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職場>資治通鑒選人的方法(資治通鑒職場經)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2)
1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伐趙 在我們先前的故事中,魏惠王是一個昏庸的、糊涂的、失敗的角色但歷史從來不是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二元對立真正的歷史,是灰色的,對與錯、是與非、成功與失敗、光明與黑暗雜糅其中,沒有任何人是絕對正面的,也沒有任何人是絕對反面的;沒有人永遠是成功的,也沒有人永遠是失敗的 就像魏惠王,這個當初差點在韓、趙聯軍的圍毆下喪命的王,也有一個夢想他的夢想,是再現春秋時期超級大國晉國的威勢及榮光 而且,他不是那種只會躺在床上做夢的人,他是實干家,為他的夢想擬定了一個完整的計劃 他的計劃第一步,是滅趙他甚至差點成功了,魏軍以閃電戰的態勢,兵圍趙國國都邯鄲 但有人不愿意他成功,春秋時代的晉國對諸國造成的心理壓力太大了,沒有人愿意戰國的舞臺上再出現一個國土與實力堪與晉國匹敵的魏國 諸侯開始行動齊國、楚國紛紛出兵救趙 楚軍將軍是景舍,齊國將軍是田忌 接下來,一個中國歷史上軍神級的人物,這場戰爭真正的主角,孫臏登場了他的對手,是魏國主將龐涓2 在《東周列國志》等演義小說中,孫臏與龐涓是同門師兄弟,他們的老師,是名字聽上去就神秘陰森的鬼谷子 雖然這樣的設定很有戲劇效果,但很可惜,這只是小說家語正史中的記載僅僅是一句話:“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他們曾經一起學習過兵法在哪里學的?不知道跟誰學的?也不知道 我們只知道,孫臏先學成畢業,到魏國工作,順利地成了魏國軍方的高級官員,將軍 龐涓雖然成為魏國將軍,但他心里并沒有安全感因為他了解孫臏,他知道孫臏的才華遠遠超過自己,他認為,如果孫臏的才華被人發現,那他的地位將不保而想要永保自己的地位與權勢,只有一個辦法,廢掉孫臏 于是,孫臏“乃召之至,則以法斷其兩足而黥之” 我們可以腦補、想象這一過程 某日,尚未畢業的孫臏接到了龐涓的一封信在信中,龐涓說,自己現在成了魏國的將軍,有權力、有地位,想到同門師兄弟孫臏還沒有工作,便想邀請孫臏到魏國發展 孫臏當然去了,自己的同門師兄弟在魏國這個大平臺上發展的不錯,要提攜自己一把,有什么理由不去? 孫臏沒有想到,在魏國,龐涓已經布好陷阱,等著他進入 到了魏國,孫臏被龐涓誣陷違法,被砍掉雙腳,臉上刺字,永遠地被打上了罪犯的烙印 雖然沒有被直接殺掉,但在那樣的情境下,一個臉上刺著字、失去雙腳的犯人等同于一個廢人,屈辱地活著,然后很快默默無聞地死去幾乎是必然的命運 精通兵法的孫臏沒有認命,兵法,說到底就是與命運的對抗他一邊在魏國艱難地茍且偷生,一邊在等待、尋找一個逃亡的機會 機會來了公元前354年,齊國向魏國派遣了一批使者 某日,趁著夜色,孫臏私下里找到了齊國使者,請求到齊國避難 一聊之下,齊國使者驚訝地發現,眼前的這個沒有雙腳、臉上刺著字的魏國罪犯居然是個大才這個人,值得他冒一次外交風險 于是,在返回齊國時,這位齊國使者將孫臏藏在車中,偷偷地帶到了齊國3 孫臏是幸運的,因為此時齊國的國君是齊威王該王最大的優點,就是重視人才,或者說至少在表面上很重視人才 我估計,上行下效,齊國上下都有一種重視人才的氛圍所以,當齊國使者發現孫臏這個罪犯是個人才的時候,他并沒有因為他罪犯的身份而輕賤他,甘愿冒著外交風險,將孫臏偷運到了齊國 孫臏更幸運的是,到了齊國之后,他得到了權臣田忌的賞識在《史記》的記載中,孫臏得到田忌賞識,是因為一個“田忌賽馬”的故事 這個故事很著名,但也很讓人生疑一個軍事家的智慧,絕不是“田忌賽馬”這樣的油滑的小聰明身為政治家的田忌之所以賞識孫臏,也絕對不是因為田忌幫他贏了賭馬打動田忌的,一定是孫臏身上那些更重要的的素質 閑話不說,言歸正傳田忌又將孫臏推薦給了齊威王,一番詳談之后,齊威王也被孫臏的才能折服,尊孫臏為師 不久,魏國圍攻趙國邯鄲,齊威王便想要任命孫臏為將軍帶兵救趙,但孫臏“辭以刑余之人不可”——孫臏認為自己是被處過刑的,不可擔任將軍,所以推辭了 于是齊威王便任命田忌為將軍,孫臏為軍師,發兵救趙,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資治通鑒選人的方法?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資治通鑒選人的方法
