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職場>鄧小平遞交工作檢討(鄧小平遞交工作檢討)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1)
毛主席和鄧小平,他們各自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對中國的歷史進程產生巨大的影響,而兩位偉人的交往,充滿了傳奇色彩在鄧小平心中,毛主席是領袖、是導師、是戰友,毛主席也十分欣賞鄧小平,在許多場合公開贊不絕口1966年時,鄧小平遞交了一份工作檢討,毛主席完全不顧休息,凌晨四點依然在審閱,并做了相關批示,他在批示中說了哪些話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鄧小平遞交工作檢討?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鄧小平遞交工作檢討
前言毛主席和鄧小平,他們各自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對中國的歷史進程產生巨大的影響,而兩位偉人的交往,充滿了傳奇色彩。在鄧小平心中,毛主席是領袖、是導師、是戰友,毛主席也十分欣賞鄧小平,在許多場合公開贊不絕口。1966年時,鄧小平遞交了一份工作檢討,毛主席完全不顧休息,凌晨四點依然在審閱,并做了相關批示,他在批示中說了哪些話呢?
毛主席是鄧小平的導師鄧小平比毛主席小11歲,他們的第一次相識,是在黨的八七會議上。1927年8月7日,黨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毛主席在臺上發言,對中國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進行深刻分析總結,鄧小平聆聽之后,認為毛主席的意見是完全正確的,而且措施具體,從此,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這年10月,毛主席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向井岡山進軍,并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鄧小平特別注意學習毛主席的經驗,在發動百色起義,創建中國紅軍第七軍時,他成功開辟了百色革命根據地,并且深入學習紅四軍,提倡民主,官兵平等,參照毛主席當時制定的“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制定“不拉夫不發洋財”“不借端自擾良民”等紀律。
革命的實踐斗爭,讓鄧小平清晰地明白,毛主席的思想對中國革命具有指導意義,這一點,在長期錯誤路線后的撥正足以看出。
1930年強行推行“立三路線”,迫使紅七軍離開右江根據地,不顧當前敵強我弱的形勢,向反動派重兵把守的城鎮發起進攻,最終傷亡慘重,鄧小平敏銳察覺問題所在,認為應該立即向中央革命根據地靠攏,與毛主席會師,于是率軍歷經艱險,跋涉7000余里,于1931年2月抵達江西,自此,紅七軍成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紅軍的一部分。
1931年秋天,毛主席和項英、朱德等人來到瑞金,著手籌備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事宜,彼時,鄧小平是瑞金的縣委書記。在鄧小平到瑞金之處,正是肅反擴大化極為嚴重之時,不少同志未能幸免于難,鄧小平果斷糾正了當下的錯誤,重組各級政權,安撫無辜百姓,恢復全縣的正常生活生產。
當毛主席到來之時,鄧小平做了相關工作的匯報,毛主席聽后相當滿意,認為這個年僅27歲的縣委書記,在短短時間內就能撥亂反正,創造佳績,實在難得。在以后的日子,毛主席和鄧小平同住一城,距離很近,交談工作也方便了很多,在一次次的對話中,鄧小平給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毛主席正確的主張遭到否定,還一度被被解職,但是鄧小平從思想到行動,都站在了毛主席這邊,毛主席對此心里十分清楚。1933年8月,鄧小平擔任總政部宣傳部干事,主編《紅星報》,他在8月14日的一期中,用了整整一個版面,發表了毛主席《吉安的占領》一文,可以說,在當時的大背景下,鄧小平敢于公開發表毛主席的軍事文章,是非常有魄力的。
隨著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開始長征,1935年1月,遵義會議勝利召開,確立了毛主席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鄧小平也被選為中央秘書長,緊接著,鄧小平便在《紅星報》上以顯著的版面刊載文章,及時傳達黨中央遵義會議的精神。
自此以后,毛主席先后統帥紅軍、八路軍、新四軍和人民解放軍,進行了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在一次次艱苦卓絕的背后,在一場場偉大勝利戰役的背后,鄧小平一直都是毛主席麾下的一員得力干將,他堅持貫徹落實毛主席的戰術思想,取得豐厚碩果,受到黨中央和毛主席的稱贊。
在抗日戰爭中,鄧小平先后擔任八路軍總部總政治部副主任、129師政委,他常說“按照辯證法辦事”,這句話深得毛主席贊賞;在解放戰爭中,鄧小平按照毛主席的軍事思想,與劉伯承一起率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我軍正式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毛主席對此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這是一次偉大的歷史時刻。
