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4)
煤礦巷道連接著兩個世界:一個井上,充滿色彩;一個井下,陰暗潮濕。而煤礦工人的生活軌跡,更像一個狹長的通道,連接著兩種人生:一個地上,一個地下;一個光亮,一個幽暗。
每個礦工背后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故事里有淚水,有歡笑,有喜悅,更有憂愁。他們每天深入漆黑的井下,承受著連續數小時高強度作業;他們犧牲享受光明的權利,卻為千家萬戶燃起黑夜中的燈火。
過去,人們關注最多的是煤礦,卻很少有人關注煤礦工。如今,隨著許多小煤礦的關停,礦工下井后,多了諸多安全保障,在井下作業也和過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另一部分礦工轉型后,他們現實生活狀態又是怎樣的?請跟隨記者的連續報道,一起走近煤礦工。

戴上安全帽,穿上防水鞋,礦工們排隊統一下井
核心提示(記者呂高見見習記者李帥文記者趙龍翱攝影)黑塵積在身,辛勞刻臉上,挖出那滾燙的熱情,撒滿了人間的光亮……一曲《礦工之歌》唱出了無數煤礦工人的艱辛和心聲。
“礦燈、安全帽、防水鞋、自救器……”這是煤礦工人下井作業的必備用品,進入直線距離700多米深的地下,要穿過曲線10多里狹長而潮濕的巷道,8個小時井下作業,來回路上需乘坐多趟纜車,才能到達目的地。
一線采煤,身上常常沾滿了厚厚的煤灰;掘進現場,破開一點點堅硬的巖層,平均每天推進9米。雖然數百米的井下工作異常艱苦,他們依然熱愛這份職業。8月底,大河報記者兵分兩路,記錄不同工種煤礦工人真實的工作和生活。

煤礦工人每天都坐著這樣的纜車下井作業
安檢準備:換工作服,連身上的內衣都要換掉
8月30日,平頂山,中雨。
凌晨4點,北方的天空已經逐漸泛白,遠處的一座礦山冒著煙,當城市里許多人還在睡夢中時,礦工們一天工作、生活早已開始。
平煤股份二礦,大門口偶爾有運煤的火車駛過。來往的礦工腳步匆匆,有的剛下班升井,有的正趕著上班,穿梭在雨中。大河報其中一路記者跟隨綜采一隊采訪,他們主要負責井下的采煤工作。據了解,早班礦工僅檢查機器設備及井下安全情況,為了能更真實記錄他們,記者只好跟隨下一班組進入。
上午10點,綜采一隊。在一層一間屋子里,近20名礦工在此集合,正在召開上班前的安全例會。據該隊書記張建文坦言,像這樣的例會,他們每天大家下井前都要召開,雷打不動。
隨后,礦工們便來到職工餐廳吃飯,里面有多種炒菜,還有各式主食。記者注意到,大多礦工都喜歡吃燴面,一大盆燴面只需8塊錢,實惠又方便。
吃完飯,礦工開始換衣服,一身藍色工作服,礦燈、安全帽、防水鞋、自救器等是標配。記者和礦工一樣,身上的衣服包括內衣也要換掉,換上全棉工作服,就連手表、項鏈也不允許戴。不僅是因為井下臟,而是防止個人衣物摩擦產生靜電,產生火花引發瓦斯爆炸。待礦工全副武裝后,他們集合一隊,各自打完卡后,接受入井前的安全檢查。
“全身都要摸遍,除了規定的物品外,其他均不允許攜帶?!睋F場檢查的一名師傅稱,頭頂有攝像監控,直接連接到集團,平時工作中礦工都很自覺。

