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1)
人才,強國之根本、興邦之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人才隊伍建設擺在突出位置,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領導推動新時代人才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蘭州大學始終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關于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戰略新舉措和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視察我校時提出的“在西北辦好一流大學”的重要指示精神,緊扣育才、引才、用才、留才全鏈條全環節集中發力,堅持自主培養和開放引才相結合,引領各類人才各展其能、各盡其才、才盡其用,營造人才成長沃土,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形成了薪火相傳、人才輩出的生動局面。
堅持黨管人才,人才隊伍建設進入快車道
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始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充分發揮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優勢,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學校事業發展的基礎性、全局性、關鍵性、引領性工作,擺在學校事業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統一領導、系統謀劃。先后2次召開全校人才工作會議,制定《中共蘭州大學委員會關于新時代全面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蘭州大學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人才工作的實施意見》,不斷建立健全有利于吸引、留住和激勵人才的體制機制,搭建人才隊伍建設的“四梁八柱”。

2018年蘭州大學人才工作會議

2022年蘭州大學人才工作會議
這十年,學校不斷完善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建設,成立了人才工作領導小組、人才引進工作領導小組,獨立設置黨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形成了既有統一領導、又有分工協作,既同向發力、又各專其職的新時代人才工作格局。學校不斷強化“人才是第一資源”“人才引領發展”理念,構建起黨委統一領導,人才部門牽頭抓總,職能部門密切配合,校院系所主動作為,全校廣泛參與的人才工作局面,形成了人才隊伍建設的強大合力。
這十年,學校不斷加強對人才的政治引領,切實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人才發展優勢,通過制定政策、創新機制、改善環境、提供服務,為一切有志成才的教職工提供更多發展機遇和更大的發展空間。扎實推進黨建、學術“雙帶頭人”培育工程,積極探索“院士 支部”“帶頭人 支部”“野外臺站 支部”等模式,引導人才自覺履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崇高使命。加強黨情國情民情培訓,引導人才深入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理想信念,增進政治認同。


學校舉辦高層次人才研修班
堅持育引并舉,隊伍規模質量大幅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前瞻性謀劃學科人才布局,不斷夯實理學等優勢學科的隊伍基礎,強化工科領域的人才培育引進工作力度,加快哲學社會科學、醫學等學科后備人才梯隊建設,通過不斷推動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加強優秀人才集聚。
這十年,學校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努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立了更加符合學校特點、貼近國際通行慣例的人才引進規范,按照領軍人才“按需設崗、精準引進”,青年人才“公開招聘、競爭入職”的原則,加強關鍵崗位領軍人才的重點引進和優秀青年人才的儲備。實施“青年研究員”“萃英博士后”制度,吸引了一批具有潛力的優秀青年人才來校從事科研工作,按照使用、培養相結合的方式,推動青年人才快速成長、脫穎而出。創新柔性引才機制,全力推進院士、外聘高級專家隊伍建設,發揮高端人才以才引才、以才育才、以才聚才的頭雁效應和引領作用。健全人才引進“四級把關”機制,強化教師黨支部的政治功能,嚴把教師政治關、師德關。
這十年,學校更加重視創新團隊建設和青年人才培養,著力以大團隊、大平臺、大項目支持創新人才培養,打造“卓越領軍人才 青年拔尖人才 優秀青年人才”的高水平創新團隊。強化青年人才跟蹤培養,在資源配置、人才計劃申報、評獎評優等工作中進一步向青年人才傾斜,建立符合青年人才發展特征的重點支持政策、個性管理制度、科學評價體系。設立“萃英伯樂獎”,充分發揮院系發現人才、吸引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的積極性,切實激發院系育引人才主體作用和內驅力。

學校表彰首屆“萃英伯樂獎”先進個人
這十年,全職引進人才939人,其中高職人員660人;學校教學科研人員由1846人增加到2368人,高職人員比例由54.9%提高到73.1%。45歲以下青年教師占比為63.5%,最高學位獲得單位為外校的教學科研人員占比為48%,博士學位獲得者占教學科研人員的80.7%,隊伍結構趨于合理,符合一流高校發展趨勢。新增中國語言文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醫學、信息科學與工程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4個,基本實現了一級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全覆蓋,新增進站博士后486人,獲批國家博士后資助項目94項。

