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職場>職場精英和員工發展軌跡(職場精英的工作習慣)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3)
我們腦子里的職場精英是那些升得特別快、掙錢特別多、做事效率特別高的人,但這本書的定義我認為是比較科學的,而且也是基于科學研究的方法得出來的它是一個定量的定義,什么意思呢?,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職場精英和員工發展軌跡?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職場精英和員工發展軌跡
我們腦子里的職場精英是那些升得特別快、掙錢特別多、做事效率特別高的人,但這本書的定義我認為是比較科學的,而且也是基于科學研究的方法得出來的。它是一個定量的定義,什么意思呢?
作者找了好多公司,然后對這些公司的樣本進行分析,從而得出職場精英的定義:
“在任何一個公司里面,通過人事評價,達到評價結果占所有員工前5%的人叫職場精英,剩下的95%就叫普通員工。” 所以,在任何一個級別,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個公司里,都有5%的精英和95%的普通員工。
本書作者是一個日本人,叫越川慎思。他在2005年加入微軟(日本),2017年從微軟離開,成立自己的咨詢公司。公司主要為企業提供業務改革的咨詢服務,比如松下、索尼、日立等等。
他在幫助客戶解決問題的時候,同時聯系25家公司做了一個員工調查,目的是識別排名前5%的員工,有沒有可復制的一些共性的工作方法或者特點,能夠幫助其他的業績沒有到前5%的普通員工,讓他們照著精英員工學,可以做得跟精英員工一樣好或者比自己之前好。
調查一共分兩個部分:
一個部分是問卷調查,覆蓋了16萬人。
一個部分是跟蹤調查,覆蓋了1.8萬人。
跟蹤調查是什么呢?就是記錄這些人的日常工作行為,收集這些人的郵件內容、會議記錄、工作材料等等這些書面的東西,然后對此進行分析,分析精英員工和普通員工在工作上的區別。這還不算完,他還做了一個驗證,把分析的結果在29家公司進行實驗。什么實驗呢?就是把這些總結出來的好的做法進行推廣,然后看看結果怎么樣。最后發現,在普通員工的身上獲得了非常好的結果,那就證明這個東西不僅僅是一個總結,而且還是一個可以復制的有效方法。
今天的介紹,我會省略一些特別細節的東西,比如打招呼怎么打、道謝怎么道,因為很多日本禮節性的東西,可能在我們的環境中不一定適用,所以我會有選擇地給大家介紹。
本書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調查結果顯示的取得優異工作成績的五個原則,這是最重要的部分。
第二,普通員工的工作誤區。普通員工有哪些共性,這些共性可能導致了沒有好的工作結果。
第三,精英員工的工作特點。精英員工有什么樣的工作特點、共性的東西能夠為大家所借鑒。
最后,介紹幾個今天我們就可以開始養成的工作習慣。大家從簡單的事、容易的事做起,看看能不能逐漸地把自己從一個普通員工,向一個精英員工轉變。
一、取得優異工作成果的五個原則
首先給大家介紹,取得優異工作成果的五大原則。
這五大原則的選取思路是什么呢?就是通過問卷也好,通過調查和專家總結也好,找到了在精英員工當中,最具有共性的五件事或者五個特點。
第一個原則,98%的精英員工專注于目標,這是比例最高的。
在整個調查過程中,發現以下幾個現象:
精英員工使用結果、目標、完成、認可等等這些詞匯的頻率,比普通員工高3倍。由此反映出來,精英員工最重視的就是結果。
精英員工看表的頻次比普通的員工多1.7倍。
在開會時,精英員工提醒注意時間的頻次是普通員工的2.3倍。
精英員工更看重結果,而不那么看重過程。也就是花多少時間在這個工作上面可能沒那么重要,但是不是達到了結果、是不是滿足了目標、是不是完成了這件事更重要。同時,為了能夠做出這些事,自己是不是花了有意義的時間?效率是不是高?所以,精英員工更關注結果。
