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大學城美食合集(美食荒漠)
發布時間:2023-12-17閱讀(19)
<span class="answer">導讀</span>我的家鄉,是一座山城相擁、海陸交融的山水之城。詩畫山水,溫潤之州,是為溫州。這里有“欲寫龍湫難下筆,不游雁蕩是虛生”中國東南第一山雁蕩山,有山水詩的發祥地楠....<p>我的家鄉,是一座山城相擁、海陸交融的山水之城。</p><p>詩畫山水,溫潤之州,是為溫州。</p><p>這里有“欲寫龍湫難下筆,不游雁蕩是虛生”中國東南第一山雁蕩山,有山水詩的發祥地楠溪江,有山與海的盡頭、東海明珠南麂島,更有“走遍千山萬水、想盡千方百計、說盡千言萬語、吃盡千辛萬苦”的溫州精神。</p><p>溫州古為甌越大地,也稱東甌,故這里的食物被稱為“甌菜”。</p><p>這里山川湖海匯聚,美食自然豐富多樣。山里的、海里的、湖里的、江里的、溪里的,各有各的滋味,所謂一方水土一方美食,無外乎如此。</p><p>很多人對溫州美食的初印象,來自電視劇《溫州一家人》,這部由李立群、殷桃、張譯主演的熱播劇,講述了溫州一個普通家庭的草根創業奮斗史。</p><p>在這部劇中,溫州的美食伴隨著市井煙火氣,令人垂涎欲滴。但現實卻是,或許是溫州人對于這些美食太過習以為常,又或許是溫州于經商一途上聲名太響,讓人潛意識里忽略了這里的吃食,誤以為是“美食荒漠”,并不為太多人所熟知,以至于忽略了這里蘊藏著一座城的美食。</p><p>至少來溫州旅游的人,很少是沖著美食來的。</p><p><strong>“吃而不得”,便化成了一股鄉愁</strong></p><p>溫州位于浙江東南部,一面臨海,三面環山,是一座美麗又繁華的城市,共轄12個縣級行政區,包括4個市轄區、3個縣級市、5個縣,人口近千萬,2022年GDP達8029.8億元。</p><p><img alt="溫州大學城美食合集(美食荒漠)(1)"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471fed58d1e64d04b6bdae573a52db88.jpg"/></p><p>溫州。攝/徐行</p><p>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其“現代化”的外衣下,這里的瑞安東源村有活字印刷術,甌海澤雅鎮有古法屏紙造紙術,永嘉楠溪江有上百座千年風水古村落,而最為難得的是,他們并不存于博物館中,而是當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p><img alt="溫州大學城美食合集(美食荒漠)(2)"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269dc14885db435099708d6c062b337c.jpg"/></p><p><img alt="溫州大學城美食合集(美食荒漠)(3)"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e4bb44ac52144b62ad0b78ab01b6839f.jpg"/></p><p>楠溪江千年風水古村落群。攝/陳淑蓮</p><p>傳統與現代并存,也影響著這里的飲食文化。</p><p>我的故鄉在溫州的澤雅,它位于溫州甌海西部,素有“西雁蕩”之美譽,這里有傳承千年的造紙術。</p><p>據當地的潘氏族譜記載,600多年前的元末,澤雅的先民為避戰亂從福建遷居而來,同時也帶來了造紙術。從“南屏紙”到“澤雅屏紙”,就這樣沿襲下來,現在,這里明代時的造紙遺址四連碓還在。</p><p><img alt="溫州大學城美食合集(美食荒漠)(4)"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e136b319ea25472593970cb2f077a7f2.jpg"/></p><p>專門用來制作澤雅屏紙的小屋。