在大別山期間,毛主席和鄧小平電文頻傳,毛主席第一時間了解前方戰況,認為劉鄧大軍在大別山的經歷是寶貴的,經驗是各部隊應該學習的。淮海戰役開始后,毛主席對鄧小平說:“我把指揮權交給你!”這樣一句話,可見毛主席對鄧小平的信任,也足以體現出鄧小平極佳的軍事指揮才能。
從淮海戰役到渡江作戰,從挺近大西南到進軍西藏,劉鄧大軍一路高歌,摧城拔寨,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鄧小平與劉伯承精心謀劃,身先士卒,堅決果敢,這一切,都離不開毛主席,鄧小平在毛主席正確的思想引領下,取得一場又一場勝利,獲得一次又一次功績。
在烽火連天的戰爭歲月,毛主席和鄧小平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對于鄧小平來說,毛主席是領袖,更是導師,鄧小平曾說:如果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時間。
毛主席對鄧小平的高度評價毛主席作為偉大領袖,會時不時發表一些對下屬的看法,在眾多干部之中,毛主席對鄧小平的贊譽,是其他人難以媲美的。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后,鄧小平主政西南,展現出了極強的工作能力,對于他的許多表現,毛主席自然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1951年,民主人士梁漱溟回到北京,毛主席專程請他吃飯,在聊天中,梁漱溟表達了對鄧小平工作的高度贊揚,毛主席說稱“梁先生看得蠻準”。
四川是一個復雜的地方,匪患猖獗,很有戰斗力,鄧小平不僅需要開展剿匪的工作,還要大力發展土地改革。梁漱溟參加西南土改團,在四川生活了四個月,對于當地的情況與變化十分了解,在短短兩年時間,這里已經呈現出安定的形勢,這與鄧小平的工作分不開,因此梁漱溟直言他“年輕、能干、深得人心”,毛主席說:“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論文論武,鄧小平都是一把好手!”
后來,毛主席和黨中央將鄧小平調到北京,在國民經濟恢復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鄧小平竭盡全力協助毛主席工作,深得毛主席賞識。1956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召開七屆七中全會第三次會議,毛主席在會議上講,準備設立副主席和,并且點名推薦了鄧小平和陳云,鄧小平認為自己還是做秘書長的職務更為合適,毛主席直言道:
“我看鄧小平這個人比較公道,他跟我一樣,不是沒有缺點,但是比較公道,他比較有才干,比較能辦事。他說他樣樣事情都辦得好呀不是,他跟我一樣,有許多事情辦錯了,也有的話說錯了,但比較起來,他會辦事。他比較周到,比較公道,是個厚適人使少、不那么怕。我今天給他宣傳幾句,他說他不行,我看行。順不順要看大家的輿論如何我觀察是比較順的。不滿意他的人也會有的,像有人不滿意我一樣。你說鄧小平沒有得罪過人我不相信,但大體說來,這個人比較顧全大局,比較厚道,處理問題比較公正,他犯了錯誤對自己很嚴格。他說他有點誠惶誠恐,他是在黨內經過斗爭的。”
在毛主席的提議下,鄧小平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毛主席曾在黨內這樣說:“大政方針在政治局,具體部署在書記處。我是主席,為正帥;鄧小平是,為副帥。我們兩個人,一正一副。”鄧小平能夠得到毛主席如此評價,主要是他在的領導崗位上,表現出了杰出的才能。
鄧小平也一直是毛主席接班候選人。1945年中共七大后,劉少奇成為第二號人物,毛主席會見來訪的英國元帥蒙哥馬利時,曾公開表示劉少奇是黨的第一副書記,也就是將來的主席;后來,林彪作為接班人的地位曾被正式寫入1969年中共九大通過的黨章;毛主席最后選定接班人時,對華國鋒說:“你辦事,我放心”。與以上三人相比,鄧小平“接班人”的地位似乎并不突出,但實際上,在毛主席心中,鄧小平是他最欣賞、最滿意的候選人之一。
據毛主席的機要秘書葉子龍回憶,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時,毛主席曾說:“斯大林太累了,高處不勝寒!我也不想當主席了!”當時,毛主席也曾多次提出退居二線的想法,表示想做一些科學研究的工作,做名譽主席和政治委員即可。
關于這件事情,在八大之前,高層曾認真討論,一致認為,毛主席辭去中共中央主席,時機未到,而那時候接班人的問題就已浮出水面,劉少奇、朱德、周恩來、陳云、鄧小平等幾人,都在適合的考慮范圍,但毛主席的傾向很明顯,中共八大增設中央的職位,欽點鄧小平,可見端倪。
1957年,毛主席第二次訪問蘇聯時,在與赫魯曉夫的交談中,表示自己準備辭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赫魯曉夫問:“有接替人嗎?”毛主席回答“有”,并對中央的幾位領導人逐一進行評價,他說:
“第一個是劉少奇。這個人在北京和保定參加了五四運動,后來到你們這里學習,1921年轉入共產黨,無論能力、經驗,還是聲望,都完全具備條件了。他的長處是原則性很強,弱點是靈活性不夠。第二個是鄧小平。這個人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柔中有剛,綿里藏針,很有發展前途。”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鄧小平也做過一些令毛主席不滿意的事情。1966年10月22日,鄧小平將《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初步檢討》送到毛主席處審閱,已經凌晨四點,毛主席不顧個人休息,連夜做出批示:
“小平同志,可以照此去講。但應第九頁第一行‘補過自新’之后,加幾句積極的話,例如說,在自己積極努力和同志們積極幫助之下,我相信錯誤會得到改正的,請同志們給我時間,我會站起來的。干了半輩子革命,跌了跤子,難道就一蹶不振了嗎?”
