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桃花源記課時練部編版(人教版部編八年語文)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0)
人教版部編八年語文(下)每課一練《桃花源記》練習及答案,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桃花源記課時練部編版?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桃花源記課時練部編版
人教版部編八年語文(下)每課一練《桃花源記》練習及答案
一、單選題
1.對《桃花源記》一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見漁人,乃大驚”表現桃花源中人對外界來人突然出現的驚奇,也反映了桃花源是一個與外界長期隔絕的地方。 |
B.桃花源中人對漁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一個富足和平的地方。 |
C.桃花源中人盛情款待漁人,是想將漁人留在桃花源,以免他出去后泄露桃花源的秘密。 |
D.三,四段通過表現漁人與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繪了作者心目中的“樂土”,寄托了作者的社會理想。 |
二、解答題
2.《桃花源記》中“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一句里,漁人“一一”訴說時,桃花源村民為什么要“嘆惋”?
3.讀《桃花源記》,寫出描寫桃花源中人們和平勞動和幸福生活的語句:
4.《桃花源記》的作者陶淵明是 時的人,《桃花源記》原是 中的 。
5.《桃花源記》中作者虛構的美好世界是作者的理想,你認為作者追求的是怎樣的生活?
三、復合題
6.閱讀《桃花源記》(節選),完成下面小題。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馀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劃線詞的意思。
①欲窮其林 窮:
②才通人 才: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咸來問訊。
②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3).依據課文內容填空。
《桃花源記》以① 為線索。從選文一二段中“緣溪行 窮其林③ 從口入”等詞句可以看出漁人發現并進入桃花源的過程。
(4).《桃花源記》和【鏈接材料】中的《飲酒》都表現了作者陶淵明的人生追求,請你分別結合詩文中的具體語句,說說你的理解。
【鏈接材料】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7.閱讀下面的文字。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桃花源記》 晉 陶淵明) 世傳桃源事,多過其實。考淵明所記,止言先世避秦亂來此,則漁人所見,似是其子孫,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殺雞作食,豈有仙而殺者乎?……舊說南陽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飲其水皆壽,或至百二三十歲。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孫者。道極險遠,生不識鹽醢(xī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龍蛇,飲其水,故壽。近歲道稍通,漸能致五味,而壽益衰,蓋其比也。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則已化為爭奪之場久矣。常意天地間若此者甚眾,不獨桃源。 (《和桃源詩序》 宋 蘇軾)
(1).解釋下列各句劃線的字。①咸來問訊( ) ②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 ③止言先世避秦亂來此( ) ④水甘而芳( )
(2).下列選項中劃線詞的意義沒有發生古今變化的是( )
A.不足為外人道也 |
B.似是其子孫 |
C.其兩膝相比者 |
D.無論魏晉 |
(3).翻譯下面的句子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②居民三十余家,飲其水皆壽,或至百二三十歲。
(4).歷代附會《桃花源記》的情況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說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蘇軾在《和桃源詩序》中認為這種說法是 (用選文中的原句回答)。
(5).請結合文章談談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寄托了怎樣的社會理想?
8.閱讀《桃花源記》節選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下面哪兩組句子中劃線詞的意思相同?( )
A.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聞之 , 欣然規往(《桃花源記》) |
B.停數日,辭去(《桃花源記》) 我以日始初時去人近(《兩小兒辯日》) |
C.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其印為予群眾所得(《活板》) |
D.猛浪若奔(《與朱元思書》) 燁然若神人(《送東陽馬生序》) |
E.窺谷忘反(《與朱元思書》) 及反 , 市罷(《鄭人買履》) |
(2).下面哪一個句子中沒有通假字?( )
A.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
B.固以怪之矣 |
C.便要還家 |
D.經綸世務者 |
(3).陶淵明在文章結尾說“漁人處處志之”,卻沒有找到桃花源,隱士劉子驥也沒有找到,此后就再也沒有人尋找了。后人改編了《桃花源記》:漁人從桃花源回來后,沒有去尋找桃花源,而是把從桃花源帶回來的一些桃樹枝插在院子里,一陣春雨之后,那里就變成了桃花源。你覺得這兩種不同的結尾各自傳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或想法?
