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9)
【導讀】
《誡子書》入選部編版語文七年級教材上冊第四單元,實乃千古名篇,課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過去自己學習這篇文章以及后來多次教學這篇文章,一直是照搬別人的解讀文字。雖然也可以說是搞懂了,可老是覺得自己的理解疙疙瘩瘩的,有些混亂,覺得文章“有句無篇”,沒有抓住作者的行文邏輯,學得不深,吃得不透。
后來自己讀過《論語》等儒家經典之后,方才恍然大悟,有所感悟。
大凡讀過儒家經典,就會發現儒家教育的核心就是如何做人,而不是學習知識。即進德在前,修業在后。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德育為首。
《禮記·大學》中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由此觀之,古代圣賢特別重視一個人正心、修身的問題。正心修身是前提,是基礎。
因此,“修養品德”就是解讀《誡子書》的金鑰匙。全文83個字,字字句句都是圍繞“修養品德”來論述的。抓住了這個核心,文章的觀點自然鮮明集中,論證思路自然明晰貫通。如果這個核心抓不住,孩子理解起來自然會感到混亂不清。

圍繞“修養品德”來翻譯句子。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解讀】
一開篇,諸葛亮就語重心長地告誡兒子,要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君子,就要修身養德,而要修身養德,有兩個方法,一是內心要寧靜專一,二是要約束自己的外在言行。
【提示】
“行”字課本下面沒有注釋,可以引導孩子聯系具體的語境解釋為“品德修養”。“君子”含義有三,有位,有德,有才,文中側重于指品德高尚的人。另外,這三句話要聯系起來、整合起來翻譯理解。如果逐句翻譯,就會混亂不堪。
【原文】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解讀】
這兩句緊承上文,運用了雙重否定句強調突出了恬淡儉約、寧靜專一可以明確“修身養德”之志,達到“修身養德”的遠大目標。
【原文】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解讀】
此句也是緊承前句而來。從正反兩面再次強調了一個人學習“修身養德”必須寧靜專一,要想增長才干必須學習“修身養德”。
【提示】
這一句話的理解關鍵是對“學”的解釋。儒家經典中的“學”,并不是現在理解的所謂的“學習知識”,而是學習“進德做人”。這樣解釋,前后的邏輯上才是一致的,是貫通的。

【原文】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解讀】
這兩句再一次從反面告誡自己的兒子,一個人如果“放縱懈怠”(不“儉”不“淡泊”)、輕薄浮躁(不“靜”)就無法“修身養性”、“進德做人”。
【原文】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解讀】
這幾句話諸葛亮進一步強調,“修身養德”是一個君子的做人根本,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修養,不斷地磨礪。否則的話,時光飛逝,年歲漸長,于世無用,想要后悔,為時已晚。
02圍繞“修養品德”來理清作者的思路。
一開篇,作者就提出自己的觀點——“修身養德”,而且明確指出“修身養德”的兩條途徑,“寧靜專一”,“恬淡儉約”一內一外,互得益彰。接著作者用雙重否定的句式,再次強調了 “靜”與“儉”是修身養德的根本途徑。之后一正一反,兩相對比,反復強調。
以此觀之,作者斷不是東說一句,西說一句,前后割裂,有句無篇。而是思路清晰,說理嚴謹。
一家之言,歡迎賜教。
2019年11月28日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1183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