而且在調查當中發現,精英員工在注重結果這個方面還有一個特點,這個特點就是對領導交代任務的處理。比如,領導說:“你去看一看我們上個禮拜銷售的數據,總結一下到底銷售數據為什么不如之前好?!奔僭O這個是領導給的工作目標,普通員工的做法是,領導要什么我給什么,而精英員工會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在領導給的這個工作目標的基礎上,自己再設定一個更高的目標。
比如,領導讓分析上個禮拜銷售業績下降的原因,精英員工往往會加上一條,也就是在分析結束后,我下個禮拜可以怎么提高銷售業績。他們會在老板期望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在做的過程當中給自己更高的要求,努力超越自我,這個是精英員工和普通員工在這項原則上面最大的差距。
第二個原則,87%的精英員工懂得示弱。
示弱這個詞可能是直接翻譯的表達,實際上要表達的是什么呢?就是87%的精英員工是比較謙虛的,這個謙虛不是裝的,是真謙虛。從特點上來看,這些精英員工都是專業知識比較豐富的,但是還很謙虛,不炫耀。他碰見不懂的東西就問,而且知道回報。別人教了他一些他不懂的東西,他懂得回報給別人,下次對方有困難的時候,也盡心盡力地幫對方。
精英員工更善于去溝通,在溝通的時候更愿意去表露自我。樊老師《可復制的領導力》里面講到一個溝通工具,叫作喬哈里溝通視窗。一個象限分成了四份,如下圖:
那溝通要做的是什么事呢?就是擴大公開區(你知道,他也知道)。把這個區域擴得越大,別人對你的了解就越深,別人對你的了解越深,也越知道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跟你在進行溝通的時候,也就會越順暢。
精英員工不但愿意自我表露,而且不介意別人知道自己的弱點。有73%的精英員工認為,我不介意別人知道我的弱點,而普通員工只有23%認可可以暴露弱點。
第三個原則,用實驗面對挑戰。
有85%的精英員工愿意用實驗去面對挑戰,什么意思?其實是有85%的精英員工愿意去嘗試新的東西,愿意去體驗不同的東西。
精英員工的一個共性就是多嘗試,所以他們在會議發言的次數比普通的員工要多32%,在公司里面走動的距離,比普通的員工也要多22%。他們認為任何經歷都是學習,并不把失敗當成一件壞事,他們覺得在任何的失敗當中都能學到東西。
精英員工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做選擇的時候,有可能或更傾向于選擇更難的。比如,兩個機會擺在面前,一個是你現在是部門的小組長,把你升成大組長。另外一個,先不升職,先到另外一個部門做小組長,看看行不行。
這個時候很多精英員工會選擇后者。因為他們更看重學習,更看重這些體驗新東西的機會,所以當他們在回答學習自身不具備的經驗和技能的問題的時候,69%的精英員工會選擇希望成為T型人才,63%的普通員工會選擇希望成為I型人才。
T型人才和I型人才的區別:
T型人才指在某一個領域能夠挖得很深,同時還有廣泛的知識面,什么都懂一點。
I型人才則更傾向于就在一個角度、一個領域越挖越深,越積累越多。
這會帶來一個什么問題呢?就是在任何一個企業當中有兩類需求,一類需求就是專業人才、技術人才,這類需求確實是在一個維度挖得越深越好??墒歉嘞M袕秃闲腿瞬牛悴粌H僅懂這個,可能還懂一些其他的東西。所以大家在工作的過程中,還要去注重培養一下自己T的上面的那一橫,讓自己變成一個T型人才。
還有一個理念,這個理念更厲害,說要π型人才。你不但有那一橫,有那一豎,還有第二豎。假設第一豎完蛋了,還有第二豎,然后那一橫還在。
在這里也給所有人力部門一個建議,就是我們在招聘的時候,只看履歷是危險的,或者只看候選人過去工作的穩定性、工作的延續性是危險的。我們還需要關注他的經歷是不是具有多樣性,來判斷這個人是不是能夠適應不同的環境,是不是能夠去處理不同的事物,處理不同的問題,從而對候選人的綜合能力做出判斷。
第四個原則,73%的精英員工是行動派。
什么叫行動派?就是想得差不多了就動。作者提到,改變思想之前要先行動起來。這事對不對,不知道,但要不要試一試?要試!很多的時候我們在企業里推廣新做法的時候,其實都是按照這樣的思路。就你甭管對不對,想明白了邏輯上是對的,你就先做。做完了以后看結果,然后通過結果來不停地反饋、迭代、升級、優化,把它變成一個新的好方法。而不是說我就先在這兒想,先按兵不動,先把所有有可能的影響想出來。想出來的有可能的影響越多,就越不敢動。越不敢動,就越缺乏創新。越缺乏創新,思想就越難改變,它就變成一個惡性循環。
