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日韩中文无码有码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夜-高清极品美女毛茸茸-欧美寡妇性猛交XXX-国产亚洲精品99在线播放-日韩美女毛片又爽又大毛片,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视频下载,欧美疯狂xxxx吞精视频

有趣生活

當前位置:首頁>職場>副職談心經(jīng)(心經(jīng)的獨特心法)

副職談心經(jīng)(心經(jīng)的獨特心法)

發(fā)布時間:2024-01-24閱讀(13)

導讀不經(jīng)風雨,怎么見彩虹?但有些風雨過后,見到的不是彩虹,而是傷痕累累,最典型的就是領導的打擊。比如,2019年,南京郵電大學一名研究生,不堪導師的長期辱罵,最....

不經(jīng)風雨,怎么見彩虹?

但有些風雨過后,見到的不是彩虹,而是傷痕累累,最典型的就是領導的打擊。

比如,2019年,南京郵電大學一名研究生,不堪導師的長期辱罵,最后在實驗室自焚。

當然,這里的“領導”不一定指老師、上司和長輩,也可能是比較強勢的同齡人。

比如,“北大女生包某自殺事件”,“翟某某逼死程序員丈夫事件”,這類PUA事件也符合被領導打擊的邏輯。

副職談心經(jīng)(心經(jīng)的獨特心法)(1)

領導的殺傷力為什么那么大?

因為名正言順,明明是你錯了,你怎么反駁?好像不能反駁。

因為積極上進,錯了就要長記性,順便也會記住難受的情緒,好像不能忘懷。

因為謹小慎微,出了錯就怕再出錯,于是越來越謹慎,甚至有點強迫癥。

因為自我反省,如果被領導多批評多次,自己也會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有點抑郁。

由此可見,除了領導有意無意的傷害,我們的良好習慣也放大了這種傷害的效果。

與此同時,“教師不得打擊、辱罵學生”,“家長要善于鼓勵孩子”,早期的溫暖環(huán)境對你百般呵護。

但等你成年以后,卻沒有多少人會在乎你的感受,這種反差也會加劇我們的痛感。

怎么辦呢?

其實,這種事情古已有之,早就為我們提供了參考。

在古代,伴君如伴虎,被皇帝打擊的士大夫,比你的處境還要惡劣。

他們很多人出生名門,也算是人中龍鳳,但依然會被皇帝和奸臣敲打,一不小心就貶到窮山僻壤,甚至還會有性命之憂。

他們是怎么調(diào)整心態(tài)的呢?

主要靠佛學修煉,這也讓佛學在中國落地生根。

這就不得不提到一部最流行的佛經(jīng)--《心經(jīng)》。

很多儒生和百姓,都是靠抄寫和誦讀這部經(jīng),來鍛煉內(nèi)心,消解痛苦。

這也成就了書法界的一道奇觀,尤其是唐朝以來,留下了大量的《心經(jīng)》書法作品,價值連城。

但我們在乎的,不是它的藝術(shù)價值,而是它的思想價值。

這張舊船票,還能否解決現(xiàn)代人的新問題?

答案是肯定的。

甚至可以說,只有讀懂了《心經(jīng)》,我們才能掌握最合適我們這個民族的心理調(diào)節(jié)方法,從而輕松化解領導打擊帶來的傷痛。

副職談心經(jīng)(心經(jīng)的獨特心法)(2)

1、最符合中國人的心法

古人的心理問題,一般都是靠宗教人士來解決的,東西方皆如此,但方式不同。

西方主要是靠教堂來解決,比如集體禱告、個人祈禱、找個神父懺悔。

比如,《非誠勿擾》里面,葛優(yōu)去找神父懺悔,由于內(nèi)容太多直接把神父搞崩潰了。

神父跟葛優(yōu)的朋友抱怨:我們教堂太小,容不下他這么多罪惡。

找神父懺悔或告解,發(fā)展到現(xiàn)代,就衍生出心理咨詢的形式,只不過神父變成了心理醫(yī)生或咨詢師。

但這是西方的主流心理調(diào)節(jié)法,不是中國的。

中國古人的心理調(diào)節(jié),主要靠自我修煉,其他人只是輔導。

我們雖然也有僧侶和道士,但他們主要負責啟發(fā)和傳授經(jīng)驗,不負責解決具體問題。

悟與不悟,取決于你自己。

正是因為這樣的文化基因,我們?nèi)匀徊涣晳T心理咨詢,而喜歡自我探索。

《心經(jīng)》就是這樣一部幫助你自我探索的書,最流行的是唐玄奘的版本,只有短短260個字。

這么一點內(nèi)容,怎么可能解決心理問題?