攝/陳淑蓮</p><p>我所出生的地方是澤雅的陳岙村,因其位于凌云山下,現在叫凌云村,白云深處有人家,說的便是這里。陳岙村是單一姓氏村落,先祖是“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的東漢太傅陳蕃,傳承至今已有近千年。</p><p>陳岙村是一個由牌坊、古廟、古民居和古樹群構建而成的古村。在過去的幾百年間,這里一直籠罩在溫情脈脈的宗族制度之下,一村一姓,一姓一宗族,同姓的,不管是住在陳岙的,還是散居在周邊村落里的,稍微往上一追溯,很有可能源自同一先祖。</p><p><img alt="溫州大學城美食合集(美食荒漠)(5)"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dbf80b6e11c74bfe9fabfc656af7f19b.jpg"/></p><p>陳岙村陳氏祠堂。攝/陳淑蓮</p><p>而陳岙的宗族制度,也曾經在很長的一段歲月里,影響著族人的生活,如倫理教化、敬宗睦族,也包括了飲食文化。</p><p>因而,故鄉的美食,總和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相關,“時節之韻、順時而食,應季而補”。</p><p>比如二月二要吃芥菜飯,清明前后要做清明餅、煮茶葉蛋,端午要熱熱鬧鬧賽龍舟,家家戶戶會包粽子,掛菖蒲、艾葉,七夕會吃“巧食”,中秋有橋墩月餅,冬至會包湯圓,過年那會兒會到處都是搗年糕、曬臘肉,熏雞熏鴨……在食之一道上,我們一直有著自己的風俗傳承。</p><p>有些吃食,諸如魚餅、魚丸、楠溪江素面、臘肉、熏雞、醬油鴨、礬山肉燕等,得益于便捷的快遞冷鏈,讓我無論身處何方,都能嘗到家鄉美味,但有些美味,卻因為只能在特定的時節在特定的地點品嘗,幾乎成了我心中的“白月光”。</p><p>比如馬蹄筍,顧名思義形似馬蹄,黃褐色的筍尖下兜著個大大的白肚子。</p><p><img alt="溫州大學城美食合集(美食荒漠)(6)"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0d1d1561151e48babe83cd40edc457cf.jpg"/></p><p>馬蹄筍。攝/陳淑蓮</p><p>溫州氣候溫暖濕潤,十分適宜竹子生長,在溫州各類典故中,都有關于春筍的歷史記載。1876年溫州開關后,溫州港成了浙南物資集散地,溫州市朔門街、麻行、西郭外開設了許多“山貨行”,每年都有大批用竹排打捆起來的竹筍干遠銷國內外市場。</p><p>馬蹄筍極為鮮美,但若想吃到好吃的,卻有一番講究。</p><p>在陳岙村,就有大片大片的竹林。每年的清明前后,是馬蹄筍成熟時期,竹林深處,竹筍有的破土而出,有的則躍躍欲試。若我和家人恰好這個時間在溫州,便會驅車回到故鄉,父親會找村中長輩借來鋤頭去山上挖筍去。</p><p>馬蹄筍的質量取決于土壤及出土程度,一般埋在黃泥深土層下的又嫩又甜,一旦從土里冒出頭來,這筍就老了,味道就差了。因此找筍和挖筍是個經驗活,一年中能吃鮮筍的時日也就那么十來日。</p><p>關于馬蹄筍怎么吃也有不少門道,一大顆十幾斤重的竹筍,最鮮嫩的只有底下一小節,現挖現炒,配上五花肉或者當地的咸菜,堪堪就夠炒一小盤。“席中雖有八珍賞,哪及山鄉野筍香。”這絕對是能回味一整年的人間美味。</p><p>至于剩下的筍肉,也不會浪費,曬干了做筍干,又是另一番滋味。</p><p>往年,這應季的馬蹄筍炒肉,因其品嘗的條件過于苛刻,我幾乎年年錯過。今年的春日,得益于家鄉的朋友天未亮便上山挖筍,當日順豐冷鏈發出,才讓身處北京的我再次品嘗到這故鄉美食。</p><p>如果說馬蹄筍是時令美味,那家鄉的清明餅,便是春日的另一項饋贈。</p><p>清明餅原是用來祭祀老祖宗的一種食物,流傳至今成了節氣美食。我們當地的清明餅和別地不同,用料極為講究,是用一種只在清明時節才會長出的叫綿菜的野菜做的。綿菜一般長在山野田間溪岸旁,葉小形如菊葉,通常只取最嫩的葉子,因此采摘不易。