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4)
AEB主動剎車到底是啥意思?看完它的工作流程,你會更加了解
智能輔助駕駛功能像ACC自適應巡航、AEB主動剎車等,對于一些車型來說都做到了標配。但也正由于這些技術的發展速度較快,多數駕駛員朋友對于這些功能的理解都比較片面,再加上網上也時常會有一些事故案例,讓很多駕駛員對“新技術”失去信心。今天咱們就借此機會來探討一下AEB自動緊急制動功能的“所以然”。

AEB自動緊急制動功能的實現一般分為3個階段——報警,制動輔助,制動。
比如在正常行駛時,遇到前車緊急剎車。
第1階段,系統認為情況并不危險,系統不做出反應。安全距離報警(例如:儀表顯示 聲音提示、座椅振動等)會在需要的情況下才會被觸發。
第2階段,情況已經十分危險,但系統仍無法精確判斷駕駛員意圖,此時會觸發制動系統準備(例如:正常行駛狀態下剎車片與剎車盤存在間隙,此時這個“間隙狀態”就不再存在,為駕駛員制動做好充足準備),但不會觸發自動緊急制動。
第3階段,系統在這個階段做出主動反應(例如:降低發動機動力輸出、緊急制動),從而避免事故發生。

當然以上說的是AEB系統的理想工作階段,實際的駕駛員狀態不同,AEB系統還會根據駕駛員意圖,做出3種降低危險程度的方式,也就是減小或者取消系統介入,將車輛交管給駕駛員自行控制:
1.駕駛員轉向:當系統監測到駕駛員打方向變道或者方向盤轉過了一定的角度時,系統不會做出反應或報警,為的是避免分散駕駛員變道時的注意力;
2.駕駛員制動力不足:這種情況下,EBA(輔助制動功能:幫助駕駛員建立最大制動力)將被觸發,為駕駛員提供額外的制動力;
3.駕駛員未做出反應:這種情況下,之前未觸發的所有報警均被觸發,同時系統將進行自動緊急制動。
當然以上舉的例子只是在一種情況下,系統研發之初工程師還會考慮到行人橫穿馬路、前方遇到靜止車輛等。

底層邏輯只能是代表車企的技術研發水平,真正的效果還需要硬件的配合。比如現在大部分車型的主動安全系統,傳感器方面都是使用的毫米波雷達+(單目/雙目)攝像頭方案。就拿毫米波雷達來說,雖然它的探測距離能夠達到150m以上,天氣對其影響也比較小,但是因為他是靠毫米波的反射來判斷前方物體,所以它只對金屬物品比較敏感,像行人所穿的衣物會吸收一部分毫米波,就會減少波長反射,雷達的探測能力就會降低,甚至可能會失效,也就是無法識別前方行人。比如在東風標致508L的隨車手冊上就寫到,“當車速低于60km/h時,系統可以探測行人”,也就是說超過60km/h,系統無法準確識別行人,也就無法介入了。

所以更高級的車型都會使用成本更高、精度更高的激光雷達,還有各類高級的視覺感知芯片來完善傳感器信息。比如理想ONE在懂車帝的主動安全實測中,通過了60km/h的車對車靜止(正面/車尾50%重疊),60km/h兒童鬼探頭,也是取得了優秀(G)的成績。同時理想ONE還是在懂車帝的實測中,唯一能準確識別橫向車輛和兩輪車的車型,這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兩顆算力更強的地平線征程3視覺感知芯片,對于傳感器所采集術數據處理的精準度更高。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搜索一下懂車帝實測,查看測試成績的排行榜,觀看一下完整視頻。所以智能輔助駕駛功能的實現,一定是硬件和軟件的深度配合。

其實說了這么多,網傳的一些因為輔助駕駛功能“失效”或者“未介入”而發生的交通事故,各種聲音的不同只是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而智能輔助駕駛的意義,也只是規避事故,并不是阻止事故發生。所以輔助駕駛,還是要以人為主,雖然解放了身體,但是不能放松精神。
(文/澤宇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24366.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