那你要看它是怎么誕生的。

唐貞觀23年,唐太宗身體每況愈下,而且常做噩夢,于是他把玄奘法師請到身邊。

玄奘法師也盡心盡力,每日向唐太宗傳授佛法,但佛法博大精深,皇帝難以消化,時間也不允許。

玄奘法師就想到了梵文的《心經(jīng)》,它雖然叫經(jīng),但其實是一本大部頭佛經(jīng)的濃縮版。

于是,玄奘法師連夜將其翻譯出來,該經(jīng)書短小精悍,而且朗朗上口。

第二天,玄奘法師呈上翻譯好《心經(jīng)》,為唐太宗誦讀講解。

唐太宗聽完之后,老淚縱橫,他在想什么,沒有人知道。

不管如何,唐太宗慢慢冷靜下來,三天后平靜離開。

唐玄奘也因此得到了唐中宗的嘉獎,他翻譯的《心經(jīng)》也逐漸擴散到民間,成為最流行的版本。

副職談心經(jīng)(心經(jīng)的獨特心法)(3)

由此可見,《心經(jīng)》原本就是為調(diào)節(jié)心態(tài)而生的。

有人就有疑問了:唐太宗一代雄主,打遍天下無敵手,還被尊為天可汗,已經(jīng)是最大的領導了,怎么還會郁悶?

其實很簡單,皇帝是人不是神,也有屬于他的煩惱。

比如,魏征就能讓他火冒三丈,還不能殺,即使貴為皇帝也不能為所欲為。

再比如,戰(zhàn)功赫赫也不能挽救身體衰老,榮華富貴最后什么都帶不走,誰不想再活五百年?

他的領導也許是民心,也許是子孫,也許是身體,也許是上天。

既然唐太宗都有煩惱,文人士大夫就不會少,底層百姓的就更多。

既然有這么個好藥方,大家當然都想得著,《心經(jīng)》就這樣慢慢就傳開了。

好,就算你是為調(diào)節(jié)內(nèi)心而生,皇帝老子也用你,但也不能證明你有效?。?/p>

對,這就是《心經(jīng)》的方式。

它只負責啟發(fā),悟與不悟,有效還是無效,全看你自己。

比如,蘇東坡與佛印禪師同游靈隱寺,他們來到觀音像前。

望著觀音菩薩的塑像,蘇東坡突發(fā)奇想:“凡夫拿著念珠是為了念誦觀音,怎么觀音菩薩也拿著念珠,她是為念誰?”

佛印禪師解答:“念誦觀音”。

蘇東坡疑惑:“觀音菩薩為什么要念誦觀音?”

佛印禪師回應:“因為她比誰都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p>

這就是中國人的教育辦法,特別強調(diào)悟性。

聽起來好像是推卸責任,但這是符合實際。

別人能教你一套劍法,但你能不能使用,取決你自己。

你是核心,劍法是輔助的。

那么,劍法本身有沒有問題呢?

也有,那就是年代久遠,它可能太難懂了。

副職談心經(jīng)(心經(jīng)的獨特心法)(4)

2、最難懂的背景

《心經(jīng)》難懂嗎?

