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0)
8月28日北京時間16:00,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官邸召開記者會,宣布自己辭去首相一職,理由是“發現舊疾潰瘍性結腸炎復發,為避免個人健康狀況影響執政,決定辭去日本首相的職務?!?/p>

這位日本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首相,也是出名的“愛上廁所”的首相,他從17歲患上潰瘍性結腸炎,一天會上20次廁所,至今年已50年。
其實,13年前因為潰瘍性結腸炎復發,安倍就辭去過一次首相職務。但最后他還是堅持了下來。
這個8年的任期內他一直在和怪病作斗爭,在內閣會議上經常會看到他的面色蒼白、嗜睡等服藥異?,F象。

而且,持續幾十年后到潰瘍多發時對患者造成的身體痛苦遠不及精神痛苦。經常會讓人"全身惡臭、排便不受控制"最后甚至到無力去衛生間的地步,尊嚴受到極大摧殘。
有很多老年患者無法釋懷這種給其他扶養人帶來頗多惡感的癥狀,選擇結束自己生命。
對于很多人來說,并不知道潰瘍性結腸炎是什么病,以及這個被稱為“綠色癌癥”的疾病是如何把安倍“擊倒”的?
綠色癌癥顧名思義,潰瘍性結腸炎就是結腸(大腸)粘膜上長了潰瘍,標準術語是:黏膜的炎癥和潰瘍形成為病理改變的慢性非特異性的炎癥性腸病。
主要癥狀是:持續性或反復發作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及黏液膿血便,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病變部位多位于直腸和遠端結腸,累及結腸黏膜及黏膜下層,病理特點主要是黏膜層的彌漫性炎癥改變。有發作期和緩解期,病程長,病情輕重不等,易反復發作。
除了腸道問題,皮疹、肝臟損害、關節炎、脫發、骨質疏松、眼部炎癥等癥狀也可能出現。最讓人恐懼的莫過于,潰瘍性結腸炎還可能會癌變,病程大于20年的病人發生結腸癌的風險比正常人高了10~15倍。
潰瘍性結腸炎,簡稱UC,和克羅恩病一起被稱為“炎癥性腸病”,統稱IBD,被WHO列為世界難治性疾病。
至今全球醫學界并沒有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也就是說,能控制爆發期,但不能夠被徹底治愈,由于患者需要忍受身心的巨大痛苦,因此被稱為“綠色癌癥”。

潰瘍性結腸炎原本在歐美發達國家更為多見,但最近十多年在我國的發病率也逐年上升,患病人數增長了數十倍,已經不再是一個罕見病。
目前病因不明,發病機制也仍不是十分清晰,通過一些臨床的觀察猜測可能三大因素有關:
第一是遺傳因素
第二是腸道微生物因素
第三是不良的生活習慣:比如飲食、吸煙、熬夜、精神心理因素、菌群失調等
潰瘍性結腸炎與腸內菌群、自身免疫力有關,飲食習慣的突然改變也可能會致?。换蛞蛩乜赡芫哂幸欢ǖ匚唬瑲W美結腸炎患者當中,大約有20%的近親屬都曾有潰瘍性結腸炎;心理因素在疾病惡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既然病因不明,治療也只能盲人摸象,摸索著對癥治療,主要靠藥物和手術,然而不能治愈,只能減輕患者痛苦。
不過,現在被確診的患者還是要比安倍運氣好很多,現在的治療方法和藥物要多很多,安倍得潰結近50年,之前沒有這么多種類可以控制病情良好的藥物,也沒有這么多的隨訪和管理經驗。
現在,越來越多的藥物能夠及時控制炎癥活動,可以減少腸道的失功能化(也就是纖維化)和癌變,更可以減少手術比例。
此病最愛年輕人通常都是年輕人發病,高發年齡是15-35歲,比如安倍就是17歲。

除了青壯年群體外,炎癥性腸病也有可能發生在兒童和老人身上,有的人年紀很小就患上了這種疾病,這被認為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也有的人病情發展很慢,直到年邁才表現出癥狀。
炎癥性腸病早發現早治療非常重要,現在很多病人被確診時,病情已經很嚴重了,很多患者甚至出現了腸道穿孔、梗阻、大出血的情況,治療的難度也會很大,而且潰瘍性結腸炎發展久了,癌變的幾率會增高。部分病癥較輕的早期病人,只需堅持用藥就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因此,常年腹痛或腹瀉者,建議去醫院檢查。
如何防治因為此種疾病因人而異,在治療上請嚴格遵守醫囑。
此外還可根據致病原因來進行調整防治。
生活方式調攝對防治潰瘍性結腸炎很重要。注意休息、合理運動、調暢情志、戒煙戒酒等。
在預防上,可補充益生菌。益生菌是一種活微生物食品補充劑,可通過改善腸道微生物平衡,增強腸屏障功能和改善局部免疫反應,從而對宿主產生有益影響。
關注“愛美、愛笑、愛生活”的正能量生活資訊號---【常笑生活】頭條號,小編會定期和大家分享美麗知識、娛樂八卦、生活趣事!傳播正能量,天天樂呵呵。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3492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