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協調溝通能力怎么寫(提升溝通能力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2)
定義:“溝通能力”就是指善于運用肢體語言和非肢體語言進行表達、贊美、傾聽,能主動做到對上、對下、平行、對外等全方位溝通協調的能力。
“溝通能力”勝任力模型

現象: 溝通比較隨心,往往在3分鐘內未談及正題。

現象:能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交流中善于運用提問、引導、確認、總結等方式,能說服他人采取大于1項行動
現象: 具有超凡的個人魅力,能夠影響公司內外部相關人員行動,獲得良好業績。
很多人表達不清是因為沒有邏輯,因果關系不明,前后順序混亂,理解起來就很費勁。有2個小辦法可以幫助提升表達的邏輯性。
一是“凡事講3點”,就是把要說的話或者事情,歸納總結成3句話來表達。這3點之間最好也可以有個順序,比如按照時間順序或者結構順序。
這樣能做到條理清晰,對方也很容易記住。
第二個辦法是按照金字塔原理,先說出結論,然后再在第二層進行解釋支持,如果需要接著論述,就放在第三層、第四層,這種方式能讓別人迅速明白你的想法。
有些人說話啰嗦,讓人聽得云里霧里,就是因為表達時多余信息太多,干擾別人理解,讓對方不知道他重點想表達什么。
有一個訓練可以快速提升表達的精簡性,就是“1句話法則”,你需要能夠用一句話來概括你要講述的中心內容。
這個訓練能幫你找到自己想表達的核心內容,大量刪除掉表達中無關緊要的話。
東方文化講究含蓄,所以不少人說話會喜歡使用模糊性的詞語,但是這樣會讓你的表達效果差很多。
比如過兩天、大概、可能、也許,傳遞出來的信息基本沒有太多價值,而且對方在操作的時候,越容易出問題。
有個朋友曾經抱怨過自己的領導,每次布置任務都不說清楚節點,造成自己工作節奏混亂。
職場及事務性溝通中,盡量要避免使用模糊詞語,要說就說2天內,5個工作日后,如果拿不準的事情就告知原因,并給出能夠回復的最晚時間。
有時候還存在表達者的邏輯很清晰,精簡性足夠,但是別人依然難于理解的情況。這是因為表達者和接受者的認知不同統一,對于相關經驗和基礎知識的掌握差距很大。
一個滿口術語的教授,不管邏輯多么嚴謹,都很難讓普通人聽懂他在說什么,因為普通人不會有相應經驗和學術背景。
這就要求在溝通之前,最好能提前了解對方的背景,依據對方的情況調整溝通方式。
這里的人性,指的是要照顧對方的需求,這點在溝通中非常重要。有人說溝通中30%是內容,70%是情緒,說明情緒在溝通中起到幾乎是決定性的作用。
只講道理,不照顧對方需求的溝通,會出現“你說得都對,我就是不想照你說的做”的情況。
戰國策中有個名篇,叫《觸龍說趙太后》,講的是趙太后愛惜幼子,不愿意送出去做人質解救國難,別的大臣都是硬懟,嗶嗶趙太后做得不對,趙太后就是不聽不聽我不聽。只有觸龍以愛子之情引入,最終說服趙太后把小兒子送到齊國做人質,拯救了整個趙國的命運。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1040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