我們在做咨詢顧問的時候或者是在做投后管理的時候,都有這么一個經驗:要在一個企業里面去推動企業的轉型或者是改革,或者是一些新事物的引入,一定要識別在這個團隊當中,到底誰可以作為轉型的推動者。那這些人通常在團隊里面占比例多少呢?20%。還有20%就是另外一個極端,就是明明這東西是對的,他也能理解,他就是不愿意改,他不愿意改變他已有的工作方式。有20%是歡迎和擁抱變化的,20%是拒絕變化的,中間60%是什么樣的人呢?隨大流的。其實大部分人是看風向的,這事你讓我去試我不愿意試,但如果有人試成了,我愿意跟著他去學。如果這事試失敗了,那我也不做,大多數的人是這樣的想法。
所以,在驅動一個企業進行轉型進行變革的時候,一定要先識別那20%擁抱變化的,讓他們先去起一個模范帶頭作用,然后帶動那60%的。剩下20%怎么辦?實在帶不動就應該被淘汰。一個企業一定要保證所有員工的意識是朝一個方向走的,所以當企業發生變化,當運行的方向發生變化,那些造成力分散的因素盡可能早一點識別,然后把它去除掉。
第五個原則,68%的精英員工習慣從差距入手。
什么意思?這其實是一個工作習慣的問題。我們有一個目標,這個目標肯定是比現在更好,或者跟現在不一樣,那么正常的做法或者大多數人選擇是從現狀出發,然后做一點,再做一點,希望朝著這個目標前進。
而精英員工的做法通常是怎么樣的?他是先研究目標,先研究目標到底跟現狀有什么樣的差距,把差距找到,然后就有針對性地去做那些彌補差距的事。所以他們的通常做法是從目標倒推,我有一個目標,然后我從目標倒推我來制定計劃,那會有一個巨大的區別。
比如我們到了年底或者年初的時候,公司來制定今年的一個業績目標,大多數人的反應是太難了,這肯定做不到,而精英員工的第一反應會是什么呢?假設我能做到這個目標,那么我需要有多少投入,需要有多少效率,需要有多少人,要承擔多少風險,要增加多少成本,然后來一個個分析,這些事能不能做到。如果這些事能做到,那就去跟領導談我要加人,因為我要達到這個目標,我需要這些人做什么事,我要有投入,我要投入新的設備,我要投入什么,這個東西變成我可以向領導去爭取的一個資源。如果領導給我這個資源,那么這個目標是可以達到的。
從領導的角度來講,他當然更喜歡一個人告訴這個目標是可以達到的,但是我需要這樣的資源以及為什么,而不是一個人站起來說,這目標不靠譜,太好高騖遠了,根本達不到。所以,這個就造成了精英員工和普通員工一個非常大的差異。
還有一點,精英員工會在工作當中實時總結、靈活調整,他會消除認知差距,所以在溝通的層面,他也是從差距著手的。他會去看領導對這件事的認知是什么,要讓領導知道這件事實際是怎么樣的,來管理他的預期,或者讓他知道我現在離他的期望還差多少,還差在哪兒,這種溝通就會讓領導感覺是比較舒服的,或者是比較有用的。
這五個原則,構成了這本書最大的最重要的發現,我們再回顧一下:
第一個原則,98%的精英員工專注于目標。
第二個原則,87%的精英員工懂得示弱,保持一個謙虛的態度。
第三個原則,85%的員工用實驗面對挑戰,愿意嘗試新的東西,不懼怕失敗。
第四個原則,74%的精英員工是行動派。愿意先做,然后用做的結果,反饋回來去改變思想,而不是等所有東西都想明白之后,才去動身。
第五個原則,68%的精英員工習慣從差距著手。不管是彌補工作的目標和現狀的差距,還是溝通去彌補別人的期望和現狀的差距,從差距著手。
二、普通員工的六大工作誤區
那接下來我們反過來看一看,普通員工,他經常出現的一些共性的誤區是什么。一共有六大誤區,大家一個一個來對照,看看在自己身上有沒有。
第一個誤區,沉浸在工作的充實感中。
什么意思?就我只要在工作,我只要在干活,就覺得特滿足、充實,就覺得效率極高。89%的普通員工認為,我滿足的或者能夠給自己帶來滿足的,是工作的充實感。反過來精英員工更多選擇的是什么?是目標達成的成就感。這跟我們剛才講的原則一形成了一個對照,98%的精英員工認為應該是目標導向或者結果導向,但是89%的普通員工,更滿足于工作的充實感,而不是目標達成的成就感。
這里給我們每個人的一個建議或者一個啟示就是,我們在判斷一件事好不好的時候,我們應該用結果來判斷,而不是用我是不是在做這件事來判斷。如果一件事你花了很多的時間精力,但是最后沒有結果,你說做這件事是劃得來還是劃不來?應該還是不應該?