負責檢修掘進機的郭石磊是個“90后”
下井作業:乘坐纜車,往返路上需要3小時
井口是一排排來回循環的架空成人纜車,礦工們俗稱“猴車”,人坐上面雙腳一蹬,雙手一扒,就像猴子一樣。
纜車離地面約半米左右,記者坐上其中一架纜車,剛開始搖晃得厲害,兩手抓得緊緊的,擔心自己會從上面摔下來。順著陡峭的巷道向前行駛,雖然速度不是很快,中途每隔二三十米的地方也有日光燈,但巷道仍昏暗潮濕,偶爾還能看到老鼠從面前經過。
記者注意到,很多礦工下班回來身上布滿煤灰,工作服上面的反光條格外引人注目。有少數礦工手里拿著一本書,趁著安全帽上的礦燈燈光,來打發無聊的時間。
采訪中記者發現,每乘坐一部纜車需要半小時左右,到站會有語音提醒,防止礦工坐過站。巷道內每隔一段距離會有一個垃圾箱,有礦工拿著掃帚和編織袋坐著纜車打掃衛生。
乘坐完纜車,再步行幾公里,經過幾道封閉的大門后,里面溫度瞬間升高,不一會兒,記者便滿頭大汗,工作服也緊緊地貼到了身上。沿途,懸掛有多條醒目的安全標語,巷道兩側有很多瓦斯檢查記錄牌,上面清晰地記錄著溫度、瓦斯等數據。每到一個地方,陪同記者采訪的技術員汪勇勇就會上前仔細檢查。此外,巷道內的墻壁上還有很多抽放瓦斯的孔,據礦工透露,這些孔一般深約百米,“安全始終放在第一位”。
“路上要轉5部纜車,中途還要走路,往返3小時才能到達?!睋V工們說,他們每天下井除了工作的幾個小時外,更多時間都花在了路上。

煤礦工人工作時穿的鞋子
巷道掘進:使用先進設備,平均每天向前推進9米
中午12點10分,大河報另一路記者跟隨掘進一隊的礦工到達了地下700多米深的掘進面。此處是一個正在掘進的巷道,從上月10日起,他們就開始了這個巷道作業。
剛走進掘進巷道,記者便感覺到這條巷道比起沿途的巷道顯得尤為寬敞。其頂部高有3.1米,寬有4.85米,為防止頂部巖石脫落,整個巷道被一根根u形鋼鐵支架托起,上方還有一層粗鋼絲編成的鋼網。巷道中間放置有一條寬約兩米的運輸皮帶,可以將掘進破碎的石塊和煤塊運輸到地面。
在巷道掘進的最前端是一臺重有58噸的掘進機,其前方是一個巨大的炮頭,上邊布滿了一個個合金制成的截齒,用來掘進夾雜著煤層的巖壁。炮頭下方是一個厚重的鏟板,兩側設置有巨大的金屬轉輪,可以將炮頭破碎的巖石和煤塊轉撥到掘進機下方的運輸皮帶上?,F場一名礦工告訴記者,這臺掘進機平均一天可以向前掘進8米至9米,是一臺先進的設備。
下午1點,在做好各項安全檢查工作后,掘進工作開始。隨著掘進機的啟動,巷道內前方頓時煤塵彌漫。
掘進機最高處坐著一名礦工,他是負責指揮掘進機掘進方向的觀山工,旁邊駕駛位上的司機根據觀山工的指揮,將巖壁上半部的巖石掏空后,負責組裝鋼鐵支架的礦工便會立即將組裝好的u形鋼鐵支架抬起,運送到剛剛掏空的巖壁前,將其支撐在掏空的巖壁上。隨后,掘進機會慢慢將巖壁下半部掏空,組裝工人也會隨著進度將剛剛支起的u形支架固定死。就這樣,掘進約50厘米,固定一個u形支架,掘進的巷道也隨之越來越深。
記者跟隨運輸物料的礦工,嘗試幫助運輸一根還未組裝的鋼鐵支架,但剛剛托起,沉重的鋼鐵壓得胳膊頓時沒了力氣。據一名運輸礦工介紹,這些鋼材,一根的重量是170多斤,四根可以拼成一個完整的鋼鐵支架。

