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職場>hr難找到工作嗎(從業10年的HRM找不到工作)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1)
人到中年,總有沒辦法言說得辛酸。
最近有一個從業10年左右的姐姐在和我聊天,字里行間充斥著迷茫與無助。
她從畢業就進了一家中小企業,兢兢業業混上了HRM。
近兩年因為疫情效益不好,她便著手換工作,原以為多年的經驗與現有的職位,會非常輕松地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卻沒想到處處碰壁。
“我記得20多歲的時候完全沒什么經驗,但很容易就通過面試了,可現在我明明更有經驗、也更專業了,但面試的時候反而各種不順”。
35歲的她,和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一起擠地鐵、趕面試、賠笑臉,卻談不攏薪資,拿不到offer。
35歲,注定會有這樣一場職業劫難嗎?

圖片來自網絡
跳槽不利是年齡限制還是自我認知不足?其實就HR就業市場來看,年齡并不是一個十分嚴格的限制條件。
小C在招聘網站搜索了北京市HRM,不管是薪資水平、崗位前景還是福利待遇都非常的可觀。


我們可以發現,年齡并不是職業發展的主要限制,反而有些崗位還會有35歲及以上的年齡要求。
但我們也會發現,同樣的HRM崗位,JD描述的內容卻完全不同,這才是問題的根本。
JD是崗位職責要求的基本描述,也是自我衡量的對標工具。它可以清晰地展示市場對崗位的職能需求。
換句話說,當市場不限制我們的基本條件時,我們的能力是否匹配它的基本需求?

我們很清楚現在的市場偏年輕化;
但同時也知道,初入行業的工作大都是基礎的事務型工作,崗位專業要求較低、內容量大、程序較繁瑣,需要付諸大量的時間和人力,屬于底層實踐。
我們知道管理層崗位跳槽并沒有那么容易;
但我們也知道這是因為公司的組織架構大多呈金字塔型,越向上層崗位越少職能要求越高,這也是體現我們專業經驗的關鍵。
所以,如果我們從業十余年卻還在面試的時候碰壁,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我們自身的能力是否真的與我們的崗位相匹配。
打破舒適圈是無奈之舉還是萬事俱備有一句老話是:晴備雨傘飽備糧。
除非我們在一開始進入職場時就選對行、選對公司并且這個公司還有一條非常完善的職業成長之路;
否則我們不可避免地會面臨跳槽的選擇。
被動面對與主動選擇,一定會蹚出兩條不同的路。

顯然,和小C交談的這位姐姐,在被迫面臨跳槽選擇時才發現,即使她已經處于HRM的位置,但她的能力遠沒有達到市場對于這一崗位的需求。
而她所認為的“有經驗、更專業”,也只是出于自我的主觀理解,并沒有經過客觀的評估。
當不得不跳出舒適圈時,問題隨即暴露。
我們以為的精通只是市場水平的了解;
我們以為的掌握只是市場水平的熟悉;
我們以為的全流程工作操盤也只是市場評估下的全流程工作參與。
所以,我們以為出發前已做好的十足準備,都只是我們在舒適圈內的有限認知。
年齡不是局限,認知才是所以,我們需要明確。
年齡絕不是定義我們處于什么位置的標尺。
決定我們能夠站在什么位置、匹配什么、獲得什么的,一定是我們的能力。
而對能力的準確認知能夠時刻提醒我們水平如何,并告知我們下一步去向何方。
我們需要的是時刻了解市場對我們的要求,而不是在面對市場打擊時感慨“年齡越大工作越不好找”。
畢竟在有些時候,年齡反而是我們不可多得的籌碼,至少大概率來說,年齡能夠代表閱歷。
只是有些人能夠把閱歷變成經驗、總結成型、并知道自己的工作生活;而有的人,就只是經歷一番,徒增談資而已。
希望35歲,我們可以清晰定位自己的職業道路,厘清自己的發展脈絡并明確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希望35歲,我們也可以時刻緊跟時代的腳步,在市場中不可替代。
希望35歲,我們可以打造自己的黃金時代。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2009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