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職場>2022深度老齡化(北京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2)
9月2日,北京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北京市老齡協會在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2022智慧康養高峰論壇”上,發布了《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21)》(下稱《報告》)文中指出,北京已正式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2022深度老齡化?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2022深度老齡化
9月2日,北京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北京市老齡協會在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2022智慧康養高峰論壇”上,發布了《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21)》(下稱《報告》)。文中指出,北京已正式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進入老齡化社會在中國已成為不可逆的趨勢。在此背景下,構建康養社會、發展銀發經濟等新名詞逐步走進國家發展戰略,而退休的老年人重返崗位,也逐步成為社會“新時尚”。如在今年8月24日上線的中國老年人才網,至今已有超百名“銀發族”上傳了就業需求。
但代際就業背后引發的社會問題也同樣引發社會關注。再就業的老年人,其合法的勞動保障如何構建?在就業難的今天,老年群體重返職場,年輕人又該何去何從?人口結構調整之下,多個制度完善的需求似乎已迫在眉睫......
↑9月2日,《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21)》發布 圖據北京日報
???到2035年
我國或將整體跨入深度老齡化社會
據北京日報報道,《報告》以2021年年底北京市老年人口數據為基礎,全面分析了北京市人口老齡化形勢及老齡事業發展狀況。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北京全市60歲及以上常住人口為441.6萬人,占常住總人口的20.18%;比2020年增加11.7萬人;65歲及以上常住人口311.6萬人,占常住總人口的14.24%;比2020年增加20.4萬人。2021年是北京市近五年常住老年人口增量最多、增長幅度最大的一年。
結合上述數據,《報告》認為,由于北京60歲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首次突破20%,65歲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首次突破14%。而按照國際通行標準,當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在20%-30%之間,或者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在14%-20%之間,就意味著該地區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北京市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的背景下,其中高齡老年人也在持續增加。報告顯示,2021年,全市80歲及以上戶籍人口64.3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4.5%,比2020年增加1萬人,增長1.6%。戶籍人口中,百歲老年人共計1417人。
“北京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預計到2035年,北京將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北京市衛生健康委黨委委員,市老齡辦常務副主任王小娥在9月2日曾公開表示。
事實上,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形勢,是中國近些年甚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要面臨的社會挑戰。根據中國人大網9月3日公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推進老齡工作進展情況的報告》(下稱《情況報告》)調查數據,截至2021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67億,占總人口的18.9%;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億以上,占總人口的14.2%。預計“十四五”時期,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將突破3億,占比將超過20%。2035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4.2億左右,占比將超過30%。
而根據聯合國劃分的標準,當一國60歲及以上人口比例超過10%或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超過7%,則認為該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當60歲及以上人口比例超過20%,或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超過14%時,則認為該國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針對上述預測,中國人口學人口政策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杰華在接受紅星新聞采訪時表示,按照眼下的生育率,結合預測的老齡人口數據,到2035年,我國很可能將成為深度老齡化社會。從時間節點來看,甚至還有可能前移。
???重返職場的“銀發族”:
我們有權利選擇是否再就業
公開資料顯示,上世紀60年代,尤其自1963年開始中國每年出生人口數量保持在2500萬以上。而1962年出生的男性到2022年滿60周歲,進入退休年齡。至此,在1962-1974“嬰兒潮”中出生的群體,正逐步踏入退休階段。《情況報告》中明確指出,按照目前的退休制度,我國即將迎來最大退休潮。文中指出,在今后一段時期,預計每年有2000萬左右退休人員,每年減少300至500萬勞動年齡人口。
在此背景下,為“銀發族”提供再就業機會的話題,近些年來成為社會熱議的焦點,也成為多次兩會上被提及的話題。而旨在為全國老年人才和用人單位提供服務的“中國老年人才網”,也于今年8月24日正式上線,并迅速引發社會關注。據中國老年人才網官網介紹,網站由中國老齡協會老年人才信息中心主辦。預計到2025年,網站將形成完善的國家級老年人才信息服務平臺,全國推廣運營,為全國老年人才和用人單位提供服務。