同時,只滿足于工作的充實感會帶來一個副產品,這個副產品是什么呢?就是普通員工一般不太喜歡反饋,普通員工95%認為回顧和反饋沒有必要。為什么?我不是在干活嗎,我已經這么忙了,你還有什么反饋?這些人他會把反饋和回顧看作是負面的東西,看作是一個批評性的東西。相反地,78%的精英員工會主動尋求反饋,他們對于反饋是一種積極的感覺,他們認為我的反饋越多、越及時,對于我把這件事做好就越有幫助。
第二個誤區,每天都要查看郵件信息。
很多人有強迫癥,郵件來了一定要看,就惦記著實時消息,郵件、釘釘、微信,領導是不是又給我發什么新指令了,所以每天都是盯著信息列表,導致身心疲憊。
精英員工怎么做?他有一個切換,他在開啟和關閉之間切換。很多的精英員工的做法是,我規定每一天固定的時間去處理微信、郵件,要真有急事給我打電話。精英員工會怎么做呢?比如說早上就是十一點到十二點,下午就是四點到五點,就這兩個時間段,我處理完了就完了,這樣效率會變得非常高,信不信大家可以試一試。
假設你二十四小時一封郵件都沒回,不會有什么事發生的。公司照樣走,地球照樣轉,不會因為你二十四小時之內沒有回任何郵件,公司就垮了,業務就沒了,不會的。
所以從統計的結果上來看,97%的普通員工更看重的,或者他手上著手在做的,是緊急度比較高的事,而不是那個重要度比較高,但未必那么緊急的事。為什么?因為你時時關注緊急的事,緊急的事總是有,甚至不那么緊急的事你也會把它定義成緊急的事。比如,一個郵件來了,你就一定要馬上回復,哪怕這個事本身并不是一件急事,但是回復郵件這件事被定義成了緊急的事,你哪兒還有時間去做那些不緊急的事?
還有跟這個相關的就是,節假日怎么度過?
63%的普通員工會覺得節假日沒什么可做,所以干脆就再起來加班,而79%的精英員工,他們會說節假日我們要充分休息??吹經]有,又是一個開啟和關閉的關系。精英員工會非常清楚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進行開啟、關閉、開啟、關閉,當他開啟到工作狀態的時候,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當他關閉后,就去做別的,不會受到干擾。
說到加班,并不一定真的這63%的普通員工確實沒有事干,選擇加班。沒有事干也可以選擇就在家待著,就睡覺不好嗎?為什么會選擇加班呢?其實可能恰恰反映了他的不安全感。不是有工作需要他去做,而是他需要通過有工作去做這件事,獲得滿足感、成就感,覺得我還有一個工作,我是有用的。
而對于精英員工,因為本身他就已經把這些工作做得井井有條了,他會覺得這是我理所當然的休息時間。我該做的都已經做完了,我要給自己重新充電,這樣我下周一上班的時候,我才能更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工作當中去。從這兩個選擇也能夠看出來,普通員工和精英員工在對待工作的心態,由于自己選擇的不同,看重東西的不同,和工作績效的不同,而對工作本身產生的一種態度,一種觀點,可能也會有所不同。
第三個誤區,整理各種看似重要的資料。
我們花很多時間在資料上面,花時間做特別詳細的資料。我相信在日本職場環境中,可能比我們要更過分一點。我曾經看過日本企業,那么厚的資料,大家關注的就是這個標點符號用得對不對,這個字號用得對不對,大家對于內容好像沒有那么關心。作者的研究發現,93%看起來特別重要的資料,或者以為非常重要的資料,都沒用。
怎么得來這個數呢?他找了一些客戶,讓這些客戶去選擇一萬兩千張資料。選擇的標準是什么呢?你認為這些資料在一年之內會被用到。選出來一萬兩千張,一年的時間持續追蹤,然后去看到底有沒有用到。別說用到了,93%的資料壓根就沒被看過。但是這93%的資料,可能真的花了93%的時間去做,這些時間都浪費掉了。
有的人可能會說了,我也不想花這么多時間做材料,沒辦法,領導要求的。日報、周報,原來一頁紙,有人寫了一頁半,領導覺得一頁半寫得好,大家都奔著兩頁寫。兩頁成為標準之后,有人蹦出來要寫三頁,越來越卷,最后日報寫超級長,大家就把所有時間都花在日報上。
