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職場>周總理大公無私(周總理大公無私)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9)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尊師重教”的傳統,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寫下的《師說》“傳道受業解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就可以看出老師的重要性。

圖 | 周總理
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著書立說,廣收門徒,成為萬世師表。北宋時期的楊時放棄做官的機會,拜程顥為師,一天大雪紛飛,楊時來到恩師家門口想去請教問題,發現老師正在火爐旁閉目養神,為了不打擾老師休息,他在門外靜靜等待。
可外面的雪越下越大,整個大地早已鋪上一層厚厚的“白地毯”,楊時的身體早已凍得僵硬,但仍然堅守原地,不做聲響,老師過了好久醒來,才知他在外面,開門相迎,可是楊時早已成了“雪人”,這就是有名的程門立雪。
從此可以看出幾千年來老師一直是文明的傳遞者,只有尊師重教,璀璨輝煌的中華文明才能得到傳承和發展。
近代中國飽受列強凌辱,國內紛爭不斷,但也涌現出像毛主席,周總理,朱老總這樣的英雄,挽救了整個中華民族,改變了國家的前途命運,他們在年輕時候也曾受到老師思潮影響,改變了人生軌跡。例如毛主席就深受楊昌濟和李大釗等人影響,毅然決然走上救國救民的道路,今天我們要聊的周總理,他尊重老師,將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這一理念發揮到極致。
1949年7月,一名叫高肇甫的年輕人在濟南市公安局內寫下一封信,收件人竟然是周總理,幾天后,他竟然接到周總理的回信,并讓自己迅速進京,兩人在中南海詳談3個多小時,交談過程中,周總理不禁悲痛萬分,數次淚流滿面。
新中國成立后,周總理特意在一次會議上討論到這件事:“自從我們來到北京以來,一些親戚過來找我,希望我給他們安排一些公職,但都被我一口回絕,我只安排了一個人,他叫高肇甫,并不是我的親戚,而是我小學時一名恩師的兒子,是響應黨中央號召從臺灣回到大陸的,我破例為他安排在政務院檔案科工作,我的老師已經逝世多年,我非常懷念他……”
那么周總理的這位老師究竟是誰,為何他在得知老師去世后如此悲痛,要知道周總理一生都是大公無私,從不為任何人開后門,為何破例為恩師之子安排工作?

圖 | 周總理
只因恩師是高亦吾,1881年,這位傳奇人物出生在山東省章丘縣(現在屬于濟南市章丘區)繡惠鎮西關一個家學深厚、頗有名望的耕讀之家,他自小就聰穎好學,年僅12歲就已經讀完四書五經,更是在16歲自創私塾,啟蒙民智,造福一方百姓。
1907年,他通過府試,進入山東高等學堂歷史科深造,在那個年代,讀書人幾乎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但高亦吾是個追求新思想新學潮的人,被以孫中山為代表宣傳的民主共和思想所吸引,他每天花費大量時間閱讀孫中山等人著作和一些充滿革命思想的先進報刊,時間久了,他的思想得到升華,徹底倒向革命派,加入了同盟會。
高亦吾從一個愛國憂民的進步學員成為鼓吹資產階級思想,積極反清反帝國主義勢力的無畏斗士,在他帶動下,身邊的同學也開始關注時事,探討中國革命的可能性,他先后組織同學們成立了“樂群學會”和“玫瑰花詩社”,以筆代刀進行反清斗爭,他多年來飽讀詩書,所以才思敏捷,下筆如有神,時常以“中國的革命”、“中國的命運”為主題,撰文發表在詩社,并走上街頭去演講。
1909年8月,落后腐朽的清政府對帝國主義列強妥協求和,導致山東各界的爭取路礦權利斗爭失敗,引起全社會強烈不滿,高亦吾帶頭脫下長衫,剪掉辮子,穿上學生裝,上街游行示威,并發表重要演講,其余同學也紛紛效仿,此事轟動了整個濟南城。
晚清政府欺軟怕硬,對外屈膝忍讓,對內瘋狂鎮壓,密令清兵通緝帶頭鬧事之人,高亦吾提前得知該消息,在同學的幫助下逃離濟南。
當年年末,高亦吾經過多方輾轉來到東北的奉天(現在稱沈陽),在族人的幫助下,擔任“奉天省官立東關模范兩等小學校”的歷史教員,這對于學富五車的他來說雖有點大材小用,但是能夠引導年輕人走向一條正確的道路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此時的他已經摒棄清朝的舊俗,只留有干凈清爽的短發,在一眾小學教員中,他顯得那么格格不入,學生們認為他標新立異,話語非常激進,平時便不敢與他多作交流。
然而一個新時代即將開啟,1910年秋,年僅12歲的周總理(統一上下文,統稱周總理)在時任鐵嶺稅捐局主任的三伯父周貽謙的帶領下,輾轉來到該校念書。
與其他學生不同,周總理對這位在光緒末年就敢于剪掉發辮,一身洋裝革履,被世人視為“怪物”的高老師非常敬重,高亦吾同樣也發現班上突然來了一名操著南方口音的小男孩,后者不僅“眼里有光”,還胸懷壯志,一副器宇軒昂的樣貌,讓人眼前一亮。
高亦吾得知周總理的身世和過往經歷后,感嘆道:“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周總理立刻回應道:“高先生,這個是白居易所寫的《琵琶行》其中一句吧!”

