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職場>工作臺設計草圖(工作臺設計的兩個底層方法論)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2)
工作臺用于實現企業或者組織經營目標的一個系統,旨在提升其服務人效,同時保證用戶和企業之間利益價值最大化那么,如何設計一個良好的工作臺系統?作者結合實際案例,分享了兩個方法論,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工作臺設計草圖?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工作臺設計草圖
工作臺用于實現企業或者組織經營目標的一個系統,旨在提升其服務人效,同時保證用戶和企業之間利益價值最大化。那么,如何設計一個良好的工作臺系統?作者結合實際案例,分享了兩個方法論,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本文要點概述:
方法論1:目標 <=任務=行為1 … 行為N
方法論2:行為=動機 能力 觸發(福格行為模型)
何為工作臺?
工作臺:即指為實現企業/組織的經營目標,專為某個(或多個)角色(如教育行業的銷售、輔導老師,或零售行業的店長、店員,或SaaS行業的CSM(客戶成功經理)等)所提供的系統,旨在提升其服務人效,同時保證用戶的服務體驗,以此實現用戶與企業價值的利益最大化。
它是以客戶成功為中心,以服務反饋為手段,以績效和過程管理為方法,以數據和指標為牽引,以實現服務品質規模化為目的。
關鍵指標是人效(即一個服務者可同時服務的最大用戶數),愿景是實現服務品質的規模化。
核心會經歷四大階段:
階段1:服務動作標準化(即SOP)。一般是業務起步階段,核心目的是打磨SOP,可先由3-5人參與,形成相對精細化的SOP,保證后續可進行規模化復制。它屬于工作臺構建的前期,重點是完成業務調研與驗證,可暫不開始系統搭建;
階段2:SOP線上化。一般是業務開始擴張階段,經過前期的打磨后,核心SOP已形成,為保證整個業務可進行有效擴張,故需將對應SOP完成線上化,保證服務品質的可復制。它屬于工作臺的起步階段,重點是固化服務動作,保證服務可復制;
階段3:數據化。一般是業務高速增長階段,核心SOP基本已完成線上化,業務也進入高速增長階段,為保證用戶服務體驗與服務動作的最大化匹配,故需進行數據化的監控與驗證。它屬于工作臺的成熟期,重點是開始質檢、數據監控SOP,保證服務品質;
階段4:自動化&智能化。一般屬于業務成熟期,核心是完成關鍵場景的自動化替代,進一步提升人效,控制規模化服務團隊的同時,保證服務品質。它屬于工作臺成熟期/衰退期),重點是探索可自動化/智能化的場景。
但無論哪個行業、哪個角色、哪個階段的工作臺搭建,均可運用這兩條底層方法論。
一、方法論1:目標<=任務=行為1… 行為N價值:用于結構性拆解角色的工作流,保證其目標、任務與行為始終是一體的,避免產品設計脫離業務、不夠體系化;
運用場景:需求調研階段。用它系統性梳理需求,用于后續進行產品架構、數據流轉、產品設計時使用;
表達工具:可使用腦圖或用戶體驗地圖表達均可(個人喜好后者);
目標是業務動作的終點,是任務與行為的目的地。比如銷售工作臺的業務目標是銷售轉化率,服務工作臺的業務目標是續報率(或續訂率);
任務是為實現目標而采取的動作集,它與目標之間存在一種轉換關系。即為實現目標,可將其拆分成多個任務(即任務集),任務之間又形成主任務與子任務的關系,每個任務可能又會有自己的目標。
比如以銷售轉化率為目標,則對應任務可拆解為:客戶破冰、產品試用、價值服務、追單轉化、客戶交接等,而客戶破冰任務,又可拆分為首次通話、客戶信息采集、加微信、企業信息傳達等子任務,每個子任務又會有各自的目標,如首次通話率與時長、加微率等;
行為則是完成任務而采取的具體動作。比如首次通話子任務,可拆解成具體的N個行為:熟悉客戶信息、完成關鍵話術梳理、確定通話目標、撥打電話、記錄并錄入關鍵信息等。
二、方法論2:行為=動機 能力 觸發價值:結構性解構某個行為(或場景),讓產品的細節設計有據可循;
運用場景:產品設計階段。聚焦某個行為(或場景)做深、做透時;
工具:用戶故事或直接用公式表達即可。
一次行為的發生,一般滿足三個條件:動機、能力和觸發。
比如首通電話前的行為之一:熟悉客戶信息。
動機:快速構建親密感,完成通話時長的考核指標(業務考核指標點);
能力:是否具備獲取到客戶信息的能力?(產品賦能點:如自動獲取客戶信息,并結構化展示在工作臺)
觸發:什么樣的時機和方式觸發,可更有效保證行為真的發生?(產品賦能點:如提醒接受到新客戶,提醒你的新客戶有某個行為發生,貨提醒你的新客戶分配時間已過黃金2小時等機制設計)
那如何保證服務角色的行為有效發生呢?反過來則可從其動機、能力與觸發三個條件進行思考、設計。
從業務指標層面,用考核指標關聯角色績效的方式,進行“動機”層面的設計;通過專業知識、SOP 話術賦能等,完成“能力”層面的提升;
從工作臺層面,核心可圍繞“能力”與“觸發”兩個條件進行設計。
那動機、能力、觸發三個條件,到底從哪個條件進行設計,更能達成效果呢?
