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五岳是指哪五座山(中國五岳指哪五座山)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9)
說到中國的名山大川,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在道教名山和佛教名山形成之前,五岳是最為尊貴的山脈。今天,比起其他名山來說,五岳的名氣和文化底蘊也絲毫不遜色。那么,五岳為什么是這五座山?為什么廬山黃山等名山不在五岳之中?
五岳來源于山岳崇拜和祭祀活動,那么歷史上作為五岳的五座山是如何確定的呢?為什么今天的泰山、華山、嵩山、恒山和衡山這五座山被尊稱為五岳呢?
這又要從九州說起。
一.四鎮
在五岳形成之時,和五岳齊名的是“四鎮”,《周禮·春官》寫道,“凡日月食,四鎮五岳崩。”說明在戰國時代就已經有了四鎮和五岳的說法了,甚至相比較五岳來說,四鎮顯得更為尊貴,這四鎮根據鄭玄的注釋,為:
“四鎮,山之重大者,謂揚州之會稽山,青州之沂山,幽州之醫巫閭,冀州之霍山 。”
這就是四鎮了,可以看出,四鎮是和中國歷史上的九州相關聯的,我在最早提出“九州”的禹貢是上古大禹的著作嗎?九州的名字有何緣由?一文說到,九州對于中國古代歷史影響很大,漢武帝分天下為十三州,所以這里的四鎮就和這十三州緊密相連,可以看如下的九宮格圖:

四鎮及方位圖
這其中,最為尊貴的就是冀州的霍山(今天在山西),春秋時代稱為“太岳”,地位尤其尊貴。

山西霍山
可是這樣一來,我們可以看出,整個所謂的四鎮名山,在地理上十分偏向東部地區,而整個西部地區卻一座名山也沒有。
至少從美觀角度來說,這個所謂的四鎮就很不合理,而且缺少西部的名山。
因此,雖然宋代的時候,依然在祭祀四鎮,還加上了西鎮吳山,結果九宮格圖為:

五鎮及方位圖
這更是可笑,中間的豫州,天下之中,卻一個也沒有,很不合理。
而且,地處幽州的醫巫閭山位于今天的遼寧,秦漢之后,這個地方長期以來都是少數民族占領的地區,不方便過去祭祀。
五鎮終究無法取代五岳的地位,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今天這幾座山的文化遺產明顯少了許多,大多是作為自然森林公園而存在。
二.五岳
在《尚書·堯典》中提到了四岳,那是堯時期的四個大臣,分別鎮守四方,可以說,跟地理條件十分偏的“四鎮”相比,“四岳”一開始就是緊緊貼合著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的,所以先天優勢讓它最終勝出。
同時,五岳的觀點,一直以來是吸收了陰陽家和道家的思想形成的,五行和五方的觀點,從一開始就融入了五岳中。
五行,指的是陰陽家們提出的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這五種元素構成了世間萬物,而且還相生相克,構成一個太極圖一樣的循環。

五行圖
而五方,則是東、南、中、西、北,合稱為五方。
因此,兩者相結合,就變成了,東方屬木,西方屬金,北方屬水,中間屬土,南方屬火。

五行方位圖
而五岳恰恰是吸收了這個觀點,進而變成了,東岳屬木,西岳屬金,北岳屬水,中岳屬土,南岳屬火。
所以,從理論層次來說,五岳遠遠超越了四鎮,自然取代了它。
可以看下九宮格圖:

相比較偏向東部的四鎮來說,五岳均衡得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正好形成了一個十字架的圖形。北方的冀州擁有北岳、南方的荊州擁有南岳、東方的青州擁有東岳、中部的豫州擁有中岳、西方的雍州擁有西岳,四面八方都兼顧得到,所以蓋過了四鎮。
因此,五岳首先就是和山岳崇拜、山岳祭祀有關,《周禮》成書于戰國后期,其實五岳的五座名山大多名字在成書于春秋時代的《禹貢》中就已經有了:
禹貢中說道:
海岱惟青州。岱便是今天的泰山。
華陽、黑水惟梁州。華就是今天的華山。
導岍及岐,至于荊山,逾于河;壺口、雷首 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這里出現了恒山的名字。
岷山之陽,至于衡山,過九江,至于敷淺原。這里出現了衡山的名字。
西傾、朱圉、鳥鼠至于太華;熊耳、外方、 桐柏至于陪尾。外方山,就是嵩山的另一個名字。
也就是說,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經出現了泰山、華山、恒山、衡山和嵩山的名字。《爾雅》稱:華、岳、泰、恒、衡,周之五岳也,這里的岳,指的就是嵩山。也就是說,在春秋戰國時期,五岳的名稱就已經有了,而且就是這五座山。
那么,為什么這五座山能被冠上這五項無上尊榮的名字呢?
其實,一座山能夠被冠以“岳”的名字,就像歐洲國王要得到教皇的加冕一樣,山岳也必須得到皇帝的封禪。
公元276年,妄想統一中國的孫吳末代皇帝孫皓還想通過封禪提振國力,因為泰山不在孫吳境內,只能封禪了今天江蘇省無錫市宜興的陽羨國山,把它封為:“中岳”,這出鬧劇沒多久,4年之后,孫吳就被滅掉了,充分說明了,封禪不能瞎搞,更不能隨便亂封,沒那個福報,一定會有報應。
三.泰山
跟大家想象中不同的是,五岳不是逐一升起來的,而是一起變成五岳的,開創者就是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很想長生不老,就四處去祭祀,戰國時代流行山神祭祀,《山海經》中的很多神獸或許就是山川的守護神,秦始皇很迷信這個,下令李斯給他統計天下的名山,他要一個個祭祀,后來得出秦國之外的關東土地,有五座名山,即嵩山、恒山、泰山、會稽山、湘山。秦始皇一一進行祭祀,這里我們看出,嵩山、恒山、泰山后來一直都是五岳之中的,分別是中岳、北岳和東岳。
只是,這里多出來了兩座山,會稽山和湘山,秦始皇為何去祭祀呢?原來湘山就是洞庭湖中的洞庭山,這里傳說是舜和妃子娥皇女英的安葬地,而會稽山相傳是大禹的安葬地,有著名的大禹陵,這里都位于曾經秦國的死對頭楚國,可能有著安撫楚國的意圖。

洞庭山(湘山)有著名的岳陽樓
秦始皇的船行駛在洞庭湖中時,突然風波大作,秦始皇甚至把傳國玉璽扔下了湖,乞討和平,后來又撈了上來,總的來說,這些祭祀并沒有帶來和平,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還是楚國滅掉了秦朝。
但是五岳祭祀因此就確定了,后來的五岳最終確定是在漢武帝時代。
這其中,最為尊貴的就是泰山。泰山,其實古代也寫作“太山”,而“太”又和“大”是相通的,所以“泰山”的含義就是“大山”。
古代只有最為尊貴的地理特征才能叫專有名詞,比如說,古代的“河”專門指的是黃河,其他的河只能叫各自的名字,比如說“濟”、“淮”等。古代的“江”專門指的是長江,同樣,古代的“大山”指的就是泰山。泰山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岱”,說文解字解釋說,岱,太山也。從山代聲。所以說,岱也就是太山,還是大山的意思。
泰山,被尊崇,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靠近孔子的故鄉魯國曲阜,孔子說:“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后世尊崇儒家,因此格外尊崇泰山。
在華北和齊魯平原上,一望無際的平原自古便是中華文明繁衍之地,這里缺少大山,然而在山東中部,泰山拔地而起,雖然高度和西部名山不能比,只有1000多米,但聳立在華北齊魯平原上,就完全不一樣了。泰山在一片大平原上拔地而起,高聳入云,這氣勢在整個東部是無出其右的。在山頂,真的能做到像杜甫說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泰山
而且,泰山位于東部,東部是最先看到日出的地方,古人崇拜太陽,能最早看見日出的泰山自然最為尊貴,所以五岳以東岳最尊貴,而不是中岳。