我曾好奇隨父母去山間采摘,忙活半日才能收集來一小袋,堪堪夠做十來個清明餅。</p><p><img alt="溫州大學城美食合集(美食荒漠)(7)"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567c2fcf2e734af5a22586a3c7af5aa3.jpg"/></p><p>野生綿菜。攝/陳淑蓮</p><p>這綿菜收集完畢后,需乘新鮮,將其清洗、搗爛,擠壓出汁,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便能做成清明餅,內陷主要用當季的馬蹄筍和豬肉。我們的清明餅看起來油綠如玉,吃起來糯韌綿軟,清香撲鼻,甜而不膩,肥而不腴。</p><p>其實,馬蹄筍和清明餅雖然好吃,卻絕非溫州小食中最好吃的兩樣,甚至排不進當地美食“必吃榜”,但因為摻雜了不少我的童年回憶,又因為身處他鄉,幾乎年年“吃而不得”,便化成了一股鄉愁,讓我時時惦記著。</p><p>事實上,溫州山多林密,山中的美食相當不少。若想品嘗溫州的山珍美味,農家樂是個不錯的選擇,澤雅的農家樂便很出名。雞鴨魚肉,現宰現殺,雞鴨是山里自己養的,豬是家豬,魚是稻田里現撈的田魚,蝦是溪蝦,完全保留了食材本身的原汁原味。</p><p>當然,澤雅的高山溪水豆腐也極為出名,畢竟這群山的日月精華都在里面。</p><p><img alt="溫州大學城美食合集(美食荒漠)(8)"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b34d7bcb3bcf4faea3ac3afcc0250103.jpg"/></p><p>澤雅本地農家樂。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分別為野生溪蝦、醬油鴨、野生溪螺、番薯粉、煲魚頭湯、本地土雞湯、本地土豆、澤雅高山溪水豆腐和本地芋頭。雖然看起來樸實無華,但因食材好,味道極為鮮美。攝/陳淑蓮</p><p><strong>“無海鮮不歡”</strong></p><p>溫州臨海,依海而生,向海而興。“不討崖頭整釣船,收風歡喜得魚鮮。朝朝暮暮潮頭弄,萬頃滄波海做田。”依然是這里不少漁民的真實生活寫照。</p><p>溫州市區劃海域總面積約8649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1293公里,島嶼711.5座,海洋資源非常豐富。</p><p><img alt="溫州大學城美食合集(美食荒漠)(9)"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c99537e5e8a441aaa3d19f407c7d4a23.jpg"/></p><p><img alt="溫州大學城美食合集(美食荒漠)(10)"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62ff1115730949ed816109f6b0f292a1.jpg"/></p><p>溫州蒼南漁寮。攝/陳淑蓮</p><p>溫州有源遠流長的食魚習俗。早在西晉張華的的《博物志》就提到過:“東南之人食水產魚蚌螺蛤以為珍味,不覺其腥臊也。”</p><p>到了漢代,溫州人已經學會制作以魚類為原料的魚羹美食。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傳》載:“楚越之地,飯稻羹魚,果蔬贏蛤…”說明當時人們不僅會制作以魚類為原料的魚羹,而且還以“果蔬贏蛤”作為佐餐食品了。</p><p>頭頂“浙江第二大漁場”“全國最大的水產品批發市場”的榮譽,綿長的海岸線勾勒出八千多平方公里遼闊的海域面積,洞頭群島、樂清灣、蒼南炎亭漁寮都因臨海而成了吃海鮮的好去處。</p><p>據溫州市人民政府官網數據,截至目前,溫州擁有海水魚類424種、蝦類80余種、蟹類134種、貝類430余種、藻類178種。