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職場>產品設計最基本兩個功能(7個看不見的設計點)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2)
在產品設計中,可能會存在一些設計點并不“屬于”產品經理的職責范疇,但這些設計點卻不能被忽略,因為它們會影響到用戶的最終體驗。本篇文章里,作者就闡述了幾個不應忽視的設計點及自己的經驗總結,一起來看看。

在進行產品設計時,像交互原型圖、UI界面,這些都是可以看到的。
還有我們看不到的設計點,這些點在做產品設計時同樣可以考慮到。
我整理了以下幾點,分享各位,希望對各位有用。
一、熱區熱區是指頁面中可以點擊的區域,點擊熱區會觸發一個交互事件。
比如說點擊頭像,進入個人主頁,頭像區域就是個熱區。

熱區的尺寸范圍也會影響用戶體驗,為了讓用戶快速選擇,我們可以選擇擴大熱區范圍。

對于列表,可以將整行作為一個熱區。

對于同一模塊內有不同的熱區,可以采用區域劃分的方式,而不是將熱區放在元素上(元素是指文字、圖片、icon等)。

另外對于熱區范圍,我們需要進行明確:不同區域會觸發什么操作。
雖然應該是交互設計師去考慮,但是哪有一般公司哪有交互設計師,還是產品經理去管。
二、快捷鍵對于快捷鍵,像ctrl c、ctrl v,幾乎每天都會用到。
所以我們需要考慮,在我們的產品中,尤其是PC端產品,是不是也要加入快捷鍵,來提高使用效率。
比如在表單錄入頁:
加入太多的快捷鍵會有一定的學習成本,我們可以考慮對常用功能、核心功能加入采用快捷鍵。
如抖音點贊、評論是常用功能,在抖音網頁版,按“Z”,快速點贊“X”;“C”,收藏;↑、↓鍵切換視頻;←、→鍵快退/快進。

另外對于APP內,我們也可以考慮加入快捷鍵,我認為@就是個快捷觸發鍵。
釘釘目前就可以輸入/,調用出功能快捷入口。

通過一個斜杠將產品內的各個功能快速串聯在一起,不得不說,能想到這一點真的很棒。
我們也可以參考這個設計,想想在我們的功能產品中有沒有地方可以用。
三、數據加載在說到《5000字詳解性能需求》時,我們提到過對于不同加載方式,同樣會影響到產品的用戶體驗。
常見的加載方式有:
分頁加載:在做列表時,研發一定會問要不要分頁、一頁加載多少數據。
分頁加載就是分批次加載,一般一次加載10條/20條數據。當進入到下一頁時,再進行加載。
另外像如APP的信息流加載,也都是分頁加載,一次加載個10條,看完這10條,再刷新加載出新的10條。
全屏加載:全屏加載的方式一般是一次把頁面中全部的數據加載完成,當然會用更多的響應時間。
全屏加載一般用于頁面元素較少,或者頁面內容必須要同時看才使用。
懶加載:一次不加載完,當頁面進入到屏幕可視區域時,再加載出對應的數據。
現在很多APP的頁面都是采用這種方式。不出意外的話,研發都會選擇這種方式。
預加載:提前把內容加載好,用戶進入到頁面時,可以直接看。
在使用預加載的時候,我們需要提前預估到用戶的下一步操作,提前把數據加載好。
像抖音,每個視頻都是提前加載好的,每次下滑,看到的都是提前加載好的視頻。
你可以刷抖音的時候試試,把流量/wifi關上,還是能刷出幾個視頻。
另外像APP的開屏廣告、彈窗banner一般都是預加載好,進入頁面直接看。
還有一種“欺騙”用戶的加載方式:后端加載,在頁面顯示操作成功,但是后端還在處理。
微信發朋友圈時,就算在斷網的情況下也是可以發布出來,但是就自己能看到,等聯網后才能成功發布出來。
不同的加載方式是在前端能看出來的,畢竟加載不出來數據,頁面就是空白的。
但是我還是想在這提,因為有些研發同學不清楚要用什么加載方式、不清楚怎么加載。
比如說預加載,研發不會知道要提前加載哪些數據,就需要產品去告訴他們。
四、數據存儲當在做表單錄入的時候,一定會存在沒填寫完就退出,如果用戶再次進入時,那之前錄入的在頁面還能不能看?
如果還能顯示,那數據是存在前端,還是存在后端?

前端一般是指將數據緩存在本地,下次進入表單頁面時,讀取本地數據,展示出之前錄入的數據。
如果緩存清空,那之前錄入的數據就會被清空。
后端是指存在數據庫中,下次進入表單頁面時,讀取數據庫里的數據,展示出之前的數據。
除非把數據庫里數據給刪除才看不到。
對于一些數據量少、容易填寫的數據,我們可以直接保存在本地,緩存清了就清了,讓用戶再填寫。
對于填寫的多,填寫內容較復雜、填寫時存在經常別打斷的情況,我們可以考慮保存的數據庫里。
還有一種緩存到服務器,通常是在提供公共服務的場景里
我之前做過一個公共單位換算的接口,簡單理解就是:接口傳入原始數據,通過“原始數據×換算比例”后,再返回出計算結果。