在這個地方,我覺得確實可能有一些企業會有這樣的情況。當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作為企業的管理者應該有這個意識,這個材料到底是不是必須寫這么長。這個地方我提一個寶潔的原則,叫作一張A4紙原則。就是你無論寫什么東西,你的一個項目的建議書也好,或者一個談判的計劃也好,或者招標的結果匯報也好,呈現給老板的就是一頁A4紙。大家試一試,一頁A4紙,十二號字,到最后你能塞下多少字,基本上就是一千字左右。
為什么要這么規定呢?再難的事,再麻煩的事,最核心的點一千字也能說清楚,而你非要花十頁紙,才能把一件事說明白,那只能代表一個問題,就是你沒想清楚,你不知道什么是重點,所以就一股腦把所有東西全都扔出去,這個是不對的。
這里也建議大家去聽一聽之前分享的一本書,叫作《精準表達》。精準表達的概念是什么呢?就是只有想明白了,才能說得清楚。沒說清楚不是因為沒說清楚,是因為你沒想明白。所以在這個時候,不管是從員工的角度,還是從一個企業的管理者的角度,都應該更重質,而不是更重量。
第四個誤區,滿足于工作效率的提升。
滿足于工作效率提升指的是什么呢?是接二連三地完成工作,完成這個工作花了一個小時,又完成了這個、那個。其實是一樣的問題,就是你完成了這些工作,到底這些工作重要不重要?這些工作對于你達成目標,有沒有推進作用?你是不是始終把時間花在最重要的事上?
精英員工恰恰與之相反,他把精力集中在那些重要的工作上,更看重效果,而不是我是不是在盡可能短的時間之內,完成了更多的工作。
在短的時間之內完成更多的工作,這種看似效率很高的工作,會養成一個非常不好的工作習慣。什么工作習慣呢?就是會始終優先去做那些容易的事。因為這事很容易,我馬上就能做完,所以我就干脆先做它。做完了以后我感覺特別滿足,因為你看我又做完了一個,然后你就不停重復這些簡單的工作,那就一直沒有辦法去鍛煉處理復雜工作的能力。你不給自己這樣的機會,所以慢慢地就跟精英員工拉開了水平差距。
第五個誤區,普通員工認為多數信息可以在網上查到。
為什么?因為現在互聯網太發達了,你想問什么東西,好多人都可以告訴你答案是什么,很簡單。
但是在互聯網去搜尋信息會有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互聯網是不是最好的搜集信息的方式,這取決于你要的是一個什么樣的信息。如果你要的是一個常識性的,多人都知道但是你不知道的,你在互聯網上查,可能很快這個信息就可以被查到。如果你要的是一個需要分析判斷的,甚至是學術信息,在互聯網上可能是很難查到一個正確結果的,因為這需要付出努力、分析、判斷,才能得到的一個結果,不會隨隨便便在網絡上就能查到的。
第二個問題,網上查到的信息有可能是矛盾的。比如上海有多少人,這個網站告訴你兩千四百萬人,這個信息告訴你兩千五百萬人,這個信息可能告訴你一千九百多萬人。為啥?因為統計口徑可能不一樣。有的統計的是戶籍人口,有的統計的是常住人口,有的是統計常住人口加流動人口。這個時候哪一個才是你需要的呢?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在網上查到的。
精英員工會首先判斷什么是最好的獲取這個信息答案的路徑,然后才會去決定,是在網上查,還是去圖書館,還是去找專家,還是去找學校。所以在這一點上也給大家一個提醒,這可能是一個存在的誤區。
第六個誤區,出現問題之后立刻思考解決方案。
這難道不對嗎?有一個問題發生了,難道不要去解決它嗎?不要去思考這個解決方案嗎?是要,但是為啥說這是個誤區呢?因為普通員工出現一個問題,馬上就去解決這個問題,然后就過去了,但是這個問題有可能會重復出現。當它下一次出現的時候,你又重復一遍去想這個問題怎么解決,然后把它解決掉,再出現再思考怎么解決,然后把它解決掉。
與之對應的精英員工是怎樣的思維路徑呢?他會去分析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然后看到底在什么樣的條件下這個問題會產生,然后怎么系統地從根上解決這個問題,以后就不會發生了,或者以后發生的時候我不用去想那么多,我就知道怎么去應對。
