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5)
數字時代,智能教育驅動并引領高職教育革命。大幅度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辦學水平和社會影響力,既需要深化產教融合、三教改革,又需要打造品牌和特色。
文/《在線學習》撰稿人 何曼

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孫百鳴
“自建校以來,學校以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為引領,艱苦創業、開拓創新,取得了驕人業績。學校將以‘有限的學歷教育,無限的社會服務,教學與服務并舉’的辦學思想,多元創新,通過打造開放共享的‘智能工場’,建“三原色”育人架構,以及‘五鏈融合共生’的人才培養模式,運行‘鏈式’產業學院等舉措,開啟全面建設中國特色高水平職業本科院校的新航程。”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孫百鳴在即將迎來學校建校20周年(辦學66周年)校慶之際,向本刊介紹了哈職院多年的辦學特色以及未來的發展路徑。
定位智能工場,建“三原色”育人架構在線學習:作為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優秀單位,學校形成了怎樣的辦學特色,有哪些典型的教學案例?
孫百鳴:數字時代,智能教育驅動并引領高職教育革命,學校明確提出“智能工場服務龍江智造”,投入近6億元,建設集“智能教學工場、職業網紅培訓工場、智能雙創工場、智能診改工場、工匠人才培養”于一體的、開放共享的智能工場,開展真實生產、實踐教學、教育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和技術服務。
典型案例有:將智能技術融入專業群建設,探索人工智能與專業群人才培養深度融合的模式和路徑,實現“信息技術 ”環境下專業群人才培養的轉型升級。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建成8個教學工場、10個產業學院、AI學院和4個創新學院,開展生產性實習實訓,共享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規范。建立“哈職云”IT服務新模式,云計算管理底層IT資源,打造一朵萬兆云平臺,加強數據治理和分析,重點消除信息孤島。
在線學習:就當前職業院校而言,“德智體美勞五育協同發展”并不屬于簡單的素質教育改革范疇,而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能力的重要途徑。學校在推進“三全育人,五育并舉”等方面都有哪些創新做法?取得了怎樣的成效?
孫百鳴:近年來,學校聚焦課堂主渠道,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建設哈職特色“三原色”育人架構。一是“紅色”寒地艱苦創業教育,挖掘“北大荒精神”“鐵人精神”的艱苦創業內涵,開展學以報國、拼搏實干、敢闖敢試的開拓精神和為國分憂、扎根黑土、躬耕寒地的職業素養教育。推進課程思政建設,2021年獲批教育部首批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二是“綠色”生態文明素質教育,加強勞動實踐,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尊重自然規律。三是“藍色”智能素質教育,建設六大智能教學工場、網紅產業學院、AI智能學院,開展智能素質教育,成為擁有智能化素養的工匠人才。近3年來,學院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8%以上,就業滿意率96.7%以上,畢業3年的職位晉升比例達13%以上,自主創業率5%以上,用人單位滿意率96.5%以上。
探索培養復合型、工匠型、精英型人才在線學習:職業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特殊性和行業性要求,使得不同的職業院校各具特色。請您介紹下學校在專業設置方面有哪些特色?
孫百鳴:學校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為目標,形成了契合地方產業發展的“以工為主、綜合發展”的專業發展戰略。
在專業結構布局方面,面向東北亞的智能裝備制造、現代商貿與服務產業,建設機電一體化技術、電子商務2個國家“雙高計劃”專業群;建設智能制造、電子商務、生態康養護理等6個省級“雙高計劃”專業群,建設機電一體化技術、電子商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職教本科專業群,帶動47個專業全面發展;形成契合地方產業發展、服務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突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專業格局。
在專業發展思想方面,著重突出四點。一是專業紅色化引領。堅持思政教育與課程思政育人同向同行,將課程思政納入人才培養體系,推動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塑造有機結合。二是專業生態化發展。實施專業組群發展與動態調整,專業設置與區域重點產業匹配度逐年提高,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不斷提高。人才培養本省落地率76.7%,學校成為全省重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基地。三是專業國際化認證。19個專業進行了國際化認證,占總專業數的40%,其中悉尼協議認證11個、CEBVEC中英共建認證專業3個、UK認證專業4個。四是專業多元化保障。建立目標鏈和標準鏈“雙擎驅動”的質量保障機制,在更高層面上實現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依據智能化教師發展平臺、項目管理系統、智能教學平臺、學生發展平臺等系統進行數據采集、統計、預警、分析。
在專業創新與改革方面,有三個亮點。一是創新專業辦學機制,每個二級學院與行業領先企業成立一個產業學院,共建專業、共建基地、共同制訂培養方案、共同組織教學、共同評價人才質量。二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現代學長制”、“一體雙元三師四融合”現代學徒制、“五鏈融合共生,培育跨境商才”等人才培養模式,開展復合型、工匠型、精英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三是創新專業評價模式,依托智能平臺進行專業和課程教學目標的可視化目標管理;依托智能平臺進行標準化管理;依托智能課程教學平臺,對教學全程實時記錄、預警,實現責任主體全程自主質量調控,責任主體自主診斷、創新和效果考核;同時,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開展滿意度評估。
在線學習:一個既有專業知識又有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優秀技工,一直在就業市場上非常搶手,也更加貼近社會的需求。學校是如何有針對性地滿足這樣的社會需求的?