1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伐趙。 在我們先前的故事中,魏惠王是一個昏庸的、糊涂的、失敗的角色。但歷史從來不是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二元對立。真正的歷史,是灰色的,對與錯、是與非、成功與失敗、光明與黑暗雜糅其中,沒有任何人是絕對正面的,也沒有任何人是絕對反面的;沒有人永遠是成功的,也沒有人永遠是失敗的。 就像魏惠王,這個當初差點在韓、趙聯軍的圍毆下喪命的王,也有一個夢想。他的夢想,是再現春秋時期超級大國晉國的威勢及榮光。 而且,他不是那種只會躺在床上做夢的人,他是實干家,為他的夢想擬定了一個完整的計劃。 他的計劃第一步,是滅趙。他甚至差點成功了,魏軍以閃電戰的態勢,兵圍趙國國都邯鄲。 但有人不愿意他成功,春秋時代的晉國對諸國造成的心理壓力太大了,沒有人愿意戰國的舞臺上再出現一個國土與實力堪與晉國匹敵的魏國。 諸侯開始行動。齊國、楚國紛紛出兵救趙。 楚軍將軍是景舍,齊國將軍是田忌。 接下來,一個中國歷史上軍神級的人物,這場戰爭真正的主角,孫臏登場了。他的對手,是魏國主將龐涓。2 在《東周列國志》等演義小說中,孫臏與龐涓是同門師兄弟,他們的老師,是名字聽上去就神秘陰森的鬼谷子。 雖然這樣的設定很有戲劇效果,但很可惜,這只是小說家語。正史中的記載僅僅是一句話:“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他們曾經一起學習過兵法。在哪里學的?不知道。跟誰學的?也不知道。 我們只知道,孫臏先學成畢業,到魏國工作,順利地成了魏國軍方的高級官員,將軍。 龐涓雖然成為魏國將軍,但他心里并沒有安全感。因為他了解孫臏,他知道孫臏的才華遠遠超過自己,他認為,如果孫臏的才華被人發現,那他的地位將不保。而想要永保自己的地位與權勢,只有一個辦法,廢掉孫臏。 于是,孫臏“乃召之。至,則以法斷其兩足而黥之。” 我們可以腦補、想象這一過程。 某日,尚未畢業的孫臏接到了龐涓的一封信。在信中,龐涓說,自己現在成了魏國的將軍,有權力、有地位,想到同門師兄弟孫臏還沒有工作,便想邀請孫臏到魏國發展。 孫臏當然去了,自己的同門師兄弟在魏國這個大平臺上發展的不錯,要提攜自己一把,有什么理由不去? 孫臏沒有想到,在魏國,龐涓已經布好陷阱,等著他進入。 到了魏國,孫臏被龐涓誣陷違法,被砍掉雙腳,臉上刺字,永遠地被打上了罪犯的烙印。 雖然沒有被直接殺掉,但在那樣的情境下,一個臉上刺著字、失去雙腳的犯人等同于一個廢人,屈辱地活著,然后很快默默無聞地死去幾乎是必然的命運。 精通兵法的孫臏沒有認命,兵法,說到底就是與命運的對抗。他一邊在魏國艱難地茍且偷生,一邊在等待、尋找一個逃亡的機會。 機會來了。公元前354年,齊國向魏國派遣了一批使者。 某日,趁著夜色,孫臏私下里找到了齊國使者,請求到齊國避難。 一聊之下,齊國使者驚訝地發現,眼前的這個沒有雙腳、臉上刺著字的魏國罪犯居然是個大才。這個人,值得他冒一次外交風險。 于是,在返回齊國時,這位齊國使者將孫臏藏在車中,偷偷地帶到了齊國。3 孫臏是幸運的,因為此時齊國的國君是齊威王。該王最大的優點,就是重視人才,或者說至少在表面上很重視人才。 我估計,上行下效,齊國上下都有一種重視人才的氛圍。所以,當齊國使者發現孫臏這個罪犯是個人才的時候,他并沒有因為他罪犯的身份而輕賤他,甘愿冒著外交風險,將孫臏偷運到了齊國。 孫臏更幸運的是,到了齊國之后,他得到了權臣田忌的賞識。在《史記》的記載中,孫臏得到田忌賞識,是因為一個“田忌賽馬”的故事。 這個故事很著名,但也很讓人生疑。一個軍事家的智慧,絕不是“田忌賽馬”這樣的油滑的小聰明。身為政治家的田忌之所以賞識孫臏,也絕對不是因為田忌幫他贏了賭馬。打動田忌的,一定是孫臏身上那些更重要的的素質。 閑話不說,言歸正傳。田忌又將孫臏推薦給了齊威王,一番詳談之后,齊威王也被孫臏的才能折服,尊孫臏為師。 不久,魏國圍攻趙國邯鄲,齊威王便想要任命孫臏為將軍帶兵救趙,但孫臏“辭以刑余之人不可”。——孫臏認為自己是被處過刑的,不可擔任將軍,所以推辭了。 于是齊威王便任命田忌為將軍,孫臏為軍師,發兵救趙。