</p><p>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里的家家戶戶自然頓頓“無海鮮不歡”。</p><p><img alt="溫州大學城美食合集(美食荒漠)(11)"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a48c622c75864c3d8aec88a39dae03b7.jpg"/></p><p>在溫州期間,父母親燒的一頓家常晚餐,有溫州當地的梭子蟹、花蚶、花螺、年糕等,海鮮幾乎是我們每餐主角。攝/陳淑蓮</p><p>溫州人對于海鮮,自有一套標準,最好當日鮮撈,新鮮著吃。他們認為,活蹦亂跳下鍋才是對海鮮最起碼的尊重。</p><p>溫州的特色海鮮菜肴有不少,芙蓉蝤蠓、蔥油黃魚、三絲敲魚、酒燉河鰻、目魚燒粉絲、花蚶、蝦子蒸肉等都是我們極為喜愛的日常美食。</p><p><img alt="溫州大學城美食合集(美食荒漠)(12)"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e33c9fcde6244f3cb5d5675d6a45c88f.jpg"/></p><p>家燒蝤蠓。攝/陳淑蓮</p><p>尤其是大黃魚,可以算是溫州人的心頭好。當地有這么一句俗話,“溫州人無黃魚不成宴,無好黃魚壓不住好年。”</p><p>逢年過節、宴請往來,餐桌上若沒有一條大黃魚,總覺得少了些什么。在北京生活期間,每隔一段時間,我在溫州的親人們會將大黃魚通過高鐵快運郵寄到北京,讓我無論在何處都能嘗到家鄉味道。</p><p>不過,這野生的黃魚,也分海釣和網捕魚。相比網捕魚,自然海釣的更為鮮美。</p><p><img alt="溫州大學城美食合集(美食荒漠)(13)"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00419afdf3de4bbfa90a6ba9ca2fd069.jpg"/></p><p>前一日夜里海釣上來的黃魚,第二天一早高鐵快運發出,當天晚上就能到北京家中。攝/陳淑蓮</p><p>在以往制冷不夠發達的時代,我們會將黃魚曬干制成魚干,被稱為“魚鲞(xiǎng)”。有傳言吳王夫差極喜歡大黃魚,稱其為“美魚也”,組合起來就變成了“鲞”字。在宴席中時常以頭盤的形式上桌,蘸一點醬油醋就是絕佳的下酒菜。</p><p>“敲魚”也很美味,即將新鮮的黃魚或鮸魚,去除魚頭、魚尾和魚皮,切成片,裹上干淀粉,然后用木棒慢慢敲打成很薄的魚片,切條后可以和火腿、雞絲、香菇絲一同做成三絲敲魚湯,湯頭很鮮,魚肉可以像面片一般吸溜著吃。</p><p>除此之外,將魚肉制成魚圓、魚餅,或者將海鮮生腌,都是當地尋常的做法。</p><p>不過,即便號稱“東方猶太人”,也不是每個溫州人能輕易實現“海鮮自由”。對于當地人而言,若要尋到最新鮮的海鮮,還是得去海邊的漁市。半夜的漁市,伴隨著一船船到港的鮮貨,人聲鼎沸,價廉物美,時不時還能在攤上看到稀奇海貨。而港邊的海鮮館子,各有拿手絕活,令人回味無窮。</p><p><img alt="溫州大學城美食合集(美食荒漠)(14)"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24ec3c4f4b0240bcb1a2144b97d97bbc.jpg"/></p><p>蒼南漁寮漁市。攝/陳淑蓮</p><p>在溫州,無論是山珍還是海味,一直都帶著濃濃的市井煙火氣。但若想在幾家館子里將這些美食“一網打盡”,又很難實現。尤其是一些特色風味,如糯米飯、燈盞糕、豬臟粉、松糕、九層糕,甚至于溫州人深夜最愛的“泡泡”,各家都有自己秘方和手藝,還得一家家尋摸去。</p><p>因此,于游人而言,沒有一張靠譜的“美食地圖”,在溫州檢索美食無異于盲人摸象,難辨其真。于我而言,這里的每樣吃食都是山川湖海饋贈。</p><p>作者:陳淑蓮</p><span class="copyright">免責聲明:</span>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