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2)
業務同學看過來,八個方法教你更高效給產品經理提需求!
一個普通的工作日下午,同事小R給我發了個釘釘對話截圖(附帶個委屈的表情)。大致的意思是Y姐要求PM在FAQ總增加幾條內容,需求很普通,溝通方式很犀利。
“你不要問這問那,我在一線看到很多問題,你就趕緊給我加上去就行了!”
“能不能讓我看一下您這邊整理的調研資料?”
“不是跟你說了,我看到很多問題了嗎,沒工夫整理什么資料,你趕緊給我加上去,這么點事怎么那么費勁!”
……
最終因為斷斷續續的反復溝通了很多天都沒有進展,只能升級到我這里處理了。
其實類似的事情在業務方和產品之間經常發生,這也就是為什么說產研團隊最大的成本不是開發而是“溝通”了。
那業務同學到底該如何給產品經理提需求,才能更加高效呢?
01 說清楚背景
每當業務同學提交需求的時候,都有個典型的特征:充滿激情,有種要拯救世界,解放全人類的感覺。
有這種特質的業務同學是非常優秀的,但也常犯一個典型的錯誤:想當然的認為產品也是這么想的。
但是,此時的產品就只會思考一個問題——“這個需求真的存在嗎?”
這是一種定性的考慮,如果需求本身就不存在,那么產研團隊后續的任何投入都是一種浪費。
這個時候你往往會發現,產品經理一直會追問你:
“為什么需要這個功能?”
“誰會使用這個功能?”
“會在什么場景下使用?”
本質上就是通過了解需求背后的場景,來做需求真偽的判斷。
相信我,但凡有經驗(被坑過次數較多)的產品一定會把這條作為優先級最高的判斷。
所以,給產品經理提交需求。首先最重要的是,要交代清楚需求的背景,一般包括場景、用戶和痛點(有的時候也是價值)。
建議開場白如下:
“hi,天兒哥,我們在去BD陪訪的時候,發現在BD掃街時效率很低,要自己人肉檢索身邊的線索,很多還是無效的(被別的BD跟進、競品獨家等)。”
- 場景:掃街
- 用戶:BD
- 痛點:優質線索獲取效率低
02 證明需求的相關性并量化其價值
真實的場景描述,會解除產品經理對需求本身真偽性的質疑。
但是眾所周知,任何團隊研發資源都是稀缺資源,意味著任何的投入都會產生機會成本。
產品經理的工作職責就是:保證在正確的方向上,任何的研發資源投入都要能夠帶來明確的產出。
所謂正確的方向,就是該需求產生的價值與公司業務當前階段戰略目標相關,能起到有效的支撐;如果公司當前的階段目標是節約運營成本,這時候你提個“支付渠道路由對接”的需求,肯定好過提“對接用友財務系統”。
所謂明確,就是能夠量化。不是說不能夠量化的就不做,只是比較麻煩,需要老板特批(對不確定性的需求的一種認可)。一般來講大部分都是可以量化的,只是沒有深度思考罷了。
所以,此時產品經理緊接著會考慮的這樣問題:
“你們部門的OKR是啥?”
“你這個需求的價值有多大?”
建議對話更新如下:
“hi,天兒哥,我們在去BD陪訪的時候,發現在BD掃街時效率很低,要自己人肉檢索身邊的線索,很多還是無效的(被別的BD跟進、競品獨家等)。
我做了個統計,公司目前有2765名BD(示例),每天花費在檢索線上的時間大概是2個半小時(通過BD陪訪和問卷收集了200多個樣本),統計下來,這方面每天大概要花掉6912個小時,占總工時的25%(按每天工作10個小時計算)。
俺們部門現在OKR重點是提升BD人效,所以這塊咱們要是能搞一下,還是挺有價值的。”
- 場景:掃街
- 用戶:BD
- 痛點:優質線索獲取效率低
- OKR:提升BD人效
- 價值:25%的工時占用,6912小時
03 提供參考建議并附上注意事項
真實的場景,明確的價值,基本上就是個靠譜的需求了。
此時的產品會根據業務方提供的信息,考慮初步的解決方案了,一般會提供幾種解決方案的思路,和業務討論。
一般來講,大部分業務會認為此時提交需求的事情基本上就完事兒了,剩下的就是等著產品經理給方案了。
這樣沒錯,但效率很低。
造成反復溝通的原因無非兩點:
- 該考慮的業務風險沒有考慮
- 和理想中的方案有些距離,使用產品給的方案心理有點沒底
以前聽過這樣一個法律糾紛:說是一家外貿公司進了一批北極鱈魚,本來想要的是產地是俄羅斯的,結果賣家給的是法國的,最后法院只能以合同沒有明確約定產地為由,駁回買家請求。
這個故事留下來的經驗是,好的合同一定是律師和業務方一起努力的結果,僅僅是依靠律師肯定是不行的。
——同理,一個好的方案僅僅是依賴產品經理,也是不行的。