圖 | 高亦吾
高亦吾被周總理的知識儲量所震驚,畢竟那個年代上過私塾,系統學習過古詩文的人沒幾個,一個12歲的少年就能知曉詩句出處,實屬不簡單。兩人惺惺相惜,一段珍貴的跨越年齡的友誼就此展開。
高亦吾上課時語調激昂,時常聊一些與時事相關的話題,很多學生對此并不感興趣,只有周總理聽得津津有味,畢竟這些知識都是他老家私塾先生從未涉及過的。
高亦吾也有心栽培周總理,時常在課余時間向其慷慨激昂地講述反清驅洋的革命真理,神情哀傷地講述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為國家做出的壯舉,周總理聽得熱淚盈眶,恨不得迅速長大成人,好投身革命大軍,高亦吾摸著他的頭,笑著說:“不說你了,就連我都時刻想去中山先生身邊,追隨在他身后推翻清政府,驅逐列強,建立平等共和的國家。”
為了讓周總理樹立起堅定反帝反封建的愛國理想,高亦吾贈送給他一本鄒容寫下的《革命軍》和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周總理小心保存,在革命年代時常翻篇閱讀。
在高亦吾的循循教導下,周總理不僅在思想意識方面得到升華,學習成績也在快速提升,各項科目中,他的國文算是最優,在來校兩周年之際,他寫下一篇作文,提到中國要富強,應該從根基做起,辦好教育,循序漸進。
這篇國文從根本上發現問題,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就連當時的一些老師都沒有他這么高深的覺悟,最終,周總理靠著這篇國文在奉天教育品展覽會國文成績中榮摘桂冠,高亦吾為教出如此優秀的學生感到自豪,以至于他公開稱贊道:“周恩來是我執教以來碰到的最好學生!”
辛亥革命后,高亦吾響應孫中山的號召,帶著多位師生走上街頭宣傳革命口號:“不除韃虜,民國不立,四萬萬炎黃子孫誓不罷休!”
周總理也總算是開了眼界,革命的火苗在他的心野早已燎原。

圖 | 周總理
很快,學校里出現了第二個“怪物”,很顯然,他就是周總理,在高亦吾的熱血講說下,在閱讀多本革命書籍后,他的革命意識已經完全覺醒,剪掉辮子,以示對過往的告別,留起短發,以示對未來的憧憬,當周總理走進教室,他和高亦吾相視一笑,只留下一群同學們在那議論紛紛。
一天,正在為大家上課的魏校長突然問學生:“你們為何要讀書?”
一名學生站起來說:“為父母報仇,為做大學問家而讀書!”
另一名學生說:“為了升官發財,光宗耀祖而讀書!”
魏校長聽完不停搖頭,當問到周總理時,周總理說出那句讓人振聾發聵的話:“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魏校長非常激動,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再次問道:“你再說一遍!”
周總理便一字一句地說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魏校長愣了足足半分鐘,轉身對大家說道:“好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有志者當效周生啊!”
全場師生都為他鼓掌示意,高亦吾后來聽說自己的愛徒有如此志向,非常滿意,只是他還不知道這句話成了無數中華兒女的座右銘。
至于周總理何時將讀書作為中華崛起的頭等大事,最早可追溯至他和三伯父剛來到奉天,彼時他的思想受到巨大沖擊。
此時的東北經濟比老家更加繁榮開放,外國人士眾多,奉天城內遍布著各國租界,上面貼有“中國人不準入內”的標牌,周總理第一次看到現代化大城市,感到震撼,四處觀看,當看到一群西洋建筑群時,想進去看看,伯父一把將他拉回。
周總理非常不解,伯父搖頭說道:“孩子,這里不是咱們中國人能進去的地方,要繞著走!”
周總理反問道:“這里不是中國領土嗎?為何我們自己人都進不去!”
伯父嘆氣,隨后說道:“中華不振吶,這里被稱作租界,是國中國!”