難懂。

最難懂的是它的背景,主要有三個,需要提前交代一下。

第一,難懂的神話人物

《心經(jīng)》原本有多個版本,光主流的就有七個,只不過玄奘法師的最有名,是最簡潔的版本,把故事背景都省掉了,上來就是直接對話,朗朗上口。

你看馮小剛拍的《唐山大地震》,片尾曲就是王菲演唱的《心經(jīng)》,天籟之音,讓人平靜。

意境是有了,但理解還是有難度,因此我們需要還原一些故事背景。

綜合多個版本看,整部《心經(jīng)》其實就是觀世音菩薩(也稱觀自在菩薩)和舍利弗(也稱舍利子)的對話,佛陀釋迦摩尼也在現(xiàn)場。

觀世音菩薩我們熟,每年暑假的《西游記》里都有,滿臉慈悲,和藹可親,拿著個凈瓶飛來飛去,隨時準備救苦救難,是在中國知名度最高的菩薩,沒有之一。

舍利弗我們可能有點印象,一個是他的出生地——那爛陀,對,就是玄奘法師西天取經(jīng)的那個地方,那里建了一座當時最有名的佛學院——那爛陀寺。

另一個是他的工作成果,如果大家讀過《金剛經(jīng)》或了解一點佛陀的經(jīng)歷,就知道佛陀經(jīng)常在一個叫“孤獨園”的地方講課,這個園子誰設計和監(jiān)工的?就是這位舍利弗,說明他非常能干,而且深得佛陀信任。

其實,舍利弗是佛陀的大弟子,也是佛陀最為稱贊的弟子,被稱為“智慧第一”,其地位相當于孔子門下的顏回,其結(jié)果也類似顏回,都早于老師去世。

之所以說《心經(jīng)》是神話,是因為對話的主角穿越了時空。

觀世音菩薩在佛陀出生前早已圓寂,而舍利弗是佛陀的親授弟子,兩人都不在一個時代,怎么可能直接對話呢?

但作為神話,他們可以。

知道了這個秘密,很多同學就疑惑了:兩個神話人物的對話,能夠當真嗎?能解決我們的現(xiàn)實問題嗎?

這個其實不用擔心,牛頓的三大定律是在假設中推演出來的,西方經(jīng)濟學也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上,只要邏輯自洽,道理能在現(xiàn)實中驗證,那就能拿來解決真問題。

我們要關心的是這個道理,而非神話。

更何況雖然說是神話,但也并非完全是神話。

副職談心經(jīng)(心經(jīng)的獨特心法)(5)

第二,難懂的隱喻。

所有的神話,都是隱喻。

隱喻有兩個特點:

一是有啟發(fā),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啟發(fā),因此應用范圍廣,而且長久不衰,比如我們常用的成語“刻舟求劍、守株待兔”,原本是寓言故事,但至今依然有價值;

二是有韻味,表達含蓄,值得反復回味,百讀不厭,但也會因為藏得太深,而難以理解,舉兩個例子說明。

第一個例子,日本有個英語老師問學生:英文的“I love you”,在日文語境下該怎么翻譯?

學生們都是直譯:我愛你。

但老師給出的答案是:今晚的月色真美。

前者直接明了,但后者含蓄有韻味,這就是東方式的語言。

第二個例子,有人問禪宗六祖惠能:我常聽人說,只要口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事是真的嗎?

惠能回答:這種說法出自釋迦摩尼佛,是用來啟發(fā)凡夫的。經(jīng)文中也明確記載,那地方距離我們這里有十萬八千里。

惠能解釋道:但這只是表面意思,如果迷茫,人就身處東方穢土;如果開悟,處處都是極樂世界。

惠能接著說:如何才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呢?先除去十大惡念,就是走了十萬里;再除掉八大邪見,就是又過了八千里。

你看,因為藏得太深,人們就會誤解佛陀的本意。

那么,《心經(jīng)》里面有什么隱喻呢?

最大的隱喻,就是前面的兩個角色:觀世音菩薩(也稱觀自在菩薩)和舍利弗(也稱舍利子)。

觀世音菩薩有什么特點?

千手千眼、萬千化身,我記得有一年春晚的舞蹈《千手觀音》,十分震撼,那就是她的民間形象。

除此以外,還有“救苦救難、有求必應”的特點。

于是,就有人疑惑了:我在人間受苦的時候,菩薩在哪里?說好的“有求必應”,怎么沒來救我呢?

