直接入道、不可言傳的法門,常用來比喻最好的或者獨一無二的方法。
本題主眼:這題目的重點。主眼:主要的著眼點,意即文章的主要內容、主要觀點。
主一無適:專心于一件事,一點也不向別處分心。適,指朝別的路上去。
理至易明:道理極容易明白。
旁騖:在正業以外有所追求,意指不專心致志,分心。騖,追求。
惟其:連詞,表示因果關系,跟“正因為”相近。
佝僂:雞胸駝背,一般形容老人。
褻瀆:輕慢,不敬。
強聒不舍:嘮嘮叨叨說個沒完。聒,喧擾。舍,舍棄,放棄。
層累:重重疊疊的層次,指困難和阻力重重。
駢進:一同前進,并進。
淘神:使人耗費精神。
言行相顧:指言行不互相矛盾。
征引:1. 引用事實或言論、著作做根據;引用 2.指推薦選拔人才
容赦:優容赦免,寬大饒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道這個道理的人比不上喜愛這個道理的人,喜愛這個道
理的人 比 不上樂意去做的人。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寫作背景: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以英法聯軍侵華戰爭為背景的文章。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顯赫聲望,讓他為遠征中國所謂的勝利捧場,但雨果,這位正直的作家,沒有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反而代表了人類的良知,在這封信中強烈地譴責了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強盜行徑。雨果的難能可貴之處,不僅在于他的立場不是狹隘民族主義,而是群眾的角度,世界的角度,人類的角度,他公開斥責政府如強盜一般,顛倒黑白,不以此為恥,反以此為榮;還在于他珍視人類文明成果,尊重人類文明的創造者。他指出“歲月創造的一切都是屬于人類的”這種見解,是非常透徹的。因此,他盛贊中華民族,表達了對中國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憤怒的譴責了侵略者的罪行。
詞語解釋:
贓物(zāngwù):貪污、受賄、盜竊等非法獲取的財物 。
豐功偉績(fēng gōng wěi jì):偉大的功績。
眼花繚亂(yǎn huā liáo luàn):眼睛看見復雜紛繁的東西而感到迷亂。
驚駭(jīnghài):害怕,恐懼。
箱篋(xiāng qiè):篋:小箱子。箱子。
制裁(zhì cái):用強力管束并處罰。
蕩然無存( dàng rán wú cún):蕩:洗滌;蕩然:干凈的樣子。全都毀壞,消失盡凈。形容東西完全失去,一點沒有留下。
不可名狀 (bù kě míng zhuàng ):名:用語言說出。狀:描繪,形容。不能說出來的。比喻不能夠用語言來形容,描繪的。
瞥見(piē jiàn):一眼看見。
譴責(qiǎn zé):嚴肅申斥。
論教養
作者介紹
德米特里· 利哈喬夫(1906-1999),是20世前 蘇聯著名的知識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藝理論 家和基督教活動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 命。17歲時進大學學習人類學與語言學。1938年, 入列寧格勒的俄羅斯文學研究所。參加過慘烈的列寧 格勒保衛戰。從1946-1953年,在列寧格勒大學任 教授。1971年,被推舉為蘇聯科學院(現俄羅斯科 學院)院士。1986年,他開始重新尋找基督教和俄 羅斯文化之根。蘇聯解體后其地位相當于托爾斯泰和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為文化大師,他把他的一生都獻 給了他的祖國,成為20世紀俄羅斯的知識象征。
基礎字詞:
貿然(mào) 大發雷霆(tínɡ) 恕我直言(shù) 恪守(kè) 自持(chí) 矯揉造作(jiǎo) 箴言(zhēn) 絮絮叨叨(xù)
疲憊不堪(kān) 涵養(hán) 自吹自擂(léi) 允諾(nuò) 汲取(jí) 扭捏(nie) 嚼東西(jiáo) 尷尬(ɡān)
重點詞語:
貿然:輕率的樣子。指遇事不經深思熟慮,隨便 就決定做法。典范:被認為是值得仿效的人或物在某方面的表 現和基本特征是最正規,合乎規范的。彬彬有禮:形容文雅、有禮貌的樣子。彬彬:原 意為文質兼備的樣子,后形容文雅。漠不關心:態度冷淡,毫不關心。漠:冷淡。隨心所欲:隨著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 么。隨,任憑;欲,想要。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別人的勸告,頑固地按照自 己的主觀想法去做。賢達:有才能、德行和聲望的人。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 噓。擂,打鼓。恪守:嚴格遵守。自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緒。矯揉造作:形容過分做作、極不自然。矯,把彎 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彎。附庸風雅:為了裝點門面交結文人,參加有關的 文化活動。
涵養:能控制情緒的功夫。輕而易舉: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費力氣。絮絮叨叨:形容說話啰嗦,嘮叨。徒有其表:空有其外表,不實在。隨機應變:隨著情況的變化靈活機動地應付。機, 時機,形勢。扭捏作態:具有嬌揉造作或夸張的性格;不是天然 或自然的。
文章結構劃分:
第一部分(1、2):開門見山,引入論題。
第二部分(3~12):先談“無教養”的例子,再談“有教 養”的表現,論說什么是“有教養”。第一層(3~10):通過假設、對比,列舉了沒有教養 的事例。第二層(11、12):從正面論說什么是真正的有教養。
第三部分(13~18):通過列舉事例和現象,論證什么是 “優雅風度”。
精神的三間小屋
整體閱讀:
1.著眼中間,瞻前顧后,把握行文思路
(1)思考1—6自然段的內容以及與后文寫的精神的三間小屋的關聯;
(2)明確中間段落部分講具體的三間精神的小屋的內涵;
(3)概括最后兩段的內容,明確總結全文的性質。
2.感悟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作者胸懷
例如:第一間精神小屋:作者首先選用兩組帶有對立情感的排比句,說明這種對比鮮明的愛和恨會將小屋擠得滿滿的,接著又用了幾個比喻句形象地寫出人生愛恨交織的經歷。接下來用一個假設句,告訴人們精神的小屋應多裝“愛”。從中也體現了作者深廣的胸懷。
3.針對關鍵語句,展開聯想,反思內化
例如:第二間小屋作者先列出一組龐大的數字,給人們一個對事業的時間概念。文中:“適合你的事業不靠天賜,主要靠自我尋找”——是頗為耐人尋味的一句話,告誡人們適合自己的事業要自己尋找。
總結升華:
1.總結本文的表達和主題
這是一篇議論、描寫、抒情于一體的說理性散文,通過對精神的三間小屋的描寫、議論、抒情,表現了關注個性、關注自我、關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2.品味寫作特點
(1)集議論、描寫、抒情于一體。(2)構思新穎獨特。(3)語言樸實,意蘊深厚。(4)文筆細膩。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113602.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