理論上說是三者缺一不可,但如果一定要排序,建議是能力;動機;觸發。
首先,“能力”是對角色背后的真人的賦能,是對其個人具有真實指導與成長價值的。它就像是給角色在上坡路上,提供了核心動能與工具;
其次,“能力”可拆解,可有效賦能。如果一個行為所要求的“能力”有難度,本身是可以將其進行拆解,逐步完成,逐步提升。比如獲取客戶信息的能力,可拆解為先獲取客戶的基礎信息、家庭信息、課程信息、學習目標、學情等,系統本身是具備數據獲取能力進行賦能,同時,業務培訓中,也可進行此專項能力進行培訓。
反之,角色本身的“動機”是難以確定和發力。一般有效的方式,就是通過角色個人績效考核的設計完成,它是給角色設計,而不是其背后的人所設計,具有“被推動”的感覺,效果因人而異。比如有人就愿意舒服一些即可,寧愿少拿績效,也不愿成為“困在系統”里的人。
至于“觸發”則是基于“動機”、“能力”兩個條件成立之下的“增值服務”,如果前兩者缺失,則其價值意義全無,故將其排在最后。
三、案例:輔導老師工作臺首先,我們基于【目標<=;任務=行為1… 行為N】的方法論,拆解每個要素。
輔導老師的業務目標是:
人效:由當前140~150人提升至250人左右(規模化團隊的成本型目標);
續報率:整體業務續報率保持在80%以上(訂閱式服務的本質目標);
退費率:在讀學員退費率低于5%(訂閱式服務的損耗目標);
三個目標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三位一體式的目標,缺一不可。
基于業務目標,我們拆解其任務集,并確認主任務、子任務,以及其對應的目標(或叫指標)。
目標是家訪率100%
子任務1:破冰首聯。電話方式為主,微信方式為輔。目標是電話家訪85%以上,且通話時長3分鐘以上;
子任務2:教材郵寄。確保地址正確,教材正常郵寄且受到。目標是教材郵寄率100%;
子任務3:加微信&進群。完成家長的微信已添加,并進入班級微信群。目標是加微率100%;
目的是保持課前的親密度,避免退費。
目的是完成設備與軟件的測試、學習內容與服務傳達,預期到課目標30%。
目的是保持學習習慣,以“事件式學習”完成親密度強化。
目的是提前學習教學內容,準備課后練習講解視頻,目標是每課次備課率100%
子任務1:教學內容學習。目標是每節新課前的教學內容學習完課率100%;
子任務2:課后練習講解視頻。目標是每節新課的課后練習講解視頻錄制率100%。
目的是督促學員到課,保證學習效果與課耗,目標是到課率90%。
子任務1:預到課。目的是預先溝通到課情況,提前做好催到課準備,做到學員分層服務;
子任務2:催到課。目的是提醒學員到課(排除已請假學員);
目的是確認學員到課,并保證課中互動效果以及課堂紀律維護,目標是到課率90%,且完課率90%。
子任務1:開課前15分鐘催到課。目標是預到課學員100%到課;
子任務2:課中互動與答疑。
子任務3:課中掉線學員跟進。目標是課中掉線學員5分鐘內跟進并處理,一般是電話聯系家長,如是網絡、軟件等問題時,則幫助其解決;
子任務4:課堂表現記錄。目的是對課中自己的學員高光表現(如上臺、互動積極等)、低估表現(如不發言、不互動答題等)。
目的是完成學習內容鞏固,保證學習效果。目標是提交率90%,訂正率90%。
子任務1:催練習。目標是保證提交率90%,且時效不超過48小時;
子任務2:批改練習。目標是批改率100%,且訂正率保證90%;
子任務3:作品效果反饋。目標是所有提交作品的學員100%有反饋;
子任務4:班級練習排行榜外化。目標是每次課后一定要完成1次練習排行榜的效果外化;
子任務5:個性講解。目標是所有作品評級為【B】(S/A/B)的學員,100%要1對1完成單點講解;
目的是由輔導老師充當二講的角色,通過班級小灶課的形式,講解課后練習中,比較容易出錯、有代表性的內容,保證學習效果更有效達成。目標是到課率60%。