當然,這里有一個緊急程度的問題。著火了,你哥幾個坐在這兒研究,我們到底應該是從門跑還是跳窗戶,最后被燒死了,這就有點過了。先到安全的地方,然后再回顧。
跟大家再回顧一下六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沉浸在工作的充實感當中,不是結果導向。
第二個誤區,時時被打斷,隨時都要看郵件信息、短信。
第三個誤區,花太多時間整理資料,但是這些資料有很多沒有被用到。
第四個誤區,滿足看似效率提高了,完成了一個一個的工作,而忽略了那些重要的花時間的工作。
第五個誤區,認為多數的信息都可以在網上查到。
第六個誤區,出現問題之后就專注在解決這個問題本身,而不是從根本上想這個問題怎么產生,怎么系統上能夠解決它。
三、精英員工的十大工作特點
那我們再從另外一個角度辯證地來看,有普通員工的六大誤區,有我們工作應該有的五大原則,那么精英員工的工作具備什么樣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重視成就感。
精英員工覺得當工作目標達成了,特別有成就感。而普通員工的選擇,是別人認可我,我有成就感。很有意思的一組數據,有57%的普通員工認為,禮拜六早上最幸福,因為可以睡懶覺,終于不用被別人追了。而對于精英員工,他們認為周五晚上最幸福,因為充實的一周過完了,完成了工作目標,覺得很充實。
第二個特點,精英員工明白成功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多次失敗。
精英員工不懼怕失敗,愿意多次去嘗試,他們更能夠在失敗的過程當中,獲得經驗教訓,然后讓自己下一次能夠做得更好,然后能夠獲得成功。而普通的員工害怕失敗,因為害怕失敗帶來的損失,不想有損失,所以就不去嘗試,也就不會失敗。但是這種規避失敗的方式,會失掉很多學習的機會和成功的機會。
我就想到咱們的乒乓球運動員,你說有誰是天生拿了拍子上場,就能成為世界冠軍,就打遍天下無敵手?沒有。所有這些登上領獎臺的,都是付出了卓絕的努力,在無數的失敗當中,去尋找自己失敗的原因。對著錄像看自己每一次揮拍、每一個發球、每一個接球,是為什么這球沒過網,為什么這球發過去,別人輕輕松松就能接到……然后去進行調整,然后有大量的訓練,最后才能夠做到,我在概率上面我比別人都強,我發出去的這個球就更穩定,你就更不容易接,最后我就是世界冠軍。
但這里面有一點大家需要注意,就是很多人到最后還是失敗,有些人失敗到最后變成成功的,區別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是不是失敗之后能夠學到東西。精英員工對失敗是一種正向的看法,正向看法的來源就是我每一次失敗都能學到東西,都能改進,都能有經驗的積累,能讓下一次做得更好,所以我就向成功更進一步。這才是精英員工最后成功的原因。
第三個特點,不追求完美。
普通員工會花大量的時間在準備工作,他希望準備得越詳細、越扎實、越充分越好,而精英員工有一個特點,就是我大概八成有把握就開始動了,我就開始學了。
大家想一想,咱們在小的時候學游泳或者學騎自行車,有哪一個是你在腦子里面把所有步驟全都想清楚,然后才去做,然后一做就會的?沒有。都是你大概知道步驟,然后自己去撲騰,自己去學,在過程當中去喝水、摔跤,然后慢慢掌握,最后學會。
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我們不能去追求完美,也沒有完美,而在過程當中不害怕失敗,多次嘗試,這個才能讓我們真的能夠變得更好,能夠學到東西。
第四個特點,重視可復制性。
我們剛才也提到了,精英員工做什么事,不管是失敗還是成功,都要找原因。什么造成了我這次成功?什么造成了我這一次失敗?成功也有做得不夠完善的地方,失敗也有這一次做得還不錯的地方,把這些點全部都拎出來,不斷去優化流程,去改進方法,他能夠做得更好。
第五個特點,設定停下來思考的時間。