下井時,煤礦工人攜帶的安全設備
采煤現場:井下溫度較高,礦工們仍堅守崗位
一個半小時后,中午12點多,大河報記者跟隨采煤礦工,步行穿過狹長的巷道和鋪在地面上的軌道,到達了采集面一線作業現場附近。還未走近,便聽到刺耳的機器轟鳴聲。
越往里面路越難走,其實都不叫路,有的地方僅能讓一個人側身通過,更難走的地方還要彎腰、低頭方能慢慢通過,有時稍不留意,頭頂上的安全帽就會碰到巷道上方的巖石,發出“叮當”的響聲。
在最深處的一線采煤現場,多名礦工正在作業,他們是之前的一個班組,還沒下班。該班組指揮采煤機的礦工王軍波手拿遙控器,正在指揮機器作業。不到5分鐘時間,巷道墻壁上就掘出一個長方形洞,煤塊不斷滾落下來,直接進入運輸機。
“控制采煤機,最關鍵就是要讓它聽話,除掌握好高度外,還要記住不要割到煤炭頂上或底部的巖石?!蓖踯姴ㄖ钢鳂I區的煤堆說,割高了,不安全;若割低了,巖石就混在煤炭里,煤炭質量就差,影響后續銷售時的價格。他介紹,采煤機在巷道里不停地來回移動,一刀下來可以采到60厘米寬的煤塊。采煤機上有水管在不停地往采煤機滾筒上灑水降塵。
據了解,掘進后才能采煤,而采煤前要先安裝運輸機和支架,20多人三班倒,有時需要半個月左右時間,再完善電、運輸系統、管線等,瓦斯和其他設備所有達標后,方可進行采煤。
班長李順生透露,井下是男人的天堂,由于下面溫度過高,很多人都喜歡光膀子干活,誰有干不完的活兒,礦友就會上前幫忙,整天和鐵家伙打交道,小磕碰時有發生?!暗前踩仨毞旁诘谝晃??!彼f。
人物講述:玩轉58噸掘進機的礦三代
下午1點,掘進面的巷道里,記者見到了剛剛從掘進機下鉆出來,負責檢修掘進機的郭石磊。他不僅是一個能玩轉58噸掘進機的90后,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礦三代。此時,他剛修好了掘進機底部滾動托輪上的一個小毛病,滿身、滿臉的汗水和煤灰完全掩蓋了他24歲的真實年齡。因為他還有工作要做,所以采訪必須要等到他忙完工作回到地面上才能進行。
隨后,在地面上一間辦公室里,剛洗完澡,一身白凈的郭石磊出現在記者的面前。他是1993年出生的,老家在商丘。2011年3月,他便來礦上工作,剛開始只是一名普通的掘進工,每天和其他掘進工一樣,干著運輸、掘進的活兒。2015年下半年,單位培養年輕人才時,他入選了,如今成為一名掘進機檢修員?!拔覡敔斒嵌V的一名礦工,而且還是礦上的第一批礦工?,F在我和爸爸、伯伯、叔叔都在二礦工作,我可以說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礦三代。”郭石磊自豪地說。
“我現在每天的工作就是檢修掘進機,關于掘進機的很多修理技巧,我都已經掌握?!碧崞鸸ぷ鳎谏癫娠w揚地說,別看掘進機是個“傻大個”,但真要拆開了,只要有人幫忙還是很好組裝的,畢竟整個掘進機有58噸重,一條拆下的履帶就有七八噸?,F在每天他都要比生產工人早起,早上5點多就要點名報到,然后吃飯、換衣服下井維護檢修掘進機,有時候時間緊,他會直接帶著早飯下井。如今,檢修掘進機時的爬、躺、鉆都已經成了他的家常便飯,他通過聽掘進機運行的聲音就能判斷出其存在的小毛病。
聊起這幾年的工作經歷,郭石磊有些不好意思地說,剛參加工作時,他覺得礦工是一個最底層的工人,沒有面子,都不好意思跟同學、朋友說自己是一名礦工。直到后來,當他真正了解了現代礦工的工作環境后,他又覺得自己之前的想法很可笑?!拔矣X得成為一名礦工挺好的,就是有些累。”
技術更新:現在有了掘進機,不但效率高,還節省礦工的體力
“從過去的放炮、人工裝車,到如今機械化綜合采煤,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6歲的吳東宇是一名支架工,也是礦里的采煤明星,他在一線采煤干了20多年,其間經歷了三次改革。說起變化,他欣喜地告訴記者,“現在更安全了,工作更輕松了”。
“獻了終身,獻兒子?!彼腴_玩笑地說,兒子在另一個隊上班,雖然都在井下作業,但很少碰面,有時在纜車上相遇,雙方只能打聲招呼,吆喝一嗓子。
在地下掘進面的采訪中,記者還見到了在掘進隊工作了26年的彭隊長。彭隊長告訴記者,在他26年的礦工生涯中,他可謂見證了掘進工作一點一滴的改善?!皬淖钤绶排?、人工裝車,到后來用耙斗機裝貨,到如今的掘進機,掘進工作確實比以前好得太多了。”
“最早用火藥掘進時,不僅要做大量的安全工作,防止瓦斯爆炸等,工作效率也不高,一天最多掘進個兩三米。”彭隊長說?,F在有了掘進機,就完全不一樣了,掘進機可以掘進巖層,還能直接把破碎的巖石、煤塊通過皮帶運輸到地面,平均一天就能向前掘進8米至9米,不但效率高,還節省了大量的體力。
為了安全起見,下井前,礦方一再叮囑記者,下井禁止攜帶任何電子設備,所以當面對井下礦工生活的艱苦和許許多多感人的畫面時,記者沒能通過鏡頭一一記錄下來,不過,礦工的安全,是所有人努力的目標。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2909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