字里行間,可見毛主席對鄧小平的鼓勵和關懷。
毛主席的畫像永遠保留1978年,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這是一場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會議,不久,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一時之間,許多外國人將目光投向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而最令大家產生好奇心的,就是鄧小平。1980年,意大利記者法拉奇申請采訪鄧小平,鄧小平同意了,并于8月21日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她。
法拉奇被稱為“國際政治采訪之母”,她尖銳、犀利、咄咄逼人的采訪風格,讓許多被采訪人都感覺是一場“災難”,其中,基辛格就是“受害者”之一,基辛格在回憶錄中,毫不掩飾地形容那次采訪:當年接受法拉奇的采訪,是我與新聞媒體最具災難性的對話。
鄧小平并不知道法拉奇的采訪內容,只知道是與“改革開放”有關。令大家始料未及的是,法拉奇提出了一個十分“無理”的要求,讓所有在場的中方記者退場,鄧小平微微一笑,竟然選擇了同意。
一開始,法拉奇就問了鄧小平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以前到處都可以看到毛主席的畫像,但今天我從飯店來這里,只看到了一幅,就是掛在紫禁城(北京故宮)入口處。你們以后還會在那掛毛主席的畫像嗎?如果掛,會掛多久?”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全國各地都能看到毛主席的畫像,甚至出現幾乎每個人都有毛主席畫像的狂熱現象,但是自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這種情況似乎很少見了,在各個公共場所,毛主席的畫像在逐漸減少,這對于西方國家來說,自然是充滿好奇的,法拉奇敏銳地嗅覺到這個點,于是借此機會向鄧小平施問。
其實鄧小平明白,這表面上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實際上是在問自己對毛主席的評價,他敏銳地看穿了法拉奇的企圖,于是嚴肅地說道:“永遠保留下去!”法拉奇還想從中“挖出”一些信息,鄧小平則表現得很坦然,他對剛才的回答做出進一步解釋,因為毛主席的畫像掛得太多了,反而顯得對毛主席不太尊敬,天安門是中國的地標建筑,毛主席的畫像永遠保留下去,更體現全體中國人民對毛主席的敬仰、愛戴、懷念。鄧小平的回答令法拉奇贊不絕口。
小結鄧小平評價毛主席時說道:“們任何時候都不能損害毛澤東同志在整個中國革命史上的光輝形象,不能動搖高舉毛澤東思想旗幟的原則。我們要有這個覺悟,要有這個認識。這不但是中國共產黨的利益所在,中華民族的利益所在,而且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利益所在。毛澤東思想這個旗幟丟不得。丟掉了這個旗幟,實際上就否定了我們黨的光輝的歷史。我們能夠取得現在這樣的成就,都是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同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分不開的。毛主席的歷史功績不能抹煞。毛澤東思想指導中國革命取得了勝利,這個財富我們不能丟。”
1840年,當英國人的用堅船利炮打開滿清政府大門的時候,熱愛和平的中國人民,不得不淪入戰爭的火海,屈辱的民族歷史,從這里開始了,往后百年,喪權辱國,黑暗無光。
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不懷好心的外國人歧視著我們的,壓迫著我們,甚至喊我們是“東亞病夫”,是毛主席帶領著全體中國人民站了起來,令世界震驚,而抗美援朝戰爭,新中國的立國之戰,戰勝了世界頭號強國——美國,如此豐功偉績,閃耀光輝,毛主席偉岸的形象,永遠印刻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
歲月記錄著歷史的悠悠長河,如今的華夏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到處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是改革開放讓我們插上了翅膀,飛往欣欣向榮的彼岸,飛往蔚藍的天空!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4099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