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3)
"嗯嗯"事件:
近日,有網友發帖稱:自己微信回復了老板一個“嗯”,結果被老板批評:“和領導和客戶都不要回復‘嗯’,這是微信的基本禮儀。”

該網友認為,自己作為一個小員工,感受到了不受尊重,老板一連串大道理簡直不能理解......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有人認為,老板說得沒毛病:
@日布洛:我覺得老板說得對,但是菇涼要是覺得不理解,走也是可以的,下家希望可以找個可以嗯的公司。
@花與貓與夢:說實話,碰到這種肯耐心肯教你的老板算不錯了。有些老板可能只會在心里“呵呵”。
@我就吃的肥:沒毛病,現在進企業員工培訓都會說到這些,老板說實話也是為她好吧。
@是我本人orz:沒說錯,我給同事發工資條,有些回復收到,謝謝,有些回復嗯或一個哦就很惱,別說領導了。
@v仔小可愛:我也因為回復嗯被老板批過。從此我變成了一個嗯嗯女孩。

也有部分網友認為回復“嗯”沒問題。
@xiaochujv:剛看到這條熱搜,我剛剛給我老公發了一個“嗯”字,我老公不會覺得我煩他了吧?我有時候會在工作中使用這個詞,感覺肯定又嚴肅還在點頭。“嗯嗯”我只跟朋友用,感覺自己很可愛的樣子~每個人的理解不一樣吧。
@lNQIANA:個人覺得你都安排好了吧,回答“嗯”沒毛病啊……
@我想養只粘人的大橘貓:雖然不喜歡“嗯哦呵呵”,但是老板是說了個問句,嗯是“是”的意思吧,回復嗯嗯是“好的”的意思吧,個人覺得“嗯”放在這里更通順。不過如果老板有強調過不要說“嗯”的話自己還是應該注意。


這事情成為一個小熱鬧,可見人們還沒有全都接受“嗯”與“嗯嗯”的表達差異。
但是,畢竟“回答‘嗯嗯’是基本的微信禮儀”好像也定性了,還有知名情感博主、倫敦大學的心理學博士來背書:從職場心理學的角度看,老板的批評沒有大的問題,回復“嗯”“哦”等簡單的一個字,往往代表對他人的一種不尊重,而回復“好的”“是的”,多一個字看起來有禮貌且尊重對方,有種“上了心”的感覺。

普通勞動者必須連說兩個“嗯”的語境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怎樣樹得起來呢?
嗯一下,還是嗯兩下,對其差別,我是無感的。但經過上面的“問題化”,以及成為問題后又引出一番道理,我就有了些感受,不是覺得“嗯”和兩個“嗯”真的什么差別,而是感慨當了上級果然能夠產生特殊的話語敏感,和表達和維護這種感覺的“敏感權”。
“嗯”也好,“嗯嗯”也好,都是話語中的接受性回應,表示對對方的話語收悉且接受。收悉就是“知道了”,接受就是“就這樣辦”。顯然,與“好的”“是的”相比,“嗯”或者“嗯嗯”沒有明確的肯定、贊同之意,而只是表示接受。

要說在上司、老板、領導那里,更喜歡“好的”“是的”,而不是“嗯”“嗯嗯”,還令人容易理解,畢竟贊成與接受是不同的。但對“嗯”幾下也敏感,可能是連來幾個“嗯”有點接近于叩頭如搗蒜,多個動作即使做得馬虎,比只叩一下讓他們稍爽一點吧。
這真的是“心理學”,而不是語言本身的事情了。還要注意,這是“職場心理學”。強調職場,也就是強調有著上下級關系、科層關系這種場合。這樣的場合,與日常的人際心理學不完全一樣。日常的人際關系中,叫一聲小李或者老張,沒什么大不了,但在“職場”,稱呼就要歸到科層體系里面,整個語言模式也得變換,老板對下屬,嗯嗯可,嗯也可,不置一詞可,“說得不對”也可,但反過來,那就只能是“好的”“是的”“對”,最起碼也得是“嗯嗯”。
這種“職場心理學”,其實又可以叫“主從心理學”,是在有主人有從屬的框架下適用的一種東西,那里面有源于主從關系的敏感性或者簡直就是過敏性反應,也有源于這種關系的不敏感或假裝不敏感的反應。居主位者可以計較“嗯”還是“嗯嗯”,可以不敏感于回復還是不回復的禮儀,從屬者則必須對自己的話是否得到回復以及得到怎樣的回復,在態度上毫不敏感,而只敏感于對方的心理需要得到無微不至的照應。
這是一套多么詭異的心靈按摩術,又是一套多么嚴密的體貼進化論。

如果我們不是從主從關系出發,而是從主體間關系出發,兩個人之間怎樣說話,就會另有一套模式、邏輯和道德。如果我們用勞動心理學、勞動者心理學來代替職場心理學,可能就會認為回復一個嗯還是兩個嗯并沒有什么不一樣,不值得為之而不高興,會說誰為此不高興誰就是過敏癥。但現在我們沒有來講主體間關系,也沒有人來研究勞動心理學。
正觀看“嗯嗯”事件之時,我讀到一篇文章,說部分青少年勞動價值觀異化,好逸惡勞、嫌貧愛富、不尊重勞動和普通勞動者、勞動教育缺失等等。在一個連普通勞動者必須連說兩個“嗯”都會被學理化和道德化,言行由職場心理學、主從心理學主導訓練的社會語境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怎樣樹得起來呢?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21646.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