圖 | 周總理
周總理似懂非懂地問:“租界是什么,中國人進不去中國人的地盤,還能叫中國嗎?”
伯父摸著他的頭,無奈地說道:“你現在還小,等你再讀幾年書就明白了,以后千萬不能進去那個地方!”
伯父的這份叮囑也讓周總理認清了中國的現狀,為國效力的種子在心里生根,在高亦吾的諄諄教導下,開花結果。
1913年,周恩來為了求學深造加上伯父工作調動,準備前往天津的南開中學讀書,高亦吾雖有萬般不舍,但還是希望周總理有個好前程,離別之際,他對周總理說道:“孔子曰,君子有三樂,你知否?”
周總理答道:“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此為一樂;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此為二樂;父母皆在,兄弟無故,此為三樂!”
高亦吾感慨道:“不愧是我帶出來的學生,我非常滿意!有此弟子,夫復何求!”
說完這話,高亦吾掏出一張紙條,遞給周總理,后者打開,看到上面寫道“翔宇”,高亦吾語重心長地說道:“從此一別,不知何日再見,翔宇二字希望你將來翱翔寰宇,闖出一番天地!”
周總理拿起筆紙寫下:“同心努力,前程萬里指日登!”
并在最下面署名“翔宇”,以示對恩師的敬重,從此,翔宇就成為周總理的“字”。
周總理來到天津開始他新的求學之路,而此時的奉天局勢動蕩不安,北京卻有很濃厚的學術氛圍,高亦吾輾轉來到北京一家公署成為一等科員。三年時間里,兩人不斷有書信往來,周總理兩次前去北京探望恩師。
“五四運動”期間,周總理和同學們在天津創辦覺悟社,在街頭開展反帝反封建運動,高亦吾得知自己的高徒在重走自己的“老路”,非常開心,但也充滿了擔憂,叮囑道:“你在天津創辦了覺悟社,名氣很大,轟動了京畿地區,日后你行事務必小心,當局揚言要捉拿所有成員,不可讓他們抓住把柄,要講策略!”
不過就算千防萬防,走上革命這條道路,就已經沒有回頭路了,周總理已經將生死置之度外,1920年1月,在領導天津學生愛國運動中不幸被捕入獄,高亦吾得知該消息后坐立難安,雖然只教了周總理幾年書,但是兩人師生情誼深厚,他一邊利用自己在北京,天津地區的人脈疏通監獄關系,一面勸說社會上有識之士出面參與營救。

圖 | 周總理
彼時已經39歲的高亦吾家有老母和一雙兒女需要照顧,在這種危急時刻還想著為周總理出面,是件很危險的事,弄不好丟了官職,但是讀書人有一身志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他放下面子四處求人,找到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校董嚴修,希望他們能共同營救周總理。
在社會各界的努力下,半年后,周總理等人終于平安出獄,周總理出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感謝高亦吾的多番奔波,要不是有恩師的多方營救,自己肯定還要無限期被關押在牢房,只不過自己雖然出來了,但是在北京,天津的日常活動都受到了各種限制,他只好告別恩師,登上“波爾多”號郵輪前往歐洲留學,尋找救國之路。
而這也是師徒二人最后一次見面,高亦吾因為營救周總理一事被北京軍警盯上,他只好辭職回到老家,在山東省建設廳工作。
當周總理從歐洲回國后,先后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兩次參加討伐粵系軍閥陳炯明的東征,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
1936年,周總理已經成為中共主要領導人,在“西安事變”爆發后,參與斡旋調停內戰,共同抗日的過程,期間,周總理見到了張學良的秘書陸廣勛,向其打聽高亦吾的情況。(后者是周總理在奉天時期的同學)
陸廣勛表示自己已經多年來沒有和老師聯系,不知道他的近況。
周總理感嘆道:“在東北讀書期間,我對高亦吾老師的印象最深刻,我受其影響最大,是他引領我走上革命的道路,假如沒有他的悉心栽培,就沒有現在的我,至今我對他思念尤甚,真是可惜,現在竟然不知他身體和工作情況!”
遠在濟南的高亦吾在報紙上看到周總理奔赴西安參與斡旋后,非常自豪,逢人便說:“周恩來是我的得意門生,他是國家未來的希望,是指引中華民族前進方向的明燈,我看到他今天的成就,我已經心滿意足了!”
高亦吾當時都已經做好前去西安見周總理一面的準備,但是他年紀大了,行動大不如從前,腿腳很不利索,此去山高水遠,還不知會碰到多少艱難險阻,所以見面幻想成了“泡影”。
1937年,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高亦吾辭去公職,不想為日本人賣命,返回章丘老家,縣長郭德夫非常清楚高亦吾的學問水平,想邀請他成立了“城關學堂”,但高亦吾知道郭德夫是個十足的“親日派”,無論如何也不答應。
后來有人推薦他去偽政府公署就職,吹噓此為美差,但他還是一口回絕:“國家受難之際,民不聊生,替日寇效勞,實在愧為炎黃子孫!”
在他生命最后幾年,他在濟南小布政街開館施教以維持生計,日子過得算是窮困潦倒。
1941年春,高亦吾患上腦膜炎,當時的醫療條件奇差,久治不愈,他在彌留之際將全家人叫到身邊,叮囑兒子高肇甫:“你要記得,日后要去找周恩來,無論你何時去,他都會好好對你,必須聽他的話,跟著他走,絕不會走錯路!”