泰山日出
雖然泰山的尊貴來自于儒家,可是讓泰山尊貴的卻是一個焚書坑儒的人,那就是秦始皇,因為他開創了泰山封禪。

泰山石刻
秦始皇滅亡了齊國之后,經濟發達的齊國不甘心被邊緣化,很多齊國的方士利用秦始皇想長生不老的心愿,一直鼓吹秦始皇尋找海上仙山,蓬萊瀛洲,因此今天的山東半島也有叫做蓬萊的城市,徐福東渡日本,就是從山東日照和青島等地啟程的。
同樣,秦始皇也來到泰山封禪,并且讓李斯做了石刻。此后歷代帝王,凡是想比肩秦始皇的都要進行泰山封禪,漢武帝、漢光武帝都進行過泰山封禪,南北朝停止幾百年后,統一天下的隋文帝也進行了泰山封禪,唐太宗本來也想,但被魏征所勸阻,而唐高宗和唐玄宗則都進行了泰山封禪。
到了宋朝,因為宋真宗無開疆拓土功德卻泰山封禪,論文笑柄,此后封禪的人就少了許多,明太祖朱元璋很鄙視宋真宗,就不去泰山封禪,此后明成祖、康熙、乾隆等都不進行泰山封禪,只是祭祀,不然就比肩宋真宗了,泰山封禪就此就沒有了。
泰山作為東岳,千百年來地位是不動搖的,那么,地處天下之中的嵩山呢?
四.嵩山
嵩山靠近東周和東漢的都城洛陽,按道理應該是天下聞名的,可是,或許是距離太近了,當時的人們對于嵩山并不是很青睞,因為嵩山并不高,而且長得胖,矮矮胖胖的,顏值并不高。
嵩山真正名揚天下是因為佛教和道教的興起,雖然此前秦漢時期已經興建了中岳廟和崇福宮,但魏晉南北朝時期,河南是北魏統治下的地區,著名的北魏道士寇謙之以崇福宮來講道,從此嵩山成為道教名山。寇謙之改革的北天師道和南朝陶弘景改革的南天師道是當時最大的兩重信仰,嵩山和江南陶弘景隱居的茅山成為最重要的兩座道教名山。只是,到了后來,因為天師道的祖庭在龍虎山和三清山,漸漸地,這兩座山成為主要的道教名山。

崇福宮
但是嵩山雖然居于天下之中,但并沒有人來封禪,只有武則天來過,后世并沒有皇帝延續這一傳統。
嵩山另一個名揚天下的是佛教名寺少林寺,“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寺的名氣甚至超過嵩山,這里不贅述了。

少林寺
還有一座名山,也是因為道教而聞名,那就是華山。
五.華山
華山是一座神奇的山,根據成書于戰國的《水經》記載:“其高五千仞,削成四方,遠而望之,又若花狀。”古“花”、“華”通用,所以叫做華山。甚至說,中華和華夏的“華”也來自于華山,可見華山簡直就是中華文明之源了。
我在最早提出“九州”的禹貢是上古大禹的著作嗎?九州的名字有何緣由?一文中說過。《禹貢》中用來作為天下九州分界線的河流很多,山卻很少,濟河惟兗州、淮海惟揚州。這都是以江河淮海作為劃分的。海岱惟青州、荊河惟豫州、華陽黑水惟梁州,則是以山作為分界線的,這里的三座山就是“岱”、“荊”和“華”,即泰山、荊山和華山,春秋時代就是天下分野的重要坐標系。
可是神奇的就是,戰國時代人們祭祀四鎮的時候,居然忘記了華山。秦漢時期,大量名山被垂青,定都咸陽的秦朝和定都長安的漢朝都忽視了華山,僅僅只是興建了一座集靈宮,這是為什么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華山雖然在《周禮》中就被稱為西岳,那是在周王室的洛陽的西邊,可是華山卻是在長安的東邊,那就不能用來祭祀了,祭祀長安東邊的一座山作為西岳,更西的長安豈不就是鬼城?
好在東漢又遷都了洛陽,這樣華山明目張膽地作為西岳了,但是問題又來了,華山太高太險峻了,當時的人根本登不上去,更不知道這山有多高。
一直到了唐朝,才有了棧道登山,唐朝的韓愈登華山,走到一半,看到山腳下,嚇得腿軟,放聲大哭,隨后寫了遺書投下山,被縣令發現,找人抬了下來。所以,難怪金庸小說中是華山論劍,這么險峻的山,能上去的都是武林高手。

華山
可見,華山的險峻阻礙了它當時的祭祀等活動,當時的人只在山腳下的西岳廟祭祀下,至于山,從來沒登過。
天寶九年,也就是公元750年,唐朝皇帝唐玄宗正享受著中國最為強盛的開元盛世,群臣請奏封禪西岳,唐玄宗就命人開鑿了山路,此后又有“自古華山一條道”的說法。
不過華山似乎并不靈,5年后就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就由盛轉衰了。
后來金朝時期,王重陽創立了全真教,全真教的祖庭就在終南山下,不過終南山畢竟是一大群山的統稱,不是一座山,后來華山也成了全真教圣地,但是終南山并沒有取代華山的位置。

