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3)

來源丨HR新邏輯-HRL 原創首發
作者丨HRLogic編輯中心
嗨,這里是HR新邏輯!
這幾天,佳能珠海的一份《關于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優待方案的公告》刷屏網絡。
公告顯示,補償金分為五部分:經濟補償金、特別慰勞金、就業支援金、感懷銘記獎金以及春節慰問金。

引起網友們熱議的,除了知名品牌工廠走向倒閉,還有其給出的優待方案。
優待方案共設五點,除了第一點經濟補償金是法定以外,其余四點:特別慰勞金、就業支援金、感懷銘記獎金以及春節慰問金,都是佳能額外給的。
并且第一點的經濟補償金,在遵循法定的N 1補償規定以外,《勞動合同法》所規定“員工月平均工資高于當地社會平均工資3倍的,以3倍數額作為上限計算,且計算工齡的最高年限為12年”的限制,也被取消了。
也就是說,如果在管理層干十年的最少能拿到30萬,中層的50萬以上,最多的可達150萬。
不少網友在新聞報道的評論區下發出那句經典的廣告詞:佳能,感動常在!


佳能珠海的昔日輝煌
佳能珠海有限公司成立于1990年1月15日,從成立到倒閉一共走過了32個輝煌歲月。
1990年,佳能選址珠海市板障山下的北嶺,組建了一個100多名員工的團隊,以最初的鏡片、照相機為主要經營產品,年銷售額達到200萬美元。
到了2011年,佳能珠海的員工超過1萬人,年銷售額達到13億美元,工廠生產的卡片數碼相機曾占佳能全球卡片數碼相機銷售量的一半。
今年1月12日,一封佳能珠海致全體員工的公告顯示,佳能正式停止在中國大陸的相機生產。

佳能珠海表示,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更依靠全體員工長期以來的辛勞付出和積極貢獻,得以持續經營 32 年。
但因近年來全球照相機市場急劇萎縮,及新冠肺炎病毒長期肆虐,公司經營面臨空前困難,雖經公司及各位員工共同努力,卻依然未能扭轉困局,總部不得不對集團整體經營架構進行調整,經慎重研究,作出艱難決定:終止公司生產。
疫情之下,很多企業都面臨經營危機,而更難的,是那些本就面臨轉型創新的產業。

打敗你的不一定是同行
有可能是跨界
曾經有一個世界500強企業,在過去,它的技術領先世界同行10年,說是一枝獨秀一點都不過分。但是2012年,它在“新世界”的競爭中申請破產。
這個企業,名叫“柯達”。打敗柯達引以為傲的膠片生意的,是它曾不屑一顧的數碼相機。
在意識到需要轉型和創新時,柯達這艘巨輪已經來不及轉彎了。
后來,索尼、佳能、尼康等數碼相機品牌,占領了攝影界的半壁江山。
突然有一天,他們發現,有一個叫智能手機的東西,里面的相機功能,又方便又實用。
那段時間里,手里有一部諾基亞手機的人,都是時尚達人。
再后來,一個叫喬布斯的人,做出了更潮的觸屏智能手機,相機的像素也越來越高清。
誰能拒絕一部方便攜帶、通訊、娛樂、休閑功能齊全的蘋果“小相機”呢?
以前,大家做生意,都盯著自己的同行、競品品牌;而現在,打敗你的不一定是同行,更有可能是跨界。
面對手機相機對“笨重”相機的跨界打劫,佳能的同行們早早就開始行動了。
奧林巴斯在2019年就賣掉了自己的相機業務,跨界鉆研全球醫療技術領域;
富士公司也從去年開始轉型攻略醫療健康大市場;
尼康以9100萬美元的高價收購專注于3D打印的美國初創公司Morf3D,布局數字化制造產業。
2021年12月,佳能董事長御手洗富士夫在接受日本媒體采訪時表示,“未來佳能將通過把生產線轉為僅生產無反系統,結束數碼單反相機(包括旗艦)的開發和生產。”
新時代的商業環境下,單一的商業模式不再滿足企業的經營競爭,積極地跨界、創新,尋找更多可能性,才是持續發展的正確思路。


有擔當的企業
給員工安全感
有實力的企業很多,在辭退時刻還能以豐厚的賠償給員工的,不算很多;在經歷破產風波中,還能如此闊綽的企業,就更少了。
佳能珠海的這一賠償方案,甚至被分析為“惡意賠償”、“沒有武德”,會給其他企業的辭退補償帶來更大的壓力。
但其實并不存在“惡意”一說,補償員工的力度,一是要看企業自身的能力允不允許,二是企業內部分配機制和補償策略的制定。
只要不違法勞動法,公司愿意多補償,對于員工來說,那是好事。
另一方面,賠償的力度,和日資企業的企業文化也有一定關系。
在日本,很多公司仍然沿用“終身雇傭制”的聘用方式,只要沒有重大錯誤、公司沒有重大變故,員工是不存在被辭退的境遇的,在公司面臨危機需要倒閉或裁員時,也會盡可能給予員工豐厚的補償。
什么樣的企業才是一家好企業呢?
馬云說過,強公司是商業能力,而好公司是責任、擔當和善良。
員工努力為公司創造價值,公司也應當給予員工安全感。

基業長青的秘訣
在于不斷進化
如何在時代的潮流中獲得基業長青的秘訣?
查爾斯 · 漢迪在《第二曲線:跨越“S型曲線”的二次增長》中提到:
在第一曲線達到巔峰之前,找到驅動企業二次騰飛的第二曲線,并且第二曲線必須在第一曲線達到頂點之前開始增長,企業永續增長的愿景就能實現。
為了順利跨越到第二曲線,找到企業新的飛躍點,有兩項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一是業務增長能力,二是組織創新能力。
從最初被稱為行業 “攪局者”,再到手機領域的領路人,小米經歷這些不到 10 年時間里,在創新這條路越挫越勇。
在手機領域獲得不錯的成績后,小米把創新的目光瞄向了智能生活。
一開始是筆記本電腦、電子手表、電視機,再到空調、冰箱、掃地機器人、凈水器等居家電器。
華帝、老板、方太等品牌要賣5000元甚至更高價的油煙機,結果被小米直接干到2000……
越來越多家居品牌被小米“打劫”,而小米也在跨界的路上,越走越成功。

海爾的CEO張瑞敏曾經說過:
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
時代總在變化,無論企業還是個人,都要不斷進化自我,有所創新,才能持續地“贏”。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13088.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