教職工規模情況

教學科研人員中高職人員占比情況

45歲以下教學科研人員情況

獲得博士學位的教學科研人員情況

新增博士后科研人員進站情況

2021年人社部副部長湯濤一行調研博士后工作
堅持聚焦一流,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
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不斷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打造隊伍“雁陣格局”。通過推動樹立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加大有組織的科研、改革評價制度等多種方式,培養造就基礎理論功底扎實、教學能力突出、具備原始科學創新和技術實踐能力的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領域人才,以及育人水平高超、具備系統理論創新和善于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哲學社會科學、文化藝術領域人才。
這十年,學校以國家重大人才計劃為牽引,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強化人才計劃初期推薦、中期跟進、后期服務工作,人才部門與專家團隊高效銜接指導;優化人才發現機制,將日常表現、學院推薦、同行評價相結合,選拔推薦業績突出的學科領軍人才和潛力突出的青年優秀人才;提高服務人才脫穎而出的能力,根據不同人才計劃的邊界條件,為人才提前補短板、強優勢。

2021年院士師生座談會

學校舉辦高層次人才聘任儀式
近年來,學校實施“萃英學者”發展計劃,按照“堅持高端引領、突出貢獻導向、改革評價機制、強化質量管理”的原則,取消學歷、論文、獲獎等剛性前置條件,突出人才品德、能力、業績導向,以科學評價、內涵驅動為核心,推行“代表作評價”和同行專家評議制度,將“萃英學者”打造成為了集聚優秀人才的平臺。學校充分利用各類省級人才計劃,營造見賢思齊、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加強領軍人才后備梯隊培育培養工作。

首批“萃英學者”聘任儀式
這十年,學校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王銳、陳發虎、黃建平、周又和4位教授當選兩院院士,院士人數達到22人;新增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選人員146人,占全校入選人員總量(170人)的86%;新增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2個;新增甘肅省各類人才項目入選人員270人次。
堅持環境營造,拴心留人的人才生態初步形成
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從事業平臺、人文環境、服務保障等方面多措并舉,不斷營造引人、留人、用人的良好人才生態。集聚人才靠政策更靠環境,比真金更比真心,我們堅持積極主動發掘人才、真誠真心愛護人才、團結服務引領人才,努力回應人才對高效優質服務的新期待,塑造一流的人才服務生態和發展環境,不斷打造人才集聚之地、人才輩出之地、人才向往之地、創新活力迸發之地。
這十年,學校千方百計為各類人才施展才華創造條件,為人才事業發展提供支撐平臺,讓人才更好地扎根蘭大、建功西部、奉獻國家。學校聚焦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鄉村振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等國家戰略需求,構筑生態學院、泛第三極環境中心、核產業研究院、動物醫學與生物安全學院等吸引和集聚人才的新平臺。立足地區資源稟賦,持續建設草學、核科學、地理學、生態學等具有顯著優勢特色的學科專業,以學科建設帶動人才隊伍發展。構筑個人價值實現與事業發展雙驅動力,瞄準國家重大戰略和關鍵“卡脖子”問題,不斷鞏固和發揚基礎研究特色優勢,開拓和發展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
這十年,學校建立健全了領導班子成員聯系服務專家制度,做好各類人才跟蹤聯系,密切思想聯系和感情交流。落實“近者悅、遠者來”的人才工作理念,積極營造尊重人才、求賢若渴的用才環境,讓人才在蘭大安身、安心、安業。深入挖掘校內外資源,加大人才工作經費投入,提供資金保障、實驗平臺空間,為人才心無旁騖鉆研業務創造良好條件。加強基礎教育建設,改善附屬小學、幼兒園辦學條件,協調解決人才子女入托入學等問題。按照“拎包入住”標準修繕人才公寓222套,優化人才安居環境。積極推進校地協同,簽署《蘭州市-蘭州大學人才合作協議》,建立校地人才工作部門定期聯絡機制,獲得蘭州市人才經費和人才公寓支持。

校領導關懷聯系人才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未來,學校將持續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以新政策感召人、以新理念凝聚人、以新機制吸引人、以新制度激發人,推動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盡展其才、人人皆可成才的生動局面,奮力推進學校事業發展再上新臺階,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來源:蘭州大學黨委人才辦
編輯:李江萍
責任編輯:彭倩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17929.html
上一篇:宮中宅斗的小說(推書宮斗宅斗)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