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莊市中十大美食(為愛萬里奔赴成為)
發布時間:2023-12-17閱讀(15)
<span class="answer">導讀</span>記者楊雯“元宵節快樂!我們一家人昨天剛一起吃完元宵呢。”2月6日阿廖娜在電話里親切地跟記者問好。今年26歲的阿廖娜來自烏克蘭敖德薩,2017年遠嫁中國,成為....<p><u>記者 楊雯</u></p><p>“元宵節快樂!我們一家人昨天剛一起吃完元宵呢。”2月6日阿廖娜在電話里親切地跟記者問好。</p><p>今年26歲的阿廖娜來自烏克蘭敖德薩,2017年遠嫁中國,成為了棗莊的“洋媳婦”。剛結束不久的2023年春節假期,阿廖娜和丈夫金威從昆明趕回棗莊市中區過年,還在社交平臺上發布了其在老家過年的日常視頻。作為一名棗莊的“洋媳婦”,阿廖娜對棗莊人的熱情好客還有美食贊不絕口,“棗莊人也很好相處,熱情好客、性格豪爽。棗莊的美食也太多了,辣子雞、羊肉湯、菜煎餅,特別是包子、油餅面食太合我胃口,簡直是我的天堂哈哈。”</p><p><img alt="棗莊市中十大美食(為愛萬里奔赴成為)(1)"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TVAr8435aAQO5E.jpg"/></p><p><b>1萬公里的緣分</b></p><p><b>為愛義無反顧</b></p><p>“我與金威認識的時候,我還在烏克蘭首都基輔國立語言大學讀大三,學習中文。”阿廖娜回憶道。2016年,阿廖娜的丈夫金威去烏克蘭基輔旅游,在烏克蘭留學的朋友那里結識了阿廖娜,自此奇妙的緣分將阿廖娜和金威連在了一起。“那天是2016年11月26日,我對她一見鐘情。”提起與阿廖娜的初次相識,金威甜蜜地說道。</p><p>“我對他是相處下來慢慢累積的愛意,用中國話來說是‘日久生情’哈哈哈。”金威一米八六,身材也很魁梧,第一眼看上去比較有安全感。阿廖娜坦言,“通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我覺得這個中國男人非常有男人氣概,是個可以托付終身的人。”</p><p><img alt="棗莊市中十大美食(為愛萬里奔赴成為)(2)"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TVAr86C71hgeB1.jpg"/></p><p>2017年1月阿廖娜選擇不遠萬里從烏克蘭來到中國,為愛義無反顧。同年6月19日,阿廖娜和金威在棗莊登記結婚,婚后也生了個可愛的女兒——冪雅,如今已經三歲了。</p><p><img alt="棗莊市中十大美食(為愛萬里奔赴成為)(3)"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TVAr87HBN2fpEz.jpg"/></p><p><b>高中時期對中國充滿向往</b></p><p><b>直言棗莊美食是天堂</b></p><p>“2013年前后,在網上看到中國的北京、上海、廣州這些城市,遍地都是高樓大廈,我真的太向往中國了。”阿廖娜告訴記者,普遍人都覺得學中文太難,更愿意去學習歐洲語言。“我覺得中國發展非常快,烏克蘭的東西也很多是中國制造,學習中文更有利于我未來的發展。”當時還在讀高中的她,便堅定了挑戰自己學中文的目標,選擇了烏克蘭為數不多的中文專業。</p><p>“婚后我和金威定居在昆明,但每年春節我們都回來棗莊老家。”據了解,每逢過年,阿廖娜一家人都會到棗莊待上7—10天,陪陪家中老人。“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節日,我作為一個外國媳婦,非常尊重咱們中國的傳統節日習俗。”在阿廖娜看來,中國過年的時候,一大家人聚到一起吃團圓飯,守歲、拜年、紅包等傳統習俗有著滿滿的儀式感,多口之家、溫馨的家庭氛圍也很濃厚。</p><p>作為棗莊“洋媳婦”,阿廖娜表示,棗莊人很好相處,熱情好客、性格豪爽。棗莊之于阿廖娜,最吸引她的,除了濃厚特色的風土人情外,其美味多樣的美食也刻進了阿廖娜的印象里。“棗莊的美食可太多了,比如辣子雞、羊肉湯、菜煎餅、各種海鮮等,分量也特別足。我還是個面食主義者,棗莊的燒餅、面條、包子等口味太好吃了,簡直是我的天堂哈哈。”阿廖娜告訴記者,既然嫁過來,接下來準備多花點時間好好地去感受棗莊的風土人情。</p><p>提到未來的期待,阿廖娜說現在一邊要照顧家庭孩子,一邊還要完成自己的學業。雖然很累,但也過得很充實,“現在多吃點苦沒關系,一切為了更美好的未來。”阿廖娜說。</p><p><img alt="棗莊市中十大美食(為愛萬里奔赴成為)(4)"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TVAr8FG4QvZcWK.jpg"/></p><p>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p><span class="copyright">免責聲明:</span>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13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