所以,在提交需求的時候,如果你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妨明確的和產品經理提出來,作為參考。
如果在業務方存在的一些規則和風險也要第一時間明確出來,避免后續因反復溝通耽誤需求進度。
建議對話更新如下:
“hi,天兒哥,我們在去BD陪訪的時候,發現在BD掃街時效率很低,要自己人肉檢索身邊的線索,很多還是無效的(被別的BD跟進、競品獨家等)。
我做了個統計,公司目前有2765名BD(示例),每天花費在檢索線上的時間大概是2個半小時(通過BD陪訪和問卷收集了200多個樣本),統計下來,這方面每天大概要花掉6912個小時,占總工時的25%(按每天工作10個小時計算)。
俺們部門現在OKR重點是提升BD人效,所以這塊咱們要是能搞一下,還是挺有價值的。
來之前,我看了一下幾家競品的解決方案,其中這家我覺得挺好的,建議參考一下。另外,BD那邊有特殊規定,不許BD跨區域拜訪,這需要特別注意一下。”
- 場景:掃街
- 用戶:BD
- 痛點:優質線索獲取效率低
- OKR:提升BD人效
- 價值:25%的工時占用,6912小時
- 建議:競品xx的方案
- 注意:BD不許跨區拜訪
04 解決問題而不是堅持方案
此時就進入到了提交需求的隱性階段。
一般來講,在開發成本相同的情況下,產品會優先考慮業務方建議的方案,避免額外的溝通成本和業務風險;但在開發成本出現明顯差異的情況下,產品會嘗試說服業務接受新的方案。
主要的方式就是回顧目標,基于前期充分的溝通,大家對核心問題的認知是一致的,原則上“只要能在預期時間內能解決問題”的方案都是可接受的,當然哪個更快就優先選擇哪個方案。
建議方案選擇上,業務同學要盡量尊重產品經理的意見。主要是要維護好他的主動性,比較沒腦子的做法就是把產品經理當成寫稿的。
所以,當出現此類問題的時候,業務千萬不要在方案上糾結“到底用誰的”,這只會把雙方的精力都分散到論證各自的正確性上,可笑的是最后大家拼的是“體力”。
沒必要,只要能盡快拿到結果。
“黑貓、白貓無所謂,能最快抓耗子的就是好貓。”
05 友善的溝通方式
能做到上述的業務同學,可以說是優秀的水平了。
如果能在溝通技巧上在注意一下,那就更好了。
要知道產品經理,之所以叫做產品汪,真的是每天累成狗,對結果負責,工作沒有邊界。
要是你能在溝通之前,把需要溝通的內容提前發給產品經理,再約個溝通時間。
那本世紀最受歡迎的業務方,非你莫屬。
06 自行解決內部優先級
一個比較讓產品經理頭疼的問題,就是同一個部門有若干個需求方(共用研發資源),彼此之間的需求的預期時間存在沖突,一般情況下產品經理會主動反饋相關方自行溝通(有的時候產品也會參與)。
這是大部分公司的常態,業務同學也會認為這就應該是產品經理分內的事情。
這么說,沒毛病。
但是——太被動和消極了。
比較建議的做法是,找產品經理要一下需求池地址,主動了解目前的需求情況。
如果在找產品經理之前,就已經協調好了內部的需求優先級,相信我,產品經理一定會“以身相許”的。
太體貼人了!
07 善用敏捷通道
上述表達的都是常規性的需求,周期比較完成和嚴謹。
還有一類比較特殊的需求,工程成本很低(改個文案、改個圖片、調整各大小等等),個體價值不明顯,但數量多了又對用戶體驗很有傷害(價值逐漸體現),此類被稱為“敏捷需求”。
敏捷類需求的處理邏輯為“快速響應,持續迭代”:快速響應,換句話將就是只對需求做最直觀的判斷,甚至直接以業務方的為準;持續迭代,指一般的敏捷需求都會采用“周迭代”的方式,批次不斷進行優化。
業務同學應該善于利用這個通道,盡量為自己的需求,找到一個成本很低的方案。
08 及時表達感激
一旦通過業務的方案評審,產品經理就要推進工程團隊盡快啟動。
整個產研團隊后續還要經過工程評審、進度review、聯調測試、工程驗收、業務驗收、上線通知等等諸多環節,保證如期履約。
這個階段,業務同學除了要重視測試的驗收,做好風控以外,尤其要在意上線通知階段,不管結果如何,一定要在對應的郵件回復表達對過程的感激。
當然,后續有正向結論的時候,要再進一步肯定產研團隊的價值,為后續的合作,奠定一下感情基礎。
寫到最后,想起前兩天看到的一句話,獻給那些追求卓越的業務同學:
人生就是場馬拉松,只要你愿意做出改變,任何地方都可以是起點。
本文由 @吳天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15644.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