目的是保持與學員、家長的親密度,有效反饋學員學情以及掌握其心理狀態起伏。目標是月度回訪率可達到80%,續報前所有學員單次回訪率100%,且保證退費率5%以下
子任務1:制定回訪計劃。目的是根據在讀學員數,有節奏完成回訪計劃,保證回訪目標可達成;
子任務2:按計劃完成學員回訪。目標是單次回訪電話時長;3分鐘;
子任務3:完成學員回訪記錄。目標是單次回訪記錄100%完成線上化;
子任務4:預防/挽留學員退費。目標是保證退費率<5%,且退費挽單成功率;20%。
目的是完成學員全生命周期的價值變現(也是校驗教研內容、教師能力、服務品質等綜合因素的核心指標,甚至是唯一指標),目標續報率是;80%;
子任務1:預熱。目的是通過私域渠道進行續報時間、優惠、學習計劃等的宣傳,營造續報活動的氛圍。目標是預熱期同渠道預約活動宣推;1次,且必須小于3次;
子任務2:預約。目的是通過提前領取優惠券的形式,提前占班級名額。目標是預約率;85%;
子任務3:報課&下單。目標是保證預約學員100%完成下單,同時嘗試二次挖掘未預約用戶。
目的是順利完成班級學員的結課,順利過渡到下次課程(包括可能完成輔導老師異動、班級合并等操作)。目標是保證投訴率為0。
特別說明:
此案例業務模式是在線雙師直播大班課業務。即一個教學班級1位主講,負責每周1次的直播授課,同時將其分成N個輔導班級分別有M位輔導老師負責,主要是輔助主講完成學員的督學、答疑等日常學習服務;
業務模式不同,目標、任務不同。但本質類同,按此方法論進行拆解即可;
拆解方式:可基于業務對此角色的目標設定、考核指標以及對應的SOP入手,合理利用用戶體驗地圖等工具進行。(更詳細信息,可見最后的【清單】部分)。
第二,基于對目標、任務的要素拆解,將其進行抽象成功能模塊與產品架構。
特別說明:本文重點是講解工作臺的底層方法論,避免文章不聚焦。此處快速略過如何完成產品功能抽象、架構設計等,如感興趣可留言,后續單獨分享。
第三,析出關鍵場景,并遵循【行為=動機 能力 觸發】方法論,進行關鍵場景、行為的拆解與設計,形成單點突破,并做到極致。
輔導工作臺初期,可聚焦三個關鍵任務:到課、練習、退費。
一是到課。其關鍵子任務是:預到課、催到課,圍繞關鍵場景的行為三要素,則可進行場景設計。
預到課:
動機:復用【到課】主任務的動機(即企業對輔導老師所設計的【到課率】、【完課率】的績效考核要求)
能力:1)工作臺提供【一鍵預到課】功能,通過微信群發能力發送預到課調研問題(如XX同學,周六下午14:00的【機器人的新世界】,你是否可如期到課?如是,則回復“1”或“可以”,否則回復“0”或“請假”);2)系統自動解析家長8小時以內的消息回復,并將對應【預到課】與【請假】狀態進行聯動標記,回傳至工作臺與企微;3)同時,工作臺與企微提供手動更改標記功能;
觸發:每次課前2天的晚7點,自動生成【預到課】提醒,通過工作臺飄單 釘釘消息兩種觸達方式,提醒輔導老師進行預到課任務;
催到課:
動機:與【預到課】一致。
能力:1)課前1天的晚上8點,短信提醒用戶明天課程(僅限預到課時,未請假學員);2)課前15分鐘,自動外呼學員上課;3)課前30分鐘,自動在【跟課后臺】標記學員進教室情況,且自動標記學員請假、自動外呼情況;4)提供手動外呼;
觸發:暫無;
二是練習。關鍵子任務是:催提交、批練習等。
催提交:
動機:復用【練習】主目標動機(即核心依然來自績效考核,輔以角色的自我責任心)
能力:1)工作臺提供【一鍵催練習】的群發功能,同時支持不同條件篩選學員;2)自動標記提交狀態與時間;
觸發:課后12/24/36/48小時,自動觸發提醒(如周六下午14:00的【爬蟲小應用】課次的練習,已有32位學員完成練習,請關注剩余的18位學員的提交情況)
批練習:
動機:類同。
