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1)
如何察言觀色和進言獻策,任何美好的政理想都必須經過上級的認可才有實施的可能,因而取得上級領導的信任便成了實現人生價值的先決條件。所謂“釣情”,釣的就是上級領導的隱情。盡管君心難測,但其喜怒好惡總會在一定條件下顯露出來,當時的進言著要善于營造足以導致上級泄露其情的環境條件,然后察言觀色,投其所好,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一、以物釣情
齊威王的王后死了,想再立新的王后,便召集群臣商議。薛公田嬰便想討好威王,就借機獻上十對耳環,其中一對尤為精美。第二天,他暗中探聽到威王把最精美的耳環送給了誰,便建議威王立那位夫人為后。威王很是高興,便對田嬰大加贊揚。這個事例就是以物釣情。
二、以言釣情
申不害剛開始與韓昭王共事時,還不知道他的好惡,恐怕自己的言行不合韓王胃口。韓昭王問申不害:“我們與哪個國家結盟更好?”申不害說:“這是關系到國家安危的大事,容我仔細考慮一番。”于是便私下找到趙卓、韓晁說:“你們都是能言善辯之士,作為臣子,所說未必都能符合君主意見,只要忠心行事就行了。”于是二人分別向韓昭王陳述己見,申不害暗中察看韓昭王反應,然后向韓王進言,韓王很滿意他的議論。這就是以言釣情。
三、以事釣情
吳國伐越,勾踐被困于會稽(今浙江紹興),他感慨萬分地說:“我真的要死在此地嗎?”大夫文種說:“商湯曾被夏桀關在夏臺,文王被商紂王囚在羑里,晉國公子重耳受到讒害,出逃戎狄,齊桓公曾到莒國避難,但最后都成就了霸業。由此看來,怎么能知道現在的困境不是將來轉禍為褔的開端呢?”勾踐在獲得吳王夫差的信任后,被放回了越國,并決心報仇雪恥。大夫文種說:“我看吳王非常驕橫,可以借糧去試探一下。”伍子胥勸夫差不要借糧給越國,但夫差不聽,還是借給了越國。伍子胥說:“大王不聽我良言相勸,三年之內,吳國必會成為一片廢墟。”太宰伯嚭趁機向吳王進讒言:“伍子胥這個人外貌忠厚,其實殘忍。”吳王因此便殺了伍子胥。這就是以事釣情的例子。

四、以志釣情
梁惠王的賓客將淳于髡推薦給惠王,惠王屏卻左右,兩次獨見淳于髡,但淳于髡沒說一句話。惠王覺得很奇怪,責備推薦淳于髡的那個賓客,賓客轉問淳于髡這是為什么。淳于髡說:“我第一次見大王,大王心里想著騎馬馳騁;第二次見大王,大王心里想著欣賞音樂,所以我才沒有開口。”賓客把這話轉告給了梁惠王,梁惠王吃驚地說:“淳于先生真是圣人呀!他第一次見我時,正好有人來獻馬,我還未試騎,淳于先生就來了。他第二次見我時,又有人來獻唱,我還未來得及聽,淳于先生又到了。雖然當時我屏退了左右,但心思確實不在這里。”這就是以志釣情的例子。
五、以視釣情
晉國末年,權臣智伯率領韓、魏兩家伐趙。韓、魏接受了趙臣張孟談的策略,陰謀背叛智伯。張孟談在朝見智伯時,在轅門外遇到了智果。智果入見智伯說:“韓、魏兩家可能要背叛你。我遇到了張孟談,見他神情傲慢,走路時高抬腿,韓、魏二君臉色不同往常,他們可能有二心。”智伯不聽。智果出走后,便改智姓為輔氏。張孟談入見趙襄子說:“臣在門外碰到智果,看他眼色對臣有懷疑之心。他見過智伯后就改了族姓,若不及時發動進攻,就沒有機會了。”趙襄子說:“不錯。”便與韓、魏兩家聯合,一起殺死了守堤的軍官,決開河水沖灌智伯的軍隊。這就是以視釣情的例子。
六、以賢釣情
殷浩是晉朝官員,久負盛名。當時人們習慣以他是做官還是隱居來預測東晉的興亡。也就是說,通過智者的態度就能預測未來,這就是以賢釣情。

七、以色釣情
《鈐經》中說:“心中高興,臉色就顯得輕松;心中有氣,臉上就有怒色;心存私欲,臉色就顯得輕薄;心有恐懼,臉色就顯得畏縮;心有憂慮,臉色就顯得靜穆。”這就是以色釣情的例子。
綜合上述;人的內心情感一定會從言談神色上表現出來。能夠明白這些道理的人,就可向他人游說了,如果游說者善于察言觀色,了解游說對象的好惡,而且又善于利用外物或他人,則游說的結果必會更易達到預期的目的。 反之,如果說話不講策略,不講技巧,僅憑主觀隨意性去與對方周旋,只能失敗而歸。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37590.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