全真教祖庭
好了,既然三座岳已經定下來了,而且千百年來,華山、泰山和嵩山的地位無人能夠撼動,那么,北岳和南岳究竟在哪里?
六.衡山
北岳是恒山,而且秦始皇選擇天下五座名山祭祀,也選擇了恒山。
恒山,是今天河北的大茂山,這里有一條恒水,故而得名,后來漢文帝劉恒被封于河北,即位當上了皇帝,為了避諱,把恒山改名為常山,附近的常山郡因此得名,常山趙子龍的名號就是從這里來的,今天的石家莊。
在春秋戰國時代的五岳中,南岳就是衡山了,成書于春秋時代的《禹貢》說:“岷山之陽,至于衡山,過九江,至于敷淺原。”也就是說,衡山應該在南方,這個名字也是因為北斗七星的璣衡而得名,正好映照著南方大地,《釋名》也說,衡山在湘南。
可是,盡管秦始皇去過洞庭湖,但他應該也沒有去過衡山。事實上,雖然神話傳說中,這里是火神祝融的封地,可是當時幾乎沒有人去過衡山,甚至當時的衡山是否就是今天的衡山也有疑問,或許當時的衡山就是今天湖南江西的某一座山,甚至可能是井岡山,當時人都說,衡山就像神話傳說中的仙山一樣,可望而不可及。
畢竟衡山地處太偏僻了,在秦漢時代,江南之地,人口稀少的,大多集中在建康和荊州等地,偏遠的衡山,怎么會有人去呢?
所以漢武帝祭祀五岳的時候,因為衡山太偏僻,把它移到了安徽的天柱山去祭祀,這里當時叫做“霍山”,長期以來,霍山就頂替了衡山。

天柱山曾經是南岳
西漢的漢宣帝繼承了不少漢武帝未竟的事業,比如說,建立了西域都護府,正式對西域進行管轄。同時,漢宣帝確定以今河南的嵩山為中岳,山東的泰山為東岳,陜西的華山為西岳,安徽的天柱山為南岳,河北的恒山為北岳。就此,五岳的名頭形成了,這一規定沿用了近600年之久。
可是,畢竟春秋時代就有衡山的名字了,而且當時就說南岳叫做衡山,怎么能隨便就改為天柱山呢?六朝時代,佛教和道教盛行,眾多道教徒和佛教徒開發了不少以前鮮為人知的名山,比如說句容茅山成為著名的道教名山,浙東的赤城山和天臺山也是,這種情況下,佛教文化傳入衡山,陸續興建了不少寺廟,這里終于名正言順地稱為“衡山”,就在今天湖南的衡陽市附近。
隋文帝統一中國之后,南方經過南朝的大規模開發,人口漸漸多了起來,衡山回歸南岳已經名正言順。隋文帝定天下五岳,衡山回歸了南岳,直到今天。
可憐的衡山,當它被公認為南岳的時候,人們還找不到這座山,以為在神話傳說中,很少涉足,甚至把南岳的名頭安給了安徽天柱山。

衡山
當衡山在六朝被人發掘并且被佛教徒大規模開發后,衡山褪去了神秘的面紗,但它已經失去了南岳的名頭。今天的南岳風景也是非常好的,而且以“壽岳”作為主要的特色,渲染長壽之山。清代學者魏源遍游五岳后寫出“恒山如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唯有南岳獨如飛”的句子,贊嘆衡山風景絕倫。
多虧了隋文帝,盡管他燒毀了鄴城和建康,但他給了衡山以南岳的名分。
七.恒山
衡山回歸南岳之后不久,北岳恒山的地位卻岌岌可危了,這是怎么回事呢?
北宋沈括所作《夢溪筆談》說:“北岳恒山,今謂之大茂山者是也。半屬契丹,以大茂山分脊為界。岳祠舊在山下,石晉之后,稍遷近里”。
原來,千年古岳恒山在河北大茂山上,可是五代十國的亂世中,石敬瑭割讓了燕云十六州給契丹,大茂山恰巧成為了契丹和北宋的邊境,長時間的戰火拉鋸讓這座山一片狼藉,北岳廟,這座建于南北朝北魏宣武帝年間的500年古廟,被契丹焚毀。

