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盤點神獸們丟人的名稱(廉潔物語這只神獸)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8)
2018-02-08
作者 : 成云雷

當人們發生沖突或糾紛的時候,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會將罪該萬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堯的刑官皋陶曾飼有獬豸,凡遇疑難不決之事,悉著獬豸裁決,均準確無誤。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執法公正的化身。
獬豸與法的不解之結,還可從古代“法”字的結構得到解答,古體的“法”字寫作“灋fǎ ”,而“廌fǎ ”即為獬豸,“廌法”二字合為一體,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從水,取法平如水之意。獬豸作為法律象征的地位就這樣被認定下來。由“灋fǎ ”到“法”,“廌fǎ ”字雖然已被隱去,然而它象征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并沒有消失。

畢竟是傳說,不曾有人親眼見識獬豸究為何物,因而引出人們諸多想像。按照一些古籍的記載,獬豸小的時候像羊,長大了像牛,老了有熊那么大,那么肥。四條腿,青皮毛,沒有什么稀奇,一只角長在腦門上。
舜時代掌管刑獄的皋陶就有一只獬豸。皋陶死后被尊為刑獄之神,相貌古怪,臉色像削去皮的西瓜,呈青綠色,嘴像馬嘴,聲音嘶啞。一般情況下,皋陶能斷的案子,他自己就斷了。碰到疑難案件,比如說,甲說甲有理,乙說乙有理,連個旁證都沒有,沒法斷的時候,皋陶就讓甲和乙并列站在一起,面對著一個柵欄。然后,他口中念念有詞,手舞足蹈。旁邊還有人擊鼓,經過訓練的獬豸聽到鼓聲馬上沖出來。它的獨角不是刺在甲的肚子上,就是刺在乙的肚子上。隨著一聲尖叫,被戳的人倒在血泊之中。于是,皋陶宣布死者是有罪的,上天給予了他應有的懲罰。
看來,獬豸比現在最高級的測謊儀還要神奇。測謊儀只能測出實話還是謊話,這只神獸卻能辨出人究竟有罪還是無罪。曾在古潁州做過太守的北宋大文學家、書畫家蘇軾在《艾子雜說》中講了“獬豸辨好”的寓言故事。
一次,齊宣王問艾子道:“聽說古時候有一種動物叫獬豸,你熟悉嗎?”艾子答道:“堯做皇帝時,是有一種猛獸叫獬豸,飼養在宮廷里,它能分辨好壞,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后吃下肚子?!卑油A送=又锌恼f:“如果今天朝廷里還有這種猛獸的話,我想它不用再尋找其它的食物了!”這就將獬豸的能辨是非,引申到了官場,以官員為審視監督的對象。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后吃下肚子,不用再尋找其它的食物,諷刺當時的官場奸臣和貪官太多了。
獬豸以角觸斷案,是我國古代民族處理爭端的一種辦法。幾乎所有民族在生產力和認識水平低下的古代,都經過神判的階段。非洲土人審判,令涉訟者在熱碳上走,神會使無罪者無事,而有罪者受傷。古代英國有冷水法和熱水法。冷水神判法是指將被告捆起來,扔進池塘或河流里,如果他能在水中沉幾分鐘,就說明已被神靈接納了,就判處無罪,如果漂浮在水面上,則表明遭到了神靈的拒絕,那將判其有罪。熱水神判法是將被告一只手擘浸入一桶滾開的熱水中,一直伸到胳膊肘下,然后取出包扎,三天后解開查看,如果手臂化膿,就判為有罪,如果手臂所燙之處已經愈合,就判其無罪。
神判法在古代被視為實現司法公正的工具。它盡管沒有現代司法制度那樣完善,但畢竟把以前人們為解決爭議所采取的血親復仇、部落械斗引向了一個沒有“流血沖突”司法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司法的原始正義??紤]到現代司法體制都還經常造成一些冤假錯案,有時連程序公正都沒有實現,我們更沒有理由只是將神判法當作一種原始的陋習來看待。
作為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歷朝的推崇。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楚文王曾獲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頭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國成為時尚。秦代執法御史帶著這種冠,漢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東漢時期,皋陶像與獬豸圖成了衙門中不可缺少飾品,而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名,執法官也因此被稱為獬豸,這種習尚一直延續下來。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繡有“獬豸”圖案的補服。
顯然,獬豸形象是蒙昧時代神判法的遺跡,在近現代轉化為法律公正公平的象征。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要使事物合乎公正公平,須有毫無偏私的權衡,法恰恰就是這樣一種中道的平衡?!闭怯捎谶@種公正公平的法律文化底蘊,西方人對于獨角獸亦情有獨鐘,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學院至今黎有一尊獨角獸青銅像,像上刻有文字說明這就是古代中國能夠分辨罪惡和商量的獨角獸。
圖片源自網絡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10502.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