9.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一)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陶淵明《桃花源記》)
(二)
余嘗求小盤谷,至其地,土人或曰無有。聞犬聲,乃急赴之,卒不見人。熟五斗米頃,行抵寺,曰歸云堂。土田寬舒,居民以桂為業。寺傍有草徑甚微 , 南出之,乃墜大谷。淵水積焉,盡山麓而止。由寺北行,至盧龍山,其中阬谷洼隆 , 若井灶齦腭之狀。
(梅曾亮《游小盤谷記》,有刪減)
【注】①如一:相同。②微:小。③阬谷洼隆:坑谷凹凹凸凸。④齦腭:像牙床和腭一樣不平。⑤遺老:前朝老人。
(1).下列句子中加橫線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邀請) |
B.不足為外人道也(充足,完全) |
C.熟五斗米頃(煮熟) |
D.南出之,乃墜大谷(向南面) |
(2).下列加橫線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乃急赴之,卒不見人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
B.土田寬舒,居民以桂為業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
C.淵水積焉,盡山麓而止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
D.其中阬谷洼隆,若井灶齦腭之狀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
(3).對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恰當的一項是( )
A.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廣狹如一探之/不可窮。 |
B.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廣狹如/一探之不可窮。 |
C.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廣狹如一/探之不可窮。 |
D.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廣狹/如一探之/不可窮。 |
(4).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②或曰:“遺老所避兵者,皆當其地。”
(5).《桃花源記》中有“先世避秦時亂……來此絕境”,而《游小盤谷記》寫道“遺老所避兵者,皆當其地”,這些都折射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0.閱讀甲乙兩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乙]世傳桃源事,多過其實。考淵明所記,言先世避秦亂來此,則漁人所見,似是其子孫,非秦人不死者也。……舊說南陽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飲其水皆壽 , 至百二三十歲。……近歲道稍通,漸能致五味 , 而壽益衰,桃源蓋此比也歟。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則已化為爭奪之場久矣。常意天地間若此者甚眾,不獨桃源。
——蘇軾《和桃源詩序》
注釋:①多過其實:很多都夸大其詞。②壽:長壽。③五味:這里指日常的調味品。
(1).解釋下列劃線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無論魏晉 ②便扶向路
③止言先世避秦亂來此 ④或至百二三十歲
(2).找出與甲文“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項( )
A.輟耕之壟上 |
B.無絲竹之亂耳 |
C.奉命于危難之間 |
D.屬予作文以記之 |
(3).翻譯下列句子。
①不足為外人道也。
②又云殺雞作食,豈有仙而殺者乎?
(4).通讀甲乙兩文,完成小題。
①甲、乙兩文寫再尋“桃花源”,各有怎樣的結果?請用原文的語句回答。
②對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蘇軾認為“世傳桃源事,多過其實”,你對《桃花源記》有何看法?請簡要說說。
答案第一部分
1? C【解析】
【分析】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根據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容,找出相關的語句,逐項進行分析即可。C項理解不正確,桃花源中人盛情款待漁人是因為他們熱情好窖。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辨析內容理解的正誤。答題時應注意,對各個選項的說法,和相關的知識點逐一比較,字斟句酌辨析正誤岀正確答案。桃花源中人對漁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告誡他岀去后不要泄露桃花源的秘密
第二部分
2?
采用“留白”的手法,“留白”的手法運用,進一步拓展了人們的想象空間,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寫出了桃花源村民在聽到漁人講述外面世界的社會黑暗腐敗、戰亂不斷,百姓民不聊生、顛沛流離,人們關系冷漠、爾處我詐等聽聞時的神態或這里運用動作和神態描寫,寫出了桃花源村民在聽到漁人講述對外面世界的社會黑暗腐敗、戰亂不斷,百姓民不聊生、顛沛離,人們關系冷漠、爾虞我詐等聽聞時的驚恐、對百姓的同情、對自己幸福安逸生活的自慰時內心反映(合)表現了作者對當時統治者殘酷統治及社會黑暗的批判,肯定了桃花源及作者精神家園的美好,反襯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向往。
3?