精英員工有一個特別大的特點,就是會花特定的時間回顧總結。有48%的精英員工,他們提到說自己有固定的時間回顧總結。而同樣一個問題,普通員工有多少呢?6%。所以,大部分的普通員工是不會花固定的時間去做回顧總結的。但是這事有多難呢?其實沒多難,你就是每一周,甚至每一個月花十五分鐘去想一想,在過去的這段時間,有什么做得好,有效果,有什么做得不好,浪費時間,這些都會對自己的職場發展有非常大的作用。
第六個特點,從經驗中學習。
普通員工認為學習的途徑是什么呢?考證和集體培訓。而精英員工更看重的是什么?這些也都重要,但是更看重在工作中學習。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注意,成長、培訓并不僅僅是一定要找一個什么班,或者考一個什么證。你在日常工作中,每一次對于工作的總結,和每一次對于你重復做的工作的優化,都是學習和提升的過程。
第七個特點,精英員工在工作完成20%的時候,就征求意見。
這工作幾乎還剛開始,剛20%,剛有一個雛形,精英員工就開始征求意見了。老板你看我這思路行不行,你看看我這么搞靠譜不靠譜,為什么呢?因為精英員工非常注重反饋,非常注重回顧,他們珍視別人給他們的一些建議。他們也注意到,越早地去進行溝通,去消除大家之間的認知差距或者信息不對稱,是非常有幫助的。能夠在盡可能早的時候,就知道哪兒需要改進,然后去進行改進,這樣效率更高,而且壓力更低。
同時,81%的普通員工認為,我長時間工作的原因是因為開會,有好多會,有晨會、例會,公司還動不動要開大會,我哪兒有時間干活?而69%的精英員工認為,最花時間的或者是最耗費時間的,是沒有結果的工作。就是工作了,但是沒結果,例如,制作材料或者是做完了不對返工。而為了避免這個,他們會選擇在工作只完成了20%的時候,就開始去征求意見。我要盡早地知道大家的想法,避免返工,避免過多沒有必要的材料的制作,避免沒有結果的工作,使得效率更高。
第八個特點,保持輸出習慣。
精英員工會主動地跟人去溝通,積極發表言論,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扔到桌子上面,看看大家什么反饋,善于把學習到的東西進行輸出。所以建議大家,沒事可以開個抖音賬號、知乎賬號,把你想的或者是你有一些想法、觀點、態度表達出來,不要在乎別人太多情緒化的反應。但是,總有一些有意義的反饋可以給你,總有一些有意義的討論你可以跟別人溝通,這都是由于輸出所帶來的收獲。
第九個特點,制造笑臉的連鎖反應。
什么叫制造笑臉的連鎖反應呢?就是精英員工愛笑,跟人工作的時候都是笑著臉,而不是板著臉。大家想一想,在一個工作場合里面,你更愿意跟一個天天板著臉的人工作,還是更愿意跟一個天天笑嘻嘻的人工作?肯定是后者。
結果顯示,精英員工在辦公場合出現笑臉的概率比普通員工多1.4倍,女性的笑臉比例47%,男性的笑臉比例25%,四十歲以上的男性最少。
各位,如果你們跟我一樣,是四十歲以上的男性,在辦公場合里面多笑。笑臉會給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也會增加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的可能性。當然也是要分場合的,有一些嚴肅的場合,該嚴肅要嚴肅,但是正常的工作的場合大家還是平和,多做一些笑臉。
第十個特點,精英員工明白準備工作的重要性。
精英員工明白準備工作決定最終結果,所以通常做法是什么呢?要提前準備。提前準備怎么做呢?列好一個清單,比如每天晚上睡覺或者早上上班的時候,就列一下今天一定要做的幾件重要的事;一周或者一個月要回顧,要計劃,在今后的一周、一個月,什么事是一定要做的,然后還可以隨時修正,用突然出現的更重要的事把它取代。
但大家一定要注意,這個排序不是考慮緊急程度,更多要考慮重要程度。
同時,89%的普通員工會有一個什么樣的特點呢?就是這事一旦開始了,就覺得它進入正軌了,就覺得會一直在正軌,會取得最后成功,所以不會再去看它了,就放手了,而往往失敗就來自于此。
一件事的發生一定是有時間的,在這個時間段內,有可能有很多幺蛾子出現,所以一定要時刻做好準備。哪怕這個清單上,就是今天要看一下這件事的進度,或者要問一下這件事現在到什么程度了,或者看看這件事今天的產出有沒有達到預期,你也要不停地關注這些重要的事。注意是重要的事,不是每一件事,咱也沒那么多精力。