至今,距離中國老年人才網正式投入使用不到半月,但紅星新聞記者發現,目前已有上百名年齡50歲以上人群在該網站發布了求職信息,并有34個崗位發布了針對老年人的招聘信息。從目前提供的崗位來看,大部分為兼職崗位,如攝影師、書法老師等,也有個別為全職崗位。中國老齡協會老年人才信息中心副主任蘇輝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中國老年人才網上線兩天已注冊企業100多家。而求職的退休的訪問量、注冊量也都很快上來,比預想熱烈得多。”
近期,某科技公司就在該網站發布了“渠道銷售經理”的招聘崗位。在任職要求上,該公司表示學歷只要求為初中,年齡則規定男滿60周歲,女滿50周歲。至于薪資待遇,招聘中表示“業績突出者月薪過萬”,且工作地點為居家辦公,只需進行線上視頻開會。
該企業招聘負責人告訴紅星新聞解到,近期已有多位符合年齡要求的求職者進行了電話或微信咨詢:“問得比較多的是是否會加班,但我們這里是彈性工作,也不用到崗,所以對老年群體還是很有吸引力。”該企業負責人表示,其所在公司從事銷售崗位的群體年齡跨度較大,“和高新技術產業不同,銷售行業只要履歷和經驗滿足要求,年齡并不是重點考量的依據。”
退休人員的求職需求在中國老年人才網上也可見一斑。紅星新聞記者梳理網站發現,在100余名求職者中,絕大多數求職者年齡都超過了50歲,最年長者甚至超過了70歲。從求職者的學歷來看,初中,高中、中專、大專者居多,當然也不乏名牌大學畢業者,甚至有博士、教授等人員。
2021年退休的王先生,在體驗了半年退休時光后決定重返職場。“一下子閑了,大半年都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找不到存在感反而覺得生活沒意義。”
現年61歲的王先生,退休前在某報社從事攝影工作。退休后由于長期的“精神空虛”時常感覺自己乏累疲憊,對生活提不起興趣。在兒女的建議下,王先生在去年年底找到了新工作,成為一家新媒體公司的兼職攝影。“按天計費,一天300元至800元不等,一個月還能掙到4千多。”王先生說,自己退休后再就業并不是為了生計,更多是為了找回生活的樂趣。“最好的方式是社會為老年人提供就業的渠道,至于要不要去就業,那就是老年人自己的打算,因為這是我們本就擁有的權利。”
↑中國老年人才網截圖
???九成60歲以上老人身體健康
需要為他們提供社會參與的機會
對于老年人重返職場的行為,一部分輿論認為這保護了退休者的擇業權利,但也有聲音認為,這是對老年群體的“再壓榨”。對此,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在接受紅星新聞采訪是指出,需要給老年人提供類似中國老年人才網這樣的平臺,給老年人提供就業供需兩方面信息,但再就業并非強制,而是要為他們提供選擇的渠道。
在原新看來,老齡化應當區分積極老齡化和健康老齡化兩大概念。所謂積極老齡化,就是不能認為老年人是社會的包袱,而將老年人視為社會的財富。他解釋稱,退休,意味著一名職場人的知識積累、技能積累、社會關系積累、經驗積累、閱歷積累達到了頂峰,而這樣的積累既是對社會是財富,也是對家庭本身的財富。
在積極老齡化的概念之下,原新認為,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就具有相當的必要性。
而從健康老齡化角度來看,相關數據顯示,90%的60歲以上老人身體依舊健康,因此社會應該給健康的老人提供繼續社會參與的平臺或者機會。“當然,社會參與并非一定需要走上工作崗位,進入社區服務也同樣是行之有效的辦法。”原新提出,如果認為退休生活無趣,也不愿重新走上工作崗位,那么老年人也同樣可選擇非正式的社會參與,譬如參與社區的志愿服務、做小學輔導員等,在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同時,也能找到自我價值,充實自己。
“應對老齡化,我們不僅需要助老,還需要養老和尊老。”原新表示,老年人主要分為兩大群體,一類是自由的助老,一類是高質量的養老。自由的助老主要針對健康老人,積極為他們提供有助于提升生活質量的各類服務和渠道。而高質量的養老,主體則是非健康的老人,這就需要國家制度性的去兜底保基本,讓他們也同樣老有所依。
???老年人再就業是和年輕人“搶飯碗”?
專家認為需平衡代際就業的公平問題
如何應對正在到來的“退休潮”和老齡化社會結構調整的壓力。從中央到地方正積極嘗試多種辦法,力求將養老壓力轉換為銀發經濟,并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活動。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其中明確提出“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發展銀發經濟”。“十四五”規劃中再次提出要求:“滿足數量龐大的老年群眾多方面需求、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百姓福祉,需要下大力氣來應對” 。并首次明確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隨后,《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相繼出臺。
從地方來看,多個省份針對促進老年群體參加社會活動提出針對性政策。如江蘇省今年5月發布的《江蘇省就業促進條例》中提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制定鼓勵老年人再就業的政策措施,提供就業服務、就業培訓等支持,維護老年人再就業的合法權益。”
那么,鼓勵老年群體再就業,是否會擠壓青年群體找工作的空間?甚至讓已就業的青壯年面臨失業的壓力?中國人口學人口政策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杰華認為,短期內會有一定沖擊。他表示,目前我國每年有1000萬左右的新增勞動力需求,而企業從某些角度出發,會劃撥一部分崗位面向退休后人員的返聘等,那么就勢必會減少年輕人的就業崗位。
“所以,怎么樣去協調這一人口結構帶來的矛盾,促進代際就業公平,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議題。”陸杰華說。
“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因為會在一定程度上沖擊年輕人就業,就不讓老年人發揮余熱。陸杰華表示,從長遠來看,老齡化會帶來諸如養老金、醫保等壓力,以及照料資源的社會稀缺。從這一角度來看,鼓勵老年人就業就是利大于弊,從公共政策的確定來說,就需要考慮利弊關系的平衡。
原新也表示,在經濟發展總量固定的情況下,老年人延遲退休以及重返崗位,勢必增加就業競爭性,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老年人的就業其實和年輕人的就業并沒有直接沖突。 原新解釋稱,年輕人大多選擇互聯網、新技術等高精尖行業,而老年人的擇業面與之并不沖突;另一方面,企業開放的就業崗位也會傾向于更加注重行業積累、經驗積累的行業,諸如醫院的不少教授都會被返聘,但并不影響年輕醫生走上新的工作崗位。
“所以在我看來,老年人重返職場,對年輕人既有沖突的一面,也有互補的一面,社會不應該完全悲觀。”原新表示。
紅星新聞記者 楊雨奇 吳陽 實習生 程祎晨 北京報道
責編 鄧旆光 編輯 郭莊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42622.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