大多數情況下,接口傳入的原始數據都是相同的,沒有必要每次都去進行計算。
所以只需要把計算后的數據緩存到服務器中。當有相同的原始數據傳入時,直接讀取緩存數據,接口返回緩存里的計算結果即可。
對于沒有計算過的數據,才調用接口進行計算,并將計算結果緩存在服務器中。
這樣就提高了接口的響應時間,還減少了服務端的壓力。
多說一句,還是以上邊提到的單位換算接口為例。
如果計算公式變了,或者是換算比例變了,這時需要有清空緩存的機制。
如果不清空緩存,還是會按照之前緩存的數據返回接口。只有清空緩存后,才會按照最新的計算方式進行計算。
這也引出了對于緩存需要考慮的幾個問題:
這就針對不同的緩存數據在看了。
五、感官視覺、嗅覺、觸覺、聽覺、味覺都是感官體驗,我們這里只說下觸覺、聽覺。
對于觸覺,就是手機振動了。
振動主要用于消息反饋、提醒,強化感官體驗。
以上這些,振動主要狀態反饋。
對于狀態反饋,我們可以在頁面中添加提示,但是會存在不方便看頁面的場景。
比如:刷手機進地鐵。
在這種場景下,聽覺、視覺反饋容易被忽略時,可以考慮加入振動,強化觸覺反饋。
在iOS、Android系統里提供了對應的接口可以調用。
我們以iOS系統來說,它提供了默認震動以及自定義震動接口。
iOS將振動分為3大類:
1)Notification(通知):通知的振動分為:成功、警告、錯誤。

截圖來自Apple官網
2)impact(不知道咋翻譯)
沖擊觸覺提供了一種物理隱喻,您可以使用它來補充視覺體驗。例如,當視圖卡入到位時,人們可能會感到輕敲,或者當兩個重物相撞時會感到砰的一聲。
——Apple
impact中分為5種類型:light、medium、heavy、rigid、soft。

3)selection(選擇)
當 UI 元素的值發生變化時,選擇觸覺會提供反饋。
——Apple

大家可以直接去Apple查看說明:
https://developer.Apple.com/design/human-interface-guidelines/patterns/playing-haptics/
對于振動還有個比較有趣的玩法:

在看視頻時,不僅在視覺、聽覺上刺激用戶,又加上了觸覺,三觀共同刺激,讓用戶感官刺激飆升。
這也有另外一點需要產品關注:需要知道不同系統的特性。我們需要關注系統新版本,有沒有可以結合的新功能。
比如當ios支持添加桌面快捷入口后,幾乎所有的APP都開始做將主要功能添加到桌面中。
就算不關注系統升級的功能,也得需要關注自己的產品是不是適配系統新版本,有沒有bug。
聽覺就是指的聲音提醒,作用包括消息反饋、提醒、情感渲染等。
聲音提醒比振動有更好的效果,而且應用的場景更多:
現在各個APP都巴不得每個用戶有開啟提醒,多個提醒,就多了個觸達方式,就多了流量入口。

這些出于讓數據好看的目的我們先不說,而是聲音提醒對我們產品的用戶體驗的好處。
分享一個我當時做聲音提醒的場景。
客戶使用我們的產品對工單進行實時審核,但是工單是不定時有的,客戶一般是做其他工作時,當有待審核工單過來的,然后立馬去進行審核。
這個時候用戶的注意力是在其他的工作頁面,不會一直盯著工單的待審核頁面。
所以當有新工單過來時,通過聲音提醒,審核人員立刻進行工單審核。
簡而言之,就是在某個場景下,用戶不方便通過屏幕得到提醒時,可以通過聲音做提醒。
我當時道理都懂,就是沒想過加聲音提醒,當客戶提了這個需求之后,就立馬排期。
大家在做產品時,可以考慮消息提醒能不能在某個場景使用。
在對于使用聲音提醒時,還有一個就是使用不同的音效:
成功時的音效、失敗的音效、提示的音效等等。
關于音效的內容我不專業,在這我就拋磚引個玉。希望大家在工作中能把音效也考慮進去。
六、特殊群體我之前做APP產品經理時,收到過一個視障用戶發過來的郵件,這封郵件對我的觸動很大,我將郵件內容放在下方,大家可以看下。

這個用戶提的需求我立馬放到了需求池內,并和研發溝通了這個事。
得到的結論是不好做,測試也不好測,另外有很多優先級高的需求等著去做,所以都一直放在了需求池,直到我離職后也沒有實現。
直到現在我也一直想著這件事。
在這分享給各位,希望各位在做產品時,能想到有些特殊群體也在使用我們的產品,如果我們能幫他們,就盡量幫。
這也引出來我們在做產品時更到的一個層面,就是產品經理的心性,這個東西才是更看不見摸不著,有句話叫:善良比聰明更重要。
有些產品為了提高點擊率,故意添加迷惑性的按鈕、故意把關閉按鈕放到不容易看見的地方、故意寫難懂的文案迷惑用戶。
做這些“不善良”的功能,無非就是KPI壓著,老板盯著,目的也就是提高點擊,提高轉化,提高營收。
當然,善良or不善良,我無法評價,畢竟產品經理也只是個打工人。
我只希望做的每個功能,都是問心無愧的,用戶罵人的時候,自己心里能過得去就行。
我之前也被用戶罵,不過那時我比較年輕,心里就想,是領導要這樣做的,罵的都是領導。
之后我就把用戶罵的話,整理出來給領導看,讓領導心里有點數,然后找機會優化。
七、總結也許大家看了這幾點會覺得這些不是產品該做的,比如說:
這些問題,絕對沒有錯,產品經理肯定不是什么都知道。
但是,我認為作為產品,我們需要站到前邊。
我們需要主動提出這些對產品有好處的需求,然后將這些東西交給更專業的同學去做。
如果你的團隊里有經驗豐富,職業素養很高的研發、UI、測試,那是一件很幸運的事。
如果沒有呢,只能靠你自己,你去提,你去推動,只能靠自己。
你是槍手,團隊成員是槍,想打哪,就等你開槍。
本文由 @王大鹿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3252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