我的答案是:你在人間受苦的時候,菩薩就在地獄。

因為菩薩只是隱喻,她是每個人的潛意識。

為什么“千手千眼、萬千化身”?

因為你的千萬次動手,都是她的觸動;你的千萬次觀看,都是她的感知。

為什么“救苦救難、有求必應”?

因為你的苦難,就是她的感受;你的所求,就是她的反應。

為什么叫“觀世音、觀自在”?

因為你對世界的感受,你對自己的感受,都是她的感受。

再比如,《心經(jīng)》開頭第一句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p>

為什么用一個“照”字?

因為你內(nèi)心通透時,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那就如同陽光照亮了內(nèi)心。

在這種境界下,你當然沒有了苦惱。

那么,舍利弗又是誰呢?

就是那個聰明能干的你,也就是你的顯意識。

無論是做題還是做設計,無論是看小說還是看佛經(jīng),靠的都是他。

但我們都知道,顯意識能告訴我們理性做事方法,但不能告訴我們?nèi)绾握{(diào)節(jié)情緒。

怎么辦呢?

我們需要潛意識和顯意識對話,只有他們達成一致了,你才能內(nèi)心通暢、知行合一。

比如,你說你想開心一點,不想糟糕的事,但是你做不到,為什么?因為只有顯意識表態(tài)了,潛意識并沒點頭,你就自然做不到。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我問你:什么是“從心所欲不逾矩”?

不是“隨心所欲,想干啥都不會破壞規(guī)矩”;而是“根據(jù)潛意識的需求來,也不會超越規(guī)矩”。

比如,你在路上開車,突然前面跳出一只小狗,你就會馬上踩剎車,可能一秒都不到。

這個下意識的動作,就是你在開車這件事上的“從心所欲不逾矩”,靠的就是你的觀音菩薩。

你看,一千多年前的《心經(jīng)》,對心理的認識是很先進的,而且定位也更高。

副職談心經(jīng)(心經(jīng)的獨特心法)(6)

第三,難懂的定位。

《心經(jīng)》絕非普通心法,它的定位不一般。

先普及一下佛學的基本概念:羅漢、菩薩和佛,原本是梵文的音譯。

羅漢的本義是自覺者,即自己已經(jīng)覺悟的人,相當于三好學生;

菩薩的本義是覺他者,即還能讓他人覺悟的人,相當于特級教師;

佛的本義是覺行圓滿者,即覺悟和修行徹底圓滿的人,相當于教育家。

然后我們可以這么理解:舍利弗相當于三好學生,觀世音菩薩相當于特級教師,《心經(jīng)》講的是菩薩道,也就是:特級教師的心法。

掌握了特級教師的心法,有什么好處呢?

你從就能解決自己和別人的情緒問題,而且一通百通。

這么大的好處,誰不想要?

只不過,聽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羅漢和菩薩,看起來就是個級別問題,其實是個類別問題。

根據(jù)前面的隱喻,羅漢其實代表顯意識,而菩薩代表潛意識。

前者是知識和理解層面,后者是習慣和習性層面。

比如,你家小孩做作業(yè)很粗心。

你就會說:你細心一點嘛。

你說的也對,他也聽懂了,但不解決問題。

他的羅漢也知道要細心,但是他的菩薩沒養(yǎng)成細心的習慣,你讓他咋辦?

最好的辦法就是練唄,次數(shù)多了就自然會了。

為什么《心經(jīng)》很短,含義也不復雜,但很多人會讀無數(shù)遍?

因為需要練。

因此,《心經(jīng)》的定位,其實不是讓你成為菩薩,而是訓練你的菩薩。

你的菩薩一直都在,只是需要不斷練習。

練習什么?

《心經(jīng)》的方法論。

副職談心經(jīng)(心經(jīng)的獨特心法)(7)

3、《心經(jīng)》的方法論

如何搞懂《心經(jīng)》的方法論?

套用我們都熟悉的那個段子:把大象放進冰箱需要幾步?