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恰然自樂。
【解析】
【分析】抓住題干中的提示“和平勞動和幸福生活”,根據所學所記,回顧課文內容,梳理有關語句,默寫時注意將“儼”“阡陌”“髫”“恰”幾字寫錯。
【點評】對于名篇,學習時要熟背,對內容要理解記憶。
4?
東晉《桃花源詩并序》序
【解析】
【分析】本題考查學生文學常識的把握,文學常識正誤的判斷點是:作者名、稱謂、生活時代、作品名、體裁、書中人物、主要情節、作品主題及風格、流派等。回顧所讀文章的相關情節,根據問題作答即可。
【解析】答案:
東晉;《桃花源詩并序》;序
【點評】做好本題需要平時學習中要做有心人,對一些經典名篇的文學常識要整理成冊,熟記于心。
5?
同解析
【解析】
【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解答此題必須建立在閱讀的基礎之上,不僅要“博聞強記”,還要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解析】《桃花源記》中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一個理想社會,作者描繪了一個自然環境優美,生活富裕;社會環境和平、寧靜,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爭;民風純樸,人們安適愉快,安居樂業的美好世界。這寄托了陶淵明及人們對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反映了廣大人民反對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同時批判了當時的黑暗現實,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但這種愿望在階級社會中是不可能實現的。
答案:
作者追求的生活是:自然環境優美,生活富裕;社會環境和平、寧靜,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爭;民風純樸,人們安適愉快,安居樂業。
【點評】對于教材中經典課文內容要學會抓重點。尤其是材料中總結性的語句,精彩片段中的重點段落,要重點的勾畫并熟記。
第三部分
6? (1)
【第1空】盡,這里是走到盡頭的意思
【第2空】剛剛
(2)
都來詢問關于他的事。帶領妻子子女和鄉親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3)
【第1空】武陵漁人行影
【第2空】忽逢桃花林
【第3空】得
(4)
《桃花源記》通過對桃花源中“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飲酒》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詩,作者以客觀景物的描寫襯托詩人的閑適心情
7? (1)
同解析
(2) B (3)
同解析
(4)
同解析
(5)
同解析
8? (1) DE (2) D (3)
陶淵明∶桃花源根本就不存在,借此表達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理想生活的冋往。改編:與其尋找理想中的桃花源,不如去創造一個現實世界的桃花源
9? (1) B (2) D (3) C (4)
同解析
(5)
同解析
10? (1)
【第1空】不要說,(更)不必說
【第2空】沿,順著
【第3空】通“只”,只有
【第4空】有的(人)
(2) D (3)
①(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②又說殺雞作為食物,哪里有仙人殺生的?
(4)
甲文:再尋桃源,“不復得路”。文:再尋桃源,“則已化為爭奪之場久矣例一:我覺得桃花源是陶淵明心靈的真實存在。桃花源里景美人美,沒有紛爭。雖然看似一個似有似無,亦真亦幻的所在,但它是陶淵明心靈釀出的一杯美酒,是他留給后世美好的向往。所以我們直到今日仍以“世外桃源”來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例二:我和蘇軾的看法相似,世上所傳說的桃花源很多都是夸大其詞的。當太守找到桃花源,那里早已變成名利爭奪場了。陶淵明文中漁人太守后再尋桃花源,結果是不復得路,后世人遍尋不得,以致無人問津。是因為桃花源只是他心靈和理想的一種寄托,而非現實的存在。例三:我認為桃花源寄寓了陶淵明對于理想世界的種美好愿望。這是對現實的不滿,也是對現實的棄絕。桃花源中是一個沒賦稅,人人平等的社會,“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老幼皆有所養。這是當時知識分子的一個社會理想,雖不太可能實現但是卻有其積極意義。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11391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