孫百鳴:學校從四個方面做了準備。一是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培養職業道德高尚、職業素養優良、專業理論扎實、職業技能高超、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的國際化、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二是專業教學標準開發。與行業企業合作,機電一體化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護理與市場營銷等4個專業開發了國際通用的專業教學標準;學院率先將“機電設備維修與管理專業教學標準”輸出到贊比亞,該標準已被認定為贊比亞國家職業教育教學標準。三是開展專業國際認證。開展專業悉尼認證、英國CEBVEC專業共建等。四是打造“三體型”教學團隊。“三體型”是指學校教師本體、企業大師與能工巧匠組成的技術技能體、高校科研院所組成的學術科研體。建設51支哈職“三體型”教師團隊,模塊分工、組合教學;建立高技能高水平兼職教師資源庫(600人);聘請大國工匠高鳳林,建成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個、省級3個,與浪潮、華為合作,建設19個企業工作室和企業教師工作站,把企業文化引入學校,將新技術引進課堂,有效培養學生職業能力。
在線學習:在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職業教育改革方面,學校積累了哪些成功經驗?
孫百鳴:學校堅持“產教融合、多元共享、組合創新”的辦學理念,推進辦學機制創新。
一是職教集團實體化運營。學校牽頭成立哈爾濱職業教育集團,構建“職教集團、產教合作、專業建設”三層面的理事會決策機制,組建了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并成立了三個子公司,進行實體化運營,學校獲批國家首批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培育單位。二是建立“行業 領先企業”模式的產業學院。學校與哈電集團、華為等行業領先企業共建10個產業學院,在產業學院內部實現了“學校人才培養+企業員工培訓”組合、“學校教師+企業能工巧匠+科研人員”組合、“設備+技術+資源+人才”組合,形成校企命運共同體。三是政校聯動共建創新學院。與哈爾濱市所屬縣市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建6個創新學院,在招生招工、教學管理、人才培養、社會服務、技術研發、創新創業等方面開展合作,政校攜手“辦一個專業、建一個實體、育一批人才、形成一個產業、富一方群眾”。四是建立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實體模式。學校與企業共建“黑龍江長風物流學院” “博觀航空學院”等。校企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專業標準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深度合作。
開啟高水平職業本科院校建設新征程在線學習:您如何理解職業教育的兩大任務“提高質量,提升形象”?
孫百鳴:我認為,質量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長久生命線,要通過研發制訂職業教育標準體系及質量評價體系,采取多元評價方法解決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進而大幅度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辦學水平和社會影響力。在此過程中,既要深化產教融合、三教改革,又要打造品牌和特色。
提升形象,即讓社會認可職業教育,讓地方離不開職業教育,這需要增強服務能力。在這方面我校也有很好的實踐。一是人才培養要高質量。近年來,我校學生就業率達99%,本省落地率超70%,起薪值高于同類專業平均值30%以上,成為龍江產業升級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重要基地。二是技術服務上水平。開展技術服務和技術創新,年均技術服務到款額逐年遞增。三是社會培訓效益好。建立多樣化培訓學習平臺,學院獲得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等19項培訓資質,年社會培訓量6—10萬人次,服務貢獻度明顯提升。
在線學習:《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文件為職業教育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目標,學校會以怎樣的辦學思路開啟新航程?
孫百鳴:在“前途廣闊、大有可為”的職業教育新征程中,學校將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服務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為根本宗旨,堅定不移地走提高質量、彰顯特色的高質量發展道路,開啟全面建設中國特色高水平職業本科院校的新航程。
一是理念創新。學校提出“產教融合、多元共享、組合創新”辦學理念,實施了教授組團、“三體型”教師團隊、“三原色”教育、教師帶設備下企業以及建設智能工場等改革創新舉措。
二是標準研發。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生產性標準和教學標準體系,包括人才培養標準、課程標準、教學標準、評價標準等,我們從今年開始將圍繞職教本科教學繼續優化標準體系、制度與模式。
三是夯實基礎。第一,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內培外引”,采取柔性引進和校內培養等多種方式,提高教師“雙師”素質。第二,優化實踐教學條件,開展智能化生產實訓。第三,完善制度體系、加強機制創新,完善學校治理體系。第四,加強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培育形成“躬耕寒地,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寒地艱苦創業文化。
四是改革創新。第一,“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破題,創新機制,建立“組合創新、多元共享”的制度、標準和先進模式。第二,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模式創新,研究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第三,在完善學校治理體系方面進行改革創新,完善《章程》,開展人事制度改革,吸納政、行、企力量協同開展績效自評。
五是服務發展。增強服務推廣意識,提升技術技能積累能力,率先開展“龍江職教企業行”活動,大力開展研發、成果轉化、橫向課題、員工培訓等,推進成果轉化;進一步拓展社會服務深度和廣度,啟動鄉村振興、直播電商網紅培訓、繼續教育等多樣化社會培訓項目,打造服務品牌。
六是提升影響。發揮學校領導和老師在國內國際教育機構任職專家的引領作用,在國際舞臺發出哈職院聲音。研制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專業標準、課程標準、教學資源,推動職業教育走出去,打造中國特色職業教育品牌。承辦國際、國家級培訓和技能大賽,提升學校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來源:《在線學習》雜志2022年4月刊(總第80期)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2367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