通過這些工作,就使得準備更有目的性,工作更能把握住重點,最后結果就會更好。
所以到這兒,咱們再總結一下精英員工的十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重視成就感,更看重結果。
第二個特點,明白成功的唯一方式是不斷地失敗。
第三個特點,不追求完美,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第四個特點,重視可復制的方法,而不僅僅就是把這件事做了。
第五個特點,要有固定的停下來思考回顧的時間。
第六個特點,在經驗中學習,而不是說一定要上學習班或者考個證,才認為是在學習。
第七個特點,工作完成20%的時候,就開始征求意見,開始尋求反饋,能夠避免后面很多的彎路。
第八個特點,保持輸出習慣。不但是主動地去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是主動去輸出自己掌握的知識,然后征求反饋。
第九個特點,保持笑臉的連鎖反應,所以大家沒事笑一笑。
第十個特點,明白準備工作的重要性。明白準備工作決定最終的結果,所以列清單抓住重要的事,不斷關注重要的事,然后不斷修正清單。
那么最后我給大家來做一個總結,書里面在我看就幾個很重要的點:
第一,目標導向。始終關注在最重要的事上,不要把時間大量地花在那些緊急但是不重要,產生不了結果的事上,那是一種效率的降低,而不是好像很忙的充足感。
第二,不追求完美,但一定主動關注反饋。要不斷地去改進,一開始總是不完美的,沒有完美的開始,但是開始之后,不斷地去尋求反饋,不斷地去進行調整,就可以慢慢變得越好。所以,不要害怕失敗,從經驗教訓當中去進行學習,去不斷地去演進和迭代。
第三,主動溝通和輸出。增強交流,減少信息不對稱,這個能讓我們的工作環境變得更緩和,能夠始終讓別人知道我們在干什么,而且知道我們為什么要這么干,就可以減少很多矛盾的產生。
這三點,是我覺得從書中總結出來供大家參考的非常重要的點。
四、從今天就可以開始的小習慣
最后這本書還給了我們幾個今天就能開始的一些小的習慣,分享給大家,看看大家是不是從今天開始,我們就能一點一點地去改變我們的工作習慣。
第一,每天五分鐘收集信息。
每天花五分鐘的時間收集對工作有意義的信息,不管是現在正做的這件事,怎么能把它做得更好,還是公司相關的信息,還是行業相關的信息。你知道得越多,了解得越廣,越容易讓你成為一個T型的人才。
第二,多找職場導師交流。
每個人最好有多個職場導師,導師有可能是工作上的前輩,對這些事特別了解,對這公司也特別了解,也有可能是第三人幫你去進行分析,還有一些可能就是能夠讓你放松精神,能夠讓你在迷茫的時候、痛苦的時候,能夠解脫出來的人。
第三,每周花十五分鐘的時間內省。
回顧、反思什么地方做得好,什么地方做得不好,怎么去調整,每周十五分鐘就可以了。
第四,掌握快捷鍵。
如果你現在需要電腦操作,需要頻繁地做同樣的電腦操作,一定要掌握快捷鍵,它是一個能讓你省很多時間的一種方式,而這種快捷鍵其實是你周圍的小伙伴可能早就會用的。
第五,利用午飯的時間拓展人脈。
有一本書叫作《不要獨自用餐》,其實就講的這個意思。其實完全可以把用餐時間利用起來,可以在很放松的情況下跟不同的人去進行溝通,進行交流,進行思想的碰撞,同時也擴大自己的視野。
今天這本書不是個人經驗總結出來的,而是基于實證研究從而得出結論,到底職場上業績5%的精英員工有哪一些共性我們可以去借鑒。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從小的習慣做起,沿著這個原則的思路去走,讓我們每一個人的效率都越來越高,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變成公司前5%的職場精英。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1311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