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職場>屈原的投江原因(投江的屈原職業原是巫師)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0)

吃粽子劃龍舟的端午節又到了,每當這時屈原老前輩的形象就會在眾人心中高大起來。平常提到屈原學生黨都是一副咬牙切齒的表情,原因是屈原寫的《離騷》、《天問》等作品艱澀難懂,背的慢忘得快。可是端午節就不一樣了,這可是屈原前輩在兩千多年前縱身跳入汨羅江,后世為了紀念他才形成的節日。因此端午小長假,屈原是第一個要感謝的人。

其實端午節在屈原投江之前就有了,屈原只是豐富了端午節的內涵。但他憂國憂民憤而投江名氣太大,包粽子賽龍舟等活動又都是為了紀念他,因此屈原才成了端午節的第一代言人。那么大家有沒有想過,屈原即便心憂楚國,哪怕自己多次被流放依然對楚國念念不忘,在聽到楚國城破的消息后心灰意冷想要殉國,他為什么要投江呢?自殺的方式千萬種,為何屈原不選別的,反而冒著葬身魚腹的危險投江自殺呢?

或許你會說屈原都不想活了,還怕葬身魚腹么?也有人認為荊楚之地江河遍布,投江方便唄。楚國都城被攻破的消息傳來時屈原正好走到汨羅江邊,圖方便直接就跳到水中,就是這么簡單,這有啥可分析的?這么說似乎也有道理,但屈原投江這件事,真的值得說道說道。因為種種跡象表明屈原投江絕非心血來潮,他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才這么做的,而他這么做的原因,與他的身份有關。這個身份是什么呢?并非楚國貴族朝廷官員,而是巫師。
屈原的身份之一是巫師,這是許多歷史學家研究得出的觀點。我們都知道屈原最后的職位是三閭大夫,三閭大夫是楚國特設的官員,主要工作內容除了掌管屈、景、昭三大貴族子弟的教育,就是主持宗廟祭祀。

何為祭祀?簡單來說就是祭告天地祖先。前幾年熱播劇《羋月傳》中羋月跳的少司命祭舞就屬于這一類。少司命是楚地的女神,而在人與神之間溝通的人就叫做巫師。當時的巫師并不是后人眼中裝神弄鬼之人,他們地位崇高受人尊重,有一些甚至大權在握,能與國師比肩。三閭大夫主持宗廟祭祀,自然與巫師脫不開關系。
除了三閭大夫這個官職,還有很多細節能表明屈原是巫師。比如屈原字靈均,《說文解字》中說:靈,巫也。這表明屈原的字與巫師有關系。另外敦煌文獻《周公卜法》中有“屈原卦”,其中有一句是“庚寅生女子爲巫”,“庚寅”兩個字是不是有些熟悉?屈原在《離騷》中說“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屈原說自己是庚寅出生的孩子,聯系上一句“庚寅生女子爲巫”,也能證明屈原與“巫”有關系。并且楚地地處南方,文化落后巫術盛行,屈原成為巫師也不足為奇。

除了上面的證據,還有重量級的人物也認為屈原是巫師。比如上過《百家講壇》又擔當《中國詩詞大會》多期評委的酈波老師就是這樣認為的。他說三閭大夫屈原的主要工作是主管三個貴族家庭的姓氏以及祭祀、進行貴族教育。在人類的童年時期,屈原的角色是“巫”,負責與“神”溝通。《楚辭》中出場率極高的“兮”字并非楚地方言,而是巫師常用的感嘆詞。
即便屈原是巫師,可是與投江自盡又有何聯系呢?因為屈原博覽群書,而巫師所看的書中有一種“水解”之法。這種方法可以舍棄肉身變成仙人或者山鬼之類的神仙。郢都已經被攻破,屈原認為肉體凡胎的自己無力回天,只能采用這種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方法,才有可能以另一重身份守護楚國。就像他在作品中多次提及的彭咸一樣。

東漢文學家王逸《楚辭章句》中說:“彭咸,殷賢大夫,諫其君不聽,自投水而死。”在民間傳說中彭咸投水而死后變為仙人守護殷商,屈原把彭咸視為偶像,自然希望自己投水而死后也能成為神仙,挽救瀕臨滅絕的楚國。 王逸也在書中直說“屈原赴水,即效法彭咸也”。可見屈原投江自盡確實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沒有聽到楚都淪陷后就自暴自棄了解生命,而是想接著守護自己的故土。即便這種方式成功的機會微乎其微,但屈原已經別無選擇了。只是事實證明屈原這個做法再次失敗了,最終楚國還是覆滅,秦國一統天下的步伐,誰也不能改變。

屈原的愿望雖說再一次落空,但他為楚國做出的一切,后人記得。若說“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普通人對國家的最高回報,那么屈原,就是為了國家,把自己的死都算計在內了。他不想入土為安,不認為死者為大,只要國家安穩,他寧愿讓自己死后不寧。即便楚國君臣,曾經多次負了他。或許,這才是真實的屈原。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簾外西樓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27442.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