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類吃滅絕的動物只用了100年(為什么沒有進化出以人類為食的動物)
發布時間:2023-12-25閱讀(18)
<span class="answer">導讀</span>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生存的本質就是維持自身高度有序的正常運轉,如果哪一天無法抵抗身體趨于混亂,那么生命也就終結了。人類能給予動物的“有序”價值極低,以人類為....<p>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生存的本質就是維持自身高度有序的正常運轉,如果哪一天無法抵抗身體趨于混亂,那么生命也就終結了。人類能給予動物的“有序”價值極低,以人類為食是一種吃力也討不了太多好處的事情。</p><p><img alt="被人類吃滅絕的動物只用了100年(為什么沒有進化出以人類為食的動物)(1)" src="http://img.mrbolt.cc/uploads9/3/pgc-image/fb6b8c70d30642a8bed3b27eae95dca6.jpg"/></p><p>如果可以任意選擇獵物的話,人類絕對是下下策。更直白的解釋就是:從人類身上能獲取的能量更接近于食草動物的腐肉,不是迫不得已誰也不愿意吃腐肉。</p><h2>人類是高度有序的生物</h2><p>我們為什么要吃東西?從本質上講,并非為了健康或者攝取營養,而是為了獲得能量。生命是一個人類都無法利用化學元素制造出來的、高度有序的機器。在生命體內,數以百萬億的細胞時時刻刻都在自發地發生復雜的化學反應,高度分工協作。這個機器運轉并不是依靠電能,而是需要葡萄糖來制造能量供應全身的細胞的代謝,組織器官的運轉,系統的循環。</p><p><img alt="被人類吃滅絕的動物只用了100年(為什么沒有進化出以人類為食的動物)(2)" src="http://img.mrbolt.cc/uploads9/3/pgc-image/7b6b92254ac44995877d3366756de3c7.jpg"/></p><p></p><h2>動物活著就是在對抗熱力學第二定律</h2><p>熵增定律是熱力學第二定律,意思是在任何一個孤立系統里,總體的混亂程度,只會增大不會變小,直到達到混亂的最大化。熵,即混亂的程度,負熵,即混亂程度的減少。</p><p><img alt="被人類吃滅絕的動物只用了100年(為什么沒有進化出以人類為食的動物)(3)" src="http://img.mrbolt.cc/uploads9/3/pgc-image/fd23c263f1ff49cfb0753518d48e7857.jpg"/></p><p>如果在一杯水里滴入一滴墨,然后把它封閉起來,不受外界干擾,形成一個新的孤立系統。一開始墨擴散的并不快,墨分子之間還是緊密的集中在一起,比較有序,甚至我們還可以把帶著部分水的墨,從水中舀出來。慢慢水和墨分子會自發向對方的空間擴散開來,最終達到一個平衡,墨(分子原子)會和水完全混合在一起,混亂最大化,再也不會擴散了,此時要想把墨舀出來是不可能的。從有序到混亂的過程就是熵增定律。例如:石頭會慢慢風化,鐵會生銹,<strong>蘋果和尸體會腐爛。</strong></p><p><img alt="被人類吃滅絕的動物只用了100年(為什么沒有進化出以人類為食的動物)(4)" src="http://img.mrbolt.cc/uploads9/3/pgc-image/b40681af38a04308b1d93212b26eccaf.jpg"/></p><h2>生命以負熵為食</h2><p><strong>對于動物來說,更高效的獲取能量,更有利于生存。</strong>薛定諤在其《生命是什么》一書中有一句話:“生命以負熵為食”,即生命需要從外部攫取負熵來維持自身的穩定和秩序。如果你能理解這個定律那么就應該能想到,生命這么有序的結構本不該出現。地球上生物的演化從單細胞生物到人,生命一直在大自然中朝著更有序、更復雜方向演化,這似乎與定律相違背。</p><p><img alt="被人類吃滅絕的動物只用了100年(為什么沒有進化出以人類為食的動物)(5)" src="http://img.mrbolt.cc/uploads9/3/pgc-image/6e4b7550a2c44d5db29d2d1926c2dfe4.jpg"/></p><p>生命之所以會逆熵增進化,因為它們并非孤立系統,一直在外界汲取“負熵”。