4 此時,趙國國都邯鄲被魏兵圍攻。救援趙國,聽上去是一個目標很明確的任務。田忌也是這么想的,所以他馬上帶領軍隊準備奔赴趙國邯鄲。 但孫臏提出不同意見。孫臏認為:“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意思就是說,好比兩個人打架,你勸架的人不能也揮著拳頭、提著兵刃上去。那樣只會打得更兇。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分析形勢,以實擊虛,糾紛自然而然會解開。 目前的形勢是魏國舉全國之力圍攻邯鄲,那么留在魏國國內的肯定是老弱病殘。所以,不如突襲魏國國都,占據有利地形。這樣一來,魏國軍隊肯定勢必要回兵自救,那么,趙國的困境自然就解決了。同時,我們還可以在魏國回兵的路上設伏,占據有利地形,以逸待勞,打魏兵一個措手不及。 田忌一聽,點頭稱是,號令大軍往魏國國都安邑挺進。5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戰術“圍魏救趙”。 在我們的印象中,這一切是很完美的。齊國軍隊直搗魏國國都,魏國軍隊馬上從邯鄲撤兵;然后齊國軍隊在魏國軍隊的必經之路上設伏,大敗魏國軍隊。 最后,趙國被救,魏兵戰敗,齊國軍隊完美地完成任務,完美地證明了“圍魏救趙”戰術的成功與高明。 這一戰術被列入“三十六計”,成為中國人代代相傳的古老智慧。 但是,《資治通鑒》記載:“十月,邯鄲降魏。魏師還,與齊戰于桂陵,魏師大敗。”——直到十月,邯鄲終于堅持不住,打開城門向魏兵投降。魏兵回師魏國,在回兵途中,在桂陵一帶遭遇齊兵,雙方展開大戰,魏兵大敗。 也就是說,田忌雖然戰勝了魏兵,但是并沒有完成任務。邯鄲其實已經向魏兵投降了。 而魏兵呢,既然完成了任務,當然就要撤兵。聽上去,這跟齊兵是不是圍攻了魏國國都沒有一點關系。所以我懷疑,田忌根本沒有帶兵圍攻魏國國都。 這樣看來,齊國軍隊既沒有真的圍魏,也沒有救得了趙國,他們只是在魏國軍隊回師途中,與疲勞的魏軍打了一仗,然后將對方打敗了而已。 所以,如果從它的直接目的來看,“圍魏救趙”其實是一個失敗的戰術。但是,因為最終的結果還不錯,掩蓋了它的失敗。6 這是一個暗示,暗示著所謂“圍魏救趙”這一類傳統智慧不可靠。 由于演義小說的影響,中國人,尤其中國普通民眾對于戰爭中的計謀與詐術有一種迷信,我們普遍相信,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一個個陰謀詭計。一個好的計謀,可以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弱者如果有了一個善于使用陰謀詭計的謀士,也是有可能吊打強者、稱霸天下的。 在傳統演義小說中,諸葛亮、劉伯溫、徐茂功、吳用等人都是這樣的人,他們的主要業務,就是在戰爭中策劃陰謀詭計,然后贏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所以,當中國人把對于戰爭的誤解挪到人生、社會、職場、商業中時,我們相信,人生、職場、商戰的勝敗,也取決于斗爭中的陰謀與計策。 所以,厚黑學大行其道,人生詐術四處泛濫。所謂成功學,就是教人如何欺瞞他人,就是教人如何皮厚心黑地算計他人的技術。 這可能是對戰爭最大的誤解了。我不否認,陰謀詭計可能改變局部戰爭的勝敗,可能節省一定的成本。 但是,決定長期戰爭勝敗的,絕對不是陰謀詭計,永遠是雙方的綜合實力、軍事動員能力、武器裝備水平、后勤補給能力、軍隊訓練水平等等這些要素。 例如,秦國能統一六國,靠的絕對不是陰謀詭計;漢武帝時漢朝能打敗匈奴,靠的也絕對不是陰謀詭計,而是戰爭背后的國家綜合實力以及戰爭動員能力。 我相信,人生、職場、商業領域也是如此,最終的勝敗,絕對取決于陰謀詭計之外的硬實力。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24531.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