能力:1)工作臺提供同課次學員的練習批改能力;2)提供優秀案例庫與標準話術庫;3)提供【一鍵反饋】功能,通過微信將練習的最終效果演示、批改反饋等信息,及時反饋給家長與學員;4)同步學員查看批改后的作品情況到工作臺;
觸發:學員提交練習時,自動觸發提醒;超過提交時間24小時未批改時,自動觸發提醒。
三是退費。核心子任務是退費挽單。
動機:復用【退費】主任務的目標(即對退費率的目標績效考核)
能力:1)提供退費預警的功能(如提供學員多課次的到課、完課、練習提交、課中互動數據情況的篩選,并結合歷史數據進行風險等級預測后給出高、中、低三個評級);2)學員退費時,提供限時(24小時內)挽單功能,超時自動退費;3)提供快捷挽留或退費功能,并可記錄退費原因等能力;
觸發:學員退費時,工作臺飄單 釘釘消息提醒;退費時間超過5小時未處理時,再次提醒,并連同提醒一級管理者;退費時間超過20小時時,最后1次提醒。
每次的關鍵任務、關鍵場景,可聚焦1-3個即可,后續則可按照此方法論,進行循環式迭代,最終即可完成一個完整的工作臺設計。
工作臺設計的調研階段,可用【目標<=;任務=行為1… 行為N】的方法論,進行系統性的梳理,并用用戶體驗地圖等工具進行表達;
工作臺的規劃與產品架構設計階段,則可遵循1所得出的結論,進行結構化的抽象設計,并可用產品架構圖(輔以優先級標記)進行表達;
根據優先級判斷關鍵場景后,進入產品設計階段,則可用【行為=動機 能力 觸發】方法論,進行場景化設計。
最后,這兩條方法論的適用范圍,不僅限于工作臺的產品設計之中,只是此處將其用于工作臺設計而已,更多適用場景,你可自行探索。
四、清單:如何進行落地實踐?1、預約1位業務負責人。弄清楚業務模式(包括流量模式、組織架構、角色定位),明確業務目標、考核關鍵指標(為何這么設計也重要),以及關鍵瓶頸問題。一般一輪溝通無法達成目標,所以建議至少2輪以上;
2、每個業務至少1位業務主管。按照【目標<=;任務=行為1… 行為N】的方法論,細化業務目標、任務以及SOP;
3、每個業務尋找1-2位TOP3服務者,并高頻次與其進行輪崗實習、交流(建議每周至少2次,每次不少于4小時);
4、當你對以上信息有認知后(一般至少2~4周,且上述3步均完成),則可利用用戶體驗地圖等工具,將不同業務的輔導老師的行為進行提煉,完成初版;
5、每個業務分別1對1預約1位TOP、1位主管(建議單次時長1~2小時),將你的輸出物(如用戶體驗地圖)與其進行深度溝通與校準,完成終版;
6、從目標、任務、行為三個層次,服務者、管理者兩個視角,進行對應功能模塊進行拆解(一般可分為基礎、工具、場景、數據四個維度),并輸出一個當前階段可預測到的終局產品架構圖;
7、根據當前業務目標的差距、考核指標的閉環程度,提煉出關鍵場景(單次建議不超過3個),并在產品架構圖中,標記出其優先級,確認演化路徑;
8、按照【行為=動機 能力 觸發】方法論的指引,從這三者(尤其是能力 觸發)層面拆解關鍵場景的產品設計。遵循聚焦、閉環、極致三原則,做深、做透關鍵場景;
9、按照迭代的原則,采用用戶故事的方式,將每個場景(即子任務)獨立形成一個需求版本,推進至研發階段(可每次1個任務,也可同時迭代2-3個任務,視產研資源情況,但不妨礙每個需求的獨立性);
10、按照月或季度級別,重新回顧【目標、任務、行為】的二次校驗與調整(避免業務變化引起的需求變化);按照版本的節奏,依次循環7/8/9三步。
專欄作家
邢小作,邢小作之家,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枚在線教育的產品,關注互聯網教育,喜歡研究用戶心理。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41993.html
上一篇:特朗普反駁記者(被特朗普罵軟弱)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