三步。

第一步,把冰箱門打開;

第二步,把大象放進去;

第三步、把冰箱門關上。

《心經(jīng)》的方法論也分為三步:

第一步,把思維打開

《心經(jīng)》的第一步就是五蘊皆空。

哪五蘊?

色、受、識、想、行。

我們都熟悉的是“色就是空”,其實“受識想行”也是空。

不知道大家看出來了沒有?我更改了一個順序,主要是為了方便解釋。

都是陌生詞匯,太難理解了,逐個解釋也太枯燥了,我通過方便理解的順序串起來講。

大家多少總了解點人工智能吧?

人工智能是通過計算機實現(xiàn)人腦的思維能力,包括感知、決策以及行動這三部分,其實也是三個步驟。

其中,感知是感和知的組合,即接受和識別,其實是兩步。接受到的不一定能識別,比如我們的眼睛接受到了紅外線,但是我們看不見,因為我們眼睛沒有識別紅外線的能力,但蛇的眼睛可以。

因此,人工智能和人腦的思維能力,其實可以分為四部分,也是四步:接受-識別-決策-行動。

除了我們的思維能力,還應該有思維的對象,也就是外界的物質(zhì)信息,比如物質(zhì)的圖像、聲音、溫度、味道等等。

我們的思維能力加上外界物質(zhì)信息,合起來就是五個部分:信息-接受-識別-決策-行動。

色、受、識、想、行,就類似信息(或信息刺激)、接受、識別、決策(或思考)、行動(或反射)。

那么,什么是空?

《心經(jīng)》上說: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很多人都誤解了,說空是世界的本質(zhì),因為永恒存在、永恒清凈、永恒不變,所以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而我要說的是,空只是客觀看待世界的手段,看待世界沒有偏見,甚至超越是非判斷。

什么叫不生不滅?

是不去判斷生,固然也不認為是滅。

同樣,不作污垢和清凈的判斷,也不作增和減的判斷。

太難理解了,我們舉個例子。

香港有一部經(jīng)典電影,大家可能不熟悉,叫《空山靈雨》。

這部作品深深地影響了后來的武俠電影,比如《藏龍臥虎》。

《空山靈雨》里面有個橋段:

老主持即將圓寂,想選一個接班人,就想考考三個弟子,讓他們各打一桶清水來。

大徒弟和自己的小弟,在河邊打了一桶水,然后把臟東西舀出來;

二徒弟和自己的小弟,用瓢在河邊舀水,然后用布過濾后,倒進水桶;

只有三徒弟是一個人去打水,他隨便打了一桶水,然后盤腿而坐,心如止水。

立意高下,當下立判。

只有三徒弟做到了“不垢不凈”。

禪意太深?那我們再舉一個例子。

這個故事大家都熟悉,但含義并非真了解。

有一天,佛印禪師教蘇東坡坐禪。

蘇東坡突然發(fā)問:禪師,您看我的姿勢,怎么樣?

佛印心平氣和答:像一尊佛。

看蘇東坡很開心,佛印也問:居士,您看我的姿勢,怎么樣?

蘇東坡譏諷道:像一坨牛糞。

佛印聽了,也很開心。

回家后,蘇東坡將這段斗法的經(jīng)歷,得意地告訴了蘇小妹。

蘇小妹說:哥哥,你輸了。禪師心中有佛,所以他看你像佛;而你心中有牛糞,所以你看他像牛糞。

正因為蘇小妹的點評,幾乎所有人都接受了這個觀點。

其實哪是這回事,佛印為什么開心?

因為佛印超越了是非判斷,自己的潛意識知道,自己不在乎像佛還是像牛糞。

佛印做到了“不垢不凈”。

我們再結(jié)合五蘊,舉一個例子。

比如,領導說,你怎么這么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一般的思維過程是這樣的:

那是否定信息,而且當面刺激我,這是對我人格的侮辱,又被罵了怎么辦,算了忍著吧。

當然,實際過程比這個短,你可能感覺不到這個過程,但潛意識已經(jīng)傷痛了,所以你只感覺自己不舒服。

如果你五蘊皆空,思維過程就是這樣的:

那僅僅是句評價,只是當面反饋給我,笨和聰明沒有區(qū)別也不是重點,錯了就改,眼下最重要的是解決問題。

你看,這個思維過程,就平緩很多,沒有無效的損耗。

比如,有很多朋友在網(wǎng)上問:我如何變得沉穩(wěn),處變不驚?