河北曲陽大茂山,已經鮮為人知
久而久之,北宋不再祭祀北岳,這里漸漸荒蕪。
到了明朝統一天下后,繼續以大茂山作為恒山去祭祀,然而有人指出,當時以恒山作為北岳,因為都城都在中原和關中,如今的首都在北京,大茂山居然還在北京的南邊,作為北岳已不再適合。
于是,明孝宗時期,把恒山遷徙到了山西大同附近的渾源山,把它命名為“恒山”,以后這里就是新的恒山了。
大同恰恰是北魏的舊都,如果跟他們說,他們舊都附近的山便是北岳,估計他們自己也不相信,但造化弄人,這里便是新的北岳了。但因為渾源山作為北岳至今為止才400年,除了懸空寺等沒有其他的景點,所以至今只有恒山是4A級景區,其他的都是5A級景區。

懸空寺的名氣甚至大過恒山
八.廬山
說到這里,我們知道了五岳的產生與變遷。
只是,廬山也是一座名山,我們都知道李白的詩歌《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為什么廬山、黃山等名山卻不在五岳中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五岳其實并不以風景人文為主,而是以政治禮儀上的祭祀為主,說是五岳, 其實并非五座山,是在東岳廟、西岳廟、中岳廟、南岳廟、北岳廟這五座廟的祭祀活動,泰山、華山、嵩山和恒山,恰巧分別位于山東、陜西、河南和河北,這里就是宋代經濟重心南移之前的經濟發達地區,帝王去祭祀的交通等都很方便。
東岳、西岳、中岳、北岳和南岳都已經定好了方位,更改不了了,廬山不可能成為北岳或者東岳,方位不對。
廬山和黃山要加入五岳,唯一的機會就是頂替掉地方偏僻、地處湖南的衡山,問題是安徽的天柱山已經非常靠南了,且開發較早,交通便利,當時的廬山和黃山還養在深閨人未知。
廬山最早叫做南彰山,黃山最早叫做黟山。在南北朝之前,人們對于廬山還知道很少,司馬遷是第一個記載廬山的人,司馬遷在考察戰國歷史的時候,記載他“南登廬山”,這是廬山第一次被世人所知。而同時代的漢武帝則把衡山的南岳之名轉移給了已經小有名氣的天柱山,初出茅廬的廬山還很青澀,沒有趕上。

廬山
后來,就像洞庭湖有湘妃女神的傳說,保佑漁夫和旅客平安一樣,廬山靠近的鄱陽湖也是波濤洶涌,人們開始在廬山建造廟宇。
劉義慶的《幽明錄》說道:
孫權時,南方遣吏獻簪,吏過宮亭湖廬山君廟請福。神下教求簪,吏叩頭曰:“簪獻天子,必乞哀念。”神云:“臨入石頭,當相還。”吏遂去。達石頭,有三尺鯉魚跳入船,吏破腹得之。
從此之后,廬山便有了宮亭廟,可是孫權時代,五岳的祭祀早就已經定型了,廬山趕不上了。

而黃山,則更晚了,養在深山之中,一直到明朝后期徐霞客才第一次考察了黃山,贊嘆:“薄海內外之名山,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被后人引申為“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今天從風景上來說,黃山顯然超越了五岳。

黃山和廬山一樣,長期交通不便,很少有人涉足
還有其他的佛教、道教名山,也是因為興起較晚,大多是六朝之后,而那個時候,五岳座次已經排好了。
正如同五岳劍派,早就已經排定了座次,哪怕日月神教再厲害,也不能取代其中任何一個了。
五岳代表著中華傳統思想中的天下之中、五方五行等概念,甚至影響到了周邊,比如說,大理國也有五岳。就此,從漢宣帝宣布五岳之名之后,五岳崇拜延續了中國千年歷史。
參考文獻
1、五岳探秘,李振華,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
2、山中的六朝史,魏斌,三聯書店,2019
3、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三聯書店,2005
4、楚地山神研究,楊華,武漢大學,2010
5、宮亭廟傳說:中古早期廬山的信仰空間,魏斌,武漢大學,2010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114871.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