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職場>先入職律所再考法律資格證好嗎(工作多年才醒悟)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28)
或許在部分考生看來,高考結束鈴響起的那一刻,一切就已經塵埃落定了。
但現實情況是,這場關乎學生未來發展的“節點”,才剛剛過去了1/2,因為后續還確定錄取、去學校報到這兩個環節等著大家完成。
其中,填報志愿這一步尤為重要,畢竟專業的選擇基本決定了考生畢業后1-3年的發展目標和從業方向。

自2021年八省聯考“開賽”后,“3 1 2”的新高考模式就正式走進了大眾的視野,而今年已經是新高考實行的第二年了。
不可否認,“3 1 2”的出現確實打破了史地政、物化生的傳統選科模式,讓同學們掌握了更多的主動權,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高考中揚長避短。
可到了填報志愿時,參加了“新高考”的學子,恐怕心情就沒那么愉悅了。

“物理類”的考生其實還好說,在平行志愿之下,大家只要選擇“物理 化學”的組合形式,那么超過93%以上的專業都有可嘗試的余地,未來發展局限性比較小。
可選擇“歷史類”的學子就比較被動了,畢竟他們的專業覆蓋率僅有50%左右,很多熱門專業都是看著眼熱卻沒有報考資格。
因此,這類考生需要做的就是,在可選范圍內找到就業前景最廣闊的那個專業。于是法學專業憑借著就業形勢多樣,成為了諸多家長與考生的目標。

經歷過高考的人應該都聽過“勸人學醫,天打雷劈”這句話,而它的下一句則是“勸人學法,千刀萬剮”。
可見,作為與臨床醫學難度齊平的學科,法學生的日常生活實屬不易。
學起來晦澀難懂、摞起來一人多高的教科書,全靠現場胡編亂造的期末考試,近五年通過率僅有14%的司法考試,這些無一不在告訴大家——學法難,想要在法學領域走遠更難。

那么為何考生們還要前仆后繼地往“坑”里跳呢?這還要從法學生的兩條就業選擇說起。
要知道,許多壁壘高、就業面窄的專業,要想在領域內就所建樹,就必須選擇晉升學歷,而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臨床醫學。但法學生則不同,他們即便是在本科階段,也有其他發展方向能夠選擇。

首先就是進入律所工作,隨著新一代年輕人的成長,大家的法律意識變得更加清晰,遇到問題也懂得通過司法手段來爭取自身利益。
因此,只要同學們能夠通過司法考試,并且個人實力夠硬,就可以在律所闖出一片藍天,收獲一番屬于自己的事業。

其次就是考公。要知道,如今不管是省考還是國考,大家對于法學人才的需求量還是相當突出的,例如公檢法和各地區的法規部門每年都會吸納大批相關人才進入。
那么問題來了,大家同樣都是法學生,進入律所和選擇考公的區別究竟體現在哪呢?兩者的差異不止體現在薪資上。

◆穩定性:公務員>律所
畢業10年以內實現財富自由、行走在CBD大樓、穿梭于精英人群之間,相信大多數法學生心中都有一個成為“何以琛”的夢。但事實上,大多數人都活成了需要合租的“張偉”。
眾所周知,律所都是私人創辦的企業,一切活動都是為了盈利,所以一旦同學們無法為公司提供相應的價值,就會被邊緣化,甚至被辭退。這一點相較于以“穩定性”著稱的公務員來說實在是不占優勢。

◆晉升速度:律所>公務員
私企相較于公務員團隊來說,用人方式比較大膽,只要同學們有足夠的實力,能夠在短期內完成KPI,就能迅速實現升職加薪。
但公務員則截然相反,由于公職人員崗位具有特殊性,所以體制內一直以來都有明確的晉升標準,其中包括工作年限、考核標準等多個參考項,大家想要快速晉升基本是無法完成的任務。

◆薪資:無法相互比較
律所的薪資大多是由基本工資、績效和提成構成,而且不同水平、不同領域的律師差別比較明顯,這也符合律師“二八定律”的收入規則。
但值得注意的是,從南方財經法律研究院給出的數據來看:在今年4月份時,上海律所比去年同期減收了兩到五成,而5月份更是呈現斷崖式的下跌,減幅擴大到了50%-90%,只不過由于律師收入具有延遲性,所以未來發展不得而知。

而同樣的環境,選擇考公的法學生收入就要穩定得多,最起碼維持基本的日常生活并不難,所以在收入方面,還需要同學們仔細思量。
結語總體來看,不管是進入律所工作也好,還是選擇考公也罷,兩者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只要法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找準發展思路就可以了。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3053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