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你思維過程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超越是非判斷。

超越之后干什么呢?把精力放在事情的重點上。

你看,超越或空只是手段,如何解決問題才是目的。

如果把空當目的,那就是假佛系,就是阿Q式的自我欺騙。

如果一個人什么都不在乎,也不解決實際問題,還自得其樂。

這樣的人生,與咸魚有什么區(qū)別?

因此,最好的修行就在人間。

我們需要不是遠離瑣事麻煩事,而是通過超越是非判斷來打開思維,然后根據(jù)事物的本質(zhì)來解決問題。

任何時候,你最大的障礙,永遠是你自己。

副職談心經(jīng)(心經(jīng)的獨特心法)(8)

第二步,把雜念清空。

一米寬的木板,如果放在地上,你走來走去,沒什么問題。

如果把它放在兩座高樓之間,你就走不下去。

為什么?

因為分別心,佛家管這個叫雜念。

比如,俄國作家契科夫有一篇短篇小說,叫《小公務員之死》。

講的就是一個小公務員,在戲院看戲的時候,一個噴嚏把唾沫星子濺到了將軍的光頭上。

然后,他就胡思亂想,這個將軍要對我怎么樣?可能會怎么處理我?

最后活活把自己嚇死了。

這就是雜念太多,增加心理上的內(nèi)耗,最后不堪重負。

而《心經(jīng)》的第二部分,一開頭就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

什么意思?

就是要把你顯意識知道的概念,都去除掉。

那玩意是拐杖,需要的時候才用,不需要的時候就不要想。

有句話不是說嘛,如果你手中只有一把錘子,那么你看什么都像是釘子。

再結(jié)合實際例子。

比如,你高考考砸了,進入了一所很不怎么樣的大學,你怎么調(diào)整心態(tài)?

清空自己的雜念,尤其是偏見。

學校不好,人生就完了嗎?

不是啊。

人家馬未都也沒上過大學,也很有學問,而且很有成就。

因此,需要把大學的好壞清空,把精力放在能力提升上。

毛主席說: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

其實也是個意思。

副職談心經(jīng)(心經(jīng)的獨特心法)(9)

第三步,邁開腿。

心經(jīng)的最后部分,很多人沒看懂。

我最開始還以為是《聰明的一休》的歌詞,看起來像“咯嘰,咯嘰,咯嘰咯嘰”。

其實它是“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p>

因為是梵文咒語的音譯,據(jù)說有法力,所以不翻譯。

其實這哪是咒語,分明是催促你行動的號角。

方法論再好,如果沒有行動,一切都等于零。

那怎么行動呢?

就在眼前的小事上就開始。

比如,你坐地鐵的時候,看到一個姑娘,長的比你漂亮,年紀輕輕就挽著一個LV包包。

你什么都沒說,但你的潛意識可能翻起嫉妒心,憑什么呀?老娘這么辛苦,你咋這么輕松?

心態(tài)就不平衡了,怎么辦?

趕緊練習起來:色即是空,不垢不凈,不好不壞。

然后想想眼前的還有什么事,重點是什么,該怎么辦。

這才是《心經(jīng)》的落腳點,趕緊邁開腿,行動起來。

副職談心經(jīng)(心經(jīng)的獨特心法)(10)

4、結(jié)語

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我在想,能不能在十五歲就開始練。

怎么練?

從小就關照自己的“菩薩”,修煉內(nèi)心、知行合一,這不是迷信,而是東方智慧的結(jié)晶。

《心經(jīng)》不是心法,而是我們的文化基因,在集體主義下平衡心態(tài)的基因。

也許有一天,古代士大夫心平氣和、處變不驚的民族性格,又回來了。

也許,自在而灑脫的大智慧,從來都不在我們的彼岸,而就在我們的骨髓里。

你覺得呢?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15721.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