圖 | 周總理
僅僅過了幾天,高亦吾就與世長辭,年僅60歲。
現在想來這段話有不少值得推敲的地方。其一是高亦吾在意識不清醒的情況下仍然記得當年那位說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學生,記得兩人的深厚師生情。
其二,抗日戰爭正處于膠著期,從我們現代人角度來看要不了幾年就會勝利,但是當時的老百姓不知道這場戰爭最終走向,只想著活命就行,周總理的名字也被日軍當作懸賞名單張貼在全國各處,高亦吾始終相信自己的愛徒一定能打敗日軍,取得最終的勝利。
其三,高亦吾始終相信周總理一定會好好對待自己兒子,在那個人人自危的亂世,有這種信任是極為難得的,但高亦吾始終相信周總理保持初心,永遠是那個最善良,最優秀的學生。
高亦吾去世后,一家人失去穩定的生活來源,處境堪憂,幸得高亦吾的昔日好友吳藹宸的幫助,高肇甫等人每天才能吃上飽飯,說起這個吳藹宸,他是國民黨中央政府外交部官員。
1948年末,國民黨軍隊一潰千里,國民黨已經有逃往臺灣的想法,吳藹宸找到高肇甫,詢問他是否想去臺灣,那里的紅白生意做得紅火,可以改善家中窘狀。
高肇甫一心只想振興家族,讓家人過上富足生活,便同意前去臺灣做生意,可來到臺灣不久,大量國軍就撤往臺灣,時局動蕩,生意是做不成了。
1949年6月,高肇甫在吳藹宸的協調安排下坐上前往大陸的輪船,輾轉回到濟南,此時的他想起父親臨終前的叮囑,他準備動筆寫信,濟南市公安局得知高肇甫從臺灣回來的消息后,認為他的身份可疑,就將其帶到公安局調查身份。
高肇甫為了證明清白,只好將所有事情一并說出,公安局局長得知他想給周總理寫信后,立刻應允。

圖 | 周總理和高肇甫一家
高肇甫寫信的內容很簡單,主要是告訴周總理這么多年來家人的生活情況,自己母親對周總理非常掛念。
高肇甫寄出這封信時,其實心里也沒譜,畢竟父親和周總理有20多年時間沒有見過面,感情會不會淡了很多,他是中共領導人,真的會幫自己一把嗎?
周總理收到這封信后,立刻寫下回信。高肇甫拿著這封回信進入北京,兩人在中南海一見如故,周恩來實在無法接受與恩師已是天人永隔,自己明明是在恩師的影響下走上革命道路,現在自己一直永葆初心,全是他的悉心教導,越想到過往,周總理心頭越不是滋味,數次淚流滿面。

圖 | 周總理寫給高肇甫的信
周總理一生高風亮節,大公無私,僅僅為高肇甫安排了工作,當世人知道這份跨越年代的“師生情”后,會明白他的良苦用心,理解他的這份“偏袒”。
建國后,中央機關人員下放到基層鍛煉,高肇甫踴躍報名,周總理非常高興,親自來到他面前說道:“你做得非常好,你是我的親朋好友,應該事事帶頭做,到基層后要依靠群眾,做好本職工作!”
高肇甫沒想到周總理會親自接見自己,激動地握著總理的手說道:“周總理,請您放心!”
周總理笑著說道:“你以后可不能總理總理地叫我了,我們是兄弟,是同志嘛!”
晚年的高肇甫回憶道:“我還記得1961年,總理寫信邀請我們全家去北京相聚,總理在飯桌上不時夾菜遞到幾個孩子們的嘴里,這是我永生難忘的一頓午餐,離別時,總理想留下我小兒子,逗他玩,小兒子以為我們要走,便大聲喊道‘俺不,俺不’,周總理笑著說:‘你這說的可是地地道道的山東話啊!’臨別前,總理還給我母親準備了燕窩,咖啡和白糖等珍貴食品,在那個困難年代,是極其不容易的,我娘感動得淚眼婆娑......”
謹以此文向周總理和高亦吾先生致敬!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3614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