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職場>大連市提高社區工作者待遇(上調社區工作者薪酬)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2)
來源:【沈陽日報-沈陽網】

7月5日,“‘振興新突破奮進新征程’——沈陽這十年”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專場發布會在市政府新聞發布廳召開。中共沈陽市委組織部部長、市“兩鄰”委執行副主任聞然就沈陽市深入踐行“兩鄰”理念、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1 2”制度體系有關情況進行了介紹。
打造基層治理現代化“沈陽樣板”行動綱領
聞然表示,今年,市委聚焦“百姓的事有人管,管得有條有理管到位;百姓的苦有人問,問寒問暖問到家”,強化黨組織向一線覆蓋、干部向一線下沉、資源向一線集聚、政策向一線傾斜,制定了以《沈陽市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實施方案》(簡稱《實施方案》)為主方案,以《深入踐行“兩鄰”理念、深化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行動方案》(簡稱《行動方案》)《中國共產黨沈陽市街道工作委員會工作規則》(簡稱《工作規則》)為配套的“1 2”制度體系,近日已經印發實施。聞然指出:“‘1 2’制度體系,是沈陽市在努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時代坐標下,打造基層治理現代化‘沈陽樣板’的行動綱領。”
其中,《實施方案》共6個部分、35項工作任務,《行動方案》共3個部分、32項工作任務,《工作規則》共3個部分、34條內容。同時,進行了任務分解,確定了156項工作任務,明確了51家市直單位、13個區縣(市)的工作責任,工程化、項目化、清單化推進。
黨組織向基層治理一線全覆蓋
預計建設黨群服務站1850余個
聞然總結了“1 2”制度體系的十大亮點。第一條就是推動黨的組織向基層治理一線全覆蓋,推動社區黨組織——小區(網格)黨支部——樓院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組織體系100%覆蓋,使黨組織觸角延伸拓展至居民身邊,并全面推開紅色物業,讓物業企業有效融入基層治理。其次是在全市廣大黨員中叫響“黨派我來的”,扎實推進“共產黨員亮身份”,兌現“黨派我來的”莊嚴承諾,解民憂、紓民困、暖民心。
“1 2”制度體系明確全面推開小區黨群服務站建設,按照一般不少于30平方米的標準,采取單獨建、聯合建方式,建設集“黨建+養老+醫療+教育+就業+治安”為一體的黨群服務站。全市預計建設黨群服務站1850余個,每個黨群服務站平均覆蓋3至4個小區,目前在建服務站649個。
“1 2”制度體系明確深化黨建聚鄰、服務暖鄰、科技安鄰、社會助鄰、和諧睦鄰、文化親鄰“六鄰工程”,堅持“人民至上”,僅《實施方案》中就60次提到“服務”,特別是圍繞居民最關心、最關注的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問題,提出舒心就業、幸福教育、健康沈陽、品質養老等民生品牌進社區、進小區,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更直接、更便利的服務。
編制向基層治理一線傾斜
每個社區預核2至3個事業編
“1 2”制度體系強調編制向基層治理一線傾斜,明確全市從上向下跨層級補充調劑6000名人員編制,確保每個鄉鎮(街道)人員編制不低于50名,并為每個社區預核2至3個事業編制,進一步打通社區工作者——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公務員的職業發展路徑,年內啟動相關工作。
同時,加大激勵關愛社區工作者力度。圍繞社區工作者最關心關注的薪酬水平、職業通道、政治待遇等內容推出一系列實招硬招。比如,6月15日前,按照人均500元/月的標準,普遍上調了社區工作者薪酬,調整后達到5950元/月(含“五險一金”個人繳存部分),達到東北首位、全國上游水平;向全市955個社區全覆蓋派駐第一書記、副書記,結合去年派出的996名駐村第一書記、“三長五員”工作專班的1.1萬名下沉干部,全市向社區(村)派駐的黨員干部達到1.3萬名;今年上半年沈陽新招錄4000名社區工作者,全市總數達到15300余人,從而實現每萬名城鎮常住人口擁有社區工作者20人,超過全國18人的平均水平。
強化小區在基層治理中的基礎性地位
累計點長6500余名
“1 2”制度體系特別提出強化小區在基層治理中的基礎性地位。在對散體樓標準化圍合、推動1471個無物業小區落實管理主體,實現沈陽6588個小區全部“有人管”的基礎上,正在按照300戶左右標準加快推進網格優化工作,預計7月底前全部完成,實現“網格吹哨、部門報到”。在小區全面實行“三長五員”實名制專班治理模式,在全市小區實現一個小區、一個專班、一抓到底。目前,全市已有6500余名社區工作者擔任小區點長,1.1萬余名市區下沉干部(市級4898名、區級6390名)擔任應急點長,會同老黨員、老勞模等榮譽點長及專班其他成員服務居民。
此外,“1 2”制度體系還突出數字賦能,建立了簡潔明晰、易操作的小區治理模板,如小區治理工作導則、“12345 N 1”工作運行體系以及“同網共治”工作機制等8個實施細則和小區工作事項準入清單等。
每個社區3000至4000戶
社區規模優化調整預計年底前基本完成
為破解超大社區治理難題,沈陽堅持方便管理、區域與人口規模均衡劃分、相對穩定的原則,以每個社區3000至4000戶標準調整社區規模,確保社區工作者有更多精力為居民提供優質服務。預計年底前全市基本完成社區規模優化調整工作。依托住宅小區、樓院、居民小組,綜合考慮面積、人口等因素,按約300戶左右標準劃分網格,覆蓋戶數適當調整。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將治理單元落到小區,圍繞小區組織建設、居民自治、困難幫扶、矛盾調解、資源整合、應急響應、政策宣傳、其他事項等八類重點工作,制定《小區工作事項準入清單》,細化28項具體事項。
建立健全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五社聯動”機制,通過降低登記門檻、簡化登記程序,優化登記服務,計劃年底前80%的城市社區擁有10個以上社區社會組織,70%的農村社區擁有3個以上社區社會組織;全面鋪開街道(鄉鎮)社工站建設,年底前建成街道(鄉鎮)社工站103個,實現城市街道全覆蓋,全市街道(鄉鎮)整體覆蓋率超過70%;安排福彩公益金300萬元,實施社區服務、兒童服務等5個類別公益創投項目50個,通過項目化運作方式有效凝聚“五社聯動”協同共治力量。
沈陽晚報、沈報全媒體主任記者 王彩麗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攝影記者 李浩
本文來自【沈陽日報-沈陽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3049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