任何生命都需要汲取高品質的負熵。</p><p><img alt="被人類吃滅絕的動物只用了100年(為什么沒有進化出以人類為食的動物)(6)" src="http://img.mrbolt.cc/uploads9/3/pgc-image/5e36c8b919fb4258a1ac3c761c56c2fc.jpg"/></p><h2>食物鏈</h2><p>負熵主要來源于太陽,為了維持體內的秩序動物需要從食物中獲得能量、攫取負熵。植物則在陽光中攫取負熵。植物作為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到太陽能,動物通過攝取植物的負熵,更高一級的動物攝取低級動物的負熵,無數的生物組成了一個食物鏈,然而這個過程轉化率極低。</p><p><img alt="被人類吃滅絕的動物只用了100年(為什么沒有進化出以人類為食的動物)(7)" src="http://img.mrbolt.cc/uploads9/3/pgc-image/c4c287f9b2dd40639d46e81304f39b6a.jpg"/></p><ul><li>能量轉化,熵增大</li></ul><p>從能量金字塔看,1000kg草能養100kg食草動物,最終只能養活1kg大型貓科動物。動物都會吃比自己熵小的生物,但一般動物沒有吸收太陽能的能力,食肉動物也不能有效吸收植物中所含的能量。獅子無法直接去吃草,因為進化過程中獅子的胃無法消化大量纖維食物,獅子的味覺基因也無法讓它適應植物,最主要的是它吃草沒有兔子吃草轉化效率高,對于它來說不如直接吃兔子或者狼來的劃算。</p><p><img alt="被人類吃滅絕的動物只用了100年(為什么沒有進化出以人類為食的動物)(8)" src="http://img.mrbolt.cc/uploads9/3/pgc-image/2d2e452d1c4945eeb6e4ca05bc1bce65.jpg"/></p><p></p><ul><li>例子:走上歧路的大熊貓</li></ul><p>大熊貓是食肉動物,只是環境變化獵物的減少,導致它進化錯了方向,味覺基因的變異和腸道的變異使得它可以適應竹子。成年大熊貓,每天要花15個小時,吃掉18千克的竹子。</p><p><img alt="被人類吃滅絕的動物只用了100年(為什么沒有進化出以人類為食的動物)(9)" src="http://img.mrbolt.cc/uploads9/3/pgc-image/3b2649f52f7b4b7b842b5b993a4c6403.jpg"/></p><h2>為什么不以人類為食</h2><p>人類也是食肉動物,即使吃蔬菜,也不能有效的吸收蔬菜的營養。我們和獅子、老虎等動物同為頂級消費者,都是高度有序的物種,所以人類對于它們來說并非高品質負熵流。只有在極端的環境下,迫不得已才會以人類為食。</p><p><img alt="被人類吃滅絕的動物只用了100年(為什么沒有進化出以人類為食的動物)(10)" src="http://img.mrbolt.cc/uploads9/3/pgc-image/7cf5a17d001642eb92c98616c6aa2974.jpg"/></p><p>我們經常能聽到老虎獅子吃人,甚至是食草的河馬吃人。在遠古時期,也有證據表明,當時的部分直立人并非頂級消費者,劍齒虎常常以他們為食物。</p><p><img alt="被人類吃滅絕的動物只用了100年(為什么沒有進化出以人類為食的動物)(11)" src="http://img.mrbolt.cc/uploads9/3/pgc-image/c1cf0a07949f40e5b0aec34f703fe20d.jpg"/></p><p>從進化論的角度看,因為同為頂級消費者,吃人來對抗熵增的效率并不高。如果某個生物發生味覺基因變異,喜歡吃人。它就如同大熊貓,需要在捕獵和吸收能量花更多的時間。捕獵會產生能量損耗,因為效率低,所以要尋找和獵到足夠的數量的人,產生更多的排泄物。而它的同類每天花很少的時間,獵捕一只食草動物就能完成當日所需食物。可見食人的個體會慢慢被淘汰掉,所以地球上很難出現專門以人為食的動物。</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