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職場>首都新動能發展(新時代首都發展體現首都工作五個)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21)
《報告》原文新征程上,擺在我們面前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大力推動新時代首都發展首都發展始于黨的十八大,是對北京一系列重要講話為我們指明的方向,是城市發展理念的重大轉變,是深入回答“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時代課題的生動實踐,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首都新動能發展?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首都新動能發展
《報告》原文
新征程上,擺在我們面前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大力推動新時代首都發展。首都發展始于黨的十八大,是對北京一系列重要講話為我們指明的方向,是城市發展理念的重大轉變,是深入回答“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時代課題的生動實踐。
新時代催生新概念,新征程步穩蹄更疾。昨天,市委書記蔡奇在中國共產黨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會上所作的《報告》,一共從十一個大方面舉旗定向繪藍圖,其中第二項“大力推動新時代首都發展,努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走在前列”更是統攬全篇,《報告》中,“首都發展”四個大字可謂濃墨重彩、力透紙背,一共出現了20次。縱覽《報告》不難看到,首都發展是為首都北京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鋪就的通途、渲染的底色,更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根本任務。縱觀《報告》,首都發展反映了首都工作的“五個不斷深化”。
首都發展是首都工作歷史進程的不斷深化。《報告》中凸顯的首都發展,應該說是在首都工作實踐中,根據不同歷史階段的工作規律,逐步深化、定型的。《報告》中清晰描繪了這一歷史進程: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在黨中央領導下開展了大規模的“首都建設”,建成了“十大建筑”、地鐵1號線、首鋼、密云水庫等一系列重大工程,推動北京從消費城市向生產城市轉變;上世紀90年代,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中,市委提出發展“首都經濟”,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是為了探索適合首都特點的經濟發展之路;進入新時代,“首都發展”的概念被鮮明地提出來,是為了牢牢守住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強化首都全國政治中心、全國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功能,更好履行首都職責和使命,使北京的建設發展更加符合黨和人民的需要。
首都發展深化、定型的歷史進程,生動說明了建設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首都、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進程就是首都工作的“綱”的形成過程,綱舉才能目張,《報告》明確要求,“全市各項工作都要向此聚焦”。
首都發展是首都工作本質認識的不斷深化。北京因都而興、因都而立,《報告》明確“新時代首都發展,本質上就是首都功能的發展”。其要義就是強化首都戰略功能定位,提高“四個服務”水平。北京青年報記者系統梳理了《報告》中為此“要義”而闡釋的三種關系:
一是“都”與“城”的關系。《報告》中指出二者的辯證關系即“緊緊圍繞實現‘都’的功能來布局和推進‘城’的發展,以‘城’的發展更高水平服務和保障‘都’的功能”。具體地講,《報告》勾勒出了“四個中心”的戰略藍圖:在政治中心服務保障方面,《報告》提出穩步推進核心區功能重組,推動中央政務功能向長安街沿線相對集中布局。持續抓好中南海—天安門廣場、長安街沿線、玉泉山及周邊空間管控和綜合整治。進一步降低人口、建筑、商業、旅游“四個密度”,讓核心區逐步“靜下來”。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方面,《報告》提出要辦好北京市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化文明城區創建、堅持“老城不能再拆了”、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建設書香京城、博物館之城。在提升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方面,《報告》提出在京北、京南、京東分別推進奧林匹克中心區功能升級、雁棲湖國際會都擴容提升、建設第四使館區、完善城市副中心、南部地區等區域國際交往服務功能等。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方面,《報告》提出高水平建設三個國家實驗室,推進在京全國重點實驗室體系化發展。加強基礎研究,開展“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顛覆性技術攻關,實現“從0到1”突破。進一步強化“三城一區”等科技北京的國家戰略。另外,《報告》還就提高“四個服務”水平做出全局部署。
二是“舍”與“得”的關系。從聚集資源求增長到疏解非首都功能謀發展,《報告》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10次視察北京,18次對北京發表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時代課題,其中就包含首都建設中“舍與得”的辯證關系。據了解,除了推動區域批發市場、一般性制造業等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當前的“疏非”已經到了內部功能重組和向外疏解轉移雙向發力的階段。“一核雙翼”,雄安一翼是外向發力;北京一翼則是優化核心功能,把‘白菜心’做好。北京,也因此成為全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城市。
三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這就是《報告》中提到的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在《報告》的第五部分用一個章節充分論述了如何“把北京發展納入京津冀空間考量”,包括疏整促專項行動如何“不走回頭路”“留白增綠”;每年千億投資高水平建設城市副中心形成協同發展“橋頭堡”;積極構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扎實做好后冬奧文章,“實現冬奧遺產利用效益最大化”。
首都發展是對首都工作根本要求的不斷深化。縱觀《報告》,始終貫穿著“發展是硬道理”的務實理念和系統觀念,在第三部分“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大力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高‘四個服務’水平”、第四部分“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大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都對“高質量發展是首都工作的根本要求”做出了深刻論述。
首都發展,重在“發展”,要在“高質量”。《報告》在論述今后五年奮斗目標的7條路徑時,量化了“高質量”發展的概念——即經濟總量突破5萬億大關,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全員勞動生產率保持全國領先。
首都發展的高質量,體現在具有首都特點的現代化經濟體系中,《報告》對此給予系統梳理和論述,包括——鞏固完善高精尖產業格局;高標準推進“兩區”“三平臺”建設;打造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新需求;深化“放管服”等經濟領域重點改革;打造一流國際航空“雙樞紐”等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統籌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首都發展是對首都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的不斷深化。《報告》將人民生活幸福歸結為首都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個論述本身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動體現。《報告》在第六部分等處,用了樸實而深情的語言從“七有”要求和市民“五性”需求等角度,充分展示了讓人民幸福生活是“國之大者”的城市治理理念。“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說明了回應民生問題的廣度;“始終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說明了落細落小、扎實辦好民生實事的態度;“堅定同人民群眾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凝聚起萬眾一心的磅礴力量,共同開創首都北京更加燦爛美好的明天”——說明了推動新時代首都發展、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深度。
縱觀《報告》第六部分,更高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包括——持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堅持不懈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深化接訴即辦改革等多個方面。
首都發展是對首都工作站位以及標準的不斷深化。《報告》指出,新時代首都發展標準就是首善。首善之區就是要率先示范、立標桿、樹旗幟。在這方面,《報告》擘畫的藍圖深刻而豐富。《報告》中指出的北京各方面工作具有代表性、指向性,其根本內涵就是危機中育先機,變局中開新局。在北京已經確定的《十四五規劃綱要和2035年遠景目標》中,明確指出,“北京要走在全國前列,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率先”在這里就是指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北京基于首都的戰略定位,有責任率先探索這一路經,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報告》將新時代首都發展的標準概括為“首善”,無疑顯示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擔當精神和進取狀態。
文/本報記者 武文娟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3677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